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隧道(suì) 穹顶(gōng) 缭绕(liáo) 拾级而上(shè)
B.俯瞰(kàn) 颠簸(bō) 浮躁(zào) 名副其实(fù)
C.翌日(lì) 打嗝(gé) 巍峨(é) 纷至沓来(dá)
D.妩媚(wǔ) 绚丽(xuàn) 陡峭(qiào) 霓裳羽衣(chán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怜悯 面不改色 皑皑白雪 轻歌曼舞
B.蔓延 色彩斑斓 独踞苍穹 和言悦色
C.敞篷 物有所值 舜息万变 一如既往
D.雇佣 灼热难当 沟壑圹野 交相辉映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从意大利归国的700余件文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B.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C.宫崎骏新作品征集制作人,这位大学毕业生应征者纷至沓来。
D.只有把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上,才是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
4.破折号是本文使用频率较高的标点符号,请你选出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路为山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B.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
C.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D.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5.下列对语法知识的分析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分析:该句的主干是“我们目睹了勃朗峰”。
B.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分析:这句话没有语病。
C.奇形怪状 登勃朗峰 白雪穹顶 瀑布倾泻
分析:这几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分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的轻柔美丽。
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1)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全文紧扣“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_____”,旁边的群峰“_____”,峰巅云朵“_____”,赶车的车夫是“_____”,乘车的经历堪称“____”。
(2)作者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个设想潜在的感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一日期源自《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上图是“中国旅游日”的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仔细观察并简要描述一下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 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②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③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④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⑤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⑥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9.文章第①段写其他游客和天气有何用意?
10.赏析下面的句子。
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概括第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访鳌滩
宗璞
①这一段上坡路,似乎是伸向天边。四周荒无人迹。低矮的野生植物覆盖着地面,绿色中点缀着简单的黄与红的花。一到坡顶,天蓦地升高了,推远了。眼前就是大海,灰蒙蒙一片,无际无涯。整个的海,像是凝聚着昨天的雨和云,海连着天,天连着海,看不清海天界限。略带腥味的海风挟着涛声阵阵扑面而来,大家兴奋地加快了脚步。
②我们站在伸入海中的石头上,左右看去,尽是些巨大的礁石。海水漫漫,看不出石头形状。早听说金石滩的礁石不凡,可以想象为古堡龙宫,神怪猛兽——那弯进海中的大石形成一个穹门,被称为通往龙宫的路;又一块大石则是后羿的臂肘,羿射九日后力尽而死,那弯着的臂肘还作拉弓状。
③像么?互相问,又迟疑着,不愿回答。
④再到这里时是黄昏。我们从两座石山间下到海滩。两座山般的大石,黄绿色的名黄帝石,红褐色的名炎帝石,我们走在中间,便是炎黄子孙了。夕阳从背面反照过来,海上云霭中透出层次不同的红。海滩上静极了,只有我们在走动。我们举目四望,忽然感觉这里似非人境!巨大的、颜色鲜艳的石山默默地压在头顶,面前是大海,左右是奇形怪状、令人生畏的礁石,脚下是晶莹如玉的石子,形成一个奇特的世界。
⑤我们在浩瀚的大海与压顶的巨石之间,像是一幅雄伟画卷上的几个墨点儿。
⑥“看那大龟!”有人叫。果见海滩另一端有一个硕大无朋的龟,与海中的一个小龟,头对着头,像在互相审视,互相辨认。是小龟在劝说母亲返回大海,还是大龟在召唤儿子上岸休息?鳌滩想是因这一石塑而得名了。
⑦海浪仍在一道道向岸边涌来。大海,是不休息的。
⑧“涨潮了。”有人提醒。
⑨海在汹涌,一浪接一浪。每一次海面都升高一些。那些小礁石都已消失了。我们赶快向上走,海水在身后赶来,那小龟向下沉了。走到坡顶,我才忽然想到,刚刚是站在海里!
