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
(解析版)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5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下列对这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C [C项,“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误。《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词人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
[答案] 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了极致。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都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解析] 《定风波》中词人运用典故,引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风发的昂扬精神风貌;“风流犹拍古人肩”意为:骑马射箭,纵横驰骋,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犹拍古人肩”一句写出词人与古人相比肩的乐观豪迈襟怀。《南乡子》中“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借用“刘裕大宴戏马台”典故,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洞庭玩月
韩 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C [C项,“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错误。“寒惊乌鹊离巢噪”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并不是因天气寒冷。]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本诗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②《念奴娇·过洞庭》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表达了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解析] 本诗写景的侧重和用意:前二句描述秋夜月光下,辽阔的洞庭湖一派洁白景象,为总体概写;三、四两句即细写,第三句写明月如沉浸湖中潭底,乃写月之倒影,第四句刻画湖波银光闪烁之月景,乃写月光照射湖面之光耀景象;五、六两句以“乌鹊离巢噪”“蛟螭换窟藏”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最后二句则为联想之辞,以琼楼玉宇挹酒浆之仙宫情景,写皎皎明月之美好。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
《念奴娇·过洞庭》写景的侧重和用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头三句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画面,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恬宁;“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暗示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露得更加充分。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此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
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 ①海槎(chá):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惘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D [A项,“‘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说法错误。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B项,“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说法错误。“鹤归天”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C项,“对比鲜明”错误,颈联意为: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望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二者不是对比。故选D。]
(2)本诗中的“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同: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异:①“月正圆”是乐景,是以乐景衬哀情;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
[解析] 首先,在意象上,“明月夜”和“月正圆”都出现了典型的“月”这一意象。
在表达情感上,本诗是为悼念亡友李羽处士而写,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纪念亡妻而写,两者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
本诗中,对“月”的描写是“月正圆”。圆月常常有花好月圆人团圆之意,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一轮象征团圆的明月,故友却已离世。两相对比,更让人悲痛。因此,本诗“月正圆”是乐景,是以乐景衬哀情。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是结尾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所以,“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 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 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词人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D [D项,“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才,而非国无能人、无人关心国事。]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异:①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②《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从两首词的共同点看,纵观姜夔的《扬州慢》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从两首词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两句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不久他将东山再起,能够像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6.(2023·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 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 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②槎:筏也,即木排、竹排。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词人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B [B项,“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错误。“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词人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2)本词中“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同:都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壮阔气象。
异:①“乱石”三句雄浑苍凉,大气磅礴,于一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②“浪挟”三句则在黄河惊涛骇浪的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五)①
苏 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②,海若③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④,三千强弩射潮低。
月下观潮(其二)
陈师道
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
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
【注】 ①本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②醯鸡:一种小虫。③海若:传说中的海神。④夫差水犀手:据《国语》记载,吴王夫差有“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诗人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近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开头“醯鸡”之喻,看似突兀,其实照应了下一句的“气似霓”,对比鲜明。
