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19 14:27:12

文档简介

遗传和进化
1.(2022·安徽蚌埠期末改编)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B.病毒由于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突变基因一定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 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2022·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的发现, 是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 H
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 h 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h 基因与 H 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 H 基因的长度较 h 基因的长
3.(2022·广东茂名调研)2020 年 8 月 28 日,美国《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饰演“ 黑豹” 的好莱坞演员查德维克 · 博
斯曼因罹患结肠癌去世。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其突变或过量表达均可引起细胞癌变
B.基因突变后,其携带的遗传信息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发生改变
C.通过药物阻碍癌细胞中 DNA 分子的复制,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D.生活中少吃烧烤、油炸、腌制食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结肠癌
4.(2022·湖南永州模拟)5-溴尿嘧啶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 可取代胸腺嘧啶。5-溴尿嘧啶能产生两种互变异 构体,一种是酮式, 一种是烯醇式。酮式可与 A 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在含有 5-溴尿嘧啶的培养基 中培养大肠杆菌, 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 突变体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 但(A+T)/(C+G)的值不同于
原大肠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的机制是阻止碱基配对
B.培养过程中可导致 A—T 变成 G—C 或 G—C 变成 A—T
C.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发生在 DNA 复制过程中
D.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 DNA 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
5.(2022· 吉林名校联合模拟)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B.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C.基因型为 AaBb 的豌豆植株能产生 4 种类型的配子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6.(2022·安徽蚌埠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C.基因重组会导致生物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D.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7.(2021· 山东济南章丘期中)月季花有红花、白花等多种品种,一株原本只开红花的月季植株现在却开出了一朵
白花。下列与该变异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可能来源于白花植株传粉后的基因重组
B.该变异可能来源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红花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C.该变异可能是红花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改变所致
D.该变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花瓣细胞液中的色素发生了改变
8.(2022· 东北育才学校调研)右图为某雄性动物个体(基因型为 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细胞分
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该细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雄性激素
B.3 和 4 上对应位置基因不同是因为该细胞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C.若该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D.1 上 a 的出现属于互换
9.(2022· 陕西西安交大附中、龙岗中学联考)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10.(2022· 山西运城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可能是突变个体是杂合子
B.将一段外来 DNA 序列插入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会使该基因突变
C.果蝇的核基因 A 突变为 a ,正常情况下 A 与 a 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D.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组数目变异
11.(2022·河南八市重点联盟联考)一个表型正常的男性, 其一条 13 号染色体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
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变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
B.观察这种变异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C. 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D.不考虑其他染色体,该男性理论上产生 6 种染色体组合的精子
12.(2022·江西百校联盟联考)家蚕中,基因 S(黑缟斑) 、s(无斑)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基因 Y(黄血)和 y(白血)也位 于 2 号染色体上, 假定两对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无互换。用 X 射线处理蚕卵后, 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 具有
该类型变异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为 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表现为黑缟斑、黄血 B.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C.X 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缺失 D.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13.(2022·安徽蚌埠质检)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可以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 B.诱变育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
C.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
14.(2022·江西名校联考)2019 年,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下
列有关杂交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集合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特性
B.杂交育种的目的可能是获得纯种,也可能是获得杂合子以利用杂种优势
C.与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的过程简单,操作不繁琐,育种时间较短
D.若育种目标是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则在育种时长上可能与单倍体育种相差不大
15.(2022·河南八市重点联盟联考)由高温、辐射、病毒感染、化学因子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可能发生染色体缺失, 导致部分基因丢失。染色体缺失一般会造成生物体出现不正常的性状,甚至死亡,但染色体缺失在育种方面也
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育种专家利用染色体缺失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红棉 S 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粉红棉 M 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 白色棉 N 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粉红棉 M 自交后代出现三种颜色的棉花
16.(2021·河南郑州一联)油菜中基因 G 和 g 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 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研究人员拟利用 高芥酸油菜(gg)和水稻抗病基因 R 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B.过程②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过程①②③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D.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可将过程③更换为单倍体育种
17.(2022·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的实验条件和试剂使用的叙述中, 不正确
的一组是( )
①低温:与“ 多倍体育种” 中“秋水仙素” 的作用机理相同
②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中的使用方法相同
③卡诺氏液: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相同
④甲紫溶液: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中“醋酸洋红液” 的使用目的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2·新疆石河子阶段考)日常生活中, 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病
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目前这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导致病菌形成新物种
B.病菌的变异对病菌本身是有害的
C.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提高了病菌的基因突变率,导致抗性基因的产生
19.(2021·广东东莞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B.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C.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为鸟类起源于爬行类提供了证据
20.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21.(2022· 山东青岛二中调研)达尔文(1809—1882)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 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根据共同由来学说可以推断,现在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达尔文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22.(2021·1 月八省联考福建卷,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即为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协同进化是指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虎和狮交配产生的虎狮兽不育,虎和狮间存在生殖隔离
23.(2021· 中原名校质量考评)生态学家研究发现, 某岛上的地雀种群中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 喙大的个 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但是取食速度较慢。当该岛持续干旱、食物短缺时,喙小的地雀死亡率高于
喙大的地雀,新出生的个体喙的平均尺寸增大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的地雀与其生存环境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B.环境的选择导致地雀产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就产生新物种
C.地雀喙的适应性变化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D.环境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地雀的基因型
24.(2022·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 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
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 、B 、C 、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
B.湖泊Ⅰ中的鱼 A 、B 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鱼 A 和 C 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D.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由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25.(2022·云南适应考)下列关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D.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26.(2021·1 月八省联考江苏卷,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温带
B.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C.协同进化既存在于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也存在于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
D.生物多样性会随群落演替的进程而逐渐增加,但该群落中不会发生生物进化
27.(2022·河北石家庄质检)1859 年,24 只野兔被带到了澳大利亚,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超过六亿只。为了控
制野兔数量,人们引入一种黏液瘤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
亡,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和野兔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 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的提高,表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
C.气候、传染病等因素都会影响野兔的种群数量
D.强毒性病毒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
28.(2021· 山东日照期中)豌豆的子叶颜色受 5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Y(黄色)和 y(绿色)控制。现有杂合豌豆 植株甲,其 5 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 1 所示,以植株甲为父本与染色体正常的绿色子叶豌豆杂交,后代中发现一 株黄色子叶豌豆植株乙,其 5 号染色体组成如图 2 所示。已知当花粉不含正常 5 号染色体时不能参与受精。下
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植株甲中, Y 基因位于发生片段缺失的异常染色体上
B.植株乙中,既有染色体数目变异也有染色体结构变异
C.若植株甲自交,则后代中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 1∶1
D.植株乙的形成是母本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致
29.(2022·广东东莞调研)大豆是雌雄同株植物, 野生型大豆的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科学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出 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甲和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为探究这两种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
基因突变所致,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杂交方案以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往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也可使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 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2)甲同学:将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进行杂交,若子代均为雄性不育植株,则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
致。该同学的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
(3)乙同学: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 F1 ,再将 F1 与突变体乙杂交得 F2 ,观察并统计 F2 雄性可育与雄
性不育的比例。请写出该方案的预期结果与结论: 。
(4)丙同学:将突变体甲、突变体乙分别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 F 甲 1 、F 乙 1,再将 F 甲 1 与 F 乙 1,杂交得 F2 ,若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30.(新情景材料)(2021·山东青岛胶州期中)倒位是遗传研究中利用较多的变异类型。例如 C1B 品系果蝇可用于隐
性突变的检测。C1B 品系果蝇有一条正常的 X 染色体(X+)和一条含 C1B 区段的 X 染色体(XC1B),其中 C 表示染
色体上的倒位区,可抑制 X 染色体间发生互换,增强了 C1B 区段的稳定性;1 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B
为显性棒眼基因,正常眼由 b 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C 区段的存在, 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 变异。可推测, 倒位通过影响 过程抑制 X 染色体间
发生互换,使 C1B 区段稳定存在。
(2)自然状态下是否存在基因型为 XC1BXC1B 的果蝇,为什么? 。 (3)C1B 品系果蝇用于隐性突变的检测实例如下:正常眼的雄果蝇 A(X+Y)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与 C1B 品系的 雌果蝇(X+XC1B)杂交, 再让 F1 的棒眼果蝇与某果蝇杂交, 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性状, 以判断果蝇 A 的 X
染色体是否发生隐性突变。请分析:
①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原因是 。
②F1 的棒眼果蝇为 (填“雄性”或“雌性”),所占比例为 。
③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 (填“雄性”或“雌性”)个体进行观察。
31.(2022· 宁夏银川月考)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检测方法为:将含有相同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 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结果如图
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基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 前”“ 中”或
“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 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2022 年高考真题
1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 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体测交
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结构
变异( )
A .
