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名校2024 年上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
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
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
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
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
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
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未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书”。他这个创见,
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
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
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
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
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
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
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
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
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
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瞻”,观者以为胜于《史
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
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
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
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
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圆为胜,但是司
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
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
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
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
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
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
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
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
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
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
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
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露”,《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
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
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蠖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
“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
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
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
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
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 《汉书》
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同 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
3、太史公曰/贽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西汉人臣之传记
社会有影响力者 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 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
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异
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
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
《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
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班固所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并称
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
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
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
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3 分)
A.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 试简要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认为“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贾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
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长沙痛哭
郭沫若
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总是
爱哭。
在汉文帝的前元八年,贾谊谪贬长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那时候正随着长
沙王入朝,进了京城咸阳,文帝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别召见他,叩问他关于彗星的意见。
贾生给文帝讲彗星的内容,文帝真是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探
问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谈便到了夜半。
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
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
来。
……
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遭了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
傅调为了梁王的太傅。贾生对于梁王的教育上是有所准备的。梁王本是喜欢读书的青年,但他
却不让他专门读书,要教他习骑马射箭。他自己也不惜鞭策着自己的病躯陪着梁王练习这些武
艺。这用意不消说是很明白的,他所期待于梁王的,是要他成为一个有文事又有武备的全才,
以抵御中国的外患,预防中国的内乱。然而谁能料到贾谊这样的善人,终竟只能成为一幕悲剧
的主角呢
他在梁国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
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咸阳桥上马失
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袋跌破了,死了。
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
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自然被罢免了,回到了他的洛阳的老家。以后便一直没
有起过床来。
他在病床上荏苒了有一年的光景,每天所萦怀着的都是些悲哀的往事。
有一天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颜面骨上只蒙着一层羊脂玉一样的皮
肤。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
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下面的裙子是白色的荷花瓣子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来看着他,他听见他在向他打招呼,是他听惯了的长沙附近人的声音。
“贾先生,你认得我么 ”
贾谊的深陷着的两眼中闪出了一丝有润意的微笑。
“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 ”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
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
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
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
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
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 ……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
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 ……内忧
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
的心肝呢 ……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
贾谊气喘吁吁地唱着独白,就像真的在说梦话一样,但屈原的影子仍然在他的眼里,而且
又在向他说话。
“贾先生,你太兴奋了,”长沙口音在对他说。“你是很聪明的人,你所问的一切,我相信
