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戏》教案备课素材-【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01《社戏》教案备课素材-【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59: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戏》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感受劳动人民热情、纯朴、善良的品质。
方法指导
1.默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平桥村的生活景象。
2.精读景物描写的句段,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品读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
3.感知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理解作者的情和小说的主题。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社戏”指中国农村中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在文中,“看社戏”是核心事件,“社戏”是叙事线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 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资料
此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有删节。本文写于1922 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文体常识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
字音识记
1.重点字
归省(xǐng)撺掇(cuān)息慢(dài)絮叨(xù)
偏僻(pì)棹(zhào)欺侮(wǔ)弥散(mí)
凫水(fú)撮(cuō)桕树(jiù)楫(jí)
2.多音字
(xǐng)省亲 (háng)行辈
(shěng)省心 (xíng)行走
(háng)树行子
(qiào)翘起 (hōng)哄堂大笑
(qiáo)翘首 哄(hǒng)哄骗
(hòng)起哄
字形辨识
惮(dàn)忌惮
弹(tán) 弹性 蓬(péng)蓬勃
殚(dān)弹精竭虑 篷(péng)篷车
箪(dān)食壶浆
磕(kē)磕头 浆(jiāng)豆浆
瞌(kē)瞌睡 桨(jiǎng)船桨
词语积累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擦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舒展:伸展张开;不卷缩;不皱。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宛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同“婉转”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絮叨:来回地说;口语,形容说话啰啰嗦唆。
近义词辨析
皎洁——洁白
相同点:都是形容词,都有“洁净”的意思
不同点:“皎洁”多用来形容发光的东西,如“月亮”。“洁白”指没有被其他颜色污染的白色,应用范围较广。
辨析:
1.月光 ,树影婆娑。
2. 的雪花漫天飞舞
沉静——寂静
相同点:都有“没有声音”的意思。
不同点:“沉静”一般指(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寂静。“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侧重指声音。
辨析: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 。
4.空无一人的校园里 无声。
答案:1.皎洁2.洁白 3.沉静 4.寂静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引子 随母亲归省 平桥村是乐土
想看社戏 无船看戏,郁郁寡欢
双喜出计,豁然开朗
双喜、阿发拔,众人协力摇橹
去看社戏 清香水气扑面,水声、笛声动听
主体:看社戏 月色、连山、渔火,景色迷人
看到社戏 画中仙境,众人挤看
夜深离去,回望戏台
看罢社戏 航船飞渡
偷豆、吃豆
结尾 戏后余波--六一公公送豆
难忘社戏--最好吃的豆,最好看的
主题点睛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农家少年们天真、纯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疑难突破
1.没有多少文化人的平桥村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土
首先,“乐土”是指环境让“我”感到快乐、自由。乡村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小伙伴们对“我”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教育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我”可以放松心情,心无挂碍地玩耍,相对于在城镇宅院中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2.前三段并未写到社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前三段主要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似与社戏无关,其实处处在为“我”能看社戏做铺垫。同时这几段中的“乐事”也突出了“看社戏”更加有趣。
3.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的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和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怀念和赞美,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写作借鉴
1.生动形象的人物。
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虽然着墨不多,但极其生动有趣,他宽厚、淳朴、好客。在刻画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2.详略得当的选材。
小说详写的是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的是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如钓虾、放牛等)和看戏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详写的情节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深受感染,突出文章的中心;略写的部分,虽然简略,但也紧紧围绕中心选材,使得文章中心突出。
3.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让人感受更加真切。同时还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等手法的使用更为景物增添了生气。
对接中考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山东昌乐月考)《社戏》第|段中,作者介绍“平桥村”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平桥村虽然是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却是“我”的杀土,因为“我”平时的生活是特别单调的:“平桥村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且“临河”,为下文的钓虾,十几个少年识水性等做了铺垫。
【答题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1)为故事设置一个背景;(2)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陕西安康期中测试)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考点:赏析加点词语)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一词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的心情。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蹿”指“向上或向前跳”,从正面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轻松、愉悦。
【答题技巧】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解释词语的本义及引申义;(2)与语境相结合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③(山东济南一模)《社戏》一文中,题目是《社戏》,却未详写社戏的内容,为什么 (考点:情节的详略)
“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小伙伴们结下的深厚友谊和度过的自由开心的农家生活。“社戏”只是线索在文中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答题技巧】鉴赏情节的详略安排:(1)分清详略;(2)分析哪些材料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