C .
B .
D .
2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 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
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3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
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4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 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 H 、h 和 D 、d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 H 和 D 同时存在时,个体产 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 .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 h 的基因频率更高 D .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 H 、D 的基因频率
5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 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 ,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
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 .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 .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 .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6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种变
异属于( )
A .倒位 B .缺失 C .重复 D .易位
二、综合题
7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
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 C 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型 1 叶片为黄色, 由基因 C 突变为 C1 所致, 基因 C1 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 1 连续自交 3 代, F3 成年
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 C1 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 727 位碱基改变,由 5 '-GAGAG-3'变为 5 '
-GACAG-3',导致第 位氨基酸突变为 ,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
。(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 谷氨酸;AGA 精氨酸;GAC 天冬氨
酸;ACA 苏氨酸;CAG 谷氨酰胺)
(3)由 C 突变为 C1 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突变型 1 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
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 DNA 片段),其结果为图中 (填“I”“Ⅱ”或“Ⅲ”)。
(4)突变型 2 叶片为黄色,由基因 C 的另一突变基因 C2 所致。用突变型 2 与突变型 1 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
与绿色叶植株各占 50%。能否确定 C2 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填“ 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真题:
1 .(2021 湖南高考真题) 血浆中胆固醇与载脂蛋白 apoB-100 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 通过与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 将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 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PCSK9 基因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变, 当突变使 PCSK9 蛋白活性增强时, 会增加 LDL 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 导致细胞表面 LDL 受体减少。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引起 LDL 受体缺失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B.PCSK9 基因的有些突变可能不影响血浆中 LDL 的正常水平
C .引起 PCSK9 蛋白活性降低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D .编码 apoB-100 的基因失活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2 .(2021 湖南高考真题) 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
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3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 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
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4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
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
凉爽的夜晚吸收 CO2 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5 .(2021 年海南高考真题)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 CCR5 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 CCR5 结构改变,使得 HIV-1 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丰富了人类种群的基因库
B .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通过药物干扰 HIV-1 与受体 CCR5 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D .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 HIV-1 的几率下降
6 .(2021 年福建高考真题) 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 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
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 .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 .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 .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7 .(2021 年北京高考真题)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
(2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 10 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
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含 28 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
C .杂种植株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 D .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
8 .(2021.6 月浙江高考真题)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 . 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 C .随机交配 D .大的种群
9 .(2021.6 月浙江高考真题) α-珠蛋白与 α-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 141 个和 146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 1~138 个 氨基酸完全相同, 其余氨基酸不同。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 139 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该实例
不能说明( )
A .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DNA 片段的缺失导致变异 D .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10 .(2021 年广东卷)人类(2n=46)14 号与 21 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 14/21 平衡易位染色
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
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
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 .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 45 条染色体
C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 24 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 6 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 3 种染色体)
11 .(2021 年广东卷)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
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 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 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将 Bc 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 .秋水仙素处理 Bc 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 . 自然状态下 Bc 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12 .(2021 年广东卷) 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 )为显性, 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
500 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 1500 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 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5% 、85% B .25% 、75% C .35% 、65% D .45% 、55%
13 .(2021 年河北卷)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
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 .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 .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 . 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14.(2021 年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基因策略:包括提高杀虫基因的表达量、向棉花中转入多种杀虫基因等。例如,早期种植的抗虫棉只转入了
一种 Bt 毒蛋白基因,抗虫机制比较单一;现在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Bt 基同时转入棉花。
②田间策略:主要是为棉铃虫提供底护所。例如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
花,为棉铃虫提供专门的庇护所: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多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
作物混作的方式,为棉铃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等。
(1)关于上述基因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 Bt 基因的表达量,可降低抗虫棉种植区的棉铃虫种群密度
B .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 Bt 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两种 Bt 基因插入同一个 T-DNA 并转入棉花植株,则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转入多种 Bt 基因能提高抗虫持久性,是因为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2)关于上述田间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可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B .混作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 .为棉铃虫提供底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D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
15 .(2021 年天津卷) 某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 SC 单基因遗传病, 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调查其家系发现, 患
者双亲各有一个 SC 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突变,且突变位于该基因的不同位点。调查结果见下表。
个体 母亲 父亲 姐姐 患者
表现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SC 基因测序结果 [605G/A] [731A/G] [605G/G];[731A/A]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SC 基因编码链的第 605 位
碱基分别为 G 和 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SC 基因编码链的第 605 和 731 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 1,根据调查结果, 推断该
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A .
C .
B .
D .
