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10:13:22

文档简介

宝鸡中学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说明:本试卷共二个大题39小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第I卷(共54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 如表是典籍记载先秦时期被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体现了( )
时间 名称 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天下通行
A. 国家机构治理能力提升 B. 原始民主传统的延续
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 D.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商代以前的贡:藩属部落贡以方物”与“周的彻:什一而税,天下通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中央政权对于被征服者的管理越来越细密,同时还自身的部分制度应用于被征服者上,这是国家机构治理能力提升,A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先秦时期被征服者承担义务”,而“原始民主传统的延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在秦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据《商君书》记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了其变法( )
A. 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B. 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影响了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在参军作战方面对群众的影响,对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D项正确;普遍拥护的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对变法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商鞅变法中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军功授爵制度,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 有史书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选项中与该现象符合的是( )
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 “取士不问家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符合九品中正制,C项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是墨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与科举制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该规定( )
A.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 满足了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C. 首次实现钱币的统一 D. 维护了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体现的是唐朝通过制定法律来打击民间私自铸币的行为,维护了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结合,排除A项;材料是对非法铸币的打击,非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钱币的统一在秦朝就已经实现了,排除C项。故选D项。
5. 阅读如图,下列选项中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历代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
B. 战国中晚期亩产与青铜农具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关
C. 秦汉亩产提高与南北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相关
D. 明清时期亩产提高外因是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粮食亩产量提高,D项正确;在东晋南朝、宋代时期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排除A项;战国中晚期亩产与铁制农具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关,排除B项;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该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某考核制度针对地方官员,其中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大员一样考核,其他官员由上司考核出具考语,汇总于督抚,咨送吏部、都察院会核,再报皇帝定夺。该考核制度是( )
A. 上计 B. 京察 C. 大计 D. 考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计是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针对地方官员,其中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大员一样考核,其他官员由上司考核出具考语,汇总于督抚,咨送吏部、都察院会核,再报皇帝定夺,C项正确;上计是年终考绩制度,排除A项;京察是明清时期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排除B项;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排除D项。故选C项。
7. 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由丁银通省均摊方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而引发。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该事件反映了摊丁入亩实施( )
A. 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B. 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C. 要因地制宜选取丁银摊征方式 D. 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由丁银通省均摊方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而引发”“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体现的是不同地区对摊丁入亩的态度不同,说明的是要因地制宜选取丁银摊征方式,C项正确;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摊丁入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 如图为现藏于詹天佑纪念馆的授予詹天佑工科进士时的札文。札文谓19名入选者中“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赏给工科进士,严复著赏给文科进士……”该札文反映了( )
A. 学堂选官制度 B.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 文官考试制度 D. 干部管理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确立了留学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在分配相应的官职。其中詹天佑、严复等人均是留学生,因此材料“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赏给工科进士,严复著赏给文科进士……”反映的是晚清政府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堂选官制度,而是体现的是留学生毕业生选官制,排除A项;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民国时期确立的,排除C项;干部管理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材料旨在强调( )
A. 结束屈辱外交建立新型外交必要性 B. “一边倒”方针实施的合理性
C.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紧迫性 D. 构建务实灵活的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突出双赢,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关系,能够促进国家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基于亚洲集体安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在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因此材料意在强调构建务实灵活的外交关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共处,并未提及改变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排除A项;实行“一边倒”外交策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政策的标志是新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孤立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于( )
A. 中共十五大报告 B.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
C. 中共十九大报告 D. 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共同”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紧密关注当代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理论结果,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21世纪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B项正确;十五大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排除A项;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排除C项;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西方,证人宣誓在古希腊时已存在。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反映了( )
A. 注重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 B. 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C. 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 D. 情感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材料“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体现的是西方通过证人宣誓制度强化了司法公正,并且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即反映了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排除A项;权力制衡、三权分立与政治体制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关情感教化,证人宣誓制度与情感教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农业的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如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题,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A项正确;②位于北非,排除B项;③位于北美洲,排除C项;④位于南美洲,排除。故选A项。
13. 如图所示,1542年德国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该史料可( )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圈,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A. 用于研究玉米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
B. 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功能的变化
C. 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
D. 说明玉米已被欧洲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圈”体现的是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玉米在欧洲的功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此时玉米是作为观赏植物还是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该和约( )
