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0:00: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首古诗和《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3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厚植传统文化的根。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我们对语文要素及方法进行梳理,最后在“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运用,再次帮助我们体会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于整个第三单元教学。从《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再到习作,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代言人活动,希望同学们积极准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中华传统节日代言稿,全班交流,人人争做传统文化代言人。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元日》、《清明》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描写的节日情景,了解春节、清明节的节日习俗。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元日: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即春节。古人过年要燃爆竹、饮屠苏、换新桃符等。
解诗题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给后人留下了千余篇诗歌、散文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之时所写的。
知诗人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烧竹子时竹子爆裂会发出响声,古人用这样的方式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春节时放鞭炮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放鞭炮是你内心是什么感受?
想象场景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
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
求得长寿。
古人合家欢聚饮屠苏酒,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较长的在后。因为小孩过年长大了一岁,所以大家要表示祝贺;而老年人过年则是又老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祷长寿的意思。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中的诗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新春时节,全家欢聚一堂,
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
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想象场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用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春联。诗中“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这样写使诗句的表达不重复又凝练。家家户户迎着初升的太阳,换上新桃符,形象表现万象更新的景象。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旧桃符都换成了新的桃符。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春节习俗除了诗中写到的三个,你还知道哪些?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多种形式诵读古诗,体悟诗情
《元日》一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受?
——暖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新春佳节,欢乐喜庆、万象更新的情景。
体悟诗情
初读古诗
解诗题
知诗人
诵读古诗
体悟诗情
再读古诗
理解诗句
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般是指阳历的4月4日或5日。
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变成了一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解诗题
杜牧,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老杜”。他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清明》是清明时节诗人孤身行路中偏逢连阴雨有感而发的。
知诗人
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小组合作,借助课本注释、补充释义和插图,了解古诗的意思。
纷纷:用在这里形容春雨,形象贴切地把春雨那种细、密、轻的特点描写了出来。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欲:将要。 魂:情绪,心情。 遥:遥远,可理解为远远地就能看见。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要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村深处的小村庄。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情景朗读,体悟诗情
《清明》一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受?
——“欲断魂”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而此时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心里难受,偏偏又淋雨,衣衫全打湿。这真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此刻诗人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祛祛寒;二来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所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情景朗读,体悟诗情
此刻,行人看着这纷纷细雨,内心是
——欲断魂!
好一个“欲断魂”,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 哀伤、愁苦、忧伤。
体悟诗情
本诗描述的节日情景:
体悟诗情
清明时节,蒙蒙春雨中行人强烈的忧伤。
随堂检测
(1)元日指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 A.端午 B.春节 C.重阳(2)哪个不是清明节的习俗。( )
A.扫墓 B.踏青 C.赏月
(3)《清明》这首诗描述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B
C
清明时节,蒙蒙春雨中行人强烈的忧伤。
自主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了解更多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