16 .(2021 年 1 月浙江卷)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个染色体中发生了如下图所
示变化, a 、b 、c 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 )
A .缺失 B .重复 C .易位 D .倒位
17 .(2021 年 1 月浙江卷)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 .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 . 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18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 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
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 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 一组逐渐增加青 蒿素的浓度, 连续培养若干代, 获得具有抗药性(R 型) 的甲群体, 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 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 9 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 9 个基因的编
码序列上,其中 7 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 7 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 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 并测序, 以 S 型疟原虫为对照, 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 ,不同的设
为突变型“-” 。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 1 基因 2 基因 3 基因 4 基因 5 基因 6 基因 7
对照 0 .04 + + + + + + +
1 0 .2 + + + + + + -
2 3 .8 + + + - + + -
3 5 .8 + + + - - + -
4 23 . 1 + + + + - - -
5 27 .2 + + + + - - -
6 27 .3 + + + - + - -
7 28 .9 + + + - - - -
8 31 .3 + + + + - - -
9 58 .0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原因
是 。
(2)7 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 将该
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___________
(4)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2020年高考真题:
1 .(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 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
2 .(2020 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 其 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 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
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 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 Aaa 的子细胞
3 .(202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9)某膜蛋白基因在其编码区的 5′端含有重复序列 CTCTT CTCTT CTCTT,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TCTT 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B .CTCTT 重复次数增加提高了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
C .若 CTCTT 重复 6 次,则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D .CTCTT 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4 .(202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8)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
A .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 21 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 .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 .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5 .(2020 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7)一个基因型为 DdTt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
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 B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 .染色体变异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2020 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 月选考)·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7 .(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 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
两条,分别是 。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 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 原因是 ,若要使诱变获
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8 .(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32)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
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 A 、B 、D 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
每个染色体组均含 7 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 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 原因是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 成的多倍体, 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一般来说, 与二倍体相比, 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 2 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出 1 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
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9 .(2020 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17)小麦的面筋强度是影响面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优质面包需强 筋面粉, 制作优质饼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麦有三对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控制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从而影响面筋强度。科研人员以两种纯合小麦品种为亲本杂
交得 F1 ,F1 自交得 F2 ,以期选育不同面筋强度的小麦品种。相关信息见下表。
基因 基因的表达 产物(HMW) 亲本 F1 育种目标
小偃 6 号 安农 91168 强筋小麦 弱筋小麦
A 甲 + + + + -
B1 乙 - + + - +
B2 丙 + - + + -
D1 丁 + - + - +
D2 戊 - + + + -
注: “+”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 “-”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
据表回答:
(1)三对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小麦面筋强度的影响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 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 F1 植株上所结的 F2 种子中, 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
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
(3)为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可选择 F2 中只含 产物的种子,采用 等育种
手段,选育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纯合品种。遗传和进化
圖练基础
1.(2022·安徽蚌埠期末改编)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B.病毒由于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突变基因一定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 D.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会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 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A 错误;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其中核酸是遗传物质,所以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结构,仍然会发
生基因突变, B 错误;突变基因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也可自发产生, C 错误;基因突变是指基
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D 正确。
2.(2022·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的发现, 是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
由 H 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 h 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h 基因与 H 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 H 基因的长度较 h 基因的长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 H 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 h 基因控制” ,可知镰状 细胞贫血属于单基因遗传病。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可在
显微镜下观察到其形态,因此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A 正确;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控制
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替换,即碱基序列由 突变成 ,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
的氨基酸发生改变,B 错误;在双链 DNA 分子中,A =T 、C =G,因此 A+G =C+T,即嘌呤碱基与嘧啶 碱基的比值等于 1,因此 h 基因与 H 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均等于 1 ,C 错误;基因在
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D 错误。
3.(2022·广东茂名调研)2020 年 8 月 28 日,美国《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饰演“黑豹” 的好莱坞演员查德维克 · 博
斯曼因罹患结肠癌去世。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其突变或过量表达均可引起细胞癌变
B.基因突变后,其携带的遗传信息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发生改变
C.通过药物阻碍癌细胞中 DNA 分子的复制,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D.生活中少吃烧烤、油炸、腌制食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结肠癌
【答案】B
【解析】人和动物细胞中的 DNA 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一般来说,原癌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 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 正确;基因突变后,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改变,因此其携带的遗传信息发 生改变,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B 错误;用药物作用于癌细胞的分裂间期,使 DNA 分子 不能复制, 可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 C 正确;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营养摄入均衡, 少吃烧烤、
油炸、腌制食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结肠癌, D 正确。
4.(2022·湖南永州模拟)5-溴尿嘧啶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 可取代胸腺嘧啶。5-溴尿嘧啶能产生两种互 变异构体,一种是酮式, 一种是烯醇式。酮式可与 A 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在含有 5-溴尿嘧啶的 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体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
的值不同于原大肠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的机制是阻止碱基配对
B.培养过程中可导致 A—T 变成 G—C 或 G—C 变成 A—T
C.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发生在 DNA 复制过程中
D.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 DNA 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5-溴尿嘧啶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DNA 复制时,其酮式可与 A 互补配对, 代替 T 作为原料, 其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 代替 C 作为原料, 从而使碱基种类发生替换, 故导致(A+T)/(C +G)的值不同于原大肠杆菌。由上述内容可知,5-溴尿嘧啶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 DNA 链发生碱基种类
替换, A 错误, B 、C 、D 正确。
5.(2022· 吉林名校联合模拟)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B. 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C.基因型为 AaBb 的豌豆植株能产生 4 种类型的配子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答案】 B
【解析】S 型细菌的 DNA 能进入 R 型细菌中, 并与 R 型细菌的 DNA 重新组合, 进而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因此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A 不符合题意;控制豌豆圆粒和皱粒的基因是位于 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因此, 圆粒豌豆自交只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符 合题意;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A 与 a 、B 与 b 彼此分离的同 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A 与 B 或 b、a 与 B 或 b 自由组合, 因此会产生 AB、Ab、aB、ab 4 种类 型的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C 不符合题意;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四
