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下册
极
地
地
区
第十章
目
录
独特的
自然环境
1
科学考察
的宝地
2
极地地区的
环境保护
3
独特的自然环境
北极地区
主要位于北极圈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
及其周边的
亚欧、北美三洲
部分地区
北美洲
亚洲
欧洲
格陵兰岛
北冰洋
独特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包括南极洲
及其周边的海域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南极高原
冰雪高原
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烈风
-30℃
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0°C左右,被称为世界的“寒极”
60毫米
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小于60毫米;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100米/秒
世界上风速最大、风力最强的地方,沿海风速最大可达100米/秒,有“风库”之称。
纬度高
气候寒冷
冰天雪地
海陆位置
代表动物
人类活动
相同点
不同点
南北极地区的特征
企鹅和北极熊
企鹅和北极熊为何不能愉快的玩耍?
企鹅是南极的代表动物,而北极熊则是北极的代表动物。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
纬度高
接受太阳辐射少
大部分被冰雪覆盖
反射掉大部分热量
平均海拔最高
两极地区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科学考察的宝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目前,已有31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
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
南极昆仑站 | 2008
南极中山站 | 1989
南极长城站|1985
南极泰山站|2014
罗斯海新站|2018开始建设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2004年,中国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
南极——大自然的仓库
丰富的矿藏资源
地下
大量固体淡水资源
地上
无数海洋生物
海域及沿岸
南极企鹅
南极鲸
为什么南极科考都选择在2月份左右呢?
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2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极刚好是夏季,利于考察。
回来时也装满了垃圾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消失的家园
捕杀鲸鱼
北极的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
2000年秋天,来自8个国家的12名学生参加清洁北极的活动,在挪威北部的北冰洋海岸清除石油污染
信息
链接
冰川融化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原因
人口膨胀,工业污染,有毒有害排放增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减少,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两极冰川融化减少
危害
自然界能量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多、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极地保护的进程
1959年12月1日
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主要内容: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1991年
在芬兰政府提议下,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于1991年正式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协议
1983年
我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极地世界
独特的自然环境
科学考察的宝地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海拔
课堂小结
1
2
3
两极地区是指
A.高纬度地区
B.非常寒冷的地区
C.资源丰富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欧洲
B.南美洲
C.亚洲
D. 南极洲
适合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是
A.12月—次年2月
B.3月至5月
C.6月至8月
D.9月至11月
4
5
6
为了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条约是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南极条约》
C.《共同开发条约》
D.《南极共同体条约》
北极圈没有穿过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中国南极长城站邻近的南极半岛
A.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
B.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
C.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D.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七年级地理下册
感
谢
观
看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公众号:
ID:
ppjpkj
皮皮课件
小红书:
红书号:
ppjpkj
皮皮课件
B站名:
皮皮课件
*课件仅限自用,不可转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