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我们的研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有加工的成分,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有主观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小篆、楷书、行书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3.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改革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和所学知识可知,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战争的反映,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铁犁牛耕,排除A项;百家争鸣属于学术争辩,排除B项;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均与改革变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汉武帝时期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材料表明西汉( )
A.推行“无为而治”政策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D.禁绝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时期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大一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排除A项;“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属于百家争鸣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禁绝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股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宋(南朝)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和所学可知,到南朝时,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题干所述内容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江南的发展,没有提到朝代的更替频繁,排除B项;题干所叙述的发生在江南地区,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 )
A.灵渠的开凿与“文景之治” B.大运河的开通与“贞观之治”
C.灵渠的开凿与“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通与“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依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诗句描写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排除C项。故选D项。
7.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D项正确;《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与题干信息“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没有联系,排除A项;《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与题干信息“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不符,排除B项;《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与题干信息“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海关是国家进出口管理机关。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了类似于海关的机构,它是( )
A.十三行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市坊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B项正确;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排除A项;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排除C项;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排除D项。故选B项。
9.《时局图》(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其中的熊、鹰、蛤蟆、犬、太阳、肠代表了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它形象地展示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局势。这一“局势”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彻底被激化 D.中国人民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时局图》展示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正确;《时局图》体现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瓜分,不能体现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项;《时局图》不能体现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彻底激化,排除C项;中国人民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与《时局图》所示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中华民族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D.使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可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局势下,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中国国际地位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族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1.读下图,判断下列与之相关的结论正确的是
三大战役示意图
A.国共两党之间的战略决战阶段 B.人民解放军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C.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迫使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因此,与示意图相关的结论正确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战略决战阶段,故A项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题干“示意图”不符,排除B项;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与题干“示意图”不符,排除C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与题干“示意图”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正确;同仇敌忾、国际主义体现的是抗美援朝精神,排除A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崇尚法治、健全民主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3.《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印度、波斯、埃及的民间传说,经过阿拉伯人改造和再创作,使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社会的生活,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兼收并蓄、创新发展 B.继承传统、适应现实
C.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D.保守狭隘、独具特色
【答案】A
【详解】根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可见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积极吸收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特色,兼容并蓄,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自身风格,所以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兼收并蓄、创新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可能风格单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而不是全盘照搬,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而不是保守狭隘,排除D项。故选B项。
14.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 B.凡尔登战役共造成近百万人伤亡
C.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评论,属于史论,D项正确;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共造成近百万人伤亡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排除B项;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这反映了( )
A.社会信息化 B.文化多样化 C.经济全球化 D.世界多极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工作和生活问题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全部解决,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具有社会信息化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当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排除B项;一部手机即可将个人生产、生活中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问题全部解决,不能说明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和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一部手机即可将个人生产、生活中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问题全部解决,与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胜,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791法国制宪议会制定了《人权宣言》,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德国突袭波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
(2)【×】(1分) “辛亥革命”改为“新文化运动”;(1分)
(3)【×】(1分) “ 《人权宣言》 ”改为“宪法”;(1分)
(4)【×】(1分) “德国突袭波兰”改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胜,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故题干表述正确。
(2)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辛亥革命”改为“新文化运动”。
(3)根据所学可知,1791法国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 《人权宣言》 ”改为“宪法”。
(4)根据所学可知,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德国突袭波兰”改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村展开工作:部队发钱遣散了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剩余人员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士兵委员会,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九大在古田村召开,最后形成“古田会议决议”。主要内容包括:必须确立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地位;红军除了打仗,还要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等.