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 D 不符合题意。
6.(2022·安徽蚌埠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C.基因重组会导致生物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D.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D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A 错误;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发生性 状分离的原因是 Aa 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此过程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参与,不是基因重组, B 错误;基因重组会导致生物产生新基因型,既不会产生新基因也不会形成新的性状, C 错误;控制一对相 对性状的基因也可能是多对基因,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
正确。
7.(2021· 山东济南章丘期中)月季花有红花、白花等多种品种, 一株原本只开红花的月季植株现在却开出了一
朵白花。下列与该变异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可能来源于白花植株传粉后的基因重组
B.该变异可能来源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红花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C.该变异可能是红花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改变所致
D.该变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花瓣细胞液中的色素发生了改变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一株原本只开红花的月季植株现在却开出了一朵白花,花瓣细胞是经过有丝
分裂形成的,其变异不涉及减数分裂,故不涉及基因重组, A 错误。
8.(2022· 东北育才学校调研)右图为某雄性动物个体(基因型为 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细
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该细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雄性激素
B.3 和 4 上对应位置基因不同是因为该细胞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C.若该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D.1 上 a 的出现属于互换
【答案】 B
【解析】由图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可以看出,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所以与该细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激 素是雄性激素,A 正确;由于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 AaBb,由图可知,B 、b 位于 3 和 4 这对同源染色体 上,因此 B 与 b 是一对等位基因,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错误;若该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可产生 4
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 正确; 1 上 a 的出现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 D 正确。
9.(2022· 陕西西安交大附中、龙岗中学联考)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 C
【解析】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A 错误;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型改变, B 错误;基因突 变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因染色体片段缺失或染色体易位、倒位等导致基因碱基 序列的改变, C 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 D 错
误。
10.(2022· 山西运城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可能是突变个体是杂合子
B.将一段外来 DNA 序列插入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会使该基因突变
C.果蝇的核基因 A 突变为 a ,正常情况下 A 与 a 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D.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组数目变异
【答案】 D
【解析】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可能是突变个体是杂合子,A 正确;将一段 外来 DNA 序列插入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可导致该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B 正确;果蝇的 核基因 A 突变为 a ,正常情况下 A 与 a 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C 正确;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但染色体组数未变,D 错
误。
11.(2022·河南八市重点联盟联考)一个表型正常的男性,其一条 13 号染色体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发生了如图
所示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变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
B.观察这种变异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C. 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D.不考虑其他染色体,该男性理论上产生 6 种染色体组合的精子
【答案】 C
【解析】该变异过程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 正确;由于有丝分裂中 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 数目比较清晰, 因此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观察该变异, B 正确;据图可知, 13 号染色体与 21 号染色体结合形成了 1 条异常染色体,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因 此染色体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C 错误;不考虑其他染色体,该男性的三条染色体(13 号、 21
号、异常)中, 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 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 则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13 号染色体和
21 号染色体、异常染色体、21 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13 号染色体、13 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21 号染
色体共 6 种, D 正确。
12.(2022·江西百校联盟联考)家蚕中, 基因 S(黑缟斑)、s(无斑)位于 2 号染色体上, 基因 Y(黄血)和 y(白血)也 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假定两对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无互换。用 X 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 具有该类型变异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为 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表现为黑缟斑、黄血 B.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C.X 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缺失 D.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答案】 D
【解析】甲的基因型为 SsYy,其表型为黑缟斑、黄血,A 正确;由于 S 与 Y 、s 与 y 连锁,图甲所示的家 蚕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 SY 、sy,基因型为 SsYy 的雌、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有 SSYY 、SsYy 、ssyy 共三种,B 正确;由于 X 射线照射,含有 Y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丢失,此变异为染色体缺失,C 正确;图乙 的基因型为 SsyO,具有此基因型的家蚕杂交的子代表型为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2∶1,由此推知缺失纯
合体死亡,而缺失杂合体不死亡, D 错误。
13.(2022·安徽蚌埠质检)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可以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
B.诱变育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
C.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
【答案】 B
【解析】杂交育种可以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 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 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 B 错误;单倍体育种的优 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获
得四倍体, D 正确。
14.(2022·江西名校联考)2019 年,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下列有关杂交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集合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特性
B.杂交育种的目的可能是获得纯种,也可能是获得杂合子以利用杂种优势
C.与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的过程简单,操作不繁琐,育种时间较短
D.若育种目标是为了获得隐性纯合子,则在育种时长上可能与单倍体育种相差不大
【答案】 C
【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A 正确;杂交
育种的目的可能是获得纯种,也可能是获得杂合子以利用杂种优势, B 正确;与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的 过程简单,操作不繁琐,育种时间一般较长, C 错误;隐性纯合子在出现时就已经可以确定其是纯合子,若
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情况下,杂交育种用时与单倍体育种基本相同, D 正确。
15.(2022·河南八市重点联盟联考)由高温、辐射、病毒感染、化学因子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可能发生染色体 缺失,导致部分基因丢失。染色体缺失一般会造成生物体出现不正常的性状,甚至死亡,但染色体缺失在
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育种专家利用染色体缺失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红棉 S 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粉红棉 M 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 白色棉 N 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粉红棉 M 自交后代出现三种颜色的棉花
【答案】C
【解析】深红棉 S 的出现是因为 B 基因突变为 b 基因,A 正确;粉红棉 M 的出现是基因型为 bb 的深红棉 的一条染色体出现缺失(用 b-表示染色体缺失的基因),形成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的结果, B 正确;白色棉 N 的出现是粉红棉 M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错误;粉红棉 M 自交后代
出现深红色(bb)、粉红色(bb-)、白色(b-b-)三种颜色的棉花, D 正确。
16.(2021·河南郑州一联)油菜中基因 G 和 g 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 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研究人员拟 利用高芥酸油菜(gg)和水稻抗病基因 R 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B.过程②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过程①②③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D.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可将过程③更换为单倍体育种
【答案】 C
【解析】过程①用射线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 异类型,A 正确;过程②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该技术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克服物种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 正确;过程②③均发生了基因重组,过程①原理是基因突变, C 错误;单倍体育
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 D 正确。
17.(2022·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的实验条件和试剂使用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低温:与“ 多倍体育种” 中“秋水仙素” 的作用机理相同
②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中的使用方法相同
③卡诺氏液: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相同
④甲紫溶液: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中“醋酸洋红液” 的使用目的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低温和秋水仙素都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①正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 洗去浮色,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冲洗残留的卡诺氏液及酒精与盐酸混 合用于解离根尖细胞,②错误;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的形态,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 CO2 ,③错误;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的使用目的都是将染色体着色,④正确。
18.(2022·新疆石河子阶段考)日常生活中,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病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目前这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导致病菌形成新物种
B.病菌的变异对病菌本身是有害的
C.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提高了病菌的基因突变率,导致抗性基因的产生
【答案】 C
【解析】抗生素的选择导致病菌抗药性增强,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 错误;病菌的变异中存在抗药性较 强的个体,抗药性强的变异对病菌本身是有利的, B 错误;抗生素对病菌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 正
确;变异产生于抗生素使用前,抗生素的使用与基因突变率无关, D 错误。
19.(2021·广东东莞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B.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C.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为鸟类起源于爬行类提供了证据
【答案】 B