B.陈诗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潮水汹涌翻腾,撼动岸边山崖的情景,描写逼真。
C.从标题看,这两首诗都是以潮为描写对象的组诗中的一首,都属于写景抒情的作品。
D.这两首诗写潮皆形神兼具,既刻画了潮的外在特征,也写出了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 [B项,“运用拟人手法”错误。“银潮吹浪玉山浮”句将“潮水茫茫的样子”说成“银潮”,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两诗都以“海若”指称海潮,但用意同中有异,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同:都突出海潮之大,赋予海潮神话形象的神奇特征。
异:①苏诗衬托人力战胜自然的神勇,使减少潮水危害的愿望表达得更豪迈;②陈诗想象“海若”炫耀“豪悍”的场景,突出诗人对涨潮景观的由衷赞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相同之处:苏诗“海若东来气似霓”,以传说中的海神来形容汪洋浩瀚的大海涛澜;陈诗“犹疑海若夸河伯”,也是以海神向河伯夸耀自己的壮观来表达海浪的浩大和“豪悍”。两首诗都突出海潮之大,赋予海潮神话形象的神奇特征。不同之处:苏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感到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要把它压低下来,使之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射潮的三千强弩,把它射服就范,兴许是个好事。苏诗衬托人力战胜自然的神勇,使减少潮水危害的愿望表达得更豪迈。陈诗“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素练”“雪满头”“银潮”“玉山浮”用明快且气势磅礴的意象来形容海潮;“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运用拟人手法,想象“海若”炫耀“豪悍”的场景,突出诗人对涨潮景观的由衷赞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少年行(其三)
王 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二)
李 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 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D [D项,“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宏,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两诗语言风格并非“迥异”。]
(2)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6分)
[答案] 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
[解析] 王维早年出征边塞,写过类似《使至塞上》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过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本诗即能体现这种理想。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义气任侠,诗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意思是“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银鞍白马”“落花踏尽”“笑入胡姬酒肆”,诗中少年慷慨洒脱,意气风发、豪爽倜傥、豪放不羁,呈现的是豪侠少年形象。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读易象①
周敦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暮春即事
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 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诗前两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
B.叶诗中“点点杨花”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杨花落入砚池的情状,以细微动作衬托书房的宁静。
C.“书房兀坐”“瓦雀行书案”与《项脊轩志》中“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的场景相似。
D.两诗都描绘潜心读书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D [D项,“正面突出了……”错误。周诗中“日暖风和草色幽”一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侧面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同样,叶诗中“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两句,写垂柳飞絮的季节,几只麻雀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在砚台上,也无人拂拭。也是侧面烘托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周诗中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仿佛近在眼前,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叶诗中诗人暮春读《周易》而不知春去几多时,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解析] 周诗中“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此处诗人研读易象而悟理,感悟到世间万物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诗人通过“谁道”“而今”,表达出看透历史循环的通达之感。
叶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的意思是:诗人闲坐在窗前读《周易》,而不知春日已经逝去多久。此处诗人感悟美好事物易逝、世事多变之理,看到眼前的景物而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读书情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访妙玉乞红梅①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 ①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首诗歌都提及梅花的花色和花香,但两首诗歌中的梅花形象有所不同。
B.《临江仙·梅》以梅花的玉瘦衬托红杏的憨肥,鲜明生动,凸显春意盎然。
C.《访妙玉乞红梅》用嫦娥喻妙玉,突出了自称“槛外人”的妙玉的超凡脱俗。
D.妙玉虽然惯常特立独行,但却没有拒绝踏雪寻梅的宝玉,终以梅花相赠。
B [B项,“凸显春意盎然”错误,“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意思是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梅花的玉瘦和红杏的憨肥两相映带,点明了时间的跨度,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并非凸显春意盎然。]
(2)这两首诗歌同是写梅,却流露出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临江仙·梅》词以咏梅为题,由梦思梅,借梅喻己,流露出幽怨孤独的愁绪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②《访妙玉乞红梅》诗写宝玉到妙玉住处乞取红梅,将妙玉比作神仙、红梅比作红雪,表达了宝玉对“入世”的厌恶和对“离尘”的向往。
[解析] 《临江仙·梅》,“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为谁憔悴损芳姿?”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流露出幽怨孤独的愁绪。“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表达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访妙玉乞红梅》,“寻春问腊”意为在冬天寻找春色,即指寻求红梅,“蓬莱”原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乃栊翠庵之代词。“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郑重地写出了访妙玉的原因,“大士”本指观音,这里借指妙玉。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写折梅归来。栊翠庵是佛地,故称进入庵中为“离尘”,离开栊翠庵返芦雪庵为“入世”。“红雪”“紫云”均喻红梅。颈联意为:我来到栊翠庵这个佛地,在芳香中折下紫云般的红梅;又离开佛地进入尘世。表达了宝玉对“入世”的厌恶和对“离尘”的向往。
11.(2023·吉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注]。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 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
B.白诗“紫袖红弦明月中”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
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
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
