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西山学校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
A. 皇帝的侍从顾问 B. 主持朝政大事 C. 替皇帝批答奏章 D. 管理六部官员
2.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担任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一职(今江苏沛县)。以下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内的是
①掌管地方行政②维护地方治安③负责公文传递④监察地方官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 从全球视角下审视,美国的独立战争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因为它创新性的制度建设,在历史上,小国易民主但力量弱,大国力量强但易专制,而美国构建了一个既有力量又确保民主的新型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 开创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C. 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D. 确立了邦联制的国家结构
4. 1875年年底,法国在选举75名参议院终身议员时,当选者中有60名共和派;1876年,选举其余参议院议员时,又有92名共和派当选;同年举行的众议院选举,共和派也取得了胜利并得到360 个席位,而王政派只有 155 席。这表明,当时法国
A. 民主自由之路异常艰难 B. 实行共和体制是大势所趋
C. 总统共和制度真正确立 D. 政治保守势力已荡然无存
5.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6. 197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考察高潮。重要的考察团有以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为副团长的访问南斯拉夫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这些代表团出国考察旨在
A. 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B. 完全消除中欧之间的矛盾分歧
C. 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D. 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7. 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反映出汉代
A. 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 B. 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
C. 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荡 D. 考课制度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8. 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B. 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 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9.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 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转变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一副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11.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党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扩大政党政治的影响力 B. 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推进行政运作的中立化 D. 贯彻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12. 英美两国在文官任职上实行“职务常任”,这就决定了文官不再是由总统或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根据文官自己的业绩及意愿。这一制度原则( )
A. 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B.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 避免了政党分肥制的干扰 D. 有利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13. 下图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法( )
o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o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 o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o现行窃盗被捕……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A. 严格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B. 寻求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C. 没有脱离原始的野蛮性 D. 着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14. 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大陆法系开始形成
C. 庄园经济崩溃 D. 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15. 秦律《告臣》爰书(一种司法文书)中记载:“某里士伍甲”因其家奴“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于是将之“缚诣”官府,请求官府批准对其家奴进行惩处。这说明秦朝注重( )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基层治理制度建设
C. 保护田地权利 D. 维护中央权威
16. 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通过成文法等手段向基层社会渗透;农村地区,庄园主(领主)对农民和农奴依然有着巨大的支配权;城市中出现了(国王)特许状、市民法以及各种行会的章程等,如城市自治运动时期商业行会的一些惯例,逐渐发展为调整市民生活的法律。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基层治理( )
A. 比较依赖习惯法 B. 强调劳动者自治
C. 排除了教会影响 D. 具有多元性特征
17. “礼”和“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礼”和“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礼法始终尖锐对立 B. 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
C. 唐朝治国重礼轻法 D. 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
18. 董仲舒著作《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代替法律的判例集,西汉桓宽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材料说明《春秋决狱》( )
A. 强调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文件
C. 以当事人作案动机为判案依据 D. 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标准
19. 下表为汉朝“误伤己父案”案例。这反映出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 )
案件摘要 汉律规定 决狱依据 决狱结果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殴父当枭首。 《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A. 沿袭秦律 B. 引经注律 C. 排斥刑罚 D. 以经代律
20. 请判断下面三幅历史地图的先后顺序( )
A. ③②①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③①②
21. 与正统儒家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皇帝提倡包容性,认为所有民族最终都将纳入中国,他们的帝国理想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游牧民族,异域外来者也可以融合。上述主要反映出盛唐( )
A.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B. 民族交融的空前加强
C. 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D. 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22. 如表所示为清朝统一全国不久后实行的边疆管理制度(部分)。这些制度的设计植根于( )
地区 管理制度
蒙古高原、青海、唐努乌梁海、新疆(尤其是北疆的蒙古族聚居区) 借助“盟旗制度”,推行满蒙联姻
南疆地区及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 推行“伯克制度”,册封当地的部落首领
云贵、广西及湖南一带的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 承袭明制,设置土司
A. 明朝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病 B. 边疆地区所承载的国防压力
C. “大一统”政策价值取向 D. 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
23.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抨击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划分的教皇子午线,认为葡萄牙不能依据教皇的馈赠而取得对东印度的主权:主张每个主权国家都有在公海自由航行的权利,应以和平和约方式解决海洋争端。据此可知,该著作( )
A. 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B. 蕴含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C.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D. 受到《万国公法》的影响
2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C. 确定了欧洲均势原则 D. 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
25.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开始发生在( )
A. 北宋时期 B. 北魏时期 C. 唐朝初期 D. 唐朝后期
26.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其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A.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白银挂钩
