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7: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3张PPT)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千秋雅韵我评说
所选文章,有的记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有的记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有的状物,如魏学洢的《核舟记》,赞叹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有的抒情,如《〈诗经〉二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其语言优美凝练,闪烁着古人的思想、智慧,内涵丰富,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整体感知
单元导读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生活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核舟记》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蒹葭》写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整体感知
“写作”的内容是“学写读后感”,引导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通过搜集、诵读古诗,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名著导读”以《经典常谈》为例,讲解了选择性阅读的一些方法。《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课外古诗词诵读”提供了四首古诗,旨在配合课内古诗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
【单元知识建构】
【单元知识建构】
—、语言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文本,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断句和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积累文言词句。
2.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词典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理解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言句式。
3.把握作品内容,体会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思维目标
1.比较、分析三篇“记”的语言特点,梳理每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大意,培养概括能力。
3.理解文言文记叙(说明)的顺序、详略,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培养文言文语感,理解、品读经典篇章品味诗中的意境,训练学生聚合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
2.阅读三篇文章相关的评析类文章,自选角度,选择一篇课文模仿撰写一篇赏析文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阅读赏析古文名篇,通过分析古文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心怀天下的政治视野和富有意趣的审美取向,感受美的熏陶与感染,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围绕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游目骋怀”,确立核心任务“编写评论集《千秋雅韵我评说》”,通过“美文诵读初悟情”“美文品读析意旨”“千秋雅韵我评说”三个课段开展翻译疏通、欣赏探究、拓展阅读、思考写作等学习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析经典古文中,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之美。
第一课段 美文诵读初悟情
学习资源
1.课文资源: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魏学洢《核舟记》三篇课文相关内容;
2.喜马拉雅APP;
3.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文言文,你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策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八下第三单元,领略古人笔下的自然美景、奇绝技艺和真挚情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美妙的单元。
活动1 识“记”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任务开展
任务一 丰富文学常识库
活动2 考考你:将文学常识补充完整
任务开展
任务一 丰富文学常识库
文学常识积累表 课题 作者 朝代 出处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核舟记》
《<诗经>》二首
活动1 扫除字词障碍
任务开展
任务二 走进诗文雅苑
自学:自行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互学:与小组同学讨论,明确读音。
开火车:教师用 PPT 呈现以下易读错的词语,学生抢答读出词语的正确读音。
1.《桃花源记》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邑人 间隔 诣太守
2.《小石潭记》隔篁竹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3.《核舟记》器皿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轩敞 箬篷 石青糁之 峨冠而多髯 衣褶 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诎 椎髻仰面 壬戌 虞山 篆章 曾不盈寸 修狭
4.《〈诗经〉二首》
关雎 窈窕 好逑 参差荇菜 寤寐求之 辗转反侧 琴瑟 左右芼之 蒹葭 溯洄从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开火车识词语(注意红色字)
活动2 初读单元课文
任务开展
任务二 走进诗文雅苑
1.指定学生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并大声齐读。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把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三、课堂小结
1.四篇文章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出处?
2.什么是“记” ?
3.你读错的字有哪些? 断句有什么心得?
四、课后延学
1.完成练习册第3单元的自主预习。
2.熟读《桃花源记》,如有能力可试背片段或全文。
第2课时 我是美读小达人之《桃花源记》
(美读感知课)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桃花源记》。
2.能够独立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欣赏《世外桃源》视频
点击播放_input
1.通读课文,读准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并参考下文进行朗诵设计;
任务开展
任务一 美读桃源
示例:《桃花源记(节选)》朗诵脚本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朗诵脚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在互读互听中,相互指出设计和朗诵不合理的地方,重新修改后,再朗读)。
《桃花源记》朗诵脚本
抽取小组进行诵读比赛。(能背诵或部分背诵的加分鼓励)
教师在小组赛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准确流畅。
朗读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正确(8分) 字音正确 6分
吐字清楚 1分
不读错字。 1分
流利(1分) 不漏字、添字。0.2分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 0.2分
速度适当。 0.2分
不唱读不顿读。 0.2分
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 0.2分
有感情(1分)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0.4分
能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语气。 0.3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感情。 0.3分
总分
1.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借助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寻求老师的帮助。
2.以小组为单位,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五个方面完成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自主设计整理表格、卡片或图示)。
任务开展
任务二 译读桃源
文言常识整理
3.在完成文言语言现象学习、整理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个人独立自主翻译《桃花源记》。
三、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 2. 3.