A. 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 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C. 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 形成了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了德意志各邦的内政和外交自主权,体现了主权平等,且其承认了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明确了领土主权原则,B项正确;1945年颁布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在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 )
A. 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B. 推动了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体现的是亚投行的投资涉及地区、民众受益范围广泛,说明的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度受到冲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亚投行的建立对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史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该现象始自(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与材料“悉由吏部”相符,B项正确;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且当时吏部尚未形成,排除A项;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但其并非“开始”,排除C项;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与材料“皆属考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下列选项中,属于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的有( )
①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
③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的需要
④设台湾省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与“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可知,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的有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有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故①②正确;“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的需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材料所述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现无关,故③错误;本题主旨为“发展沿海地区经济”,“设台湾省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但主要是下层庶民中盛行,社会上层食辣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的沿海城市扎根,并形成了一些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同时,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下列选项中,对食辣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辣椒原产于中国西南以及两湖地区
②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盛行与革命打破原有社会等级有关
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活跃
④现代食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食辣流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辣椒原产于美洲地区,①错误;辣最初在下层庶民中盛行,革命打破原有社会等级,所以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盛行吃辣,②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活跃,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推动了食辣流行,③正确;根据材料“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可知现代食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食辣流行,④正确,C项正确;①错误,排除A、D项;②正确,排除B项。故选C项。
19. 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强有力的证据”的是( )
A. 避免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实现了两官分途和政治中立 D. 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创办文官制度,使文官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强有力的证据”的是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不属于“强有力的证据”,排除B项;实现两官分途是在19世纪初,并且材料与政治中立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0. 阅读如表,解读正确的有( )
2010—2020年世界及各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百万)
年份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丁美及洲加勒比地区 大洋洲 北美洲及欧洲
2010 636.8 187.4 400.1 40.7 1.9 一
2015 615.1 199.7 3699 36.4 2.4 —
2016 619.5 212.0 356.1 42.9 2.5 一
2019 650.3 235.3 361.3 45.9 2.6 —
2020 768.0 281.6 418.0 59.7 2.7 —
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②食物生产现代化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
③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是粮食安全产生的历史原因
④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尚未取得新的突破是其技术原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世界。材料表明世界上食物不足的地区主要在亚非拉,这些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而北美和欧洲没有食物不足的人口,这些地区以发达国家为主,所以说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①正确;根据所学亚非拉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前很多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所以可以说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是粮食安全产生的历史原因,③正确,A项正确;根据所学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了杂交水稻,不能说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尚未取得新的突破,④错误,排除B、C两项;食物生产现代化有利于实物产量的增加不是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繇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他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遂公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围绕大禹治水史料和解释,说明( )
A. 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应当以最新史料为据
B. 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可以直接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
C. 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D. 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是造成对历史不同解释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大禹的记载有着不同的版本,说明历史研究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C项正确;历史研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非以最新史料为据,排除A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不能作为考证依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立场方法和史料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7世纪中叶,国家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而不是帝国、王朝或宗教信仰。某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该和约( )
A. 否定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 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D. 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叶欧洲。据材料“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可知,该和约强调国家主权,据所学可知这会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该和约强调国家主权,材料不涉及对封建统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该和约涉及欧洲,不涉及世界,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结束于1806年,题干涉及时间是17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 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如《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这一规定反映了( )
A. 文官制度的规范化 B. 官员腐败逐渐杜绝
C. 政党斗争趋于缓和 D. 主权在民得到贯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文官制度的规范化,A项正确;官员腐败逐渐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斗争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 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 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 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 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 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注重农业耕地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材料未涉及粮食结构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耕地安全,未涉及农业的机械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 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B. 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C. 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 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帝尧、虞等,从官吏设置,教化民众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也对之后周朝的治国提供了参考,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仅只有农业,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禅让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存在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2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 )