B. 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挂钩
C. 美元与白银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白银挂钩
D.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7. 清代规定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每张印牌上写明该户民众的具体信息,如姓名、人口、从事职业等。悬挂于门口,再由负责人定期清查其户内人口出入的变动情况,“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上述做法依托的基层管理制度是( )
A. 邻保制 B. 十家牌法 C. 保甲制 D. 黄册制度
28. 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
A. 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 B. 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 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D. 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29.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 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C.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 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
30. 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
A. 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 B. 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
C. 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D. 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
31. 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 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 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 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 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32. 1573年,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据此可知,明朝
A.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 B. 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
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 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33.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穴居形式的代表
B.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印度民居的核心
C. 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王权神秘色彩
D. 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
34.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35. 2019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南建筑设计院除夕夜接到武汉市政府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在1天内定设计方案,3天内定设计施工图,从设计到落成仅用了12天。12个昼夜的全力奋战,于2月6日顺利开展验收工作,建筑面积7.9万平方,集装箱总计进场3000余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堪称“世界奇迹”。它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材料说明我国( )
A. 已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B. 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C. 基建能力全球领先是有效防疫的根本保证 D. 卫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创造了世界奇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发展的认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末以来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南徙至闵粤赣边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依山就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建筑一一土楼。土楼内部一般采用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下堂为出入口;中堂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居住者都是同一宗族的子孙后代,长者和最有威望的人住在中间,其余依辈分排定。
土楼兴起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明代,永定置县后,社会动乱大为减轻,土楼数量增加。明清时期,闽西烟草种植日盛,所产“条丝烟”广销海内外,收入普遍增长的土楼居民,开始广设书院和书馆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人数日益增多,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人口增长、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大量建造规模庞大、雍容华贵的大型高层土楼。几乎每一座土楼都有楹联用以劝勉子孙,内容如“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等。
——摘编自黄汉民《福建土楼》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石家庄西山学校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
A. 皇帝的侍从顾问 B. 主持朝政大事 C. 替皇帝批答奏章 D. 管理六部官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皇帝是董事长……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首席秘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内阁主持朝政大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批答奏章的问题,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不能管理六部,排除D项。故选A项。
2.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担任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一职(今江苏沛县)。以下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内的是
①掌管地方行政②维护地方治安③负责公文传递④监察地方官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亭是县以下的单位,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负责公文传递,②③C项正确;掌管地方行政的是郡守,监察地方官员监御使,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从全球视角下审视,美国的独立战争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因为它创新性的制度建设,在历史上,小国易民主但力量弱,大国力量强但易专制,而美国构建了一个既有力量又确保民主的新型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 开创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C. 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D. 确立了邦联制的国家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突出如何在一个大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的历史难题,1787年宪法确立的总统制共和制,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司法立法行政之间的分权制衡,是美国重要的制度创新,C正确;政党政治并非美国开创,A错误;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只是北美独立和制度创新的前提,B错误;D只是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错误。
4. 1875年年底,法国在选举75名参议院终身议员时,当选者中有60名共和派;1876年,选举其余参议院议员时,又有92名共和派当选;同年举行的众议院选举,共和派也取得了胜利并得到360 个席位,而王政派只有 155 席。这表明,当时法国
A. 民主自由之路异常艰难 B. 实行共和体制是大势所趋
C. 总统共和制度真正确立 D. 政治保守势力已荡然无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法国在选举75名参议院终身议员时,当选者中有60名共和派”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共和派的优势越来越大,体现出实行共和体制是大势所趋,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民主政体建立后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异常艰难,A正确;C项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
5.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故选B。
6. 197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考察高潮。重要的考察团有以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为副团长的访问南斯拉夫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这些代表团出国考察旨在
A. 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B. 完全消除中欧之间的矛盾分歧
