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10:4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
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熟练制作工具 B.拥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钻孔技术
2.下图是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文明的文物是( )
A.石器 B.骨针
C.骨耜 D.青铜面具
3.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蚩尤和大禹
4.“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5.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6.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表所示呈现了当时的( )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7.《三字经》记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反映出夏朝实行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私有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8.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9.《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10.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11.战国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的设计者是( )
A.李冰 B.李斯 C.卫青 D.商鞅
12.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 料 出 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3.如下图,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 )
秦始皇施政措施
A.加速统一进程 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强文化控制
14.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15.“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16.“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7.—位同学准备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应该是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春秋》
18.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A.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发展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9.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他(曹操)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等战术,消灭了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漠北战役 D.阪泉之战
20.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21.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河南安阳的悠久历史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三国演义》的描写
22.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政权分裂与割据 D.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2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24.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书画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南北政权对峙
25.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科技文化成就与其人物相匹配的是( )
A.蔡伦——《兰亭集序》 B.王羲之——《洛神赋图》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顾恺之——改进造纸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等各方面的工作。地方上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有俸禄的官员主持。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中央设立负责管理监察百官的名称。
(2)你是否同意材料所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西晋灭亡以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四处流迁,南方是其主要迁徙区。东晋南朝为招徕(揽)北方人民,特意设置了侨州郡,给侨州郡属下的编户齐民若干优待……此时北方的农具有三十余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南下,凡是适合于三吴地区的,均会有所推广。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中的货币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变革是一种应变能力,更是一种世界潮流。
【地方治理之变革】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自司马迁《史记》
【经济措施之变革】
材料二 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政策之变革】
材料三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但其统治集团——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在地方上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为克服“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变革的历史作用。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220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80年 西晋统一全国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589年 隋朝统一全国
(1)根据材料,按世纪、年代的方式写出秦统一全国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2页,共7页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A项正确;山顶洞人拥有爱美意识,排除B项;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掌握钻孔技术的是山顶洞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能用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C项正确;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可以用来猎取动物,不能用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项;骨针是原始人的缝纫工具,用骨头制成,不能用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排除B项;三星堆青铜面具出现于商周时期,不能用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B项正确;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排除A项;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一切大权独揽,排除C项;秦朝创立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所以①是西周,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是我国的东周时期,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后半期称为战国,排除BC项;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A
【详解】据题干“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信息“王、臣、劓、刖”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立法等,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政治状况,不能体现科技进步,排除C项;王、臣等与军队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结合题干材料“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可知,D项正确;奴隶制、私有制,都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AB项;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实行的是禅让制,启继承禹的位置后,禅让制终止,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9.D
【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ABC。
10.B
【详解】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包含一切美德。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中正仁和”意思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正是儒家思想核心。故选B。
11.A
【详解】据材料“都江堰”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A项正确;李斯是秦朝的人,排除B项;卫青是汉朝人,排除C项;商鞅主持了商鞅变法,为修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所以主题是确立中央集权制,本题选C;题目不涉及秦的统一,A排除;题目中没有体现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等暴政,B排除;题目没有涉及秦朝的疆域辽阔,D排除。
13.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文化控制;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得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因此题干思维导图反映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题干思维导图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施政措施,排除A项;加强经济管理是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排除B项;加强文化控制是统一文字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推行郡县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创立科举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5.D
【详解】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1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故选B。
1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C符合题意;《论语》《离骚》《春秋》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D
【详解】材料反映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选D;火药的发明对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
19.A
【详解】根据材料“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其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排除B项;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排除C项;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1.A
【详解】根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题干“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能够确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A项正确;河南安阳的悠久历史不能说明高陵墓主为曹操,排除B项;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没有说服力,排除C项;《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此主题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建立是夏朝,排除A项;政权的分裂割据是魏晋南北朝,排除C项;“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三国时南方经济已得到开发,排除A项;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民族交融。因此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交融,C项正确;书画艺术与题干内容“石窟”不符,排除A项;江南经济开发,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排除B项;南北政权对峙,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D项。故选C项。
26.(1)名称:御史大夫。
(2)说明:选择同意;理由: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军事、法律、土地和赋税的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说明秦汉的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
选择不同意;理由: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由于皇帝急于求成和暴政,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说明秦汉的官僚体系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秦汉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等各方面的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秦始皇在中央设立负责管理监察百官的名称是御史大夫。
(2)说明:对于材料所述的观点,可以选择同意,也可以选择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同意;理由可以从秦始皇、汉武帝巩固国家政权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即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军事、法律、土地和赋税的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说明秦汉的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
选择不同意;理由可以从秦汉时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即可,即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一套官僚机构。由于皇帝急于求成和暴政,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说明秦汉的官僚体系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
27.(1)表现:铁制农具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措施:废除六国货币,以黄金和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度量衡。(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措施:根据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谥(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废除六国货币,以黄金和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度量衡。
(3)原因:根据材料三“西晋灭亡以后,中原人民为躲避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屠杀和掠夺,纷纷向四处流迁,南方是其主要迁徙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三“东晋南朝为招徕(揽)北方人民,特意设置了侨州郡,给侨州郡属下的编户齐民若干优复的权益……此时北方的农具有三十余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南下,凡是适合于三吴地区的,均会有所推广。”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8.(1)措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这项变革的重要影响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4)作用:变革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等。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政治变革措施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在地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措施:根据材料二“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包括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变革的重要影响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措施:根据材料三“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但其统治集团——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变革鲜卑族的习俗而采取的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4)作用: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变革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等。
29.(1)时间: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2)示例:
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选择的史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西晋统一全国。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最终统一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详解】(1)时间:依据所学可知,1个世纪=100年,1个年代=10年,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年代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如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百分位上的数是2,2+1=3,就是公元前3世纪;十位是2,就是二十年代,所以公元前221年换算为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就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2)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列出了中国古代自战国到隋朝建立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选择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如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西晋统一全国;他们都是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可以提炼出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
示例:
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选择的史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西晋统一全国。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最终统一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