我学会了:
四、 课后延学
1.完成练习册《桃花源记》合作探究,试做拓展延伸。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3课时 我是美读小达人之《小石潭记》
(美读感知课)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小石潭记》。
2.能够独立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抢答陶渊明、柳宗元、魏学洢生平常识。
陶渊明,一名 ,字 ,私谥 ,因宅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诗人。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被称为“ ”。

元亮
靖节
五柳先生
东晋
田园诗人
柳宗元(773—819),字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代文学家,“ ”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子厚

唐宋八大家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 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代散文家。其少时才德超出众人,工古文,著有《茅檐集》。

任务开展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将字音注在文章中;
2.通读课文,读准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并参考上篇课文进行朗诵设计;
3.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朗诵脚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在互读互听中,相互指出设计和朗诵不合理的地方,重新修改后,再朗读)。
《小石潭记》朗诵脚本
任务一 走近小石潭
抽取小组进行诵读比赛。(能背诵或部分背诵的加分鼓励)
教师在小组赛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准确流畅。
朗读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正确(8分) 字音正确 6分
吐字清楚 1分
不读错字。 1分
流利(1分) 不漏字、添字。0.2分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 0.2分
速度适当。 0.2分
不唱读不顿读。 2分
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 0.2分
有感情(1分)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0.4分
能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语气。 0.3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感情。 0.3分
总分
1.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借助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寻求老师的帮助。
2.以小组为单位,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五个方面完成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自主设计整理表格、卡片或图示)。
文言常识整理
3.在完成文言语言现象学习、整理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个人独立自主翻译《桃花源记》。
任务二 小小翻译官
任务开展
课后延学
1.完成练习册《小石潭记》合作探究,试做拓展延伸(不会做的不要求做)。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4课时 我是美读小达人之《核舟记》
(美读感知课)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核舟记》。
2.能够独立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采访一下:读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举手?你还记得有哪些奇人?你生活当中遇到过什么奇人?
任务开展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将字音注在文章中;
2.通读课文,读准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并参考上篇课文进行朗诵设计;
3.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朗诵脚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在互读互听中,相互指出设计和朗诵不合理的地方,重新修改后,再朗读)。
《核舟记》朗诵脚本
任务一 考古小达人
抽取小组进行诵读比赛。(能背诵或部分背诵的加分鼓励)
教师在小组赛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准确流畅。
朗读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正确(8分) 字音正确 6分
吐字清楚 1分
不读错字。 1分
流利(1分) 不漏字、添字。0.2分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 0.2分
速度适当。 0.2分
不唱读不顿读。 0.2分
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 0.2分
有感情(1分)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0.4分
能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语气。 0.3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感情。 0.3分
总分
1.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借助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寻求老师的帮助。
2.以小组为单位,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五个方面完成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自主设计整理表格、卡片或图示)。
文言常识整理
3.在完成文言语言现象学习、整理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个人独立自主翻译《核舟记》。
任务二 小小翻译官
任务开展
课后延学
1.完成练习册《核舟记》合作探究,试做拓展延伸(不会做的不要求做)。
2.熟读《核舟记》。
第5课时 我是美读小达人之《〈诗经〉两首》
(美读感知课)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诗经〉两首》。
2.能够独立翻译课文,感知并概括诗歌内容。
文学知识:
回顾“四书五经”
《诗经》简介
任务开展
任务一 走近《诗经》,聆听先民的回音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将字音注在文章中;
2.通读课文,读准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并参考上篇课文进行朗诵设计;
3.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好的朗诵脚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在互读互听中,相互指出设计和朗诵不合理的地方,重新修改后,再朗读)。
《诗经》朗诵脚本
抽取小组进行诵读比赛。(能背诵或部分背诵的加分鼓励)
教师在小组赛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准确流畅。
朗读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正确(8分) 字音正确 6分
吐字清楚 1分
不读错字。 1分
流利(1分) 不漏字、添字。0.2分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 0.2分
速度适当。 0.2分
不唱读不顿读。 0.2分
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 0.2分
有感情(1分)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0.4分
能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语气。 0.3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感情。 0.3分
总分
1.结合诗歌内容,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这两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诗经》文学常识的梳理和积累(自主设计整理表格、卡片或图示)。
文言常识整理
任务一 演绎《诗经》,吟唱古老的真情(课本剧表演)
任务开展
三、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三篇课文的朗诵,我们知道了朗读的基本标准是:
朗读的基本标准
发音准确:这是朗诵的基础,要求朗诵者具有清晰的吐字和准确的发音,区分清楚“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等发音差异。
1语音标准规范:朗诵时应该忠实于原文,不添字、不丢字、不改字、无错字、不颠倒、不重复,并且发音部位正确,发音方法恰当。
2感情丰富自然:朗诵者需要有丰富的感情,能够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运用多种朗读技巧,生动而自然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教育听众。理解准确深入:朗诵者在朗读前应熟悉作品内容,理顺关系、分清层次、把握结构,了解作品的主题、问题、观点和所表达的情感。节奏感:不同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朗诵时应注意作品的节奏感,通过有节奏的朗诵展现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3肢体语言:除了声音,朗诵者还应学会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和姿态,以此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声音变化和色彩:通过运用不同的声音效果,如高音、低音、快速节奏等,朗诵者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姿态大方得体: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的姿态也是不可忽视的辅助表意手段,应保持大方得体的状态。
