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4:32:59

文档简介

七下语文课堂分层作业
《课外古诗诵读》
1.默写古诗名句。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2)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3)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木兰诗》中描写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 。
【答案】 何人不起故园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园、凭、榆荚、戎、柝、寒”等字词容易写错。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①“ , ”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里馆》中以②“ ,
”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
【答案】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柳、情、照”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夜洛城闻笛”,表明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春夜”点明季节。
B.第三句说在曲中听到了”折柳”,这个”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能唤起听者一连串的记忆,为下句做铺垫。
C.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诗中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激起思乡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感情的强烈。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B 4.①“暗”字断续、隐约之意,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深夜不眠之人,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②”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诗歌第三句中的“折柳”是《折杨柳》笛曲,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不是送别。
故选B。
4.本题考查炼字。
“暗”包含了不知此笛何人所吹,从何而来的意思,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的夜晚传来嘹亮笛声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了无痕迹的;
“满”是说笛声高亢嘹亮,加上春风助力,全城都听到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此时已夜深人静,也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幽静,“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B.次句中的“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人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情感。
C.第三、四句写诗人的内心世界没人能理解,即使有明月相伴,也倍感孤独。
D.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
6.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C 6.示例:月夜,独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酒在诗人的身上,也酒在诗人的琴上。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知,其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可见,王维的《竹里馆》告诉我们: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借“独坐”“弹琴”“长啸”“明月”来写出了诗人安闲自得、清幽澄澈的心境。而非“孤独之感”;理解有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意境。
根据“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知,本诗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无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抓住几处景物:“幽篁” “深林”“明月”,还抓住几处动作:“独坐”“弹琴”“长啸”,可知,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谈着琴弦,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诗人僻居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一轮皎洁的明月还时时照耀着自己,那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就如同自己的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可见,描绘了一幅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图。诗歌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漫漫”巧用叠词,以离乡路程之远,表现诗人旅途奔波劳苦。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再现诗人泪眼滂沱的情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中“逢”字,点题的同时交代与返京使者的不期而遇。
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
8.“传语报平安”传递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D 8.抒写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表述错误。这首诗语言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场面凝重而漫长,并不是“一闪而过”;“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 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故选D。
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凭君传语报平安”,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传语报平安”寄寓着诗人对亲人的一片深情;然而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联系链接材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可知,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尽在其中,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9.从“杨花榆荚无才思”“白雪却嫌春色晚”两句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10.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或《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想象、联想的新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拟人 10.示例一: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联想成雪花飞舞,形象地表现了杨花榆荚洁白、轻盈的特点,显得十分新奇。
示例二:白雪在庭树间飞舞,好像要让人们看到春花烂漫的美景,在诗人的想象中,春雪变得善解人意,十分可爱,显得十分新奇。
【解析】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杨花榆荚无才思”,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才华情思”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白雪却嫌春色晚”,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嫌”赋予白雪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此句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似乎简单朴素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展现着自己的姿态;同时将杨花榆荚比作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情景,似乎也是在挽留即将逝去的春色,表现了杨花榆荚洁白、轻盈的特点,想象新奇。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纷纷扬扬地在庭院间飞舞,好像为了让人们看到春花飘飞的美丽景致,作者认为春雪善解人意,想象浪漫新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谁家”的玉笛声,引起了多少“何人”的思乡情,情感递进,由此突出诗人思念故乡之切。
B.全诗紧扣“闻”字,叙述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C.“折柳”指《折杨柳》曲,象征离别之情。“折柳”呼应“闻笛”,正因为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进而引发客愁乡思之情。
D.“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对洛阳城的喜爱。
1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D 1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而非对洛阳城的喜爱;
故选D。
12.考查描绘诗句画面。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一句描绘画面时要抓住“玉笛”“春风”进行形象再现,如: 不知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诗人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1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的遣词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诗人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通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呼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该诗写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3)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这首诗传达出的是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不是因仕途坎坷而落寞惆怅,选项“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句呈现画面的描述。
