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
必备知识:
常见误区一:不明角度,形象、语言类比较鉴赏题解答欠准确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二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部分学生在解答这两类题时,往往因不明答题角度,比较鉴赏不准确而失分。
通法通则
1.形象的比较鉴赏
(1)意象内涵的比较,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2)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2.语言的比较鉴赏
(1)“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诗歌有关“字词句”的表层义,再体会其深层义及其作用,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特点、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2)“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再总结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注意总结时要采用术语,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结构导图]
下面是两首诗的脉络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提示] ①千啼百啭,高低跳跃 ②如在千岩万壑
我来答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思维进阶]
诗歌 分析 结论
欧诗 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A项
错误
文诗 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更不是咏物诗。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暗示本题分析比较两诗意象的不同作用。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可以从表达技巧、意境营造和表情达意等角度考虑。
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诗歌角度 画眉鸟 画眉禽
表达技巧 被锁进华丽的鸟笼中的画眉鸟的叫声与在树林中自由自在的画眉鸟的叫声进行对比。 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将官府公务不多、人们都早早散去与后面画眉鸟的鸣叫声形成映衬。
意境营造 一、二两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意境。 第二句写画眉鸟的叫声,烘托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
诗歌角度 画眉鸟 画眉禽
表情达意 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寄托了诗人的感情”或“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给1分;答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2分。
(2)答出“烘托出轻松的气氛”,给1分;答出“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给2分。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意疏通]
《画眉鸟》: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画眉禽》:在整日的闲暇中,我在窗前享受好风,突然听到一声画眉鸟的鸣叫声飞出高悬的鸟笼。正因为官衙事务绝少,人员走尽,这一声鸟啼一下子让我恍如置身千岩万壑的寂静山林之中。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当堂巩固:
(2023·青岛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书河上亭壁①
寇 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 ① 《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谪镇河阳后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
B.“避暑行吟独杖筇”,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
A [A项,“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错误。作者独自拄着竹杖在河边边避暑边吟诗,写出了作者的悠闲自在。]
(2)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其二中写到“却爱野云无定处”,这些“野云”居无定处,飘来飘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野云”自由、独立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野云”的居无定所象征着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所以其二中的“野云”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其四中写到的云是“冻云”,“暮天寥落冻云垂”写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动不动,用一“冻”字来形容,体现出云难以移动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冻云”也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表明自己像这“冻云”一样难以移动、顾虑重重,而后文写景的诗句却视野开阔,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以“冻云”反衬了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我来写答案:
[答案] 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常见误区二:不明效果,技巧、情感类比较鉴赏题分析欠规范
技巧的比较鉴赏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技巧,既要搞清其概念内涵,又要结合语境明确其表达效果。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部分学生在解答这两类题目时,往往因不明表达效果而失分。
通法通则
1.技巧的比较鉴赏
(1)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2)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2.情感的比较鉴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典例演练
例2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结构导图]
下面是本诗的脉络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我来答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暗示本题分析比较两诗排遣离愁方法,要结合两诗内容,分别作答。
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下驿饯唐少府》
诗中的“知己”表明两人之间情谊深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天涯”就如同“比邻”,将自己与友人重在知心、不在距离的友情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 诗中的“长安在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回答“日近”,并解释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抬头可见太阳,却不见长安,而诗人谓“长安在日边”,友人此去,长安近如抬头可见之日,诗人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诗意疏通]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但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天不早了,那夕阳也比饯别的酒楼低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给3分。
(2)答出“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给3分。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