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9:3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
常见误区一: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理解观点有偏差
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一般是用文内观点理解文外材料,考查学生观点的迁移运用能力。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学生很容易出现偏差,具体的表现有两种:①理解不透文内观点;②读不懂文外材料。
通法通则
1.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为下一步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2.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
3.找出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按要求规范作答。
典例演练
例1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原诗见“精研考情学情”),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来答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
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抓关键 词句,准确解读 “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意思为树头枝底的花朵,接地气,有根基,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
结合主 题,深 入分析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原,认真阅读经典。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
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已失去根基”给2分,“树头枝底的花”“生机活力”给1分。
(2)答出“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给1分;答出“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给2分。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树头枝底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常见误区二:文外观点印证,分析诗句不到位
文外观点印证题,一般是用文内材料来印证文外观点。在解答这类题时,学生容易出现偏差,具体的表现有两种:①不理解文外观点;②分析诗句不到位。
通法通则
1.首先明确文外观点的含义,找出作答的指向。
2.速读诗歌,圈画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诗句,明确诗歌的内容和观点。
3.锁定文外观点与诗歌内容的联系,用文内诗句进行分析。作答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典例演练
例2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结构导图]
下面是本诗的脉络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我来答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何得到印证的”“简要分析”可知,本诗歌考查文外观点印证的能力。应结合文本内容从多角度印证分析。
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明确 观点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印证 分析 “卧枕船舷归思清” “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心境澄清,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印证 分析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抒写出诗人对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的喜欢,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如同仙境,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客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它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传达出诗人安闲的心境。
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诗人的心态,即“心境澄清”,给1分;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给2分。
(2)答出诗人心态与景物的关联,即“心境投射出仙境”,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二者的关联,给2分。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诗意疏通] 
卧枕船舷,归家途中思绪逐渐清晰,举目四望,怕不是进到了蓬瀛仙境。桥横水面,花木映水,已是满眼秋色,寺庙背倚云峰,正值傍晚雨后初晴。翠鸟扑打湿羽飞走,像是见到人后回避,红荷芬芳香气缭绕,好似以此热情相迎。依稀渐渐靠近隐居的茅草屋,林萝间能隐隐听到鸡犬之声。
当堂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酹江月·南康军①和苏韵②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③,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 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②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③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
C.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
D.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
C [C项,“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
(2)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 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外族统治的悲痛之情。
②词人于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写出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恢复江山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