C. 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D. 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上半年”“重要的考察团有以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为副团长的访问南斯拉夫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可知,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日本和南斯拉夫等,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完全消除中欧之间的矛盾分歧”说法绝对,排除B项;50年代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反映出汉代
A. 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 B. 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
C. 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荡 D. 考课制度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民间歌谣也可以作为评价官吏的依据之一,说明当时政府监督官吏的手段多样,B项正确;民间歌谣是重要依据,但不是由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排除A项;“政出多门”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项。
8. 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B. 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 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 政治协商会议职能转变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A正确;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C;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
10.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副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观察图片关键信息,农村中进行的选举活动,宣传画名称《建政权选好人》,指的是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选C;1949年新中国成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完成与“建政权选好人”的选举活动无关,排除B;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选举活动无关,排除D。
11.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党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扩大政党政治的影响力 B. 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推进行政运作的中立化 D. 贯彻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82年美国。据材料,《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原因被免职,不得参与任何政党活动,目的是实现文官与政党的分离,使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C项正确;材料所述规定有利于减少而非扩大政党政治对文官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文官管理而非选拔,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英美两国在文官任职上实行“职务常任”,这就决定了文官不再是由总统或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根据文官自己的业绩及意愿。这一制度原则( )
A. 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B.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 避免了政党分肥制的干扰 D. 有利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不再是由总统或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根据文官自己的业绩及意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建立后,文官与政党关系不大,较少的受到政治家选举的影响,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政管理,排除A项;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官制度与廉洁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图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法( )
o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o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 o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o现行窃盗被捕……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A. 严格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B. 寻求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C. 没有脱离原始的野蛮性 D. 着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债权人有权处死逾期未还款的债务人,或者将奴隶处死等,这体现了法律的野蛮性,C项正确;维护公民财产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对于奴隶的处罚不属于权利和义务关系,排除B项;文字诽谤他人被处死,不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大陆法系开始形成
C 庄园经济崩溃 D. 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可知,11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事法律问题逐渐增多,需要对法律进行优化和重新制定,而罗马法成为首先被借鉴和采用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大陆法系开始形成于13世纪,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庄园经济崩溃,排除C项;1215年《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秦律《告臣》爰书(一种司法文书)中记载:“某里士伍甲”因其家奴“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于是将之“缚诣”官府,请求官府批准对其家奴进行惩处。这说明秦朝注重( )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基层治理制度建设
C. 保护田地权利 D. 维护中央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某里士伍甲’因其家奴‘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于是将之‘缚诣’官府,请求官府批准对其家奴进行惩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奴不听主任号令,并没有私自进行惩处,而是先请求官府批准,在得到官府允许后,才对家奴进行处罚,说明秦朝重视司法程序,不滥用刑罚,注重规范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问题,排除B项;“保护田地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维护中央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通过成文法等手段向基层社会渗透;农村地区,庄园主(领主)对农民和农奴依然有着巨大的支配权;城市中出现了(国王)特许状、市民法以及各种行会的章程等,如城市自治运动时期商业行会的一些惯例,逐渐发展为调整市民生活的法律。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基层治理( )
A. 比较依赖习惯法 B. 强调劳动者自治
C. 排除了教会影响 D. 具有多元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王权进入基层社会,地方庄园主管理着庄园成员;城市发展出适应市民的法律,因此这一时期西欧的基层治理呈现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习惯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者自治,排除B项;中世纪教会仍然影响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礼”和“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礼”和“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礼法始终尖锐对立 B. 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
C. 唐朝治国重礼轻法 D. 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来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D项正确;A项始终说法错误,礼法也有融合的情况,排除A项;秦律强调法,排除B项;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型,不能得出唐朝治国重礼轻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8. 董仲舒著作《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代替法律的判例集,西汉桓宽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材料说明《春秋决狱》( )
A. 强调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文件
C. 以当事人作案动机为判案依据 D. 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代替法律判例集”“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表明,《春秋决狱》以经义审案,必定根据案情事实探究当事人的动机,动机善良者即使违反法律也应从轻处罚,动机邪恶者即使行为符合法律也应惩罚,C项正确;题干指出《春秋决狱》以经义审案,但没有体现其强调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仅凭题干所述不足以得出这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文件,显然夸大其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以作案动机作为判案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下表为汉朝“误伤己父案”案例。这反映出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 )
