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9:36: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
(解析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梦李白二首①(其一)
杜 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 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A [A项,“对比”错误,应是以死别衬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前四句写梦前。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②中间八句写梦中。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③最后四句写梦后。诗人梦醒之后,看到月满屋梁,想到梦境,迷离中见到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最后写诗人对李白的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
[解析] 前四句写梦前。“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以死别衬生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痛。“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被贬谪到江南,而江南山泽是瘴疠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又毫无消息,在那险恶之地,友人究竟如何了?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中间八句写梦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了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最后四句写梦后。“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分)
捣衣诗
[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触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第一联运用实笔,写游子因为风波之阻,不得不滞留他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C.第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窗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第四联照应题目,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不仅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
D [D项,“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并没有表现边塞的恶劣。]
(2)这首诗的第二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精妙。(6分)
[答案] 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化用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下”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对仗。“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下”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但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寄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但意境疏朗阔远,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3.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苏 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
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
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
D [D项,“语言含蓄绮丽”分析有误。本词用词质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2)“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6分)
[答案] 相同点:都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
不同点:《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解析] 这两首词的相同点:《菩萨蛮》中“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一句是说离别时梅的果子已经结了。结子的梅熟时,我们仍相互离别。“结子梅时别”是写现在的状态,而“别时梅子结”是写分别时的情景,词中的主人公看到成熟的梅子,想到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此句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思是一行大雁从头顶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作者目睹头上的大雁,想到与恋人的鸿雁传书,不禁充满愁绪。所以这一句也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因此两词的相同点都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
这两首词的不同点:《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在梅子初结时爱人远走,但主人公时刻思念着爱人,看到成熟的梅子,不禁感慨万千,所以其中的“梅子”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从下文“归不恨开迟”可知,此句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
与之相反,《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李清照在写作此词时,正值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之中,金兵南侵,词人被迫南渡,而丈夫赵明诚也在不久前去世,词人孤独无助,睹物思人,看到高飞的大雁,不禁想到过去与丈夫的甜蜜幸福生活。此句是表达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B [B项,“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2)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象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象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片写陌上游子,下片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①房(节选)
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②久沈冥③,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注】 ①空上人:事迹不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闭关:闭门谢客,隐居修行。③沈冥:沉寂幽静,形容闭门幽居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后天晴,诗人拄杖登山远眺赏景,然后造访空上人的居室并题诗。
B.颔联“久”“一”相映,透露出诗人久困幽居后忽返自然的喜悦之情。
C.到了寺僧居室才知道隐栖习静者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诗人却含而不宣。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儒家与道家虽属异门,但云林之趣却是一致的。
D [D项,“以景结情”分析错误,尾联是议论;从造访的“翠微寺”这一地点和“空上人”的僧人身份可知“儒道”这里指儒家与佛家,而非道家。]
(2)胡应麟评孟浩然诗的特点是“清而旷”,意谓其山水田园诗往往创造一种高旷清空的艺术境界。请简析本诗首联是如何表现翠微寺之美的。(6分)
[答案] ①“终南”交代翠微寺的地理位置,以山之巍峨衬托寺之秀美;“翠微”之名易引发翠山环抱寺院的美好视觉联想。②“雨后返照”侧面烘托夕阳余晖映照下的佛寺之美;“宜”字点出诗人面对山寺美景的愉悦。
[解析] 首联“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意为:翠微寺位于终南山里,雨后天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佛寺上。前句中“终南”一词交代了翠微寺的地理位置,终南山高大巍峨,翠微寺秀气美丽,此处以山之巍峨衬托寺之秀美;“翠微”是寺庙的名称,用“翠微”来命名山中的这个寺庙,容易让人产生翠绿的大山环抱这秀气的寺院的美好联想。后句“雨后”“返照”,描写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翠微寺显得异常美丽,侧面烘托夕阳映照下的佛寺之美;其中“宜”字点出诗人面对山寺美景的愉悦之感,这是从诗人的内心愉悦的感受来表现翠微寺的美的。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畬田词五首①(其一)
王禹偁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畬田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 ①北宋淳化二年(991),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辩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组诗围绕商州丰阳、上津一带畬田耕作的风俗进行描写,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但又各有侧重。