——据《井冈山: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在三湾村开展的工作。(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田会议确立的原则。(2分)
材料二 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据李雪强《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分)
【答案】
(1)工作:部队缩编;建立士兵委员会。(2分)原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2分)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分)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等。(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部队发钱遣散了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剩余人员缩编为一个团”可知工作是部队缩编;根据材料一“建立士兵委员会,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团”可知工作是建立士兵委员会。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即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解放区土地改革对农民的影响、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对全国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等。
(3)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强调重视抓好人民群众工作,材料二土地改革中群众积极参与,提高了人民群众革命热情等,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用什么政策取代了“权宜政策”?(2分)这种政策调整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材料二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教济(R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3)你认为材料—的政策调整和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答案】
(1)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2分)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
(3)①二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推行的。②二者都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整生产。④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渡过了危机。(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政策:根据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和所学可知,内战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苏俄的社会发展,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作用:根据材料一“对列宁来说,这种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和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实质:根据“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和所学可知,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3)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①二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推行的。②二者都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整生产。④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渡过了危机。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某主题开展探究学习,分三个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2分)
【小组一:地图资料】
【小组二:名人名言】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甘地 我就在开罗,我和你们一起抵抗入侵, 直到战斗到最后,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纳赛尔
【小组三:文献摘录】
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摘自《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4分)根据图2指出哪一国家的独立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分)
(2)任选小组二中的一位历史人物介绍其主要贡献,(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帮助该小组再增加一位同类型的人物。(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该班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1分)以及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历史材料? (2分)
【答案】
(1)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国家:纳米比亚。(1分)
(2)贡献: (3分,答出1个人物即可)
①玻利瓦尔: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带领南美人民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②甘地:于1920—1922年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号召人民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30年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③纳赛尔:率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于1952年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增加人物:华盛顿、章西女王、圣马丁、扎格鲁尔、卡斯特罗等。(1分,任答1个人物即可)
(3)主题:民族解放运动。(1分)
途径: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上网查询搜索相关材料等。(2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根据图2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2)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玻利瓦尔: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带领南美人民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②甘地:于1920—1922年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号召人民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30年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③纳赛尔:率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于1952年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埃及共和国。增加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章西女王、圣马丁、扎格鲁尔、卡斯特罗等也属于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人物。
(3)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该班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是民族解放运动。 途径:结合所学可知,搜集历史材料的途径有: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上网查询搜索相关材料等。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1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以汉字雕刻技艺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3.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改革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4.汉武帝时期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材料表明西汉( )
A.推行“无为而治”政策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D.禁绝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
5.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股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 )
A.灵渠的开凿与“文景之治” B.大运河的开通与“贞观之治”
C.灵渠的开凿与“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通与“开元盛世”
7.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
A. B.
C. D.
8.海关是国家进出口管理机关。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了类似于海关的机构,它是( )
A.十三行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市坊制度
9.《时局图》(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其中的熊、鹰、蛤蟆、犬、太阳、肠代表了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它形象地展示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局势。这一“局势”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彻底被激化 D.中国人民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
10.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中华民族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D.使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
11.读下图,判断下列与之相关的结论正确的是( )
三大战役示意图
A.国共两党之间的战略决战阶段 B.人民解放军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C.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迫使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13.《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印度、波斯、埃及的民间传说,经过阿拉伯人改造和再创作,使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社会的生活,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兼收并蓄、创新发展 B.继承传统、适应现实
C.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D.保守狭隘、独具特色
14.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 B.凡尔登战役共造成近百万人伤亡
C.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15.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这反映了( )
A.社会信息化 B.文化多样化 C.经济全球化 D.世界多极化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胜,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791法国制宪议会制定了《人权宣言》,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德国突袭波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村展开工作:部队发钱遣散了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剩余人员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士兵委员会,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九大在古田村召开,最后形成“古田会议决议”。主要内容包括:必须确立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地位;红军除了打仗,还要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等.
——据《井冈山: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在三湾村开展的工作。(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田会议确立的原则。(2分)
材料二 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据李雪强《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用什么政策取代了“权宜政策”?(2分)这种政策调整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材料二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教济(R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3)你认为材料—的政策调整和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某主题开展探究学习,分三个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2分)
【小组一:地图资料】
【小组二:名人名言】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甘地 我就在开罗,我和你们一起抵抗入侵, 直到战斗到最后,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纳赛尔
【小组三:文献摘录】
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摘自《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4分)根据图2指出哪一国家的独立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分)
(2)任选小组二中的一位历史人物介绍其主要贡献,(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帮助该小组再增加一位同类型的人物。(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该班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1分)以及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历史材料?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