【解析】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A 正确;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 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不仅仅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 错误;生物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 正确;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为鸟类起源于爬行类
提供了证据, D 正确。
20.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答案】 D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即变异→ 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 异逐代积累)。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
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应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
21.(2022· 山东青岛二中调研)达尔文(1809—1882)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 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
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根据共同由来学说可以推断,现在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达尔文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答案】 B
【解析】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A 正确;达尔文并不是在 了解了遗传和变异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 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B 错 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 C 正确;自然选
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D 正确。
22.(2021·1 月八省联考福建卷,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即为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协同进化是指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虎和狮交配产生的虎狮兽不育,虎和狮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 新物种的形成过程,A 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 定向改变,B 错误;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错误;
虎和狮交配产生的虎狮兽不育,则两者存在生殖隔离, D 正确。
23.(2021· 中原名校质量考评)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某岛上的地雀种群中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喙大 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但是取食速度较慢。当该岛持续干旱、食物短缺时,喙小的地雀死
亡率高于喙大的地雀,新出生的个体喙的平均尺寸增大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的地雀与其生存环境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B.环境的选择导致地雀产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就产生新物种
C.地雀喙的适应性变化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D.环境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地雀的基因型
【答案】 D
【解析】生物进化受无机环境的影响,生物进化也会影响无机环境,所以生物与其生存的无机环境之间存 在着协同进化,A 正确;环境的选择导致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地雀发生了进化,但由题干信息 并不能得出环境的选择导致地雀产生了新物种这一结论,B 正确;地雀喙的适应性变化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C 正确;环境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 D 错误。
24.(2022·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 、Ⅱ, 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
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 、B 、C 、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
B.湖泊Ⅰ中的鱼 A 、B 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鱼 A 和 C 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D.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由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答案】 B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但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 定需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 错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 A、 B 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鱼 A 、C 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 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 C 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
到选择的作用, D 错误。
25.(2022·云南适应考)下列关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D.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 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 正 确;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通过天敌的捕食发挥选择作用,推动了 被捕食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B 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 C 正确;捕食者数量
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D 正确。
26.(2021·1 月八省联考江苏卷,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温带
B.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C.协同进化既存在于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也存在于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
D.生物多样性会随群落演替的进程而逐渐增加,但该群落中不会发生生物进化
【答案】 C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环境温度,也取决于其他环境条件,比如热带沙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就低, A 错误;引入外来物种不当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B 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都存在协 同进化, C 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种
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产生生物进化, D 错误。
27.(2022·河北石家庄质检)1859 年, 24 只野兔被带到了澳大利亚, 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超过六亿只。为了 控制野兔数量,人们引入一种黏液瘤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 很快死亡,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维持在
较低水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和野兔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 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的提高,表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
C.气候、传染病等因素都会影响野兔的种群数量
D.强毒性病毒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
【答案】 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所占的比例最高,野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 被中毒性病毒感染的野兔能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 平,这体现了病毒和野兔之间的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 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中毒性病毒不会导致野 兔立即死亡,其能够在野兔体内繁殖,而强毒性病毒感染的野兔很快死亡,导致病毒失去宿主,中毒性病 毒所占比例的提高,不能说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B 错误;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 C 正确;强毒性病毒可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野兔死亡会导致病毒失去宿主,这不利于维持
病毒和野兔之间的寄生关系, D 正确。
28.(2021· 山东日照期中)豌豆的子叶颜色受 5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Y(黄色)和 y(绿色)控制。现有杂合 豌豆植株甲,其 5 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 1 所示,以植株甲为父本与染色体正常的绿色子叶豌豆杂交,后代 中发现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植株乙,其 5 号染色体组成如图 2 所示。已知当花粉不含正常 5 号染色体时不能
参与受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植株甲中, Y 基因位于发生片段缺失的异常染色体上
B.植株乙中,既有染色体数目变异也有染色体结构变异
C.若植株甲自交,则后代中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 1∶1
D.植株乙的形成是母本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致
【解析】D
【解析】 由图 2 可知,植株甲中,Y 基因位于发生片段缺失的异常染色体上,A 正确;植株乙中 5 号染 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且多了一条 5 号染色体,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B 正 确;植株甲作母本时,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Y∶y =1∶1,作父本时,只有基因型为 y 的配子能参与 受精,因此后代中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 1∶1 ,C 正确;植株甲作父本,与染色体正常的绿色子叶 豌豆(yy)杂交, 后代中发现基因型为 Yyy 的植株乙, 由于“当花粉不含正常 5 号染色体时不能参与受精” ,因 此植株乙的基因 Yy 来自植株甲(父本),另一个基因 y 来自母本,因此植株乙的形成是父本减数分裂时同源
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致, D 错误。
29.(2022·广东东莞调研)大豆是雌雄同株植物,野生型大豆的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科学家从大豆种群中分 离出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甲和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为探究这两种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
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杂交方案以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往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也可使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2)甲同学:将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进行杂交,若子代均为雄性不育植株,则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 变所致。该同学的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 (3)乙同学: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 F1 ,再将 F1 与突变体乙杂交得 F2 ,观察并统计 F2 雄性可育
与 雄 性 不 育 的 比 例 。 请 写 出 该 方 案 的 预 期 结 果 与 结 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将突变体甲、突变体乙分别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 F 甲 1 、F 乙 1,再将 F 甲 1 与 F 乙 1,杂交得 F2,
若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解析】(1)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2)不可行, 因为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均为雄性不育, 不能完成杂交 (3)若 F2 均为雄性可育,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若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说明这
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4)3∶1
解析 (1)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往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可以使不同基因发 生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3)如果是同一基因突变所致,演绎推理过程如图 1(假设同一基因突变 产生的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 a1a1 ,突变体乙的基因型为 a2a2);如果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演绎推理过程如
图 2(假设不同基因突变产生的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 aaBB,突变体乙的基因型为 AAbb):
因此,若 F2 均为雄性可育,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若 F2 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 1,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4)由类似(3)的演绎推理不难得出:若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
不育=3∶1,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30.(新情景材料)(2021·山东青岛胶州期中)倒位是遗传研究中利用较多的变异类型。例如 C1B 品系果蝇可用 于隐性突变的检测。C1B 品系果蝇有一条正常的 X 染色体(X+)和一条含 C1B 区段的 X 染色体(XC1B),其中 C 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可抑制 X 染色体间发生互换,增强了 C1B 区段的稳定性;1 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
胎致死; B 为显性棒眼基因,正常眼由 b 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C 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 变异。可推测,倒位通过影响 过程抑制 X 染色
体间发生互换,使 C1B 区段稳定存在。
(2) 自 然 状 态 下 是 否 存 在 基 因 型 为 XC1BXC1B 的 果 蝇 , 为 什 么 ?

