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初测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初测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8 13:28:3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初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
1.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科学依据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揭开了人类进化的面纱。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下列哪个符合他们的共同点(  )
A.都知道使用火 B.都会磨制工具
C.都会使用骨针 D.都会缝制衣服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足迹, 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都知道用火,A项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其特点是打制石器,而非磨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是古人类文明的代表,会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而元谋人和北京人没有学会使用骨针,也不会缝制衣服,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2023七上·九江期中)“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它的继任者应是(  )
A.富裕的人 B.力气大的人 C.权势大的人 D.贤能的人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通过民主选举,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所以它的继任者应是贤能的人,D项正确;
富裕的人、力气大的人、权势大的人都不符合禅让制继任者的条件,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3.(2023七上·九江期中)下列对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B.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C.耒耜等翻土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原始农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是栽培水稻的最早起源地,选择B项;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排除C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4.(2018·德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以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和结果。
5.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竞相争霸,同时各诸侯国与周边的戎、狄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春秋演绎几百年,带来哪些影响(  )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国家走向统一步伐加快
③民族融合加快 ④巩固周王室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战争不断,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强并弱,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且争霸中,各民族长期交往斗争,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史实,C项正确;
争霸斗争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室衰微的认识。
6.(2023七上·宜阳期中)《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符合题意;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东周在西周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可作答。
7.(2023七上·富裕月考)“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2016七上·滨州期中)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9.(2023七上·安庆月考)据《高平县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文献记载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搏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可知,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0.(2024七上·河西期末)读右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
“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1.大众健身是普通人能够从事的、较为全面的锻炼心肺、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从“大众”属性上讲,它区别于专业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大众健身是最科学、最基础、最高效、最安全的一种运动,值得每个人终生坚持。下列哪一项能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A.学习五禽戏 B.学习《大明历》
C.学习雕塑 D.学习绘画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强身健体”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编制了一套健身体操“五禽戏”,有助于人们锻炼身体、强身健体,A项正确;
《大明历》是南朝时期科学家祖冲之编制的历法,与强身健体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雕塑、绘画属于艺术创作,与强身健体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禽戏的认识。
12.如图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
A.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B.大力开辟海上交通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张骞通西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辟海上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在西域的精绝国设有一名都尉为行政长官,并有两名将军和一名译长,构成军事管理机构。”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题干体现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富裕月考)《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佛教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B项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佛教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3七上·安庆月考)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释放奴婢,缓和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监管官吏,惩处贪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统治者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的治国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2023七上·安庆月考)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A项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16.(2024七上·河西期末)成语“乱七八糟”, “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与八王之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蜀、吴、魏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B项符合题意;
C:魏、吴、蜀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吴、魏、蜀顺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8.(2023七上·富裕月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贾思勰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经注》”和结合所学可知,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A项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经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19.(2023七上·富裕月考)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D: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2023九上·茂名月考)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
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时期的迁都、联姻及说汉语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增加军事力量,排除A项;
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鲜卑贵族,但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不能加强皇帝权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一“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可知,因为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本题考查秦朝的主题:根据材料一是秦朝建立的原因,材料二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所以可以拟定主题为秦的统一与巩固。(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呢过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
22.(2023七上·萍乡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殷商武丁征讨卜辞 C.秦朝《峄山石刻》
材料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部编教材七上
材料三【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材料三是谁的名言?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任举两例)
(2)在材料一中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农耕时代什么居民的彩陶代表?图B殷商武丁的卜辞是什么文字?图C秦朝《峄山石刻》是什么文体的文字?
