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下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主题:关注神态、
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古诗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那么,如何体会人物品质呢?
1.抓住关键句段。
例: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品析:语言描写,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不顾自身安危,一心考虑革命工作。亲友对父亲的劝说和父亲坚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父亲无私无畏、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2.关注言行法。
人物的品质,往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看看他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事,通过分析他的言行就能判断出他的品质。
例: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品析: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像巨人一样挺立”,将董存瑞比作“巨人”,实出了董存瑞革命形象之高大,他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跳望远方”表现了董存瑞对战斗胜利和光明生活的向往董存瑞的话喊出了他献身的原因——为了新中国的建立。
3.结合全文内容和表达的主旨,体会所反映的人物品质或特点。
阅读时,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全文内容,进而体会人物品质。
例:《十六年前的回忆》从女儿的视角,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还原了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阅读时要注意关注故事中有意思的开头和结尾,从而体会其好处。
那么,一篇文章中有什么方法来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呢?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1. 好文章讲究“豹头凤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法,在开头直接写事情的结尾。“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营造了一种悲哀、怀念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集体的情况,产生读下去的冲动。
《藏戏》则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先声夺人,既激发读者思考,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草原》则采用写景式开头,从自己初次看到草原的景色和感受入手,表达了看到草原后的欣喜之情。
2.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与开头遥遥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我”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在心,让读者感受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那个星期天》采用的是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的结尾方式,“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营造了一种伤感而凄凉的气氛,渲染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令读者回味无穷;
《腊八粥》则采用了自然收束、水到渠成的结尾方式,在结尾描写八儿一家吃腊八粥后的场景,温馨,令人难以忘怀。
类文阅读-(一)
马 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②瘦骨:清瘦的骨头。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
(二)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节选)
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土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此外,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此后,李大钊全面负责党在北方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并多次当选中央委员。
在1922-1924 年间,李大钊奔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爱国人士80余人。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心声,张作霖将李大钊等人于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看守所内绞杀。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义凛然:
慷慨激昂:
2.“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南陈”指的是 ,“北李”指的是 ,相约建的是 。
3.下列事项是由李大钊主导完成的是( )。(可多选)
A. 独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B. 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 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 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4.你是怎么理解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的呢?
5.学习了短文,你能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什么精神呢?
(三)
不负寸光阴(节选)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6年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时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并为自己取字“守常”。由于十分仰慕荆轲、高渐离那样的义士,李大钊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筑声剑影楼”,典出战国时期荆轲和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在这座书斋中,李大钊整整奋斗了6年。
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因为“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了解历史,一方面,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从封建社会转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成为东亚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许多的方面,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极为痛苦纠结的心理下,李大钊选择了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在出国之前,李大钊再一次游览了五峰山,他在火车上目睹一起日本驻屯军士兵枪杀5名中国警察的事件。心中悲愤交加,在《游碣石山记》中,李大钊特别写道:“彼倭奴者, 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选自《李大钊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文中提到的“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李大钊在《游碣石山记》中的意思。
文中提到李大钊“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精神是( )(可多选)。
A.爱国精神 B.担当精神 C.舍生取义精神 D.创新精神
4.根据书中的描写,李大钊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那么,你怎么理解他为自己取字“守常”呢?
5.第2自然段中李大钊内心的痛苦你能理解吗?对于他做出的选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四)
为人民服务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 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选自《中外和谐楷模100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第2自然段中“看齐”一词的意思是( )
①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站在一条线上。
②以某人或某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③把某东西和某某摆放整齐。
2.第3自然段中,对张思德的两处语言描写前都加了“急忙”,由此可以看出 。
3.这篇短文重点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张思德怎样的高尚品质?
