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临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情分析】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八年级的学生在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文言文游记,能够梳理作者游踪,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来感受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壶口瀑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整体感悟、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初读课文,明确所至。
2.精读语言,赏析所见。
3.悟读思考,领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学有所获。
【教学重难点】
1.精读语言,赏析所见。
2.悟读思考,理解精神。
【教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朗读法、品味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巧导入
没关系,抵达远方的除了脚步外,还有我们的阅读,我们可以用心灵接触自然山川河流。这节课,我们的阅读旅行来到了晋陕边境黄河壶口瀑布,一起去感受壶口瀑布的奇观。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初读——明所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写了作者几次去壶口瀑布?哪一次是重点?
【预设】梁衡先生两次去壶口瀑布。文章重点写了第二次枯水季节游壶口瀑布,也正是这次,让我们借助作家的文笔清晰地看到了壶口瀑布的风采。
三、精读——赏所见
请同学齐声朗读3-6段,加深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印象。读得慢一点。读完后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读到的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特点。
【预设】气势磅礴、雄浑壮美、震撼人心、壮观、齐观、姿态万千、力量、美丽……
师:这些感受需要我们潜入到文字中去体悟。究竟怎样的语言才能匹配这样的壶口瀑布?请大家默读第3-6段,思考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请你用“我从 ,读出壶口瀑布的 特点”的句式说说你阅读旅行的观景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指导朗读)
生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谁来读读“丁”字上的这一横?
生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这是五百米宽的一横,这是千军万马般撞向石壁的一横,怎么读?
生:要读出气势。要读出水的力量。
生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特别要读好哪些词句?
生:动词很重要。“涌”“挤”“撞”“碎”等等等。
师:这些动词平时更多得用在谁的身上?
生:人。拟人手法。写活了。
师:很多著名作家都说过:要反映人、事、物的某一变化,其实只有一个动词才是最准确的。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就是动词。写活了,也要读活。圈出这些动词,想象这些动态特征,再读。
生读。(教师点拨”撞“”碎“的朗读)
师:涌来,奔涌而来,要有气势。互相挤着、撞着,这一句宗璞《紫藤萝瀑布》也有类似的一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读读,有什么不同?
生读这两句,对比。
生:一个顽皮活泼,一个更有气势更有力量……
师:优秀作家都擅长用人的动作来描写眼前景物,河水在作家笔下有了情态,活了起来。即便是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场景中,也有区别。再读这一横。
还要注意哪些词?
生:我觉得是叠词。“排排”“宽宽”“推推搡搡”“堆堆”,有节奏。
师:在语速语调上可以做出怎样的调整?
生:“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有力度,在酝酿,可以适度慢一点。但是到了“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要加快。
师:为什么,你从什么语言特点中感受到?
生:四个字的句子特别多,节奏加快。
师:作家梁衡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语言精华,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明证,语言典雅有韵味。读。
师:那这“丁”字的一竖,又该怎么读?
生读: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这个句子要读出“突然”味。
生读。
师:这一竖,你注意到哪些字?
生:我注意到“跌”字。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你能从上面写这一横里的动词找一个换它吗?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挤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撞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推了进去。
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涌了进去。
师:比较一下,感觉怎么样?
生:可是可以的,但效果不好。
生:还是“跌”更好,因为急坠下来。
生:没有这种速度感。
生:感觉方向也不对。
师:真是专选的一个动词。三个“更”怎么读?
生读,短句,节奏加快,气势……
师:这个时候的“更挤”的“挤”,变成了形容词,声音,横向,纵向,用词实在准确,“专选”的一样。读。
师:连起来,读读这个“丁”字形。注意节奏,注意准确的动词,注意读好这些四字短句等,读好文章中的修辞,读活这黄河的水。
生读: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读出味道来)
师:第四段,依然有大量细腻生动精彩的描写,交给你们自己读读,联系刚才我们学习的语言艺术,好好读。想象其间的变化,读好这个过程,让没有去过壶口瀑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风采,用你的声音去印证。
【教师总结】阅读游记,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这是关键之处。去过壶口瀑布的人何止万千,写过壶口瀑布的也有许多,梁衡先生的游记却能如此再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就要归功于先生的语言艺术。
三、悟读——谈所感
阅读游记,我们不仅要赏读美景,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独特的情思。老师来示范朗诵第6自然段,读完后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师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瞬间确是永恒,被我们所看见。
【预设】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未经磨难不成才,黄河的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最终铸就的。“未经壶口不成河”,作者赞美黄河,同时也会是在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
梁衡说:“这篇文章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黄河的哺育之下发扬滋长,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永葆这种精神,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自选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处景物,并在其中融入自己所思所感。
3.推荐阅读梁衡的同题文章《壶口瀑布记》,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