⑩又一次去到鳌滩,天还不大亮。远远便见海滩上灯火明灭,是有人用手电筒,在觅取海的赐予。到滩上看时,赶海人深入海中,离岸相当远,灯光一闪一闪,像是大萤火虫。
他们当然都是精通水性的,我却担心:海水仍在声势浩大地向岸上涌来,他们来得及上岸么?水边许多小礁石,如同黑色的小兽蹲伏着。渐渐地,它们的身体露出得越来越多,是向岸上爬过来了?我们惊异地看着。
远处一道白绿,在黑暗中很分明。它滚得很急,奔过来撞到岸上,便消失了。每奔来一次,水面便下落,落得真快!眼见那些小兽爬出水面,眼见那望着母亲的小龟的头离水面越来越高。我们简直可以追赶海水,和赶海人一起,追进海里去,看看浩瀚的海水落到了哪里,哪里又盛得下这无边的大海。
等潮落尽,又要涨了,涨满了,再落。
我还从未见过这样呼吸着的、活得如此健旺的大海。人们说不只因如今正当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还因有礁石的标志,才能清楚地感觉潮的涨落,海的起伏。不管这些礁石是否激发起各样的想象,它已使我更认识了大海,使我在短暂的停留中,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大海都有升落,有变迁,人生又怎能常处于一个水平面上呢!
(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改动)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13.第三次访鳌滩,作者除了描写海水、礁石外,为什么还要描写“赶海人”?
14.游记经常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等方式描写“所见”,如《登勃朗峰》《壶口瀑布》等。请你判断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采用的是哪种方式,并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换景”的。
15.文章结尾说:“大海都有升落,有变迁,人生又怎能常处于一个水平面上呢!”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体悟。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山记
胡竹峰
①一路徐行,渐近自然,到达花山时,已过黄昏。人在树下穿梭,周遭黑黝黝一片。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
②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泡了杯碧螺春,靠窗定定坐听,茶味、夜色与山风,似乎还有花香与新鲜的草木生气飘进室内,人也欣欣。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趣,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益,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那静气像雾,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
③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屋檐积水打在芭蕉上,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时,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
④鸟鸣唤醒了异乡客,也唤醒了花山。
⑤循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槭,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
⑥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
⑦走得深了,树叶在四周哗动,风吹来深幽的鸟鸣,越发显得幽静,越发感到清凉。不知时已正午。
⑧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遮天蔽日,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
⑨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
⑩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心想这或许是文曲星,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
一路流连,满眼翠微,一怀温润。
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山却格外透着绿。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在花山住过几回,见过春晴,见过夏雨,见过秋风,见过冬意。阴晴风雨,花山无恙。
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9日,有删改)
16.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下表中的内容。
游踪 所见所闻
到达花山 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回到旅店 雨雾、绿山
17.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第⑨⑩两段中介绍石刻的文字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19.按要求答题。
①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从写景的角度)
②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20.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花山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花山记》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享你的观点。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山看日出
①不登西山看日出,到了昆明也枉然。本来,登高看日出,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富有魅力的乐事。我曾在普陀山看过海上日出,在九华山看过云中日出,在峨眉山看过山顶日出,都各有特色。记忆中,最瑰丽、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看日出,既不是高山之巅,也不是大海之滨,而是在昆明的西山。
②登西山赏滇池,美不胜收,诗意盎然。从山脚往上,前面是森林茂密、悬崖壁立的高山,后面是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滇池,湖光山色,丰艳多姿,花红水碧,鱼跃鸟飞,令人心旷神怡。再往上,苍松、翠柏、绿柳、修竹,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丛林间交响着不同的天然妙曲,鸣蝉纷纷展开嘶哑的喉咙,各种鸟儿竞相用美妙的歌声呼朋引伴,泉水欢快地潺潺流淌,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再往上,慢慢地现出庙堂香火,崖刻石雕:玉皇阁、三清殿、石门……四时不谢之花点缀其中,浓荫满地。最后到了龙门。西山龙门背靠悬崖峭壁,前方滇池全景尽收眼底,无遮无拦,悬在山腰,目眩心惊,这里是登山的重要关口,也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