你自己都是已经明白了的。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这理由不是很明白的吗 因为你比
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你太倔强了,所以便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攻击你,忌刻你,事实上是
看起了你,怕你。你何必要同他们计较,把他们的毒箭自己拿来插在心上呢 他们是希望你的
肉体和精神赶快停止作用的,你的正当的防御,应该是保重你的身体,坚强你的精神,把他们
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少数,你应该为赞成你的多
数的人保重,你应该把他们领导起来作安内攘外的工作。你的精神和主张已经为多数明白的人
所景仰,你千切不要自己承认败北啦。你是胜利了的。”
这一番话,其实是贾谊自己心里的话,他是起着了幻觉的现象,把自己脑中的屈原客观化
了。
“是的,先生,”贾谊伸出了手来,白珊瑚一样的手和空中的幻影作把握的形势。他又叫
着:“你的死决不是败北。我也不承认自己的败北了。先生,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是我们中
国人的力量,是我们中国人的安慰,我们中国人的正义感是由先生的一死替我们维系着的。先
生死了已经百年,但先生没有死,我相信就再隔千年万年,先生也永远不会死。我们在先生的
精诚之下团结了起来,先生,你把死来战胜了一切了。我要跟着你来,先生,我要跟着你来。”
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像一段洋烛一样向枕上
反倒下去了。
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
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
1936 年 5 月 3 日
(节选自《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因受到了老头子的嫉妒,总是爱哭,表明了贾谊在对抗生活的挫折上缺乏韧性,这也是他后文在梦
中被屈原安慰的原因。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B.贾生给文帝讲解彗星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贾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通晓天文地理的奇才,另一方面为他
的升迁,成为梁王太傅提供依据,
C.小说通过对比、心理、语言描写等揭示了西汉文帝时期社会现实,也影射了当下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所
处形势。
D.“我要跟着你来”,小说最后通过贾生的心理描写,说明了屈原力量的感召力,也暗示了贾生的生命已经
进入了尾声。
7.关于文中屈原劝慰贾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先生,你太兴奋了”,这里的“兴奋”,与上文加点的“兴奋”含义不一样。
B.屈原认为贾生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忌刻,不过是想获得一种心理慰藉。
C.天下忌刻贾生的人是少数,屈原劝贾生要保重自我从而更好地跟他们斗争。
D.屈原劝贾生要树立自信,坚强自我,这进一步加深了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8.作者描写贾生的独白和屈原的劝慰采用了不同的言说方式,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贾生》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生问鬼神”,与这首诗相比,本文在情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
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
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
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
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
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
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
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
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
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
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
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拔絺绤,
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
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
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 内经九术》)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
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
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
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
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 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
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胥闻 A越王勾 B践服诚 C行仁 D听 E谏 F进 G贤士 H是人不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指谄谀之臣,“谀”与成语“阿谀奉承”“好谀恶直”的“谀”含义相同。
C.再拜,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①女②,莫我肯顾。
逝③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④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贯:侍奉、养活。②女:通“汝”,你。③逝:通“誓”,发誓。④爰:乃,就。
⑤德:感激。⑥直:通“值”,报酬。⑦劳:慰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首句即以命令的方式警告“硕鼠”,语气轻蔑严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仇恨之情。
B.三章首句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层层推进,可见硕鼠无所不食,贪婪至极。
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
D.本诗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
16.“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硕鼠》最能体现上述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 , ”两句是对秦王朝“以弱天下之民”举措的绝
妙讽刺,也说明民心所向才是王朝统治得以维持的根本。
(2)同样分析朝代灭亡的原因,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而
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 ”。
(3)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要写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文章,司马迁评价屈原《离骚》
“ , ”正体现了“言小旨大、言浅意深”的写作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
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繁花 ① 发,秾葩衬着密
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色调配得十分典雅,总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
情韵,觉得它想提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就连
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 ② 地锦绣满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
车行其间,似乎在检阅瑰丽的仪队。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 ③ ,转瞬即止,没想
到受宠若惊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让车中
人回过神来。
要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去楠梓的一段
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
心形的翠叶郁郁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树的丛叶
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油油的春意焕发。
18.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中,任选三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
行评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当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过大的压力,明明
早已不堪重负,但又因害怕被人嘲笑而不敢表达出来, ①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科
普作者刘祥宇认为,情绪衰竭常常在工作倦怠中产生,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不是硬撑, ② 。
他强调:“休整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出发,你可能就又变成了‘富有弹性的弹弓’,而不是被拉
扯到快断掉的状态。”可见,我们要照顾自己的情绪,不仅需要调适内在的心理状态,而且要
看外部的压力能多大程度上通过现实的手段缓解。
什么是情绪衰竭?刘祥宇表示,情绪衰竭常常是在工作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让人们无法承
受的时候,情绪就会进入衰竭的状态,这时人们会觉得情绪低落,行动力下降,或者疲于应付
领导和同事的需求。我们要知道,情绪是有动机作用的,比如,老板说完成这个项目就会有高
额的奖金,眼看着工作只剩下三分之一,你觉得近在眼前。这个时候你非常兴奋,兴奋就起到
了推动作用。再比如,朋友把你惹毛了,这个时候你的情绪是非常愤怒的, ③ ,让你去做
