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20: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能力。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影响到国家的兴亡,从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战事不断,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材料一:“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zhūn)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 tǐng)、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于乱。” ——《旧唐书》
唐玄宗
杨贵妃
李林甫
口蜜腹剑
杨国忠
专权乱国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创作于755年)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②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材料四: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中央军8万)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了势力。
2.含义: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安禄山)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旧唐书·安禄山传》
史思明(703—761)
今辽宁人,突厥族。
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王世贞
安禄山(本名:康轧荦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大燕皇帝,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曾做过牙郎。他秉性机灵,虽胖却以骁勇闻名。他经常贿赂唐朝官员为他说好话,因此取得唐玄宗的喜爱信任,自此平步青云。755年,他发动安史之乱,一路进逼至洛阳,唐玄宗被迫出逃。安禄山次年建立了燕政权,年号圣武。他身体越来越胖,失明后性情暴躁,于757年被其子所杀,安史之乱平定。史思明追谥其为光烈皇帝。
3.经过: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安史之乱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 、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2)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3)756年,安禄山称帝,建立燕政权。
(4)756年,唐玄宗与陈玄礼率一部份禁军南逃入川(成都),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兵变)
(5)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6)在(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太子李亨北上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影响:
材料一: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
材料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材料三: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央:宦官专权
批阅奏折,掌握禁军,国策制定,朝臣任免,皇帝废立,专权横行,无恶不作。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黄巢(820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山东曹州冤句县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离开了长安,后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等人的猛烈进攻下,起义军退出长安。884年,黄巢战死,时年六十五岁。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现了黄巢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2.朱温灭唐:
朱温(852—912)
朱温的传奇人生
参加起义军
875年
同州防御使
882年
投降唐军
882年
篡位
建后梁
907年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朱温在位六年,被亲子朱友珪弑杀,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太祖。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渐趋衰落
恢复并走向强盛
755年
618年
907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建立
618年
巩固
贞观之治
衰弱
安史之乱
灭亡
907年
鼎盛
开元盛世
发展
贞观遗风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907~960年),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五代十国形成的根源(实质)是什么?
2.历史影响:
分析《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形势图》,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①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②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③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统一南北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
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
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
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背景
人民渴望统一;本人宏大志向
措施
影响
后周
从唐朝的兴盛到衰亡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从国家角度:
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2.从个人角度:
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