B.第一首描绘了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的劳动图景。
C.第二首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
D.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用劳动者的口吻唱出他们的心声,使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D [D项,“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错误,诗人不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而是把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化为畬田劳动者的心声,用他们的口吻唱出,使整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2)王禹偁推崇白居易和杜甫,力求在朴素浅近的语言中表达深刻幽远的哲理。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朴素浅近的语言:如“齐力”“莫闲”“北山种了”“少荒田”等词语,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相助力耕”的良好风尚。
②深刻幽远的哲理:a.处境艰难,但要协力耕种、齐力垦畬,呼唤用劳动来实现美好愿望,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b.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解析] 朴素浅近的语言:“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大家齐心合力上山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北山种了种南山”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也应四海少荒田”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地。“齐力”“莫闲”“北山种了”“少荒田”等词语,运用民间口语,语言通俗易懂,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相助力耕”的良好风尚。
深刻幽远的哲理:“大家齐力孱颜”“相助力耕岂有偏”写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合力耕田的场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呼唤用劳动来实现美好愿望,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地。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终南山①
王 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为太乙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
B.“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C.“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意思相同。
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
C [C项,“意思相同”说法错误,“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指的是山南、山北,所以这二者意思不同。]
(2)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示例一)与通体相配。①前面写终南山景色壮美,诗人想留宿,继续欣赏;②诗人游至深山,深山有“樵夫”,说明附近必有人居,询问合乎情理。
(示例二)与通体不配。①“中峰”指终南山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投宿”不合情理。②隔着深沟大涧不易发现樵夫,隔水问樵夫不合常理。
[解析] “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意思是有些人认为诗歌的尾联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学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通体相配。诗歌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渲染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浑茫气象;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间,回望来路,白云青霭苍茫成片,然而身在其中,却又无影无踪;颈联突出终南山的辽阔幽深。前三联是写终南山景色的壮美,正是因为景色如此之美,所以诗人才想留宿,继续欣赏。尾联写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欲久居山中,乃是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意思是想找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着清浅的山溪询问打柴樵夫。诗人游赏终南山的景色至深山,深山有一个“樵夫”,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此询问合乎情理。
与通体不配。由颈联“分野中峰变”可知,诗人已经到达了终南山的中央山峰,这是终南山的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想要在此处找寻“投宿”之所,显然不合情理。“隔水问樵夫”是说隔着清浅的山溪询问打柴的樵夫,诗人既到“中峰”,“隔水问樵夫”的“水”就必定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所以隔水问樵夫也不合常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的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词人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们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C [C项,“辛酸之苦”错误,“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隐含诗人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
(2)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解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意思是说山色阴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的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词人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景图。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而且这不是个别农民的行为,从“朝朝”“处处”可看出劳作的范围之广,描绘了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意为春耕、夏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词句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9.(2023·西安三模)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1)~(2)题。(9分)
送徐义父入京
杨 载
幽燕向日边,裘马去翩翩。
碛①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
上书双阙②下,待诏五门③前。
壮节多奇遇,无烦愧往贤。
【注】 ①碛: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为沙漠。②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借指宫门或京都。③五门:传说古代天子所居之所有五道门,自内而外,为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边”写徐义父在日落时出发入京,“翩翩”写出了徐义父离去时轻快的样子。
B.诗人想象徐义父入京上书皇上,将得到朝廷的重用,满怀真诚的期许。
C.尾联用“壮节”、不愧“往贤”对徐义父进行评价,褒扬夸赞之情溢于言表。
D.本诗没有落入通常流露不舍之情的送别诗的窠臼,给人以健拔向上的感受。
A [A项,“‘日边’写徐义父在日落时出发入京”错误。“向日边”意思是向着日出的方向,“日边”比喻京城,是徐义父将到之处,选项曲解诗意。]
(2)颔联“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具有唐代边塞诗的雄阔气象,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颔联选取唐代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沙漠”和“黄河”,意境阔大。②颔联用“迥”和“穷”极写沙漠之广和黄河之远,气象雄浑。③颔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白漠如雪、白浪滔天的情景,雄浑壮阔。
[解析] 从意象看,“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中,“碛”“沙”是沙漠,“河”“浪”指黄河。沙漠和黄河的意象是典型的边塞诗的意象,把唐代边塞诗的宏阔的意境描绘了出来。从意境看,颔联炼字精准,“碛迥沙如雪”,“迥”有广远之意,此处描写沙漠,用“迥”字突出沙漠之广;“河穷浪入天”,“穷”指无边,没有尽头,此处描写黄河,突出黄河的绵长无边。两句共同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从修辞手法看,“沙如雪”运用比喻修辞,把白沙比作雪;“浪入天”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颔联两句一动一静,画面雄浑壮阔。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首诗中听的笛曲均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二字。