C [C项,“无人倾听的孤独”错误,当是演奏者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中。且题目“听夜筝”,显然是有倾听者的。]
(2)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郎诗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彩霞和灼灼桃花都是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笙乐明媚、热烈、欢快的特点。(或:郎诗从听者感受入手,“凤吹声如隔彩霞”将笙曲比作凤凰的鸣叫声,似从天降,凸显其超凡入神。)②白诗抓住无声的片刻用以衬托(或烘托)筝乐的哀伤。声停处“一万重”的深情,影射了弹筝者心中的忧愁暗恨,余味无穷。
[解析]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面的“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缥缈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听夜筝》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借写衣饰的美好,使弹筝女子的形象宛如画出。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这是从演奏者角度入手,展示了一位美丽优雅、演技高超的女子在月下演奏的场景,她全神贯注,被自己的作品打动。三、四两句写到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烘托出千万重的深情。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筝声中,进入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使得诗歌内容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能更好地丰富诗歌的内容,使得诗歌内容更为完整,精妙地影射了弹筝者心中的忧愁暗恨,进一步展现出弹筝者的不幸命运与人生悲哀。这是从听者的感受落笔,侧面烘托出乐声强大的情绪感染力。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罗 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C [C项,“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应理解为“鹭鸶不需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解析] 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分析鹭鸶的形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比较探究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的形象的不同之处;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
(原卷版)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5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下列对这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词人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洞庭玩月
韩 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 ①海槎(chá):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惘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2)本诗中的“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 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 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词人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6.(2023·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 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 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②槎:筏也,即木排、竹排。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词人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2)本词中“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五)①
苏 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②,海若③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④,三千强弩射潮低。
月下观潮(其二)
陈师道
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
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
【注】 ①本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②醯鸡:一种小虫。③海若:传说中的海神。④夫差水犀手:据《国语》记载,吴王夫差有“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诗人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近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开头“醯鸡”之喻,看似突兀,其实照应了下一句的“气似霓”,对比鲜明。
B.陈诗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潮水汹涌翻腾,撼动岸边山崖的情景,描写逼真。
C.从标题看,这两首诗都是以潮为描写对象的组诗中的一首,都属于写景抒情的作品。
D.这两首诗写潮皆形神兼具,既刻画了潮的外在特征,也写出了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两诗都以“海若”指称海潮,但用意同中有异,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少年行(其三)
王 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二)
李 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 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2)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作者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6分)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读易象①
周敦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暮春即事
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注】 ①易象:《周易》的卦象。《周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诗前两句描写了风和日暖、草色清幽的欣欣向荣之景,表现了诗人读易象的闲适、愉悦。
B.叶诗中“点点杨花”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杨花落入砚池的情状,以细微动作衬托书房的宁静。
C.“书房兀坐”“瓦雀行书案”与《项脊轩志》中“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的场景相似。
D.两诗都描绘潜心读书的情景,正面突出了诗人身心交融,专注于《周易》而忘却世事的情形。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情理兼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访妙玉乞红梅①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 ①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首诗歌都提及梅花的花色和花香,但两首诗歌中的梅花形象有所不同。
B.《临江仙·梅》以梅花的玉瘦衬托红杏的憨肥,鲜明生动,凸显春意盎然。
C.《访妙玉乞红梅》用嫦娥喻妙玉,突出了自称“槛外人”的妙玉的超凡脱俗。
D.妙玉虽然惯常特立独行,但却没有拒绝踏雪寻梅的宝玉,终以梅花相赠。
(2)这两首诗歌同是写梅,却流露出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1.(2023·吉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听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注]。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 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
B.白诗“紫袖红弦明月中”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
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
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
(2)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罗 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