案件摘要 汉律规定 决狱依据 决狱结果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殴父当枭首。 《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A. 沿袭秦律 B. 引经注律 C. 排斥刑罚 D. 以经代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可以看出汉代在进行判决的时候,引用儒家经典对法律进行解释,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秦律对汉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儒家经典对汉律的影响,并不是排斥刑罚,也没有以经代律,排除CD项。故选B项。
20. 请判断下面三幅历史地图的先后顺序( )
A. ③②①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中的地图信息,地图①上有大都,地方行政范围有行省,可知第一幅图时间为元朝;地图②有西突厥、安西都护府,可知第二幅为唐朝;地图③看到西域都护府,可知第三幅为西汉;按时间先后顺序为西汉、唐朝、元朝,即③②①,A项正确;BCD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 与正统的儒家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皇帝提倡包容性,认为所有民族最终都将纳入中国,他们的帝国理想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游牧民族,异域外来者也可以融合。上述主要反映出盛唐( )
A.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B. 民族交融的空前加强
C. 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D. 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提倡包容性,认为所有民族最终都将纳入中国”和“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游牧民族,异域外来者也可以融合”可知,盛唐时期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对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和异域外来者都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少数与民族、游牧民族和异域外来者的态度,与昂扬进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民族交融只能体现盛唐时期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能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经济发展的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如表所示为清朝统一全国不久后实行的边疆管理制度(部分)。这些制度的设计植根于( )
地区 管理制度
蒙古高原、青海、唐努乌梁海、新疆(尤其是北疆的蒙古族聚居区) 借助“盟旗制度”,推行满蒙联姻
南疆地区及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 推行“伯克制度”,册封当地的部落首领
云贵、广西及湖南一带的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 承袭明制,设置土司
A. 明朝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病 B. 边疆地区所承载的国防压力
C. “大一统”的政策价值取向 D. 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根据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边疆地区和国防压力的关系,排除B项;从题干中看不出“大一统”的政策价值取向,故排除C项。故选D项。
23.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抨击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划分的教皇子午线,认为葡萄牙不能依据教皇的馈赠而取得对东印度的主权:主张每个主权国家都有在公海自由航行的权利,应以和平和约方式解决海洋争端。据此可知,该著作( )
A. 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B. 蕴含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C.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D. 受到《万国公法》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格劳秀斯在《海上自由》中抨击教皇子午线,认为每个主权国家在公海都有自由航行的权利,以及和约方式解决海洋争端,这些都蕴含着通过国际法律解决国际问题的原则,B项正确;一部著作没办法奠定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A项;开创和平解决争端先例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万国公法》颁布的时间是1864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C. 确定了欧洲均势原则 D. 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了近代国家的国家观念,涉及领土、主权等要素,从而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欧洲均势原则确定,而且欧洲均势体系主要指的是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国为集体安全体制所作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开始发生在( )
A. 北宋时期 B. 北魏时期 C. 唐朝初期 D. 唐朝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不符合题意“这一转变开始发生”,排除A项;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6.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其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A.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白银挂钩
B. 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挂钩
C. 美元与白银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白银挂钩
D.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答案】D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故而“美元也被称为‘美金’”。协定还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即“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故答案为D;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7. 清代规定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每张印牌上写明该户民众的具体信息,如姓名、人口、从事职业等。悬挂于门口,再由负责人定期清查其户内人口出入的变动情况,“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上述做法依托的基层管理制度是( )
A. 邻保制 B. 十家牌法 C. 保甲制 D. 黄册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等可知,这涉及以户为单位的治安管理制度,属于清朝的保甲制,C项正确;邻保制是唐代实施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王守仁在明代实施的,排除B项;黄册制度是户籍管理体制,不涉及查人口出入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8. 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
A. 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 B. 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 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D. 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可得出材料反映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现代化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大规模机械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与集约化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9.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 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C.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 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可知科技革命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C项正确;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大国的综合国力的影响,不是认识世界的视角,排除D项。故选C项。
30. 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
A. 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 B. 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
C. 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D. 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错误利用科技进步,残害人类、破坏人类文明事件屡见不鲜。爱因斯坦所想、所思、所写实际上是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项。
31. 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 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 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 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 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记》中关于私商刁间经营渔盐致富的记载,刻有“桥氏”印章的西汉漆奁,西汉前期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和政策,汉墓中出土的合伙做商贩契约等,可佐证西汉前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是相对宽松的,D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错误;西汉前期政府就工商业管理的态度和意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是材料最后一栏中的部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32. 1573年,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据此可知,明朝