A. 崇德尚贤 B. 家国情怀 C. 天下为公 D. 革故鼎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胸中有誓深于海”,“剑外忽传收蓟北”等诗句,都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作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国情怀,并未提及崇德尚贤,排除A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公有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7. 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而宋初《百家姓》则以“赵钱孙李”为首。二者这样排序体现了( )
A. 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浓厚 B. 社会门第观念影响犹存
C. 姓氏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D. 门阀政治依然占据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末五代至宋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突出赵姓的地位,两者都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第观念,并不是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姓氏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判定门阀政治依然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28. 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
A. 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 B. 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 与大一统局面巩固密切相关 D. 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可知这一变化是女娲和伏羲从没有关系变为兄妹或夫妻关系,这说明南北方之间文化交流加强,原分别流行与南北各地的传说出现融合的情况,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南北文化交流加强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有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女娲伏羲传说的内容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排除A项;这一变化是南北交流的结果,但不能看出文化交流的途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9. 《十日谈》中的许多故事直接借鉴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进从和张扬人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欲念”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也几近相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C. 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土壤 D. 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作品的《十日谈》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即阿拉伯文化为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阿拉伯文化影响了文艺复兴,不能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A、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和B项;D项说法颠倒因果,排除D项。故选C项。
30. 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之外,也读古典罗马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 )
A. 旨在推动世俗教育发展 B. 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
C. 间接推动近代思想解放 D. 表明了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2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之外,还学习古典罗马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等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之后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教会学校,并不是世俗教育,排除A项;仅从学习内容上,无法得出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世俗王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1.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当时( )
A. 西南丝绸之路由张骞开通 B. 汉朝学习大夏印度文化习俗
C. 汉朝与大夏实现直接贸易 D. 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可知,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了大夏与印度具有某种联系,据此可以推定,在汉朝时期,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D项正确;西南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大夏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没有说明汉朝学习大夏和印度的文化习俗,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是否有直接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32.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 )
A. 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 B. 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
C. 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 D. 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普罗塔戈拉、彼特拉克、马丁路德、康德”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人文精神的表述,体现了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与变化,B项正确;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是对人文精神的表述,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3.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 )
A. 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说明婆罗门掌握世俗统治权
C. 深受罗马万民法的影响 D. 有利于维护既定的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印度时期(亚洲)。根据材料“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可知,为维护既定的等级利益,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财政收入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婆罗门是否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B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罗马万民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4.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B. 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 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 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高丽成宗时代(朝鲜)。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可以看出大臣崔承老主张学习中国文化不可不遵,但是地方习俗不一,风俗各异,变起来非常困难,所以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国文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择性学习中国文化,并不是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不是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该官员主张有选择性的学习中国文化,并不是极力推崇,排除D项。故选A项。
35. 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 改变了原有种族歧视观念 B. 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C. 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D. 迫使政府改变移民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可知拉丁裔移民的到来推动了拉丁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至今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美国经济,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移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6. 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这两个阶段(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 使非洲流失大量人口而发展迟滞 B. 导致美洲的经济持续衰退
C. 影响了世界各洲的后续发展走向 D. 都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850年、1850年到1945年(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近代非洲人口的迁出,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欧洲人移民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亚洲人口迁入美洲,弥补了美洲自由劳动力的不足,助推了美洲的文化重构。由此可见,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的迁移,影响了世界各洲的后续发展走向,C项正确;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黑奴贸易逐渐衰落,非洲迁出人口下降,反映为19世纪中后期移出地由非洲转向亚洲,排除A项;各洲自由劳动力迁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前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引自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对汉朝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共同任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所作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的主场外交实践。
【答案】37. 影响:利于巩固汉朝的国家统一(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加强);开发了边疆地区,稳定了社会秩序;阻止了匈奴贵族的南下侵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任选3点)
38. 共同任务: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
努力: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以乡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宣讲;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写具体措施义田、义学等亦可);倡导谱写家风家训。
