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可说可听性。 演讲辞的种类:政治演讲辞、礼仪演讲辞、学术演讲辞、宗教演讲辞、工作演讲辞、和社会生活问题演讲辞等。永远的北大 北京大学校园地处北京市西北郊著名的科技文化和园林风景区,北依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临颐和园、玉泉山、香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校园内景色优美,四季常青。建筑风格既保留有古典园林特色,又反映出新时代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气势。校内著名的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湖光塔影交相辉映,为美丽的燕园增添了无限风韵。校内还有蔡元培、李大钊铜像,青年毛泽东铜像,马寅初铜像,“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埃德加?斯诺墓等纪念建筑,反映了北大的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怀念。近年来开放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地质陈列馆以及即将建成的图书馆新馆、校史博物馆等更是体现了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美丽的校园,优雅的环境,是广大师生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永远的北大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尽管她诞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但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就是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变法维新的改良运动,特别提出维新变法须从废科举、兴学校开始。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兴起的标志。虽然戊戌变法运动很快失败,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但京师大学堂却成为仅存的变法成果得以保留,并于1898年12月正式开学,当时有学生近百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一度停办。1902年恢复后,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艺两科。1903年,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是一项对北大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任命。蔡元培一上任就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延聘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国内一流学者先后来北大任教,毛泽东也曾在北大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成为当时中国进步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一个中心。当时的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是在北大建立的,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曾在北大学习或任过职。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悍然决定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9所学校合并,成立所谓京师大学校。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后,又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不久又改为北平大学。由于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1929年8月,恢复了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西南联大仍继续坚持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每年在校学生一般保持在300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结束,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当时北京大学设有文、理、法、医、农、工6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为3400多人。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获得了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党和国家非常关怀北大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并曾三次写信鼓励师生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总理曾先后6次亲临北大视察或做报告。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的医、工、农学院以及其他部分学科或分出去单独成立高等学校,或并入了其他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的有关系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北大的校址也从北京市内的沙滩等地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侧重于文理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大学,当时全校共有12个系、33个专业,到1965年发展到18个系、53个专业。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1962年在校本科生曾达到10 671人,研究生为280人。从1949年到1965年的16年间,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和2000多名毕业研究生,他们大部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骨干。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还为国家提供了包括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与中科院合作)等在内的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为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人才出成果,对学校的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拥有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可以说北大是“学术殿堂”“文化重镇”“人才宝库”。
中国教育史上若干个第一:①1903年第一次派出留学生。②1910年第一次办分科大学。(3)1920年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大学男女同校。(4)第一和在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5)第一个在中国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6)建立了第一个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自然科学方面 (1)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核物理学家的摇篮和两弹的元勋——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周光召于敏等。(2)1974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流大型电子计算机。(3)六十年代在世界首次研究成功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4)八十年代王选为首的北大方正研制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是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时代
人文科学方面造就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侯仁之,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文学家林庚,作家冰心和社会学家吴文藻夫妇、学者季羡林,经济学家厉以宁、樊弘等北大精神 北大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学术自由、学问至上、大师中心
学术自由就是在研究上百花齐放、兼容并包;
学问至上就是在风气上把做学问看得比其他都重要;
大师中心就是在教育上以名师名家为中心。 百年来的北大,历史地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思想的政治的中心,一个是代表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最高水平的中心。对应于这两个角色,北大精神或北大传统,有交织着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政治的,一个方面是学术、教育的。前者即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后者则是学术自由、学问至上等。而由于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人们往往更突出的,是北大在社会、政治方面体现的精神和传统。鲁迅的“校格”的提法是这样,突出爱国、进步是这样,强调民主、科学也是这样。这种突出北大体现在社会、政治的方面的精神传统的做法,在20世纪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合理性的。
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史不是风平浪静的大江流泻,而是惊涛骇浪,九折八回,是在史无前例的苦难、曲折、坎坷中奋斗前进的历史。而北大,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往往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在政治经济不上轨道的条件下,在政府腐败、社会混乱的状态下,在民族危机落到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在社会改革遭遇倒退危险的情势下,北大历史地、无可选择地承担起了许多教育学术之外的社会责任,呐喊、抗争,慷慨激昂,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在这一方面,20世纪北大的声音,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困境的焦虑。所幸的是,20世纪的北大没有辜负养育她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百年的苦难历程中处处都有北大的身影,北大的参与、奋争、呼唤为中华民族的改革进步作出了贡献。也因为此,北大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社会性精神与传统便格外凸显。 因此,中国近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大那样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没有北大,中国现代史就有可能重写。