(五)
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1930年夏,彭德怀带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由于战事频繁,加上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削 消)瘦起来。警卫员看到这种情形很是焦急。有一天,警卫员暗地里让炊事员下了一碗汤面端到了彭德怀面前。看到面汤里还有几片猪肝,彭德怀问:“哪里来的?”“我看到你连日(敖 熬)夜操劳,怕身体拖垮了,特地请炊事员做的。”警卫员回答。彭德怀听后,非常严肃地说:“谁给你这个权力?我一再强调,红军官兵平等,当官的不能搞特殊!”警卫员还想再解释,彭德怀猛地站起命令道:“不要说了!你快给我送回去!”这时炊事员连忙过来打圆场:“军长,面已做熟了,不吃也是浪费,还是吃了吧!下不为例就是了!”“不能就是绝对不能!这个先例决不能开!否则就不能说服人。我彭德怀闹革命不是为个人吃好的。如果只为享福,我就呆在国民党里,享受好吃好喝的了!”说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缸子掉在了地上。炊事员看到军长怒气冲天,顿时不敢(枝 吱)声了。过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缓缓地说:“同志哥,你将这碗猪肝面送给重伤员吃吧。”转头又批评警卫员,“以后约法三章,谁也不准违反。”(选自《文史博览》2017年第12期有改动)
1.用“\”画去括号里错误的汉字。
2.本文中,“打圆场”的意思是
3.德怀与警卫员约法三章,“约法三章”指的是
4.文章主要是抓住( )进行描写,表现彭德怀高尚的品质的。(多选)
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神态 E.心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金色的鱼钩一条马肉(节选)
副官处的同志非常担心毛泽东的身体,他们发现警卫战士的粮袋中只剩下很少的一点儿青稞麦了,便坚持要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两指宽的一条马肉。警卫战士们悄悄收下了。做饭的时候,战士们拿出了那条马肉,准备混在野葱、野菜中煮汤吃。毛泽东见到马肉后,语带责备地说道:“你们又打埋伏了!”但他知道警卫战士们的良苦用心,况且战士们也是很长时间没沾荤腥了。他不忍再说他们什么了。于是,他便帮着战士们生火、煮菜。忽然间,他又想起了什么,吩咐战士们说:“马肉不能全吃尽,要给戴天福同志留下一些!”戴夭福是警卫班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在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不幸患了疟疾,紧接着爬雪山,又劳累过度,身体更加虚弱了。一路上,毛泽东对他格外照顾。战士们说:“小戴是重病号,他一定能分到一份。” 毛泽东说:“还是留下一些好,万一他分不到马肉,不就可以补救啦!”正谈着的时候,奉命去照顾戴天福的钟福昌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毛泽东问:“小钟,戴天福同志呢 ”钟福昌再也忍不住眼泪,他哽咽着说:“他……牺牲啦……”他边说边将一个纸包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纸包,轻轻地将它打开,里边包着的竟是一条马肉。他明白了,这是分给戴天福的那条没有来得及吃的马肉。毛泽东托着纸包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选自《红军长征的故事》蓝天出版社)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气喘吁吁:
写出三个结构(ABCC式)的词语:
2. “你们又打埋伏了!” 这句话中“打埋伏”的意思是 。
3. “他……牺牲啦……”前后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前面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后面的表示表静默或思考 。
B.前面的表示表语言的中断,后面的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C. 面的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后面的表示表静默或思考。
4.“毛泽东托着纸包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此时,主席的心情是怎样的?
5.从这篇文章,我们能从毛主席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参考答案】
1.B
2. C
3.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4.(1)√ (2)X (3)√
【参考答案】
1.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2.陈独秀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
3.B C D
4.提示: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它已经开始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党的组织,所以反动派虽然绞死了李大钊一个人,但不能使共产主义思想消亡,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5. 提示:爱国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
1.示例:孜孜不倦
2.提示:这些日军在我国嚣张跋扈,侵占我国领土,我们非常愤慨。在这昌黎也是国仇纪念地我发誓,希望中华儿女勿忘国耻,能够与日军战斗到底的人像这石头一样又多又硬……
3.A B D
4. 为了勉励自己学习; “守常”是“固守常法”的意思,意思是坚持使之成为常态。
5.提示:能够理解李大钊的痛苦,一方面他痛恨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先进,最终他选择了到日本去学习先进的一面,是一种隐忍,是为了成就大志向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参考答案】
1.②
2.当时的情况紧急,张思德的心情非常急切
3.这篇短文重点讲了红军过草地期间,张思德主动尝百草的事。
4.从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张思德舍己为人、奋不顾身、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参考答案】
1.画去:削 敖 枝
2.炊事员出面替彭德怀和警卫员缓和气氛,处理尴尬局面。
3.彭德怀立下任何人不搞特殊的规矩,要求大家都严格遵守。
4.BCD
5.彭德怀不搞特殊,不吃专门为自己做的猪肝面,并与警卫员约法三章,不能违反。
【参考答案】
1.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示例:天网恢恢 大名鼎鼎 怒气冲冲 忧心忡忡
2. 想把马肉混在野葱、野菜中煮汤吃
3 A
4.面对临终战士留给自己的马肉,此刻主席是感动、悲愤、心疼、惋惜的心情
5.示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互助友爱、勤俭朴素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