(3)岁月流逝,历史永恒,中华文明依然闪烁着不朽的智慧之光。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它的建成有何影响?右图秦长城的东西两个端点是哪里?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答案】(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文字:甲骨文;字体:小篆。
(2)人物:李冰;
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东西端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人物:孔子;
核心思想:“仁”的学说;
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答出一方面基本意思即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纺线、织布、制衣,会制造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彩陶的典型代表。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武丁卜辞指武丁时期所刻写的卜辞,它们大多保存在甲骨文中;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峄山石刻》上的字体为小篆。
(3)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他派蒙恬在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故答案为:
(1)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学说;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文字:甲骨文;字体:小篆。
(3)人物:李冰。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东西端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答出一方面基本意思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都江堰、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初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
1.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科学依据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揭开了人类进化的面纱。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下列哪个符合他们的共同点(  )
A.都知道使用火 B.都会磨制工具
C.都会使用骨针 D.都会缝制衣服
2.(2023七上·九江期中)“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它的继任者应是(  )
A.富裕的人 B.力气大的人 C.权势大的人 D.贤能的人
3.(2023七上·九江期中)下列对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B.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C.耒耜等翻土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2018·德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5.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竞相争霸,同时各诸侯国与周边的戎、狄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春秋演绎几百年,带来哪些影响(  )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国家走向统一步伐加快
③民族融合加快 ④巩固周王室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23七上·宜阳期中)《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2023七上·富裕月考)“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8.(2016七上·滨州期中)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9.(2023七上·安庆月考)据《高平县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文献记载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0.(2024七上·河西期末)读右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1.大众健身是普通人能够从事的、较为全面的锻炼心肺、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从“大众”属性上讲,它区别于专业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大众健身是最科学、最基础、最高效、最安全的一种运动,值得每个人终生坚持。下列哪一项能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A.学习五禽戏 B.学习《大明历》
C.学习雕塑 D.学习绘画
12.如图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
A.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B.大力开辟海上交通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13.(2023七上·富裕月考)《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佛教思想
14.(2023七上·安庆月考)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15.(2023七上·安庆月考)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16.(2024七上·河西期末)成语“乱七八糟”, “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17.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18.(2023七上·富裕月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贾思勰
19.(2023七上·富裕月考)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0.(2023九上·茂名月考)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宜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22.(2023七上·萍乡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殷商武丁征讨卜辞 C.秦朝《峄山石刻》
材料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部编教材七上
材料三【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材料三是谁的名言?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任举两例)
(2)在材料一中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农耕时代什么居民的彩陶代表?图B殷商武丁的卜辞是什么文字?图C秦朝《峄山石刻》是什么文体的文字?
(3)岁月流逝,历史永恒,中华文明依然闪烁着不朽的智慧之光。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它的建成有何影响?右图秦长城的东西两个端点是哪里?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足迹, 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都知道用火,A项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其特点是打制石器,而非磨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是古人类文明的代表,会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而元谋人和北京人没有学会使用骨针,也不会缝制衣服,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通过民主选举,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所以它的继任者应是贤能的人,D项正确;
富裕的人、力气大的人、权势大的人都不符合禅让制继任者的条件,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原始农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是栽培水稻的最早起源地,选择B项;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排除C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以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和结果。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战争不断,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强并弱,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且争霸中,各民族长期交往斗争,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史实,C项正确;
争霸斗争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室衰微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早在西周工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符合题意;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
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
东周在西周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朝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搏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可知,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
“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强身健体”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编制了一套健身体操“五禽戏”,有助于人们锻炼身体、强身健体,A项正确;
《大明历》是南朝时期科学家祖冲之编制的历法,与强身健体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雕塑、绘画属于艺术创作,与强身健体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禽戏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张骞通西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辟海上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在西域的精绝国设有一名都尉为行政长官,并有两名将军和一名译长,构成军事管理机构。”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题干体现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B项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佛教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释放奴婢,缓和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监管官吏,惩处贪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统治者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的治国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A项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16.【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与八王之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17.【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蜀、吴、魏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B项符合题意;
C:魏、吴、蜀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吴、魏、蜀顺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8.【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经注》”和结合所学可知,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A项符合题意;
B:张衡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经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19.【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D: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
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时期的迁都、联姻及说汉语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增加军事力量,排除A项;
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鲜卑贵族,但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不能加强皇帝权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1.【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一“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可知,因为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本题考查秦朝的主题:根据材料一是秦朝建立的原因,材料二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所以可以拟定主题为秦的统一与巩固。(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2)显著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统一文字。
(3)主题:秦的统一与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呢过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
22.【答案】(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文字:甲骨文;字体:小篆。
(2)人物:李冰;
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东西端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人物:孔子;
核心思想:“仁”的学说;
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答出一方面基本意思即可)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纺线、织布、制衣,会制造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彩陶的典型代表。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武丁卜辞指武丁时期所刻写的卜辞,它们大多保存在甲骨文中;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峄山石刻》上的字体为小篆。
(3)根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他派蒙恬在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故答案为:
(1)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学说;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文字:甲骨文;字体:小篆。
(3)人物:李冰。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东西端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答出一方面基本意思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都江堰、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