39. 原因: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践: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利于巩固汉朝的国家统一或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开发了边疆地区,稳定了社会秩序;阻止了匈奴贵族的南下侵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经济上,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文化上,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或使汉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加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共同任务是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宋代士大夫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所作的努力包括:朱熹等理学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宣讲,如《吕氏乡约》;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范仲淹等创办义田、义学等;继承魏晋以来的传统,倡导谱写家风家训。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世界。原因方面,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如政治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或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践方面,结合所学及时事可知2012年以来,中国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2017年)。
38.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38. 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
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
39. 形式上革新: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
内容上革新: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解析】
【38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思想:根据材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重视道德修养;根据材料“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可知,灌输忠孝观念;根据材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知,提倡节俭治家;根据材料“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知,为官切勿贪腐;根据材料“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知,重视耕读传家。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等角度进行说明。
【39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知,在形式上进行了革新,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
根据材料“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可知,在内容上革新,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 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就物种交流而言,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相对隔绝,但是也存在着彼此临近地区间或各大洲内部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网逐渐形成。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等作物以欧洲为中介传播到亚洲,欧亚的小麦、燕麦、大麦、马、牛、猪等物种也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玉米、马铃薯等提供了可靠食物来源,丰富了粮食种类,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也提高了抗饥荒能力。食物物种交流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在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题目: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就思想文化交流而言,中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茶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欧洲的启蒙思想、源自非洲但兴于欧洲的咖啡文化对中国影响也很深刻。
就政治制度交流而言,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也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尽管在文明交流过程中,也存在着疾病的传播、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阻碍交流甚至拒绝交流,而应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交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历史证明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新旧世界间发生大量的物种交换,据所学可知这种不同区域的文明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拟定论题: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物种交换加快,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等物种传播到欧亚非等洲,欧亚非的小麦、燕麦、大麦等传到美洲,这些物种大交换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升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除了物种大交换,人类的思想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中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茶文化通过阿拉伯人,通过中外贸易、外国传教士传到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欧洲的启蒙思想也通过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传入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人类交流同样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也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当然,人类文明的交流过程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新航路开辟虽然促进了物种交换,同时西欧殖民者也将疾病带动美洲,整体而言人类的文明交流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主流。
最后,强调历史证明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宝鸡中学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说明:本试卷共二个大题39小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第I卷(共54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 如表是典籍记载先秦时期被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体现了( )
时间 名称 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天下通行
A. 国家机构治理能力提升 B. 原始民主传统延续
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 D.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2. 据《商君书》记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了其变法( )
A. 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B. 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影响了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3. 有史书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选项中与该现象符合的是( )
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 “取士不问家世”
4.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该规定( )
A.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 满足了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C. 首次实现钱币的统一 D. 维护了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5. 阅读如图,下列选项中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历代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
B. 战国中晚期亩产与青铜农具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关
C. 秦汉亩产提高与南北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相关
D. 明清时期亩产提高外因是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6.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某考核制度针对地方官员,其中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大员一样考核,其他官员由上司考核出具考语,汇总于督抚,咨送吏部、都察院会核,再报皇帝定夺。该考核制度是( )
A. 上计 B. 京察 C. 大计 D. 考满
7. 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由丁银通省均摊方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而引发。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该事件反映了摊丁入亩实施( )
A. 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B. 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C. 要因地制宜选取丁银摊征方式 D. 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8. 如图为现藏于詹天佑纪念馆的授予詹天佑工科进士时的札文。札文谓19名入选者中“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赏给工科进士,严复著赏给文科进士……”该札文反映了( )
A. 学堂选官制度 B.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 文官考试制度 D. 干部管理制度
9.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材料旨在强调( )
A. 结束屈辱外交建立新型外交必要性 B. “一边倒”方针实施的合理性
C.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紧迫性 D. 构建务实灵活的外交关系
1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于( )
A. 中共十五大报告 B.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
C. 中共十九大报告 D. 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11. 在西方,证人宣誓在古希腊时已存在。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反映了( )
A. 注重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 B. 坚持权力制衡和三权分立
C. 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 D. 情感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
