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9 16:46:16

文档简介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B试卷
命题单位:新高考试题研究中心命题教师:甘忠银审题单位:天门、仙桃、随州教科院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2021年9月29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彗星。这颗彗星在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在太阳风吹拂下会形成长长的彗尾。读彗星绕太阳运动轨迹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彗星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图中能正确表示彗星形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强烈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 )
A. 出现绚烂极光 B. 扰动地球磁场 C. 损害输油管道 D. 出现流星现象
图1示意某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2示意气温变化特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图2所示海陆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陆风 B. 白天、海风 C. 夜晚、陆风 D. 夜晚、海风
5. 图2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气温最高的分别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6. 读图2,可能感觉到陆风的时段是( )
A. 8时至16时 B. 6时至12时 C. 0时至6时 D. 12时至18时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但淡水资源却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在甲海湾修建了水坝(下图),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形成滨海水库。降雨时,雨水汇入水库,水量过多时,可通过闸门泄洪。这样,水库里的海水逐渐被替换,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从水循环角度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较少 B. 蒸发较弱 C. 下渗较少 D. 储水较少
8. 水坝建成后,海湾内海水的主要变化是( )
A. 盐度增大 B. 盐度降低 C. 温度降低 D. 水位降低
9. 下列地区最适合借鉴新加坡模式是( )
A. 江苏 B. 新疆 C. 香港 D. 湖北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下图为小明同学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次积石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地表
11. 关于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B. 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C. 地震的破坏程度非常大 D. 我国已经实现提前预报地震
12. 地震预警( )
A. 震中附近可能存在预警盲区 B. 防灾减灾的效果不明显
C. 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 D. 不同地区地震烈度相同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 牛轭湖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14. 下列地形区中,最容易发育牛轭湖的是( )
A. 云贵高原 B. 江汉平原 C. 东南丘陵 D. 塔里木盆地
15. 使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 凸岸堆积 B. 凹岸堆积 C. 凸岸侵蚀 D. 凹岸侵蚀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合游泳。下图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西沙、葫芦岛两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示意图”。
(1)对比描述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域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的异同。
(2)比较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洋站附近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3)小王同学想利用寒假外出旅游,同时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游泳的乐趣,图中两个海洋站,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个作为旅游地?请说明理由。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坡度(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见下图),改变了该段线路的水平距离,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杰作。
(1)甲、乙、丙、丁四地中,指出站在八达岭关城上能够看到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比较甲、乙两地的坡度,并说明判断依据。
(3)依据坡度的定义,简述“人”字形铁路线设计可以降低坡度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植被茂密,平原黑土广布。2024年元旦期间,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迎来大批南方游客,三天接待游客300余万。其中,11名来自广西南宁的小朋友的哈尔滨游学之旅,更是引发全网围观。他们统一身穿橘色上衣,在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里撒欢儿,被网友们称为“小砂糖橘”,下图为“小砂糖橘”们在哈尔滨堆雪人。
(1)指出南宁、哈尔滨的植被类型,简析导致两地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
(2)哈尔滨是著名的湿地之城,市区建有众多湿地公园。指出湿地公园对水循环过程影响最明显的三个环节。
(3)从收支角度分析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B试卷
命题单位:新高考试题研究中心命题教师:甘忠银审题单位:天门、仙桃、随州教科院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2021年9月29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彗星。这颗彗星在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在太阳风吹拂下会形成长长的彗尾。读彗星绕太阳运动轨迹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彗星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图中能正确表示彗星形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强烈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 )
A. 出现绚烂极光 B. 扰动地球磁场 C. 损害输油管道 D. 出现流星现象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这颗彗星绕太阳转动,因此该彗星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B错误,C正确;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中心天体是地球,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A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彗星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因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尾始终背向太阳,且彗尾与彗星、太阳大致在一条直线上,①正确,②③④错,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地磁场扰动后产生的感应电压/电流会对电网、通讯电缆、输油管道等造成耗损,损害输油管道、出现极光现象,ABC正确;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D。