综上所述,朗诵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转化,更是对声音、情感、节奏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文言文的翻译“九字诀”:
1.完成练习册《〈诗经〉两首》合作探究。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诗经〉两首》。
四、 课后延学
第二课段 美文品读析意旨
核心任务:
研读三篇课文,分析文言文结构,欣赏语言,探究主题。
预学思考:
问题1:借助课后的“桃花源诗”,在与课文的比读中,寻找“世外桃源”吸引人的那些地方?讨论: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问题2:小石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问题3: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中、船尾的顺序进行一一介绍?
第6课时 走进桃花源
(《桃花源记》单篇精读课)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品析课文,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曲折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任务一:随元亮,访桃源
任务开展
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学: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在课本上做好圈点和旁批。同时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恬淡自如的语言风格。
圈点批注方法与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5.文中没有答案的问题,在相应处写出答案要点。
互学:(组内交流、评价、订正)
展学:(组间展示、评价、订正)
任务二:读桃源,明主旨
任务开展
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重点品析4、5段
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阅读方法解密:内容是否多余分析法 此类题一般考查的是看似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的段落,解题的关键要看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否多余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答题步骤:先摆出自己的明确观点,认同还是否定;再说该内容多余或者不多余的理由,即其所起的作用、效果。
互学: 小组交流,达成共识,优化结论。
展学: 汇报有条理 其他小组补充。
参考答案:
1.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任务三 析背景,知理想
任务开展
1.在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2.本文虽然只有几百字,但是读来却波澜横生,这得益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对层层设疑的写法作简析。
思考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在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个理想社会的虚构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预设: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份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是个渔人,不著姓名,使这些都无从查考。
作者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也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去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 “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世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本文虽然只有几百字,但是读来却波澜横生,这得益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对层层设疑的写法作简析。
三、 课堂小结
梳理评析文章的切入点和主要观点,画出行文的思路图。
发现桃花林
四、 课后延学
1.古今诗词咏桃源
(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2)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第7课时 古今桃源何处觅
 (类文比读课)
学习目标:
1.概括三篇课文的大意。
2.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学习内容:
教材:《桃花源记》
丛书:《再游桃花源》《和桃源诗序》
再游桃花源 〔明代〕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释
踞:蹲坐。泊:停泊。可:大约。溯:逆流而上。弥:更加。
译文: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课前资料学习袋
《和桃源诗序 》 (宋)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那么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那么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假设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止:通只,只有。②寿:长寿。③或:有的(人)。④醢(Xi):醋。⑤焉:于此。
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氤氲的山岚、晶莹的露珠和劳动的汗水,孕育了文人墨客的灵气和才华,也塑造了他们的高尚人格和高洁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再游桃花源》《和桃源诗序》。
课前预学: 朗诵文章,随文译释
安排学生熟练朗读,参考注释和译文,随文译释。
翻译以下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3.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参考示例:
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 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
3.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任务一 比读类文探桃源
自学:自读《再游桃花源》《和桃源诗序》,初步概括三篇文章的内容情感。
格式:本文(或本诗)主要写了……
课题 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
《再游桃花源》
《和桃源诗序》
互学:学生组内交流,补充完善答案。
展学:组间展学、评价、订正。
武陵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了世外桃源 , 那里没有世间的纷扰与战乱 , 男女老幼生活安乐。渔人离开后告知当地太守,但再次寻求却谁都找不到。
记叙了作者游览桃源县的所见所闻。
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任务开展
任务二 主旨归纳明心境
任务开展
根据文章内容,各小组归纳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心境。
格式:本文(或本诗)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课题 情感主旨
《桃花源记》
《再游桃花源》
《和桃源诗序》
三文共同点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定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表达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这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 课堂小结 整理比较阅读的方法。
小贴士: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异中求同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二、同中求异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三、既求同又辨异解答“求同辨异”之类题目的总体思路是,紧扣“求同”和“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先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法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解题技巧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 课后延学
1.课外阅读《雪窦游志(节选)》,读懂文意,归纳主旨。
2.背诵《桃花源记》。
第8课时 谛听山水与心灵的共鸣
(《小石潭记》单篇精读课)
作品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做,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是一篇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佳作。新教材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资料。
2.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把握游记的特点。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理解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请同学们先回顾一首诗——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首诗中,我们最能感受到诗歌怎样的意境?
