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21:04: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富有风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表达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本单元要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初中学生能够阅读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教学提示指出: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之中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重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重点突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3.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2.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法学法
1.教法:引导法、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2.学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蓄势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预设】“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东边日出西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初读,了解物候知识
大家的积累可真丰富,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也喜欢倾听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第1、2段,看看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大自然的语言吧。
1.大自然的语言还有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告诉大家吗?
【预设】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果实成熟、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大自然的语言可真美,这些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专业术语就叫物候学。
2.作者又是如何将“物候学”这个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图片
【预设】作者第一段先写了四季变迁的美景,再说到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最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叫物候学。
(三)精读,理清说明顺序
除了物候学的概念,文章还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学的知识?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关键句,梳理文章的脉络。
【预设】1-3段: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②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③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只要学会找到文章中大量承上启下或总结概括的关键词句,就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梳理出行文脉络。也正是如此,可见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和条理清晰,比如刚刚已经分析过的前三段由现象到理论的逻辑顺序。四个部分也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跳读,明确说明方法
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一样,本文也使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从文章找例子,说说其作用。
【预设】5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8段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将济南和烟台苹果开花时间作对比,说明是否靠海,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7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日数因为季节的差别而不同。10段运用了引用的方法,引用了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五)质疑,学以致用延伸
PPT展示: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物候学的知识,说说诗句中的现象合理吗?
【预设】高下的差异、维度的差异(胡地是高纬度地区,维度越高,气温越低,冬天来的越早)
(六)教师总结
原来自然里藏着这么多秘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们今天不仅学习了物候学和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竺可桢老前辈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七)布置作业
1. 与同学交流你搜集的农谚、古诗里包含哪些物候知识。(必做)
2. 模仿文章第一、二段,写一首有关四季变迁的小诗。(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