进过北大的人更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良心,什么是精神的魅力。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l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清季进士出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他忧民族危难,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1902年4月,与蒋观云、叶瀚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开始倡言反清革命,并与教育会同人创设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培养革命人才。1904年11月,在上海发起创立光复会,任会长。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起,留学德国,旋入莱比锡大学,并从事译著。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2月受孙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凯南下就总统职之专使。7月因不满袁专权,愤而辞职,再次赴德留学。一度回国参加“二次革命”,后转赴法国从事译著。1915—1916年在法国参与创办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被推举为中方会长,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中,竭力营救被捕学生。1920年底,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1923年春,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
1926年初回国。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辞去其他职务。1932年底,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养病,继续领导迁移后方的中研院工作,并任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用《满江红》词牌为中国分会制作激励抗战的会歌一首。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颇具特色的。他以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季翰林,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在反清斗争中曾提出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的激烈主张,却是一位以宽容和恬淡自处而著称的长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取文化世界主义的主张;在旧中国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聚集同志,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一生虽然有过曲折和失误,但始终追求真理,憎恶暴虐,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呕心沥血;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废弃了前清教育宗旨中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和“尊孔”的条文,小学废止读经,大学取消经科,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在教育中首倡德、智、体、美四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这些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蔡元培进步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措施,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培植了许多优秀人才,为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延聘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这样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对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也加以延揽,开创了学术自由的新风;大力扶植各种学术政治社团,培养了学术研究、思想争辩之风,使新思潮、新思想在这里应运而生;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对学校领导体制、学制与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率先招收女生,扫荡旧习,使北大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
经过整顿与革新,把一个原来陈腐不堪的封建文化营垒,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对北大的革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校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思想界。这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和北京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职虽十年有半,实际在校视事仅五年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所乐道,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1928年,蔡元培创设中央研究院,他辞去其他职务,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前后十三年,直至逝世。这是他继革新北京大学之后对我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蔡元培极其重视科学事业,深刻理解发展科学事业对强国富民的特殊重要作用,积极倡导科学精神,推动科学研究,普及科学方法。他在中央研究院实行学术自由和学者治院的原则,发扬民主,知人善任,延揽了一批如李四光、丁文江、竺可桢、翁文灏、赵元任、陈寅恪、任长恭、周仁、王家楫、陶孟和、陈翰笙、余青松、李济这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热心提掖后进新秀,培养了许多科学研究人才,使他们在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取得了成绩。 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论及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对我国学术的贡献时曾指出:“元培先生一生提倡学术研究,他担任教育总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这些表现之外,擘划创建中央研究院,更花了他无数的心血,一直到去世为止,他仍未与中央研究院脱离过关系。因此,中央研究院同仁,大家都感念这位伟大、崇高的学术大师,在他的惨淡经营下,中研院才能萌芽、茁壮,才能开出美丽的学术之花。在民国十八年,中央研究院已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等研究所,网罗全国最优异的研究人才,又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学术领域中,分别居于领导的地位。
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 突出地揭示美育对激励人生奋发精神的积极作用,这是蔡元培在我国美育史上的一大功绩。充分认识美育对人生的意义,正是他重视美育事业,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一切艺术的思想理论根源。1912年春,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破天荒地以教育行政当局身份把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教育方针。同时,积极倡议、支持、资助建立各种与美育有关的学术研究团体,举办各种活动,保护文物古迹,撰写论著,四处演讲,目的在于通过美育来完善人格,改造人们的世界观。1927年10月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乐院(今为“上海音乐学院”),1928年3月于杭州筹建国立艺术院(今为“中国美术学院”)。这两所院校在半个多世纪里集中了不少知名教授,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 蔡元培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人世楷模”、“善良的社会和庄严的人生的模范”(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生1936年1月《祝蔡孑民先生千秋诗》)的赞誉,对他来说决非溢美之词。任鸿隽称他具有“处处为人无我的真精神”;“对人接物,似乎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决不愿意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使人感到一点不快或不便。一个是承认他人的理性,以为天下事无不可以和平自由的方法互相了解或处理。”“但在公义一方面,蔡先生却是特立不屈、勇往直前、丝毫不退、毫不假借的斗士。” 他的学生冯友兰也回忆说,在蔡先生身边,感同光风霁月,他的人格能造成一种气象。沐浴在这种气象之中,就不能不为他的人格所感化。蔡元培身居高位,一生廉洁,自奉俭朴,直至晚年仍是全家租赁房屋居住,他酷爱的书籍也分散在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的地方。蔡元培这种真诚待人、无私奉献、光明磊落的精神,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眷恋和崇高的责任感。他的这种浩然正气和高尚道德情操,至今仍是公务人员的楷模。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
元
培 诵读课文,思考: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
明确: 1、抱定宗旨
2、砥砺德行
3、敬爱师友抱定宗旨做研究的基本素质耐住寂寞
守住清贫
淡泊名利必须扭转北京大学曾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拳拳之心,诚挚之言
谆谆教诲,循循善诱
从正反面论证点明认真求学的害处和随处浮夸的危害。砥砺德行 作者尖锐地指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学校往往是被污染的最后一块净土,倘若学校已然是道德沦丧,那么社会该到何等地步!百行德为首,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立国之本,大学培育人才,当以培养品德为重,学生修身,当以修德为要务。敬爱师友 古来讲“天地君亲师”“尊师如父”,这是对长者的礼敬,是对学问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一个对师长都不尊敬的人,何以坦诚对待别人。同学更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患难与共的良伴,是切磋技艺的益友,因此与同学“尤应互相亲爱”。 蔡元培校长的一席话对学子们产生警诫作用,更能引人深思。 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筛选出文中相关信息) (1)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2)平时则放荡冶游,……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3)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鲜不为流俗所染。
明确: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
即便是北大,也难脱俗流,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
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考
试突击讲义。 在蔡元培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最
能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自己
的感想。拓展与练习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次演讲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希望。 第三部分(第5段),结束语。简单勾勒目下所做之事,简明扼要,切中肯綮。1、抱定宗旨 2、砥砺德行 3、敬爱师友小结本课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再见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