——
最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进一步感受这种寂寥的意境和孤独的心情。
寂寥、空寂、孤寂等。
孤独、悲凉、失意等
任务一 读小潭,赏美景
活动1:
自学: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我看到了一个( )的小石潭,从( )词(或句)中看出来”的形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参考示例:
我看到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句中看出。......
互学: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概括大意,说说作者描写了小潭怎样的特点。
展学:组间展示,评价补充。
任务开展
任务二 品美句,析情感
互学: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任务开展
1.文中主要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2.文章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3.潭水和游鱼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段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4.潭中的气氛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从原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感情,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
水、石、树、鱼、溪、岸、源、竹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
潭水:清澈——“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侧面相结合)
游鱼: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特写镜头,动静结合)
渗透着作者快乐的情感(似与游者相乐)
①幽深冷寂的气氛②孤凄悲凉的心境③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句中。
5.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感情,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在这些游记散文中,作者不光写山水,还写出一种境界来,这种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境界,是清凉、悠闲、深静的境界。作者所以爱好这种境界,跟他被放逐的抑郁心情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境界里面,正含蓄着作者痛苦的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诗意,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激起我们深切的同情和共鸣。柳宗元一心为国,力图革新,然而政治腐败,事与愿违,他被无情地贬谪到荒远之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同学们就不难理解被贬谪的柳宗元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
资料链接:
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由“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接着写潭中的游鱼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好像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因此感到“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我合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这种快乐的心境只是暂时的,当作者望向西南,见到了溪水曲折幽邃、或明或暗,于是产生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而这种感受与作者被贬谪后的心境暗中契合,相互作用,于是周围环境变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气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于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被贬谪的凄凉尽在其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写景极具特色:有色彩,是画;有声音,是诗。文中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热爱、通过他细致深刻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和幽深冷寂,表达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孤凄悲凉的心境。
过渡语——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若你的心和大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呈现出来,每一种形式里潜藏的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回应,抚平内心的创伤,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妨走进大自然中去谛听大自然的心跳,找到心灵最温暖的归属。
三、课堂小结
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
浚(jùn):深水。 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罴(pí):棕熊。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请同学们思考:结合《小石潭记》的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四、课后延学
第9课时 自古山川多美文
(类文比读课)
作品分析:
《右溪记》《喜雨亭记》《满井游记》这三篇文章都是“记”中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元结、北宋的苏轼、明代的袁宏道。这三篇散文,既有优美的写景,又有含蓄的抒情,情景交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阅读这些文章,旨在体会“记”文风格的不同之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文言文的自主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关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3.了解古人思想、志趣,体味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自古山川多美文,历代文人,更是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或“独坐幽篁里”或“相看两不厌”;他们或欣赏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的奇丽秀美,或领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茫旷远,山水,已成为古人精神的依托。今天,让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探访古人的踪迹,感受他们的思想、志趣,体味他们笔下的美好境界。
任务一 比读秀美山川
任务开展
1.自读三文,了解三位古人及文章创作背景
2.译读三文,概括文章大意。
3.整理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1)《右溪记》,作者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huì)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创作背景:《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元结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元结《谢上表》)。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