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
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
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
C [C项,“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错误,李诗先有情,再听乐曲,感到格外悲凉,且李诗是思乡诗,无法体现豪情。]
(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这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6分)
[答案] 这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李诗,江城五月并无梅花,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迁谪之意和去国之情。
高诗,听到《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花色与花香飘满关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解析]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诗句采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梅花落》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花”之景来描述,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纷纷飘落的凄清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飘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由听曲而心想形状,再以设问出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战士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综上可知,这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
(原卷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梦李白二首①(其一)
杜 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 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分)
捣衣诗
[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触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第一联运用实笔,写游子因为风波之阻,不得不滞留他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C.第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窗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第四联照应题目,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不仅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
(2)这首诗的第二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精妙。(6分)
3.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苏 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
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
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
(2)“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2)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①房(节选)
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②久沈冥③,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注】 ①空上人:事迹不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闭关:闭门谢客,隐居修行。③沈冥:沉寂幽静,形容闭门幽居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后天晴,诗人拄杖登山远眺赏景,然后造访空上人的居室并题诗。
B.颔联“久”“一”相映,透露出诗人久困幽居后忽返自然的喜悦之情。
C.到了寺僧居室才知道隐栖习静者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诗人却含而不宣。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儒家与道家虽属异门,但云林之趣却是一致的。
(2)胡应麟评孟浩然诗的特点是“清而旷”,意谓其山水田园诗往往创造一种高旷清空的艺术境界。请简析本诗首联是如何表现翠微寺之美的。(6分)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畬田词五首①(其一)
王禹偁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畬田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 ①北宋淳化二年(991),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辩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组诗围绕商州丰阳、上津一带畬田耕作的风俗进行描写,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但又各有侧重。
B.第一首描绘了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的劳动图景。
C.第二首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
D.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用劳动者的口吻唱出他们的心声,使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
(2)王禹偁推崇白居易和杜甫,力求在朴素浅近的语言中表达深刻幽远的哲理。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终南山①
王 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为太乙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
B.“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C.“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意思相同。
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
(2)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的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词人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们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2)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9.(2023·西安三模)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1)~(2)题。(9分)
送徐义父入京
杨 载
幽燕向日边,裘马去翩翩。
碛①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
上书双阙②下,待诏五门③前。
壮节多奇遇,无烦愧往贤。
【注】 ①碛: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为沙漠。②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借指宫门或京都。③五门:传说古代天子所居之所有五道门,自内而外,为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边”写徐义父在日落时出发入京,“翩翩”写出了徐义父离去时轻快的样子。
B.诗人想象徐义父入京上书皇上,将得到朝廷的重用,满怀真诚的期许。
C.尾联用“壮节”、不愧“往贤”对徐义父进行评价,褒扬夸赞之情溢于言表。
D.本诗没有落入通常流露不舍之情的送别诗的窠臼,给人以健拔向上的感受。
(2)颔联“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具有唐代边塞诗的雄阔气象,请简要赏析。(6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首诗中听的笛曲均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二字。
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
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
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
(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这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