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6: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了解作者
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认读和理解红色字。
请注意多音字。
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将两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指黄河。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
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齐。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请注意这三个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两首古诗,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谁人之泪,为何而流,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本诗中的“泪”是谁的泪?为何而流泪?诗人内心什么感受?
诗的前两行还写到了黄河和华山,仅仅是写山河的壮美吗?
诗人只是在写遗民之悲、国家之悲吗?在失望与希望之中沉浮挣扎的,还有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都主张抗击金兵,却屡遭贬斥,后回到了故乡山阴。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多年。但他人在山阴,心却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但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陆游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创作了两首诗,记下了自己的悲凉处境和赤胆忠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忧国忧民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杜甫之泪,缘何而落?明明大喜,为什么会“涕泪”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使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杜甫也因此离开洛阳。联系自己的遭遇,想到国家的命运,杜甫深感忧虑,写下了《恨别》一诗。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哪里还可以读出诗人的喜悦?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爱国爱民
为谁喜为谁狂?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一首写亡国之悲,一首写返乡之喜,但都体现了诗人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份爱国爱民的情。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均“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这种强烈的家国责任感绵延千年,根植在每一代读书人的骨子里。
聚焦“泪”字,对比悟情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的爱国诗词,读一读,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