【点睛】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图1示意某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2示意气温变化特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图2所示海陆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陆风 B. 白天、海风 C. 夜晚、陆风 D. 夜晚、海风
5. 图2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气温最高的分别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6. 读图2,可能感觉到陆风的时段是( )
A. 8时至16时 B. 6时至12时 C. 0时至6时 D. 12时至18时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是海风;海风出现在海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陆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的时段,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升温降温慢。故此时应是白天。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故气压和温度①④大于②③;①大气下沉,推知近地面大气气压高、温度低;②气流上升,推知近地面大气气压低、温度高;故气压最高的是①,温度最高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陆风即近地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出现在陆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或海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的时段,即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时吹陆风,由图可知,在0时至8时、16时至24时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故此时吹陆风,其它时间段感觉到海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但淡水资源却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在甲海湾修建了水坝(下图),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形成滨海水库。降雨时,雨水汇入水库,水量过多时,可通过闸门泄洪。这样,水库里的海水逐渐被替换,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从水循环角度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较少 B. 蒸发较弱 C. 下渗较少 D. 储水较少
8. 水坝建成后,海湾内海水的主要变化是( )
A. 盐度增大 B. 盐度降低 C. 温度降低 D. 水位降低
9. 下列地区最适合借鉴新加坡模式的是( )
A. 江苏 B. 新疆 C. 香港 D. 湖北
【答案】7. D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可知,新加坡降水多,气温高,蒸发旺盛,AB错误;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水丰富,C错误;国土面积小,河流流程短,河流水大量入海,地表储存水少,造成淡水资源短缺,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据材料“水坝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雨水汇入海湾,使其中海水逐渐被替换”可知,水坝建成后,雨水汇入海湾,海湾内海水主要变化是盐度降低,B正确,A错误;水坝建成对水温影响不大,C错;水坝建成形成滨海水库,“水量过多时,可通过闸门泄洪”,说明水位不低,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新加坡地狭人稠,香港也地狭人稠,储水空间缺乏,最适合借鉴该模式,C正确;新疆地广人稀,江苏和湖北水资源较充足,均不适合借鉴新加坡模式,ABD错误。故选C。
【点睛】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越多,蒸发量越少,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下图为小明同学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次积石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地表
11. 关于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B. 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C. 地震的破坏程度非常大 D. 我国已经实现提前预报地震
12. 地震预警( )
A. 震中附近可能存在预警盲区 B. 防灾减灾的效果不明显
C. 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 D. 不同地区地震烈度相同
【答案】10. A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甘肃省积石山县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区域,海拔高,地壳厚度应厚于平均厚度(39-41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地幔、内核和外核,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A错误;电磁波传播速度为光速,大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故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B正确;人类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排除D。故选B。
【1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地震预警利用的是纵波相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的特点。震中附近横波和纵波到达的时间差可能非常小,难以预报,所以存在预警盲区,A正确,C错误。地震预警可提前发布警告,对于震中较远地区减灾效果较为明显,B错误。一次地震的震级是确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感受到的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 牛轭湖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14. 下列地形区中,最容易发育牛轭湖的是( )
A. 云贵高原 B. 江汉平原 C. 东南丘陵 D. 塔里木盆地
15. 使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 凸岸堆积 B. 凹岸堆积 C. 凸岸侵蚀 D. 凹岸侵蚀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对应②;凹岸不断遭受侵蚀,河曲随之发展,对应④;河曲继续发育,弯曲度越来越大,对应③;河流裁弯取直,原有蛇曲被废弃,旧河道成为牛轭湖,对应①,故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序为②④③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牛轭湖是河流裁弯取直之后被废弃的旧河道,结合所学知识,弯曲河道一般形成于松软的冲积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地表起伏大,下蚀作用强,侧蚀作用弱,AC错误;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流水侧蚀作用显著,易发育牛轭湖,B正确;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且多季节性河流,发育牛轭湖的条件较差,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中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凹岸不断受到流水侵蚀,使河流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相邻凹岸越来越近,最后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裁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综上,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侧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合游泳。下图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西沙、葫芦岛两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示意图”。
