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20: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走向世界的大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行
——玄奘往天竺

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
天竺(古印度)
玄奘西行前:“天竺”、“身毒”、“贤豆”等;玄奘西行后:“印度”渐成主流。
玄奘西行前,中国有佛经吗?
【洛阳·白马寺】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
东汉明帝时推广开来。
玄奘为何还要西行取经呢?
旧译本,凡错误艰涩,不易晓读,或“中间曾(增加)损,多坠(毁坏)全言”。
——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
经书多有讹误,玄奘追求真知。
在《西游记》中,玄奘出发的场景是怎样的?
【《西游记》中唐太宗送玄奘出发场景】
太宗相送 金钵袈裟 场面浩大
贞观初年(时间)
“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黄剑华《西域丝路文明》
【《西游记》中高徒相护】
【一人一马】
玄奘的西行之路
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玄奘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
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四夜五日,无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誓言
坚守信念,坚持不懈
【西安·大雁塔】
玄奘归国时携带物品:
657部梵文佛经;
150粒佛舍利;
7尊佛像……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共译经论1335卷;
合计1300多万字。
《大唐西域记》
全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有中文名?为何来到大唐?又为何能在唐朝任官?
中心
——遣使入长安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朝廷内做官。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后来,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海上遇险,险遭丧命。后回到长安,并病逝于此。入唐共54年,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先驱者。
【遣唐使】:日本派遣到中国(唐朝)的使节
日本为何要多次派遣使节前往大唐呢?
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书纪》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据材料,概括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为12次。每次人数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遣唐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外交、学术、科技、工艺、音乐、美术、航海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章林《遣唐使:中日交流的重要承载者》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人员素质高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二官八省制】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寳】
【唐朝:圆通寺】
【日本·唐招提寺】
朱雀大街
东市
西市
皇宫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安京】
【唐朝仕女图】
【日本仕女图】
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
平假名:
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
片假名: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
【日本·平片假名】
阿倍仲麻吕
公元753年,56岁的阿倍仲麻吕,在扬州再次踏上归国的路途。这次,和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和尚,名曰“鉴真”!
鉴真
东渡
——鉴真赴东瀛

鉴真六次东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第1次,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2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第3次,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第4次,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第5次,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第6次,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鉴真对医药学很有研究,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除佛经外,鉴真还在日本传播了哪些东西?
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日本·唐招提寺】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万国
——衣冠拜冕旒

新罗
阅读教材P20,归纳唐与新罗的交流表现。

新罗
制度(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等
物产、音乐等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东罗马帝国金币
唐代
彩绘大食(yì)人俑
东罗马
阿拉伯
斯里兰卡
缅甸
柬埔寨
本课思维导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东渡:鉴真赴东瀛
西行:玄奘往天竺
万国:衣冠拜冕旒
中心:遣使入长安
唐朝的对外政策(特点)

日本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与其他国
家的交往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