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走进课文之前,我们想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上节课生字的掌握情况,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词语大王!我们来开火车吧,火车火车开哪里?(开这里)
小火车开的很平稳,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你们都是词语大王,掌声送给自己。
二、品读课文
同学们读词语这么厉害,那读课文一定也难不倒大家,现在请同学们将书翻到46页,谁还记得每次读文章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吗?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好字音,遇到长句子,注意停顿,多读几遍。四、解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有一位小朋友,他特别喜欢吃粽子,每年端午节,他的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等着他回去吃呢!
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同学们,瞧!这锅可大了(PPT出示一锅粽子图片及词语)谁来读好这个词语。(一锅粽子)
同学们看,这个字是?(总)总的下面是个?(心)
每年到了端午节,外婆的心里总想着我们,念着我们,总会给我们包粽子,煮粽子。
这个字读?(盼)左边是?(目字旁)粽子煮好了,外婆睁大了眼睛,朝着门外,看了一回又一回,盼着我们回去团聚呢!
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评:真不错,第一遍读,字音都读准了,句子读的很通顺)
现在,我们都是这个小朋友,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嗯,老师听出来了,外婆是多么爱我们呀!)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外婆包粽子都用到了哪些材料?
(你可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
同学们,看!这就是箬竹,箬竹是竹子的一种,所以箬是竹字头,跟着老师读一遍这个词语“箬竹”箬是翘舌音,再来一遍。
这就是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它的叶子非常的宽大,柔韧性很好,非常适合用来包粽子。
瞧,外婆,也给了老师一片箬竹叶,(出示箬竹叶实物)看看,什么颜色?(绿色)新鲜的箬竹叶,特别绿,所以,课文中连用两个青字,谁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出示青青的箬竹叶)请你读(嗯,这箬竹叶啊,碧绿碧绿的,请你读,读的真不错)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青青的箬竹叶)
我们再来看,青青的箬竹叶里面,裹着什么呀?(白白的糯米)
看,这是我们吃的糯米(出示糯米实物),糯米煮熟后,黏黏的,糯糯的,用糯米包出来的粽子非常有嚼劲。而且糯米用水泡过后,饱饱的,亮亮的,颜色特别白,谁来读好这个词(评;读的很饱满)
青青的箬竹叶,就像一件绿绿的衣服,把白白的糯米紧紧的包裹在里面,再来齐读一遍这个词语(白白的糯米)
再来看,粽子的中间有一颗怎样的枣?(红红的枣)(出示红枣实物)这枣红的发亮呢!(谁来读好这个词)(板书出示:红红的枣)
(嗯,颜色读出来了)
(红红的枣,送给你)(也送给你)
外婆把红红的枣包进了粽字里,她希望我们的生活也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同学们看一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颜色的词语)这一句话,不仅写出了粽子的样子,还写出了粽子的颜色。那像这样描写颜色的词语,你还能不能说一些呢?
粽子的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同学们,作者在描写粽子的样子时,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还是内到外的顺序呢?(从外到内)
描写的多有顺序呀!我们以后在介绍某一事物时也要像作者这样,讲究顺序。
现在我们,找到了顺序,又读好了这些词语。相信这个长句子,一定难不倒我们。谁再来试这读一读?(评:1、从外面到里面,到中间,你把粽子的样子读得清清楚楚,如果能把这些颜色都读出来,就更好了。
3、谁再来读。
外婆包的粽子,这么好看。那闻起来味道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赶紧掀开锅盖闻一闻吧!(请你来掀开锅盖)
其他同学伸出手,和他一起做动作。抓住锅盖,轻轻往上,锅盖掀开了。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谁能读好这个词)(一股清新)
粽子,闻闻,香不香?有没有箬竹叶的清香?有没有糯米的香味?还有枣的香味。这些香味融合在一起,特别好闻,一起再来读好这个词:(一股清香)
这一个粽子就这么香了,这一锅粽子该有多香啊,请女生来读一读这句话。(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这香味真是挡也挡不住。下面,我们就来尝一尝外婆包的粽子。
先要剥开粽叶(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剥粽叶)
看,箬竹叶,裹着一层又一层,剥开一片又一片剥好了,张大嘴巴,咬一口,甜不甜?甜。那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词(又黏又甜)
同学们,他嘴巴里含着甜甜的粽子都舍不得吞下去了,你们看,甜这个字的右边,就像嘴巴里含着东西,舍不得吞下去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像又黏又甜这种结构的词语吗?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并标红掀开、飘出、刨开、咬一口,同学们请你观察标红的四个词语,他们都是什么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那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十分好看闻起来一股清新,吃起来又黏又甜所以呀大家都夸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十分好吃,花样也很多呢!请男生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同学们外婆包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呢?(有红枣粽、有红豆粽、有鲜肉粽)
那同学们,除了外婆包的这些粽子,你还吃过哪些口味的粽子呢?(课件出示:除了这些口味的粽子,我还吃过_______ 蛋黄 水果)
是呀,这小小的粽子有那么多的花样,这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对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传承,更来自我们生活对它的创造。
同学么这么好吃的粽子,作者吃的开心吗?(出示第三句话)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吃的很开心,很高心呢?(美滋滋)你能用美滋滋说一句话吗?
同学们,外婆,不仅包给我们吃,还将这么美味的粽子分享给了谁吃?(邻居)
外婆不仅包粽子给我们吃,还愿意将自己包的粽子分给邻居吃,你们觉得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善良、热情、懂得分享)
我们也得像外婆学习,懂得分享。做一个学会分享,懂得分享人。
同学们瞧,这句子里也藏着顺序呢句子里,我们是先吃,再带,最后再分。找到了顺序,就难不倒我们了,我们自己试着再读一读吧,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评:嗯,同桌之间读的很默契。
这一小篮粽子,除了包含着外婆对我们的关心,还有对邻居们的关心之外,还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端午粽还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谁能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吗?这小小的端午粽啊,还包含着对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之情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用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屈原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我们要吃端午粽。还知道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的样子,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同学们,再过不久就到端午节了,你最想和一起过端午节呢?打算怎样过端午节呢?
老师相信在端午节那一天,你们吃着小小的粽子,心里想的却是我们的亲人,邻居,好朋友,以及念着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别看这粽子小,他却承载着我们中华儿女浓浓的中华情呀!谁来做小小粽子代言人呀!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