这首诗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句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结合诗句含义,呈现诗歌意境。首句要突出诗人活动的幽静,颔联要突出诗人的悠然之姿,颈联和尾联则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小题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点赏析。
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赞同。再赏析这首诗所具有的“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幽篁” 指的是清幽的竹林。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以弹琴长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这是“以声写静”。而“弹琴”长啸又属于“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这叫“以动衬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表明离家已远。
B.第三句的“马上”指写诗人和家人立刻就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报平安。
C.第四句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D.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15.沈德潜评此诗:“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B 15.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偶遇回京的使者,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之事抒发了诗人思家与报国难以两全复杂情感。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马上”指的是两人都在骑马,而不是指时间。诗人的口信是想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所以不会“相见”。两人匆忙,想写却没带纸笔,所以理解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人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逢的情景,口语化的语言,清新明快,又含有丰富的韵味:诗人一方面对故园无限眷恋,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业,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文字朴素,平平道来,直赋其事,并不用比兴等技巧,却自有一种感人力量,因为它写出了一种人之常情,使读者不能不产生共鸣。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6.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诗别开生面,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B.甲诗中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C.乙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诗风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沉。
D.乙诗第三句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同情之情。
17.“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斗”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D 17.运用拟人(说借代即红紫代花,也行)的修辞手法,一个“斗”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草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18.同:都是描绘晚春景物。
异:甲诗描绘的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杨花榆荚,如雪花漫天飞舞的晚春繁丽景象。。乙诗描写的是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景象。
【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始怜幽竹山窗下”意为: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并没有“同情”之意;
故选D。
17.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斗”意为较量,竞赛。花草本属无情物,竟然能“斗”,可知将其人格化,运用了拟人手法;结合“百般红紫”和“芳菲”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晚春景象。
18.本题考查诗歌景物描写对比分析。
根据两首古诗的题目“暮春归故山草堂”“晚春”可知,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暮春之景。
甲诗的中“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万紫千红竞相展示美丽芳菲。写出了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草木争相生长,花儿争奇斗艳;表现了草木留春,万紫千红的晚春景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如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似乎也是在挽留即将逝去的春色描写的暮春景物是“百般红紫”“杨花榆荚”。整体表现的是百花未曾感觉春日逝去,反而竞相盛开的晚春繁丽景象;
乙诗的前两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意思是: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描写的暮春景物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表现了春光逝去,春日的生机之景了无踪影后的一派空寂、凋零之景;
甲诗和乙诗的不同在于描写的具体景物不同,最重要的是钱诗写的是暮春逝去的凋零,充满悲伤基调;而韩诗写的是暮春的繁丽,饱含昂扬激情。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9.茉小莉对诗歌做了以下批注,你觉得哪一处理解不太妥当( )
A.乐为人而存在,人为乐而动情,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中,诗人借弹琴长啸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B.全诗写景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明”说明月光皎洁,"幽”和“深”说明竹林幽静茂密。
C.“明月来相照”一句中,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好友。
D.这首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营造了空明澄净,优美高雅的意境。
20.诗歌由“独”字起笔,应将之理解为“孤独”吗?请结合整首诗歌,分析诗人真正想要传达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A 20.不可理解为“孤独”。诗人隐居于“人不知”的竹林中却不感孤独,在月下惬意地弹琴且长啸。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并非“排遣内心的苦闷”;故选A。
20.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独坐幽篁里”意为: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独”字是独自一人,但没有孤单,孤独的意思。“独坐幽篁里”表面看来是描写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一个“独”字,却表现诗人与尘世隔绝,独自进入幽深空阔的环境中,享受着深邃清幽之美。因此,诗人开始描写茂密幽深的竹林,不但表现了深邃的自然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为抒发情感营造审美环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C.“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是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洛阳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22.诗中的“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B 22.①听到的《折杨柳》的曲调。(意思对即可)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与眷恋之情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诗人的故乡是洛阳”表述有误,诗题“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是: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洛城”表明诗人的客居之地,不是诗人的故乡;
C.“笛声由春风吹散”表述有误。“谁家玉笛暗飞声”意思是: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写笛声主动地在夜晚飞入千家万户,变客体为主体;
D.“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表述有误。“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故选B。
2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折柳”指听到的《折杨柳》曲调。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柳”是“留”的谐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诗人由笛声触发自身的情思,于是有了“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与眷恋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砖: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
23.甲诗中的“不干”用得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4.甲乙两诗都写于诗人第一次从军西征时,请概括两首诗表现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不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流下的眼泪之多,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也与下句形成对比。 24.要点示例:思亲念家;报效祖国;军旅之苦。
