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22:36:41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题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   簌 物候   仪   器 纬   度
连翘   衰   草连天 piān   然 农 yàn   
xuán   殊 nì   温层 yù   报 土 rǎng   
冰雪 róng   化 xiāo   声匿迹 草长 yīng   飞
2. 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 的《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 文改写。作者是   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    、   。
3. 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
(1)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   :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   :动作轻快的样子。
4.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   ”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首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    ;然后举例子说明了    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   、从空间到时间的   顺序来安排,分别从    、经度差异、   、   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下面文段中,③⑤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③物候观测的数据虽然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④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⑤农业对于物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③句修改意见:   
(2)第⑤句修改意见:   
二、问答题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三、语段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8.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9.“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10.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第③段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要作用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的物候规律。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在文中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
D.第⑤段划线部分交代了本段中所举例子的来源具有权威性,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2.下列说明方法选文中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下定义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不因季节的差别而有差别
B.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比大连早一个星期。
C.秋冬季节,山越高,气温越低。
D.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寒冷,春天温和。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B.介绍每一个因素都举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D.选文突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微写作
15.本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又准确,请你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100字以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易写错的词语有:第1空:簌为sù(不要写成shù);第4空:纬为wě(不要写成wéi);第5空:翘为qiáo(不要写成qiào);第6空:衰为shuāi(不要写成āi);第7空:piān为翩(不要写成篇);第8空:yàn为谚(不要写成厌);第13空,róng为融(不要写成溶);第14空:xiāo为销(不要写成消);第15空:yīng为莺(不要写成鹰)。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故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点评】本题前部分考查学生对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发音准确即能辨识出。本题后部分考查汉字的字形,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等方面。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汇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
2.【答案】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内文章的作家作品《大自然的语言》。从课内注释可知,该文的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故答案为: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尤指对课内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通识性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用语通俗、生动,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代表作《气象学》《物候学》。平常做好文学常识的积累即。
3.【答案】(1)销声匿迹
(2)周而复始
(3)翩然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1)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不公开""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故词语为"销声匿迹";(2)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反复循环,故词语为"周而复始";(3)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动作轻快的样子",故词语为"翩然"。
故答案为:销声匿迹,周而复始,翩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写出对应的词语。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语都表示一定的意义。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既要把握准确的释义,又要关注正音辨形。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语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
4.【答案】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研究对农业;主要到次要;逻辑;纬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细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可知: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首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 物候和物候学 ;然后举例子说明了 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 主要到次要 、从空间到时间的 逻辑顺序来安排,分别从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 古今差异 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是一篇经典的事理说明文。
故答案为:物候现象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研究对农业 主要到次要 逻辑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填充的能力。考查的关键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从标题到文章的结构、采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逐一分析。解决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做好课堂笔记。
5.【答案】(1)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2)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第③句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前后句为递进关系。 第⑤句 为语序不当,前后主次颠倒。
故答案为:⑴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⑵ 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点评】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是病句搭配不当中的一种,还有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考生要仔细揣摩和积累。
(2)一个句子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定要注意,否则就易出现主客颠倒的错误。也就是语序不当。
6.【答案】(1)下定义
(2)举例子
(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解答时可从句子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下定义 ⑵ 举例子 ⑶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
【答案】7.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9.“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10.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意思对即可)
11.B
12.D
13.B
14.D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分析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打比方;逻辑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和说明内容。做这类题,重点在读,了解大意,读懂,可以在文段中进行重点勾画,理清层次,然后再分析,表述。说明文的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变化、制作工艺等用时间顺序,介绍物品或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等用逻辑顺序。逻辑关系有:现象到本质,特点到功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举例子的理解与分析。例子举多举少,根据需要,并不能确定一定要举几个。注意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什么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把抽象复杂的事物(理)说得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5)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答题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的理解与分析。下定义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什么特征。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表述时不要说成修辞手法或论证方法。
(7)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材料中信息的筛选提炼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再细细品味,准确把握文章重点,再认真审题,找出试题对应的文段,筛选有效信息,作答。
7.第1段是总说段也是这个节选部分的中心,物候现象的来临因素,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第4段介绍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中说到: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山寺在高处,所以四月“芳菲尽”了,山寺桃花才开。
故答案为: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9.“凡是”表示范围无一例外,说明 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 ,体现准确严密的特点。
故答案为: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10.第3段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其中的现象是: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个特点比较少见,很是特殊,所以多聚一个例子。
故答案为: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意思对即可)
11.A说法正确;B这个划线句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卓明早春与晚春的不同,故错误;C说法正确;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2.第4段“逆温层”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第2、3、5段都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几个段落里没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D
13.A第2段说: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故错误;B第3段说 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故正确;C第4段说: 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说明山月高气温越低;但也有“逆温层”现象,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说明山脚冷,故错;D第3段说: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故错。
故答案为:B
14.A说明物候来临因素先说纬度,再说经度,第三说高下,最后说古今,这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故正确;B都举了例子:第2段举南京北京的例,第3段举大连和北京,第4段举特殊情况逆温层;第5段物候记录史料,故正确;C正确;D选文主要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示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知识点】生动性说明文;说明文;话题作文;微写作(片断写作);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字数为100字以内。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参考答案: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故答案为:示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用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举例子是指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文中可加上"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作比较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把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简明性。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题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   簌 物候   仪   器 纬   度