右溪记 唐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学习资料袋
(2)《喜雨亭记》,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喜雨亭记 宋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学习资料袋
(3)《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创作背景: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满井游记 明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任务二 赏读美文佳句
仔细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的景物或场景描写并进行批注,体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课题 摘抄 赏析
《右溪记》
《喜雨亭记》
《满井游记》
任务开展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景物融为一体,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
任务三 感知古人志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篇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从景物或场景描写中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志趣,把握文章的主题。
课题 作者思想志趣(主题)
《右溪记》
《喜雨亭记》
《满井游记》
互学: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展学:组间展示,并进行评价、补充。
任务开展
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表到了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重农重民的思想
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巧用修辞,润色语言。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四、课后延学
自学《核舟记》。
第10课时 观奇物,品奇人
(《核舟记》迁移探究课)
作品分析:《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引导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积累文言词语。
2. 抓住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核舟之奇,梳理文章之奇。
3. 品鉴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的笔法,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我国的手工雕刻艺术源远流长、久盛不衰,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魏学洢,是明末嘉善人,散文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代名臣,“东林前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被阉党魏忠贤残害致死。魏学洢扶柩归乡,愤郁而亡,当时只有29岁。魏学洢短暂的一生虽然没做过官,不过他勤勉上进,热爱文学,著有《茅檐集》,这篇《核舟记》就是他的代表作。这个核舟如今还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神奇的作品。
作家作品:
任务一:观奇物,撰写“核舟名片”
活动1:研读精美核舟
1.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说明核舟的?(说明顺序和步骤)
2.让学生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对微雕的感受或认识,并说明理由。
任务开展
看着平平无奇的桃核,在手工艺人的手中,经过精密的雕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样,真让人不禁感叹,“奇巧”人之“奇巧”的核雕技艺。
活动2:撰写核舟名片
互学: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核舟名片”,并在 “核舟名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给核舟写一段介绍词,要求介绍清楚核舟的基本情况特点。(200字以内)。
名称
作者
原材料
特点
尺寸
雕刻人物
其他物件
展学:交流展示小组派代表展示,互相点评。“核舟介绍词”范例:
这个核舟是一个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它是著名的艺术家王叔远用一个桃核雕刻的,长不足一寸,高约两分。所刻的故事是“大苏泛赤壁”。核舟上一共雕刻了五个人:东坡、鲁直、佛印、和两个舟子,五个人神态各异,性情不同。此外,还雕刻了八扇窗,每扇窗都能打开。还雕刻了箬篷、船桨、炉子、手卷、念珠等,每一样都栩栩如生。真是一个神奇的艺术品!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横截面图,根据图形,思考作者为什么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1)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2)“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故而后说。
先整体再局部,先主要再次要
任务二:品奇人,对话壬戌东坡
活动1. 小组合作,细品描写五个人物的文字,把 “最潇洒奖”“最享受奖”“最率真奖”“最颖悟奖”“最专注奖”这五个奖项颁给东坡、鲁直、佛印、右舟子、左舟子,并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
我给左舟子颁发最专注奖。他主要负责煮茶,你看他右手拿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专注地看着茶炉,静静地听着茶水开了没有。仿佛这美好的明月清风,流水飞鹤都与他无关,他只关心着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用心无比专一。
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同学互相点评。
活动2:谁是主角,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东坡是主角,鲁直的儒雅、佛印的不羁、舟子的陶醉,都很好地衬托了东坡泛舟的适意与潇洒。这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任务开展
活动3. 探“壬戌”的秘密
资料:“天启壬戌秋日”——核舟刻字(162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开篇(1082)
思考:为什么在壬戌年,王叔远要雕刻这个作品。
“壬戌”年前后,东坡经历了什么,这一年,东坡创作了什么作品呢?
资料1:
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东坡陷狱,后被贬黄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五年(壬戌年,1082年),东坡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
资料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三年的黄州生活,成就了怎样的东坡?乌台诗案的恐慌并未压垮东坡,东坡在自然的无穷与人生的有限中,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豁达、豪迈,彰显着独立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资料3:
核舟刻于“天启壬戌秋日”,即1622年,而作者魏学洢在1625年秋日因丧父忧愤而亡,作者得到这个核舟至多不过三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北方激烈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作者的父亲魏大中就是东林党的领袖,最终下狱惨死),关外清军正与明军激战(著名的宁锦大战亦发生于这一时期)。
因为懂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因为懂你,魏学洢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懂你人生。此种佳境,真乃灵怪也!王叔远因为懂得东坡,所以刻下了核舟,并且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魏学洢。如果你是魏学洢,你想对王叔远说些什么?
感激?赞扬?向往?
