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21:01: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暮宿石壕村目睹官吏趁夜捉人的故事,刻画了命运悲苦的老妪形象及蛮横无理的官吏形象,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本单元围绕“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主题,选取经典的名家名篇,表现古人的哲思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八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但是对于一向敢于为人民发声的杜甫,为何在这一晚却失语了呢?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指导和启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捉人”之处,感受诗歌藏问于答的写法。
3.深入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捉人”之处,感受诗歌藏问于答的写法。
2.深入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在杜甫所有作品中有一组被称为“三吏”“三别”的诗歌,直接奠定了他诗中圣哲的地位,大家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杜甫目睹了这一切,感慨万千,写下了作品“三吏”“三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篇《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走进石壕村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疏通文意,并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诗人暮宿石壕村亲眼目睹官吏趁夜捉人的故事。
三、赏读感悟,探究“捉人”处
1.官吏的捉人之举是封建统治阶级行动的缩影,如果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被捉者老妇的遭遇,同学们会找到哪一个字呢?
【预设】“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是本诗的核心句,两句极具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和老妇的尖锐矛盾,在官吏的怒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预设】多么,起强调作用。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和两个“感叹号”,加重了感彩和语气,有力的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破门而入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渲染了悲愤的气氛。
2.老妇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齐读第三小节,并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从 读出老妇 的苦。
【预设】
(1)三男从军,两儿战死,老年丧子之苦。
请大家关注“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的虚词“且”,是暂且的意思,表明生活所迫之下还得活下去的无奈。“矣”拖长语气,暗示内心无限的哀伤沉痛。希望能得到官吏的同情。(找一位同学读出老妇的老年丧子之苦)
(2)家无壮男,出入无完裙,生活窘迫之苦。
请大家关注“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的虚词“更”,老妇急切的表明家里没有人了,与下文的回答形成明显的矛盾。“惟”,只。再次强调家里没有其他人了人,恳求官吏不要入室搜查。(找一位同学读出老妇的生活窘迫之苦)
(3)为保家庭,自请服役,老年应征之苦。
请大家关注虚词“虽”,虽然,让步语气。表明老妇在官吏的逼问下不得不妥协。“请”请求。表明老妇在慌忙之中,决定牺牲自己,希望官吏抓走自己之后能为家人留下喘息的余地。“犹得”,尚可以,进一步说服官吏,让官吏带走自己,解除这个家庭今晚的危机。(找一位同学读出老妇的老年应征之痛)
【小结】通过对人物反常行为和老妇语言的分析,我们得知丧子之苦,贫困之苦和应征之苦,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老妇和这家人头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3.“捉人”明明是两人的交锋,最后却只剩下了老妇的哭诉,官吏去了哪里。有人说,老妇的致辞是石壕吏一步步紧逼的。这里运用的手法叫藏问于答。
【知识卡片】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例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将老妇的致辞分为四个镜头,请大家尝试着依据老妇的语言和情感,想象补充关于官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小组内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呈现。
石壕吏:_(扑进院门,恶狠狠地怒吼)家里的男人呢?赶紧交出来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悲痛害怕)
石壕吏:_(警惕的半拔出横刀)你竟然撒谎,快说,屋里还有谁?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极度恳求)
石壕吏:_(推搡老妇,意欲闯入)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担心害怕)
石壕吏:(拔出腰间横刀,直指老妇)我都不管,今天必须交出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无奈坚定)
在第一个镜头中,老妇说我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在邺城防守,最近一个儿子写信说其他两弟兄已经牺牲了,活着的过一天算一天,可以想见,这段话是针对官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官吏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的危险情况,等老妇出门看,官吏便破门而入,但是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第二个镜头中,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有人了。而在这时,当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官吏抓到了把柄,警惕的抽出斜挎在腰间的横刀,威胁老妇“你竟敢撒谎,快说,屋里还有谁?”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
如今孙子已被发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藏过媳妇,万万没想到,官吏抓到了把柄,推搡老妇,乳下孙,吃谁的奶?还不把他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能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法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但官吏仍不罢手,既然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得带一个活的回去交差?拔出腰间横刀指向老妇说道:我都不管,今天必须给我交出个人来。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老太婆就是体力差一些,正好我跟你们走好了,既然河阳前线吃紧,我去烧烧早饭还是可以的。老妇的致辞到此结束,官吏勉强同意,终于不再怒吼了。
三、悟读体会,感悟诗圣之心
在苦难现场的诗人做了些什么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的最后四句告诉我们,“如闻”说明诗人在整场风波中都在侧耳倾听,“夜久”说明风波结束后,诗人仍不能入眠,“别”字蕴含无言而别之意。诗人明写所见所闻,暗写所思所感,只是将这一切忠实的记录下来,并没有发表任何的有感彩的评价。
一向敢于为人民发声的杜甫,为何在这一晚却失语了呢?
【预设】原因有二。其一,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任所,他前往上任,品位低微,人微言轻,只能保住自己不被官吏捉走,无力保护这一家人。对于这一家人他是同情无奈且愧疚。
其二,杜甫本身也是极其矛盾的,面对官府的强征,他不能劝之。面对老翁的逾墙走,他不忍制止,这个家庭已经献出三子,面对丧夫丧父的孙母,他无法劝慰,任何不能改变局面的语言,此时都不过是隔靴搔痒,面对自请去河阳应役的老妇,他无法说出赞扬的话,曾经的盛世王朝,如今竟将战争的苦难压在一个丧子的老妪身上,由此看来,杜甫只能在明暗之间“既刺,且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在这场残酷的捉人之后,是空气死一般的寂静,耳旁好像有断断续续的啜泣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依据文本思考,是谁在哭?他为什么要哭?
【预设】通过刚刚大家的分析我们可知,哭的可能是老翁,也可能是小孩,可能是他的母亲,亦或是我。这阵阵的啜泣声,更可能是这场战争中受苦的每一个黎明苍生。
四.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杜甫通过《石壕吏》,展现了对最弱小者的关注和同情,通过诗歌展现了底层人民所承载的最深的苦难和无助。这就是我们的诗圣杜甫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带着饱满的情感,用深情的诵读去体会这份沉甸甸的心灵重量。
五、布置作业,分层自选
1.背诵全诗。
2.将本诗改变成一个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课下阅读《潼关吏》《新安吏》,与《石壕吏》做深度对比,进一步感受杜甫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