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古诗词导入,融情于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
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回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毛主席惊闻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他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回国安葬的抉择过程。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读书要求
读一读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批注在课本上。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小组交流
读一读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交流你体会到的他的内心世界。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写出了主席怎样的心情
动作描写
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反问
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待多长时间。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个句子是对主席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1945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毛主席抱病到机场迎接。据在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主席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就好了许多。
1976年,毛主席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后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意外发现他精心保存的毛岸英的遗物,那是两件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
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毛主席作为父亲,和儿子聚少离多,没能好好地陪伴,他身为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愧疚。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道。
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毛主席内心的愧疚、悲痛与思念。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毛主席收到第二封电报和朝鲜方面的慰问时,心中又是怎样想的?
讨论交流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
“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留恋。
这里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这是对主席的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 “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心理描写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由自己的儿子想到更多牺牲在战场上的志愿军和他们的父母,毛主席最终理智地从大局出发,不因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做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面对儿子牺牲这一噩耗,毛主席极其悲痛,你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吗?
文章并没有用到这些词语,但同样表达出了毛主席这种极度悲痛的心情,课文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痛彻心扉
悲痛欲绝
痛不欲生
……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1901—1930):大革命失败后,回长沙板仓一带坚持秘密革命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1月14日在长沙就义。
毛主席的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1943年被敌人杀害。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毛主席的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在瑞金作战时牺牲。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毛主席的亲人先后离他而去,而今面对爱子毛岸英离去,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此刻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
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黯然”在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带着阅读感受,再读段落。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小练笔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走进那个夜晚,走近毛主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牺牲以后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细读品悟,体会内心
身为国家主席,毛主席完全有能力把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然而他不仅爱自己的儿子,更爱所有的中华儿女。他的这种爱是一种大爱,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博大胸怀。
拓展阅读
默读《无名高地有了名(节选)》,思考:
(1)文章中出现了哪些英雄?找出最令你感动的部分。
(2)结合批注,边读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你还读过哪些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
课文结构
青
山
处
处
埋
忠
骨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艰难
抉择
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国内安葬
朝鲜:请求葬在朝鲜
忍痛批示:何须马革裹尸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