(3)C1B 品系果蝇用于隐性突变的检测实例如下:正常眼的雄果蝇 A(X+Y)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与 C1B 品 系的雌果蝇(X+XC1B)杂交,再让 F1 的棒眼果蝇与某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性状,以判断果
蝇 A 的 X 染色体是否发生隐性突变。请分析:
①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 原因是 。
②F1 的棒眼果蝇为 (填“雄性”或“雌性”),所占比例为 。
③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 (填“雄性”或“雌性”)个体进行观察。
【解析】(1)染色体结构 同源染色体联会 (2)不存在, 含有 1 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 不可能产生 XC1B 的 雄配子, 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 XC1BXC1B 的雌性个体 (3)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②雌性 1/3 ③雄性
【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C 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故 C 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 构变异。倒位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倒位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抑制 X 染色体间发生互换,
使 C1B 区段稳定存在。(2)据题干信息“1 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可知含有 1 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
不可能产生 XC1B 的雄配子, 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 XC1BXC1B 的雌性个体。(3)①因基因突变具 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②设正常
眼的雄果蝇 A(X+Y)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基因型变为 X?Y,据题干信息可将杂交过程表示为 P:X+XC1B ×
X?Y→F1:雌性 X?XC1B、X?X+ ,雄性 X+Y、XC1BY(死亡),雌果蝇提供的 XC1B 配子与含 Y 染色体的雄配子 结合,由于含有 1 基因,雄果蝇胚胎致死,因此存在的棒眼个体一定为雌性,其所占比例为 1/3。③P:X+
XC1B ×X?Y→F1 :雌性
X?XC1B 、X?X+ ,雄性 X+Y 、XC1BY(死亡) ,F1 中棒眼果蝇基因型为 X?XC1B ,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 Y,由于 C1B 存在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不发生互换,因此 X?XC1B 不会发生互换;又由于杂 交后代中雄果蝇 X 染色体来源于 F1(X?XC1B)雌果蝇,而 F1 棒眼雌果蝇(X?XC1B)中的 X?来自亲本的被一定量 射线照射过的雄果蝇,故隐性突变可以在子代雄性中显现出来,即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
雄性个体进行观察。
31.(2022· 宁夏银川月考)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检测方法为:将含有相同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 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
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基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 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 中”或“后”),
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 尽管有抗药性基 因存在 ,但使用抗生素仍然 能治疗 由细菌 引起 的感染 ,原 因在于细菌种群 中

【解析】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少数
【解析】(1)抗生素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在滤纸片周围就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大小说明抗生素杀菌能力强 弱。(2)因为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所以最有效的是 B 培养基中的抗生素。(3)①据曲线图分析, B 时刻加入抗生素,细菌数量快速减少;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个 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对细菌变异起到选择的作用,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无抗药 性的个体被杀死;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使用抗生素能杀死大
部分无抗药性的个体,故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2022 年高考真题
1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体
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染
色体结构变异( )
A .
C .
B .
D .
【答案】C
【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 4 种类型: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分析选项可知, A 属于缺失、 B 属于重
复、 C 属于易位, D 属于倒位。
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 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 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
的配子, 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C 正确。
2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 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 ①与 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
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 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
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A 正确;
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 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 说
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B 正确;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正确;
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
传送率 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错误。
3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 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
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一群个体。
A、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 A 错误;
B、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B 正确;
C、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D 正确。
4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 H 、h 和 D 、d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 H 和 D 同时存在时, 个体产 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
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 .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 h 的基因频率更高 D .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 H 、D 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H 、h 和 D 、d 基因决定 HCN 的产生,基因型为 D_H_ 的个体能产生 HCN,有毒,
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
A、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A 正确;
B、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 HCN 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
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 B 正确;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 HCN 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 D_H_ 的个体所占比例小, d 、h 基因频率
高, C 正确;
D、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 错误。
5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 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 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 ,陆地蜗牛和很多
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 .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 .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 .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 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 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A 正确;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B 正确;
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C 错
误;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D 正确。
6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 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种
变异属于( )
A .倒位 B .缺失 C .重复 D .易位
【答案】B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 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
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由题干描述可知,猫叫综合征是因为染色体缺失了部分片段导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B 正确。
二、综合题
7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 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 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
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 C 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型 1 叶片为黄色,由基因 C 突变为 C1 所致,基因 C1 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 1 连续自交 3 代, F3
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 C1 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 727 位碱基改变,由 5 '-GAGAG-3'变为 5 '
-GACAG-3',导致第 位氨基酸突变为 ,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 。(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 谷氨酸;AGA 精氨酸;GAC 天
冬氨酸;ACA 苏氨酸;CAG 谷氨酰胺)
(3)由 C 突变为 C1 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突变型 1 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 用限
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 DNA 片段),其结果为图中 (填“I”“Ⅱ”或“Ⅲ”)。
(4)突变型 2 叶片为黄色, 由基因 C 的另一突变基因 C2 所致。用突变型 2 与突变型 1 杂交, 子代中黄色叶植 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 50%。能否确定 C2 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填“ 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
由 。
【答案】(1)2/9 (2) 243 谷氨酰胺 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
(3)Ⅲ (4)能 若 C2 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 2 为纯合子,则子代 CC2 表现为绿色, C1C2 表现为黄色,子代 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 50%。若突变型 2 为显性突变,突变型 2(C2C)与突变型 1(CC1)杂交,
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
【解析】(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 一般同一位点的两个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低;
(2)mRNA 中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
(1)突变型 1 叶片为黄色, 由基因 C 突变为 C1 所致, 基因 C1 纯合幼苗期致死, 说明突变型 1 应为杂合子, C1 对 C 为显性, 突变型 1 自交 1 代, 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1/3CC、2/3CC1 ,子二代中 3/5CC、2/5CC1,F3 成年植
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2/9。
(2)突变基因 C1 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 727 位碱基改变,由 5 '-GAGAG-3'变为 5 '-GACAG-3',突变位点 前对应氨基酸数为 726/3=242,则会导致第 243 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 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
合成,导致叶片变黄。
(3)突变型 1 应为杂合子, 由 C 突变为 C1 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 Ⅰ应为 C 酶切、电泳结果, II 应为 C1 酶切、电泳结果,从突变型 1 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结
果为图中Ⅲ。
(4)用突变型 2(C2_ )与突变型 1(CC1 )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 50%。若 C2 是隐性突 变,则突变型 2 为纯合子,则子代 CC2 表现为绿色, C1C2 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 占 50%。若突变型 2 为显性突变,突变型 2(C2C)与突变型 1(CC1 )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
=3∶1,与题意不符。故 C2 是隐性突变。
2021年高考真题:
1 .(2021 湖南高考真题)血浆中胆固醇与载脂蛋白 apoB-100 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 通过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 PCSK9 基因可以发生多种类 型的突变,当突变使 PCSK9 蛋白活性增强时,会增加 LDL 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 LDL 受
体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起 LDL 受体缺失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B.PCSK9 基因的有些突变可能不影响血浆中 LDL 的正常水平
C .引起 PCSK9 蛋白活性降低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D .编码 apoB-100 的基因失活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 血浆胆固醇与载脂蛋白 apoB-100 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将胆 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LDL 受体减少和载脂蛋白 apoB-100 减少,均会影响
胆固醇被细胞利用,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
A 、LDL 受体缺失,则 LDL 不能将胆固醇运进细胞,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 A 正确;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 PCSK9 基因的某些突变不一定会导致 PCSK9 蛋白活性发生改变,则不影响血浆
中 LDL 的正常水平, B 正确;
C、引起 PCSK9 蛋白活性增强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 LDL 受体数量减少, 使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
C 错误;
D、编码 apoB-100 的基因失活,则 apoB-100 蛋白减少,与血浆中胆固醇结合形成 LDL 减少,进而被运进
细胞的胆固醇减少,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 D 正确。
2 .(2021 湖南高考真题)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
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 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 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 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A、由题干中信息“ 自然状态下, 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A 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 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 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 不能使
金鱼发生变异, B 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因此,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 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 C 正
确;
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 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 因此, 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
化方向, D 正确。
3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 一 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
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D
【解析】 1、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
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 3 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 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 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因为基 因交流并未中断,群体分化并未超出种的界限。只有通过隔离才能最终出现新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
要条件。
A、据题意可知, 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A 正确;
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B 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C 正确;
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 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无法判
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D 错误。
4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 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
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 CO2 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1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彼此有利, 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 甚至不能
生活而死亡。
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 A 正确; B、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 深受大象喜爱, 因此大象和马齿苋属
