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
1.在春秋晚期的晋国,六卿已经废弃原有田制,分别采用不同税率的按亩征税制度。其中赵氏采用最大的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免除征收地税。赵氏的这一做法( )
A服务于争霸目的B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C推动宗法制瓦解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下列选项属于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共同点的是( )
A.内涵相同、作用相同 B.党管干部,服务于民
C.公开、公平、择优录取 D.考核、晋升方式相同
3.下列选项不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特点的是( )
A.皇权是基本渊源 B.刑法、民法等诸法独立
C.礼法并用、重刑轻民 D.司法与行政不分,且司法从属于行政
4.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5.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他在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之思想内容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这表明梁启超意在( )
A.批判传统小说 B.推动社会改良 C.发起文学革命 D.推行维新变法
6.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的统治者以茶马互市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关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B.客观上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开发
C.薄来厚往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 D.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7.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1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的贺信中强调:“中方愿与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坚定相互支持,扩大合作,携手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在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的旗帜是的( )
A.“亲、诚、惠、容” B.“引进来”和“走出去”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D.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8.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 B.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9.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改革鲜卑族的婚姻丧葬、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此后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逐渐与汉族趋同。据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完成鲜卑族文化转变 B.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推动民族的交流交融 D.推崇儒家礼治与孝治思想
10.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教会尽管本身藏污纳垢,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伦理( )
A.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的要求
C.努力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服务 D.具有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教化功能
11.1870年6月,英国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但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可以例外,某些高级官员(如法官和各类视察员)的职位仍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据此可知,当时英国文官制度( )
A.保持了政党中立特点 B.具有创新性和继承性
C.形成两官分途的局面 D.缺乏正常晋升的途径
12.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时,“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这段史料说明当时( )
A.依户籍征赋役作用削弱 B.采用以职业定户籍做法
C.政府解决徭役扰民问题 D.人头税退出了历史舞台
13.据《隋书》记载,在协助隋王朝统一岭南后,每逢年节全家团聚时,冼夫人都要安排家人把梁、陈、隋三朝君主封赏的物品陈列大堂,并训示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这里的“好心”是指( )
A.拥护隋朝统治的决心 B.维护国家统一之心
C.加强各民族团结信心 D.弘扬传统儒学热心
14.1885年,美国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面对共和党人控制联邦文官职务的局面和民主党支持者渴求职务的压力,他免除近10万名共和党官员职务(当时联邦文官已达126000人)。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文官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B.政党分肥制恶风依然严重
C.联邦文官采用任期制度 D.内战影响到联邦文官任免
15.史载,苏州府吴江县是王国光出仕的第一站,他上任伊始即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任职一年朝觐考察为“循吏第一”,先后升任户、吏两部尚书。这可用来说明( )
A.秦朝加强了地方监察力度 B.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代重视江南地方的治理 D.明朝注重外地官吏的选用
16.坚持和完善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政协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政协将长期存在与发展”已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17.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国家会很快消亡。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共同胜利说,创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路径理论。“一国胜利论”的提出( )
A.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局面
C.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 D.源于洞悉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
18.《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B实行闭关自守政策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D.农耕文明的包容
19.学者谢红星说:“宪政制度的构建,决非是无条件的,罔顾本国既有文化背景,简单移植某些异质文化下生成的制度,其结果无非是要么该制度根本无法实施而成为空中楼阁,要么在该国的文化背景下成为某些人点缀其专制统治之实的美丽外衣,民国初年的政治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下列选项中,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
①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②《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③袁世凯被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④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近代某和约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材料所述“和约”是( )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B.《凡尔赛和约》C.《战争与和平法》D.《联合国宪章》
21.中国现代法学先驱龚祥瑞在《文官制度》一书中有言:“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文官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管理能力、办事效率等等就成了实施政治责任制的关键,文官系统构成了政治机器的效能部分。”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英国“文官系统构成了政治机器的效能部分”的史实的是( )
A.英国文官的层次不断增多,工作项目需层层报批
B.英国文官考试面向所有公民,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英国的文官包括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负责具体事务
D.文官忠实地执行政策,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22.南梁名将陈庆之(484-539)自洛阳南返,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陈庆之所述现象表明( )
A.南朝的士族大量返回北方 B.中原地区战乱已经消弭
C.南北朝政权间的交往频繁 D.北方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23.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巩固君权”为旨归,而且特别说明将来起草宪法要以该文件为蓝本。与《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发布的“九年筹备清单”规定:颁布宪法在先,召集国会议员在后。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近代中国改革的深化 B.安抚了革命派的不满情绪
C.激化了立宪派与清政府矛盾 D.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爆发
24.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神宗实录》初编,批评变法诋毁王安石。绍圣年间根据王安石《日录》重新编修,与初修本观点明显对立。南宋绍兴四年再次重修,“唯是直书安石之罪”。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 )
A.编撰宗旨的选择B.传统观念的影响C.秉笔直书的取向D.个人情感的倾向
25.“高炉卫士”、劳动英雄,这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一五”计划开始后,孟泰完成了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还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活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主动当了护厂队员,冒着空袭的危险,随时准备用身体护卫高炉。从中可透视出的时代风貌有( )
①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②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③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④无私奉献的行动准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长期实施保护主义。据统计,1796~1845年间,英国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其中1820~1835年间曾出现增高,最高的年份达65%。正是经济保护而不是自由贸易,培育了英国工业,使美(英)国日趋强大。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1846年以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英国方才积极倡导并正式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摘编自江涌《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于协定关税,虽然南京条约已开其端,但用的还只是“秉公议定则例”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1843年,中英在香港签订了第一个协定税则《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这个税则上载列的进口货税目共48种,出口货税目共61种。从总体上看,进出口税率多在5%左右。英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品棉织品的进口税率定为“每百两抽银伍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率,比中田自主的粤海关实征税降低了约58—79%。为英国棉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萧治致《鸦片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降低关税的不同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在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年6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1935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8.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年—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
材料三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武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共识。
(2)据材料三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2.C3.B4.C5.B6.D7.C8.A9.B10.D11.B12.A13.B14.B15.D16.A17.D18.C19.C20.A
21.C22.D23.C24.A25.D
26.(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保护主义不适应英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要求自由贸易;土地贵族日趋衰落;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原料的价格,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影响:英国: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中国:瓦解了自然经济;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27.(1)背景:经济危机下,失业人口庞大。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个人因素。罗斯福就任总统,推行新政。
(2)特点:“抑富济贫”(救济贫困和抑制富人结合起来);立法保障(社会保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政府主导;保护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28.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
(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29. (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30.(1)变化:分封制从确立到废除,被郡县制取代。
共识:都认为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3)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