(1)对比描述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域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的异同。
(2)比较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洋站附近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3)小王同学想利用寒假外出旅游,同时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游泳的乐趣,图中两个海洋站,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个作为旅游地?请说明理由。
【答案】(1)异: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不同,葫芦岛较大,西沙较小。
同: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水温较低。
(2)葫芦岛较短(4个月),西沙较长(全年)。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太阳辐射)。
(3)西沙。寒假在冬季,西沙冬季表层水温仍在20℃以上,适合游泳。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海水温度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两个海洋站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不同,葫芦岛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较大,西沙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但葫芦岛和西沙两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均表现为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水温较低。
【小问2详解】
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宜游泳,读图可知西沙全年表层海水温度在20°C以上,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葫芦岛10月-次年5月表层海水温度在20°C以下,适宜游泳的时间只有6月~9月,即四个月。西沙纬度较低,位于热带,全年太阳辐射较强,气温和水温都较高,全年适合游泳;葫芦岛(位于辽宁)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冬半年太阳辐射较弱,气温和水温较低,因此适合游泳的时间更短,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小问3详解】
由于是寒假,是1~2月,为冬季,葫芦岛水温较低,已经不适合游泳;西沙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冬季表层水温仍在20℃以上,适合游泳。故应该选择西沙。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坡度(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见下图),改变了该段线路的水平距离,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杰作。
(1)甲、乙、丙、丁四地中,指出站在八达岭关城上能够看到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比较甲、乙两地的坡度,并说明判断依据。
(3)依据坡度的定义,简述“人”字形铁路线设计可以降低坡度的原因。
【答案】(1)丙地;理由:丙海拔较高,且视线沿线没有海拔高过丙地的地形部位阻挡视线。
(2)坡度:甲地比乙地大。依据:甲地等高线密集,乙地等高线稀疏。
(3)坡度指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人”字形铁路线可以延长路程(水平距离);在垂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线路坡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京张铁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高线判读、交通运输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和八达岭关城之间有山峰阻挡,乙、丁两地和八达岭关城之间有山脊阻挡,丙地海拔较高,沿途没有遮挡物,可以眺望到八达岭关城,所以选择丙点。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越小。读图可知,甲地等高线比乙地密集,甲地坡度比乙地大。
【小问3详解】
坡度的大小可以用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小。“人”字形铁路,能够在保持垂直距离不变的前提下,延长水平距离,所以可以降低坡度。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植被茂密,平原黑土广布。2024年元旦期间,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迎来大批南方游客,三天接待游客300余万。其中,11名来自广西南宁的小朋友的哈尔滨游学之旅,更是引发全网围观。他们统一身穿橘色上衣,在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里撒欢儿,被网友们称为“小砂糖橘”,下图为“小砂糖橘”们在哈尔滨堆雪人。
(1)指出南宁、哈尔滨植被类型,简析导致两地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
(2)哈尔滨是著名的湿地之城,市区建有众多湿地公园。指出湿地公园对水循环过程影响最明显的三个环节。
(3)从收支角度分析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两地存在纬度差异,不同纬度热量不同,所形成的植被不同。
(2)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植被丰富,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消耗少;收大于支,有机质积累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哈尔滨旅游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类型、水循环、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广西南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哈尔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导致两地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南宁、哈尔滨两地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热量差异;南宁所处纬度低,热量条件好,能满足亚热带植被的生长;哈尔滨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只能满足温带植被的生长。
【小问2详解】
湿地公园可以调节地表径流,延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地表水下渗,补充地下径流。
【小问3详解】
东北地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有机质消耗少;有机质收入大于支出,有机质积累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