③我在龙门看过两次日出,每次都有不同的风味。第一次,纵目远眺,滇池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海平如镜,东方的云霞越来越红。渐渐地,整个滇池和天空都仿佛着了大火似的,火红一片,那水与天仿佛都被大火熔化到一起,分不清界限。转瞬就在这红海深处冒出一个更红、更亮的圆滚滚的火球,越冒越高,不经意间明亮的火球跳出红色的水面,稳稳当当搁在海面。不久,天空海面的颜色变得橙红、橘红、粉红,太阳在云层里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西山、滇池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美丽的金光。看着眼前的一幕,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一次是带着来自台湾的朋友,一大早在弥漫的浓雾中上了西山看日出。沿途浓雾弥漫,除了道路两旁粗壮的电线杆,什么也看不见,汽车不停地按着喇叭,缓缓地蜿蜒向上爬行。到了龙门,天公作美,雾散云开,浓一块,淡一块,眼前像一幅褪色不匀的蓝色绸布。滇池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云被,洁白温柔,色彩均匀,茫茫苍苍,平坦整齐,没有棱角,没有折缝,突然云天之间出现瑰丽荣华的色彩,先是拉开了红色的天幕,接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云海上出现了万道金光,把滇池上的云被照耀成一片片重叠的金色鱼鳞。雄浑的天空,苍茫的云海,壮丽无比,叹为观止。
⑤我认为,昆明西山是看日出的胜地。太阳从地平线上爬出来,本不是奇事,奇的是从何处看日出。
(节选自丹增《昆明印象》,有删改)
21.作者提及在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看日出,这与在西山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22.阅读第②段,在A、B、C处补写相应的内容。
行踪 景物 特点
A.____________ 高山、滇池 湖光山色,丰艳多姿
再往上 苍松翠柏等植物、鸟儿、泉水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往上 庙堂香火,崖刻石雕 鲜花常开,浓荫满地
西山龙门 C.________ 全景尽收,目眩心惊
23.结合文意,在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出作者第一次在龙门看日出的感受。
24.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描写中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节选自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答案
D 2.A 3.C 4.A 5.B
6、(1)示例:“物有所值”原义是物品的用处与价值相符,这里指那些人在登山过程中既然花了钱雇骡子、雇车,就不能让骡子、车歇着,这样才觉得花的钱值得。褒词贬用,语言幽默风趣,调侃了为物所役者受制约、受束缚的窘态,表达了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喜爱。
(2)示例: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7、(1)奇伟 奇险 奇幻 奇人 奇遇 (2)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其值得珍视
8、一面旗帜引领下的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之中,欣赏着沿途的美景。
9.暗示勃朗峰不同寻常,烘托登峰时愉悦的心情,为全文奠定欢快活泼的感情基调。
10.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华彩的天空比作美丽的皂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勃朗峰的瑰丽色彩和无穷变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1.色彩缤纷、浓淡相宜、瞬息万变、精妙绝伦。
1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浩漫的大海与压顶的巨石比作一幅雄伟画卷,把“我们”比作几个墨点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的浩漫宏大与人类的渺小,表达了对自然的赞叹(或敬畏)与感慨。
13.示例:①展现清晨海滩灯光明灭之景,是当时情境的真实再现;②写人是对自然景物之外的补充,丰富文章内容;③表现当地人精通水性的特点,反映海边的人文风情;④以赶海之人的精通水性而作者尚为他们担心,来烘托大海涨潮的气势;⑤赶海人勇于赶海,为下文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做铺垫。
14、示例:运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作者一行人立足于两石间的海滩,举目四望,产生“似非人境”的感慨;后又通过仰望、环视和俯视,描写头顶石山、面前大海、周围礁石和脚下石子。
15.示例:大海有升落,有变迁,人生也是如此,生活有顺利,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的起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走出人生的低谷,创造生命的辉煌。
16、①循石路进山 ②绿意、净水 ③深入山中 ④佳树、奇石
17、①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②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③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18.不多余。石刻文字的内容,体现了人们身处花山时的许多感触,显示出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可读性,深化了文章主题。
19.(1)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
(2)“掬”是“捧”的意思,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凸显珍惜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对花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0、不同意,游记中有些内容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比如:①通过游记中的文字,能让人更全面地感受到景物的情韵。比如文中对声音的描绘,是照片拍摄不到的,如“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②通过游记,还能把作者游览时的一些感悟、感受传递给我们,增添了景色的魅力。比如文中“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
21、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衬托出西山日出的瑰丽与壮观,表达了作者对西山日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2、A.从山脚往上 B.枝繁叶茂,蓬勃的生机(生机勃勃) C.滇池
23、示例:我的心也随着波澜起伏的滇池一起荡漾,一刹那间,又觉得有一些闲适,有一些惬意。沐浴着阳光,这份温暖一直由脸上渗透到心里。
24、示例一: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文将日出时金光照耀下的云被比作金色鱼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云海壮丽无比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比作游丝蛛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云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示例二: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文将云被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被柔美均匀、平坦整齐的特点。链接材料将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云精美柔细的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