【解析】2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不干”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描绘出流下的眼泪之多,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也与下句形成对比。
24.本题考查主题的对比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全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表达出作者的军旅之苦、建功立业和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是一首边塞诗。“欲到天”写出边塞离家之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殷切。但诗人不作“常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无边无涯的荒凉大漠中,虽然艰苦,但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表达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据此分析,两诗表现的情感主题是:思亲念家、报效祖国、军旅之苦等。
25.【拓展运用】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点明暮春时节的意象是 。 (2)韩愈的《晚春》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了“杨花”,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发现: (1)意象是古人表情达意的常用方式,通过揣摩意象,可以把握诗人情感; (2)意象相同,如果组合方式不同,表达情感也不相同。
【答案】 杨花 榆荚 不一样,《晚春》中描绘了杨花如雪花般漫天飞舞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抓住机遇的积极乐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描绘杨花飘零落尽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听闻友人被贬龙标,满怀担忧和同情。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诗歌大意: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榆树上的榆荚也凋零了,一阵春风吹来,从枝头飘落,随风翻飞起舞。所以,“杨花、榆荚”是暮春时节最典型的景物,所以作者选取了这两个意象,来表现暮春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诗人于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听闻友人被贬龙标,满怀的担忧和同情。
《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的意思是: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描绘了杨花如雪花般漫天飞舞的热闹场景,表达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七下语文课堂分层作业
《课外古诗诵读》
1.默写古诗名句。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2)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3)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木兰诗》中描写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 。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①“ , ”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轮明月道不尽王维的淡泊心境,身处林中的王维在《竹里馆》中以②“ ,
”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夜洛城闻笛”,表明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春夜”点明季节。
B.第三句说在曲中听到了”折柳”,这个”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能唤起听者一连串的记忆,为下句做铺垫。
C.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诗中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激起思乡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感情的强烈。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幽静,“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B.次句中的“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人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情感。
C.第三、四句写诗人的内心世界没人能理解,即使有明月相伴,也倍感孤独。
D.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
6.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漫漫”巧用叠词,以离乡路程之远,表现诗人旅途奔波劳苦。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再现诗人泪眼滂沱的情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中“逢”字,点题的同时交代与返京使者的不期而遇。
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
8.“传语报平安”传递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9.从“杨花榆荚无才思”“白雪却嫌春色晚”两句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10.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或《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想象、联想的新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谁家”的玉笛声,引起了多少“何人”的思乡情,情感递进,由此突出诗人思念故乡之切。
B.全诗紧扣“闻”字,叙述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C.“折柳”指《折杨柳》曲,象征离别之情。“折柳”呼应“闻笛”,正因为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进而引发客愁乡思之情。
D.“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对洛阳城的喜爱。
1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的遣词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诗人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通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呼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表明离家已远。
B.第三句的“马上”指写诗人和家人立刻就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报平安。
C.第四句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D.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15.沈德潜评此诗:“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6.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诗别开生面,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B.甲诗中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C.乙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诗风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沉。
D.乙诗第三句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同情之情。
17.“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斗”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9.茉小莉对诗歌做了以下批注,你觉得哪一处理解不太妥当( )
A.乐为人而存在,人为乐而动情,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中,诗人借弹琴长啸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B.全诗写景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明”说明月光皎洁,"幽”和“深”说明竹林幽静茂密。
C.“明月来相照”一句中,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好友。
D.这首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营造了空明澄净,优美高雅的意境。
20.诗歌由“独”字起笔,应将之理解为“孤独”吗?请结合整首诗歌,分析诗人真正想要传达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C.“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是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洛阳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22.诗中的“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砖: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
23.甲诗中的“不干”用得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4.甲乙两诗都写于诗人第一次从军西征时,请概括两首诗表现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拓展运用】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点明暮春时节的意象是 。 (2)韩愈的《晚春》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了“杨花”,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发现: (1)意象是古人表情达意的常用方式,通过揣摩意象,可以把握诗人情感; (2)意象相同,如果组合方式不同,表达情感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