植物存在捕食关系, B 错误;
C、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 酷热干燥缺少水分, 因此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
的主要限制因素, C 正确;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 CO2 并储存起来,这些 CO2 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
马齿苋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正确。
5 .(2021 年海南高考真题)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 CCR5 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
体 CCR5 结构改变,使得 HIV-1 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丰富了人类种群的基因库
B .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通过药物干扰 HIV-1 与受体 CCR5 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D .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 HIV-1 的几率下降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能丰富种
群基因库;自然选择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A、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能丰富种群基因库, A 正确;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发生, B 错误;
C、受体 CCR5 能够与 HIV-1 特异性结合, 通过药物干扰 HIV-1 与受体 CCR5 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C 正
确;
D、编码受体 CCR5 的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 HIV-1 与受体 CCR5 结合的几率下降, D 正确。
6 .(2021 年福建高考真题)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 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
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 .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 .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 .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 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
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 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
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 结合题意, 甲乙杂交产生丙但丙不能产生子代, 符合生殖隔离定义, A
正确;
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正确;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比如阳光照射范围的变化, C 正确;
D、由题意可知,甲、乙属于不同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D 错误;
7 .(2021 年北京高考真题)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2n=42) 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 10 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
织,进而获得含 28 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
C .杂种植株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 D .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
【答案】C
【解析】 1、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 即使能交
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2、植物组织培养:
①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②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又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
最终形成植株(新植体)。
A、簇毛麦与小麦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可育,故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A 正确;
B、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 从而得到完整植株, B 正
确;
C、杂种植株细胞内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 C 错误;
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可育植株, D 正确。
8 .(2021.6 月浙江高考真题)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 . 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 C .随机交配 D .大的种群
【答案】A
【解析】遗传平衡定律:哈代和温伯格发现这样的规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
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因素能够打破遗传平衡,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如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
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分析题意可知, A 正确, BCD 错误。
9 .(2021.6 月浙江高考真题) α-珠蛋白与 α-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 141 个和 146 个氨基酸组成, 其中第 1~138
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 139 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
该实例不能说明( )
A .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DNA 片段的缺失导致变异 D .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
1 、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特点:(1)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
发生;
(2)多方向性: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3)稀有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有害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
(5)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A、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 139 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故属于基因突变, A 不符合题意;
B、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相应蛋白质的改变,说明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B 不符合题意;
C、分析题意可知,该变异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缺失,而非 DNA 片段的缺失, C 符合题意;
D、α-珠蛋白与 α-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 141 个和 146 个氨基酸组成, 说明变异后形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
增多,可推测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D 不符合题意。
10 .(2021 年广东卷) 人类(2n=46)14 号与 21 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 14/21 平衡易位染 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
(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
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 .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 45 条染色体
C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 24 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 6 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 3 种染色体)
【答案】C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 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
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A、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 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 属于染色体变异,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观察 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 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 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A
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 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由 14 号和 21 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
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 45 条染色体, B 正确;
C、由于发生 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 45 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
卵子最多含 23 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 错误;
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 6 种类型(只考虑图 6 中的 3 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 14 、21 号染色体的 正常卵细胞、②含有 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 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和 21 号染色体的卵细 胞、④含有 14 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 平衡易位染色体和 14 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 21 号染色体
的卵细胞, D 正确。
11 .(2021 年广东卷) 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 科学
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 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 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将 Bc 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 .秋水仙素处理 Bc 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 . 自然状态下 Bc 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答案】A
【解析】 1、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可知,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
叫几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
2、单倍体往往是由配子发育形成的, 无同源染色体, 故高度不育, 而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 一般茎秆粗
壮,果实种子较大。
A、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 表明白菜型油菜属于二倍体生物,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而 Bc 是
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A 错误;
BC 、Bc 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 Bc 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此种方法为单倍体
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 BC 正确;
D、自然状态下, Bc 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
育, D 正确。
12 .(2021 年广东卷)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 )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
群由 500 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 1500 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 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5% 、85% B .25% 、75% C .35% 、65% D .45% 、55%
【答案】B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由题意可知, 该兔种群由 500 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 1500 只淡黄色脂肪兔(ff )组成, 故 F 的基因频
率=F/(F+f)=(500×2)/(2000×2)=25%,f 的基因频率=1-25%=75% ,B 正确。
13 .(2021 年河北卷)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
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 .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 .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 . 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答案】B
【解析】雄性动物的求偶是为了繁殖后代,在求偶过程中,雄性动物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交配机会,以
便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下去;生物的求偶行为是一种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 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
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 A 正确;
B、根据题意, 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 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 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 B 错误; C、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C 正确;
D、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 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 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 可推测④可能由③
进化而来, D 正确。
14.(2021 年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基因策略:包括提高杀虫基因的表达量、向棉花中转入多种杀虫基因等。例如,早期种植的抗虫棉只转
入了一种 Bt 毒蛋白基因,抗虫机制比较单一;现在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Bt 基同时转入棉花。
②田间策略:主要是为棉铃虫提供底护所。例如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 因棉花,为棉铃虫提供专门的庇护所: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多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
铃虫寄主作物混作的方式,为棉铃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等。
(1)关于上述基因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 Bt 基因的表达量,可降低抗虫棉种植区的棉铃虫种群密度
B .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 Bt 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两种 Bt 基因插入同一个 T-DNA 并转入棉花植株,则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转入多种 Bt 基因能提高抗虫持久性,是因为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2)关于上述田间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可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B .混作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 .为棉铃虫提供底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D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
【答案】(1)C (2)A
【解析】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 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根据题意:混作可以使对毒蛋白敏感的个体存活, 由于敏感型个体和抗性个体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等因素,
因此可以降低抗性个体的数量,从而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
(1)A、提高 Bt 基因表达量, 使抗虫蛋白含量增加, 可以使更多的棉铃虫被淘汰, 所以可以降低棉铃虫的
种群密度, A 正确;
B、如果两种 Bt 基因都转入一条染色体上,则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正确;
C、如果两种 Bt 基因插入同一个 T-DNA 并转入棉花植株, 两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不是等位基因, 等
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错误;
D、由于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转入多种 Bt 基因可以降低棉铃虫抗 Bt 毒蛋白的能力, 从而提高
抗虫持久性, D 正确。
(2)A、基因突变可以自发发生,且具有不定向性,突变频率与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转基因棉田周
围种植非抗虫棉,不能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A 错误;
B、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 可以使敏感型个体存活, 同时具有抗毒 蛋白的棉铃虫生存空间变小,提高了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保护了环境,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所以体现
了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B 正确。
C、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 为棉铃虫提供底护所, 使敏感型的个体可以生存, 种
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C 正确;
D、混作使具有抗毒蛋白和敏感型个体都得以生存, 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种内斗争, 因此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
因频率增速放缓, D 正确。
15 .(2021 年天津卷) 某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 SC 单基因遗传病, 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调查其家系发现,
患者双亲各有一个 SC 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突变,且突变位于该基因的不同位点。调查结果见下表。
个体 母亲 父亲 姐姐 患者
表现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SC 基因测序结果 [605G/A] [731A/G] [605G/G];[731A/A]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SC 基因编码链的第 605
位碱基分别为 G 和 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SC 基因编码链的第 605 和 731 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 1,根据调查结果, 推
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A .