连翘   衰   草连天 piān   然 农 yàn   
xuán   殊 nì   温层 yù   报 土 rǎng   
冰雪 róng   化 xiāo   声匿迹 草长 yīng   飞
【答案】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易写错的词语有:第1空:簌为sù(不要写成shù);第4空:纬为wě(不要写成wéi);第5空:翘为qiáo(不要写成qiào);第6空:衰为shuāi(不要写成āi);第7空:piān为翩(不要写成篇);第8空:yàn为谚(不要写成厌);第13空,róng为融(不要写成溶);第14空:xiāo为销(不要写成消);第15空:yīng为莺(不要写成鹰)。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故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点评】本题前部分考查学生对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发音准确即能辨识出。本题后部分考查汉字的字形,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等方面。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汇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
2. 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 的《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 文改写。作者是   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    、   。
【答案】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内文章的作家作品《大自然的语言》。从课内注释可知,该文的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故答案为: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尤指对课内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通识性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用语通俗、生动,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代表作《气象学》《物候学》。平常做好文学常识的积累即。
3. 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
(1)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   :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   :动作轻快的样子。
【答案】(1)销声匿迹
(2)周而复始
(3)翩然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1)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不公开""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故词语为"销声匿迹";(2)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反复循环,故词语为"周而复始";(3)所给语境的关键信息为"动作轻快的样子",故词语为"翩然"。
故答案为:销声匿迹,周而复始,翩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写出对应的词语。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语都表示一定的意义。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既要把握准确的释义,又要关注正音辨形。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语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
4.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   ”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首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    ;然后举例子说明了    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   、从空间到时间的   顺序来安排,分别从    、经度差异、   、   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答案】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研究对农业;主要到次要;逻辑;纬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细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可知: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首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 物候和物候学 ;然后举例子说明了 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 主要到次要 、从空间到时间的 逻辑顺序来安排,分别从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 古今差异 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是一篇经典的事理说明文。
故答案为:物候现象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研究对农业 主要到次要 逻辑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填充的能力。考查的关键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从标题到文章的结构、采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逐一分析。解决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做好课堂笔记。
5.下面文段中,③⑤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③物候观测的数据虽然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④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⑤农业对于物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③句修改意见:   
(2)第⑤句修改意见:   
【答案】(1)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2)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第③句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前后句为递进关系。 第⑤句 为语序不当,前后主次颠倒。
故答案为:⑴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⑵ 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点评】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是病句搭配不当中的一种,还有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考生要仔细揣摩和积累。
(2)一个句子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定要注意,否则就易出现主客颠倒的错误。也就是语序不当。
二、问答题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答案】(1)下定义
(2)举例子
(3)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解答时可从句子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下定义 ⑵ 举例子 ⑶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
三、语段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8.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9.“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10.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第③段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要作用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的物候规律。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在文中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
D.第⑤段划线部分交代了本段中所举例子的来源具有权威性,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2.下列说明方法选文中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下定义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不因季节的差别而有差别
B.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比大连早一个星期。
C.秋冬季节,山越高,气温越低。
D.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寒冷,春天温和。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B.介绍每一个因素都举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D.选文突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答案】7.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9.“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10.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意思对即可)
11.B
12.D
13.B
14.D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分析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打比方;逻辑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和说明内容。做这类题,重点在读,了解大意,读懂,可以在文段中进行重点勾画,理清层次,然后再分析,表述。说明文的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变化、制作工艺等用时间顺序,介绍物品或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等用逻辑顺序。逻辑关系有:现象到本质,特点到功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举例子的理解与分析。例子举多举少,根据需要,并不能确定一定要举几个。注意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什么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把抽象复杂的事物(理)说得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5)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答题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的理解与分析。下定义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什么特征。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表述时不要说成修辞手法或论证方法。
(7)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材料中信息的筛选提炼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再细细品味,准确把握文章重点,再认真审题,找出试题对应的文段,筛选有效信息,作答。
7.第1段是总说段也是这个节选部分的中心,物候现象的来临因素,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第4段介绍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中说到: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山寺在高处,所以四月“芳菲尽”了,山寺桃花才开。
故答案为: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9.“凡是”表示范围无一例外,说明 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 ,体现准确严密的特点。
故答案为: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10.第3段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其中的现象是: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个特点比较少见,很是特殊,所以多聚一个例子。
故答案为: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意思对即可)
11.A说法正确;B这个划线句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卓明早春与晚春的不同,故错误;C说法正确;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2.第4段“逆温层”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第2、3、5段都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几个段落里没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D
13.A第2段说: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故错误;B第3段说 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故正确;C第4段说: 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说明山月高气温越低;但也有“逆温层”现象,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说明山脚冷,故错;D第3段说: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故错。
故答案为:B
14.A说明物候来临因素先说纬度,再说经度,第三说高下,最后说古今,这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故正确;B都举了例子:第2段举南京北京的例,第3段举大连和北京,第4段举特殊情况逆温层;第5段物候记录史料,故正确;C正确;D选文主要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D
四、微写作
15.本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又准确,请你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100字以内。
【答案】示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知识点】生动性说明文;说明文;话题作文;微写作(片断写作);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字数为100字以内。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参考答案: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故答案为:示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人们会吃青团、扫墓,借此来缅怀故去的亲友;也会踏青郊游,借此来亲近自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用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性语段。举例子是指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文中可加上"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作比较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把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简明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