A.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 B. 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
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 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量大,体现了在新航路开辟后与世界的联系加强,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开始,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外 贸易,而不是区域贸易,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D。
33.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穴居形式的代表
B.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印度民居的核心
C. 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王权神秘色彩
D. 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西方民居的知识可知,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情况,D项正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干栏式建筑的代表,排除A项;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排除B项;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等级礼制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34.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1880年(英国)。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时间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是整体的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按标准时间来进行,但不能说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不涉及有利于国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5. 2019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南建筑设计院除夕夜接到武汉市政府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在1天内定设计方案,3天内定设计施工图,从设计到落成仅用了12天。12个昼夜的全力奋战,于2月6日顺利开展验收工作,建筑面积7.9万平方,集装箱总计进场3000余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堪称“世界奇迹”。它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材料说明我国( )
A. 已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B. 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C. 基建能力全球领先是有效防疫的根本保证 D. 卫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创造了世界奇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19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南建筑设计院在除夕夜接到武汉市政府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后,从设计到落成仅用了12天,堪称“世界奇迹”。它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说明我国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无法体现已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成的速度快,不能说“基建能力全球领先是有效防疫的根本保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卫生保障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发展的认识。
【答案】(1)意义: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
(2)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等。
特点:中西医相结合;传统与近代传授方式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等。
(3)认识:中医的发展应立足时代变迁,创新突破;中医发展应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体系;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并发扬中医知识,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造福人类健康。(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由材料“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可得出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由材料“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可得出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由材料“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可得出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由材料“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可知,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由材料“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可知,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可知,民国医学教育注重“中西医相结合”;由材料“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可知,“传统与近代传授方式相结合”;由材料“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可知,“注重临床实践”。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对认识类试题作答,需要立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中医学教育是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尤其是近代中医学教育更是取长补短,因此可以得出中医的发展应立足时代变迁,创新突破;中医发展应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体系;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并发扬中医知识,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造福人类健康等认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末以来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南徙至闵粤赣边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依山就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建筑一一土楼。土楼内部一般采用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下堂为出入口;中堂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居住者都是同一宗族的子孙后代,长者和最有威望的人住在中间,其余依辈分排定。
土楼兴起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明代,永定置县后,社会动乱大为减轻,土楼数量增加。明清时期,闽西烟草种植日盛,所产“条丝烟”广销海内外,收入普遍增长的土楼居民,开始广设书院和书馆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人数日益增多,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人口增长、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大量建造规模庞大、雍容华贵的大型高层土楼。几乎每一座土楼都有楹联用以劝勉子孙,内容如“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等。
——摘编自黄汉民《福建土楼》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福建土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阐述:土楼选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古代朴素的文化生态观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土楼作为家族聚居的大型住宅,不仅能够防范外来袭击,还能够团聚族人、延、续宗族文化;土楼内的楹联强调伦理道德与家族规范,蕴含了尊亲敬祖、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可起到增强宗族凝聚力、增进亲情族情、激发子孙晚辈努力奋进的作用。
总之,福建土楼的建设,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依山就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建筑一一土楼”“上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居住者都是同一宗族的子孙后代,长者和最有威望的人住在中间”“土楼居民,开始广设书院和书馆培养族中子弟”“大量建造规模庞大、雍容华贵的大型高层土楼”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民居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确定论题后,综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土楼发展为例,介绍中国古代民居发展中体现的风水、尊卑、忠孝、进取、重学等传统文化要素;最后在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总结中国古代民居发展的历史;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