C .
【答案】A
B .
D .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
根据题意写出父亲和母亲生下正常女儿的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上碱基组合如下图所示:
由于女儿表现型是正常的,所以第 605 号正常的碱基是 G ,731 号正常的碱基是 A,结合女儿 DNA 上的基
因,可以推测母亲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的碱基如下:
父亲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的碱基如下:
因此他们生下患病的孩子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碱基是两条链上都发生了突变,即:
16 .(2021 年 1 月浙江卷) 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 是由于某个染色体中发生了如下图
所示变化, a 、b 、c 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 )
A .缺失 B .重复 C .易位 D .倒位
【答案】B
【解析】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 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 变异, 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 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 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 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
一非同源染色体上) 4 种类型。
分析图示可知,与正常眼相比,棒眼的该染色体上 b 片段重复了一个,超棒眼的该染色体上 b 片段重复了 两个,因此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即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因
此 B 正确, ACD 错误。
17 .(2021 年 1 月浙江卷)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 .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 . 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C
【解析】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
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
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A 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 B 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
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 C 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 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
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D 错误。
18 .(2021 年湖北高考真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 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
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 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 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 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 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 9 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 9
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 7 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 7 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 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 S 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
不同的设为突变型“-” 。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 1 基因 2 基因 3 基因 4 基因 5 基因 6 基因 7
对照 0 .04 + + + + + + +
1 0 .2 + + + + + + -
2 3 .8 + + + - + + -
3 5 .8 + + + - - + -
4 23 . 1 + + + + - - -
5 27 .2 + + + + - - -
6 27 .3 + + + - + - -
7 28 .9 + + + - - - -
8 31 .3 + + + + - - -
9 58 .0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
原因是 。
(2)7 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 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
性表现为 。
(4)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答案】(1)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
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基因 6 与对照组相比, 在有突变基因 6 和 7 的 4~9 组中, 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 但在有突变
基因 7 的 1 、2 、3 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
(3)S 型(对青蒿素敏感)
(4)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
【解析】本题结合青蒿素对于疟原虫的防治实验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
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结合题意分析:青蒿素“抗药性” 的产生是疟原虫基因突变导致的,经过青蒿素的不断选择,可以导致疟原虫
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
(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可能产生新性状,在疟原虫的种群中,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
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
药性个体数增多;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对应,故碱基突变但氨
基酸序列可能也不发生改变。
(2)结合题意,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 ,不同的设为突变型“-”,分析表格数据:与对照组相
比,在有突变基因 6 和 7 的 4~9 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 7 的 1 、2 、3 组中,
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故推测 7 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 6。
(3)结合(3)可知, 7 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 6,若基因 6 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 素的直接原因,则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其恢复为野生型后,其抗药性性状也随之消失,故经这种基
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S 型(对青蒿素敏感)。
(4)据题干信息“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 ,故为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可做好按蚊
的防治工作,令宿主的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疟原虫。
2020年高考真题:
1 .(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 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
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A、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A 正确;
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 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 B 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 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 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
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 C 错误;
D 、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 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 D 正确。
2 .(2020 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 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 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 如下图所示。若某细 胞进行有丝分裂时, 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 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
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 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 Aaa 的子细胞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 考查染色体的变异, 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
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题图可知, 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 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 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 桥”结构, 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 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根据以上信
息答题。
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
色体桥”结构, A 正确;
B、出现“染色体桥”后, 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 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其子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B 正确;
C 、“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C 错误;
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 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 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 a
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 Aaa 的子细胞, D 正确。
3 .(202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9)某膜蛋白基因在其编码区的 5′端含有重复序列 CTCTT CTCTT CTCTT,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TCTT 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B .CTCTT 重复次数增加提高了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
C .若 CTCTT 重复 6 次,则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D .CTCTT 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答案】C
【解析】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以 DNA 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 mRNA 从核孔中游离出,
到达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翻译)。
基因突变: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A、重复序列位于膜蛋白基因编码区,CTCTT 重复次数的改变即基因中碱基数目的改变,会引起基因突变,
A 错误;
B、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嘌呤碱基的比例=50% ,CTCTT 重复次数的改变不会影响该比例, B 错误;
C 、CTCTT 重复 6 次,即增加 30 个碱基对,由于基因中碱基对数目与所编码氨基酸数目的比例关系为 3∶
1,则正好增加了 10 个氨基酸,重复序列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C 正确;
D、重复序列过多可能影响该基因的表达,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不一定变大, D 错误;
4 .(202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8)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
A .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 21 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 .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 .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答案】B
【解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 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 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方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分为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
性变异。
A 、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非整倍性变异, A 错误;
B、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原理为基因重组, 子代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未改变, 与染色体变异
无关, B 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 错误;
D、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 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才能培育出稳定遗传的小黑麦, 利用了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原理, D 错误;
5 .(2020 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7)一个基因型为 DdTt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 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
置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 B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 .染色体变异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结合图中四个细胞的基因型进行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
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从图中看出一个 DdTt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 DT,Dt,dT 和 dt 四种精子, 而正常的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个两种 类型的精子,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
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四种精子。
6 .(2020 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 月选考)·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案】D
【解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 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 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 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
等因素引起的。
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 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 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
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 A 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B 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 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 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 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
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 C 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D 正确。
7 .(2020 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 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
径有两条,分别是 。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 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 原因是 ,若要使诱
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在减数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