12. 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如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如图所示,1542年德国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该史料可( )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圈,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A. 用于研究玉米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
B. 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功能的变化
C. 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
D. 说明玉米已被欧洲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14.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该和约( )
A. 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 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C. 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 形成了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15. 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 )
A. 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B. 推动了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6. 史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该现象始自(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17.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下列选项中,属于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的有( )
①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
③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的需要
④设台湾省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但主要是下层庶民中盛行,社会上层食辣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的沿海城市扎根,并形成了一些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同时,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下列选项中,对食辣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辣椒原产于中国西南以及两湖地区
②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盛行与革命打破原有社会等级有关
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活跃
④现代食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食辣流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9. 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强有力的证据”的是( )
A. 避免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实现了两官分途和政治中立 D. 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0. 阅读如表,解读正确的有( )
2010—2020年世界及各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百万)
年份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丁美及洲加勒比地区 大洋洲 北美洲及欧洲
2010 636.8 187.4 400.1 40.7 1.9 一
2015 615.1 199.7 369.9 36.4 2.4 —
2016 619.5 212.0 356.1 42.9 2.5 一
2019 650.3 235.3 361.3 45.9 2.6 —
2020 768.0 281.6 418.0 59.7 2.7 —
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②食物生产现代化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
③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是粮食安全产生的历史原因
④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尚未取得新的突破是其技术原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21.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繇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他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遂公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围绕大禹治水史料和解释,说明( )
A. 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应当以最新史料为据
B. 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可以直接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
C. 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D. 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是造成对历史不同解释的主要原因
22. 17世纪中叶,国家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而不是帝国、王朝或宗教信仰。某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该和约( )
A. 否定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 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D. 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23. 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如《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这一规定反映了( )
A. 文官制度的规范化 B. 官员腐败逐渐杜绝
C. 政党斗争趋于缓和 D. 主权在民得到贯彻
24. 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 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 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 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 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25.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 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B. 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C. 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 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2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 )
A. 崇德尚贤 B. 家国情怀 C. 天下为公 D. 革故鼎新
27. 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而宋初《百家姓》则以“赵钱孙李”为首。二者这样排序体现了( )
A. 文化的地域性色彩浓厚 B. 社会门第观念影响犹存
C. 姓氏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D. 门阀政治依然占据主导
28. 战国时期,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然而西汉时期,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 )
A. 说明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思想 B. 是南北长途贸易发展的结果
C. 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密切相关 D. 反映汉代文化趋于政策宽松
29. 《十日谈》中的许多故事直接借鉴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进从和张扬人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欲念”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也几近相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C. 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土壤 D. 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
30. 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之外,也读古典罗马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 )
A. 旨在推动世俗教育发展 B. 注重弘扬古希腊理性精神
C. 间接推动近代思想解放 D. 表明了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31.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因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当时( )
A. 西南丝绸之路由张骞开通 B. 汉朝学习大夏印度文化习俗
C. 汉朝与大夏实现直接贸易 D. 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
32.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 )
A 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 B. 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
C. 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 D. 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
33.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 )
A. 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说明婆罗门掌握世俗统治权
C. 深受罗马万民法的影响 D. 有利于维护既定的等级秩序
34.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B. 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 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 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35. 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 改变了原有种族歧视观念 B. 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C. 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D. 迫使政府改变移民政策
36. 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迁移情况。这两个阶段(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 使非洲流失大量人口而发展迟滞 B. 导致美洲的经济持续衰退
C. 影响了世界各洲的后续发展走向 D. 都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引自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对汉朝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共同任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所作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的主场外交实践。
38.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 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