一些反击的行动。但是,当人们因工作倦怠而情绪衰竭的时候,整个人就失去动力了,不论面
对什么状况,都感觉无力去做出一些行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6分)
21.“情绪衰竭”因和“器官衰竭”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冷枪”源自“打枪”。请简述“打冷
枪”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有一天,别人不需要以欺骗来安慰他,获得他的信任,他就成熟了。
——印度心灵导师安东尼·德·梅鞍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中国作家亦舒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来自网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永州名校 2024 年上期高二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3分)B(无因果关系。)
2.(3分)B(用范晔的评价佐证的是作者《汉书》之“繁”事出有因的观点。)
3.(3分)D(A.无褒贬;B.批评《汉书》艰深难读;C.批评《汉书》语言浮华。)
4.(4分)①散整不同;②烦省(繁简)不同;③是否注重会通。(每点 1分,3点得满分,意对即可。)
5.(6分)①篇后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赞论,寄寓对屈原的强烈情感;②行文中夹叙夹议,表明对屈原的
态度;③通过人物选择及体例安排等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每点 2分,答满三点 6分,意对即可。)
6.A。【解析】“表明了贾谊在对抗生活的挫折上缺乏韧性”错,全文情感基调是赞美贾生。
7.B。【解析】“不过是想获得一种心理慰藉”错,结合“这一番话,其实是贾谊自己心里的话,他是起着
了幻觉的现象,把自己脑中的屈原客观化了”可知,是他想得到屈原的认同。
8.(4 分)①贾生独白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断断续续的形式;目的是突出贾生内心的冤屈,表现贾生的病体
形象。②屈原劝慰采用直陈连贯的方式;目的是通过连贯的语言表达,突出屈原的劝慰作用,也进一步暗
示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每点 2 分)
9.(6 分)①诗歌表达的是对文帝的讽刺,李商隐借此来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原因:李商隐处于唐
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皇帝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②本文表达作者对贾生的怀念
以及无用武之地的惋惜之情。原因:本文写于 1936 年,中华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阶段,作家借贾谊表达自
己的苦闷、迷惘。(每点 3 分)
10. DFH【解析】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
11. D (A.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
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B.正确。都是“谄谀”的意思。句意:第六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讨好
别人。/喜欢讨好奉承,厌恶正直劝谏。
C.正确。句意:多余的财物就拜两拜敬献给大王您。/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D.错误。用法不同。“利害”为偏义复词,只有“害”起作用;“存亡”虽也与“利害”均为反义合成词,
然“存”“亡”都有实际意义,而非偏义复词。句意: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
数。)
12. A(“勾践全部一一实行”错误。从文本来看,文种所献九术勾践行其四、五、七三术。)
13. (1) 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4 分。
“书”,名词动用,起草文件;“竟旦”,到天亮;“死臣数万”,定语后置句,“数万死臣”;句意 1 分)
(2)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4 分。 “积于忽
微”,状语后置句,“于忽微积”;“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
勇敢的人;“困于所溺”,被动句。)
14. 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3 分。答对一点得 1分,答对两点得 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
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
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
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
迫使他们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
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
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
王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
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
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
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
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
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
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
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
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
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
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
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
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
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
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
女。
15.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错误,“三岁”虚指多年,非三年。)
16.①《硕鼠》一诗最能体现出“怨”的社会价值,即讽刺时政;②本诗运用“比”的手法,用“硕鼠”比
喻官吏(剥削者),讽喻官吏的贪污和腐败;③抒发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厌恶,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7.(6 分) ①.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②. 弊在赂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每空 1分)
18.①竞(争、齐);②不约而同(争先恐后);③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每空 1分)
19.(6分)①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春意焕
发”等用词用语古朴传神,写活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或“蔽”“盘”“夹峙”等动词使用精当,
写活了笔下的对象,生动传神;或“郁郁交映”“绿油油”等叠词突出对象特征,鲜活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②妙用修辞,生动诗意。如“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人,写出了木棉花怒放的风姿(或五月的菩提
树“换上了新衣”,运用拟人与比喻,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或“绿荫蔽天,老根盘地”,运用对
偶,典雅整饬;或“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运用夸张,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
其景。
③多用短句,明快隽永。“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短句简洁明快,让人回味无穷。(每点 2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
分)
20.(6分)示例:①最终就有可能崩溃②而是休息一下③愤怒就起到了推动作用(每空 2分)
21.含义:藏在暗处向没有防备的人突然开枪,比喻暗算别人。(2分)
缘由:“打冷枪”与“打枪”有诸多相似之处:①都指向他人发动袭击(射击);②目的是使对方受伤。(3
分,其他答案符合大意也可酌情给分)
22.【详解】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从懵懂少年到成熟青年的过渡期。关于怎样才算成熟,他们有太多的思考,
也有太多的困惑,所以命题就从不同的方面引发学生思考。
关于“成熟”的内涵,材料给出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引导性阐释:
一是能正视现实,敢于接受现实,不为虚假的认同或安慰蒙蔽,或明知不实而甘愿沉溺在虚假的表象里。
二是懂得体量,懂得换位思考,少责怪别人或不责怪别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多想想他人的不易。
三是要向前看,不沉浸在过去里。过去无论成败,都已成过去,无可改变,也不意味着以后就必然跟过去
一样。这则材料如果学生从反向思考,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既要考虑现在和未来,也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
训以便更好地出发,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本题要求学生审题立意时需紧扣“成熟”的内涵与限定,关注“成熟”在个人品质修养方面的重要性,也
可以上升到“大学之道”中所言的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合理论述。三则材料要兼顾,但可以有所侧重。
参考立意:真正成熟的人,是人间清醒之人,他知道面对现实,能够体量他人,还有懂得斩断过去,放眼
未来。
{#{QQABQQwQogAgQABAAQgCQw3KCgKQkBACAIoORAAMsAAAS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