奇物、奇人、奇思,怎一奇字了得!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三、课堂小结
类文阅读:
核工记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四、课后延学
课后作业
1.熟读《诗经》两首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思考:本文与《核舟记》有何异同?
作品分析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 《关雎》《蒹葭》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采用了重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高,《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三百篇之首,可见它的重要性,学好本诗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阅读、鉴赏其它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11课时 远古的爱情赞歌
(《诗经》两首精读引领课)
梁祝化蝶的相守候,牛郎织女的永久情,七仙女为爱下凡尘……爱情故事值得所有人羡慕。古往今来,对爱情的追求都成为了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寻觅那最质朴的爱情。
《诗经》,先秦时叫作 ,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 ,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篇。
《诗经》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检查预习:
任务开展
任务一:
低吟浅唱品诗韵
活动1:朗读诗歌
《诗经》是美好爱情的见证者,她蕴含着诸多美好的诗句,字字生香,她传递出种种美好的情怀,流淌字里行间。
请你在正式朗读前,这样开场: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我把……读给你听。
朗读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正确(8分) 字音正确 6分
吐字清楚 1分
不读错字。 1分
流利(1分) 不漏字、添字。0.2分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 0.2分
速度适当。 0.2分
不唱读不顿读。0. 2分
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 0.2分
有感情(1分)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0.4分
能根据不同内容读出不同语气。 0.3分
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感情。 0.3分
总分
其他技巧: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尝试熟读成诵,读得流畅。2.依据注释,感悟诗歌大意,读懂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小组内解决疑难。3.为烘托朗读效果,建议你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4.读出声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用声音传递出《诗经》的美。
活动2: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互学: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提示:有何相同点)
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相同点:
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与课后古诗词中的两首《诗经》又有什么异同?
任务二:涵泳诗歌品真情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诗经》穿越千年的时空,乍见依旧怦然心动,读来还是纯朴如初。这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 请你作为节目文学顾问,聚焦最美镜头,撰写鉴赏解说文字,寻赏诗歌表情达意的艺术美。
1.圈点勾画写景烘托的章节诗句,可从意象、虚实、视角、感官等角度进行品鉴赏批注。
2.选取具体篇目章节或诗句,举例分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批注鉴赏。
聚焦最美诗句
3.阅读、感受、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任务开展
评价量表
任务三:致敬经典我创作
《诗经》里的爱情婚恋诗篇是三千年前的古人对爱情的坚守和追寻,其实不止美好的爱情,心怡的学校、痴迷的学科、渴望的梦想、向往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追寻,追寻的路或许让我们寤寐思服,或许让我们上下求索,但这本身足够美好,因为追寻与坚守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古人常说,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是平凡生活里的浪漫表达。请你选取自己喜欢的某一首或某一诗节,从内容、情感、意境、句式、重章桑句、比兴手法和声韵等角度中选取两到三个作为仿写点。尝试灵活运用鉴赏篇目表情达意的创作技巧,自选主题,可沿用原诗续写,也可另选主题自由创作。
评价量表
任务开展
本节课时通过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鉴赏和创作,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经的阅读热情,提升文学素养,从而自然而然产生文化自信。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四、课后延学
诵读《子衿》、《式微》 、《野有蔓草》、《采葛》,感受《诗经》语言、意境、情感之美。
三、课堂小结:总结反思
第三课段 千秋雅韵我评说
12课时 摆渡经典,对话古今
——《经典常谈》导读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法和批注方法。
2.能通过梳理与整合,自主建构《经典常谈》的阅读框架。
3.能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明确《经典常谈》名著导读课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
任务一 走近经典摆渡人
活动1.寻找下面问题,并勾画相关语句
1.什么是经典?
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常谈·序》
2.到底是《经典常谈》还是《经典长谈》?“长”和“常”的区别只是文章篇幅的长短吗?
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经典常谈·序》
《经典常谈》是指国学经典——常识。
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明确:《经典常谈》是指语言风格——聊天式的日常。
任务开展
3.你打开了目录,一共有13本经典,你一筹莫展。此时,《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帮你找来了一个强力外援。请你猜猜他是谁?
《匆匆》
《春》
《背影》
民国才子
“五四”爱国运动参与者
完美人格——拒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
4.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写这部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经典常谈·序》
5.经典如何分类?结合目录请你帮忙划分。
汉字、经史子集
经典摆渡前:《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经典摆渡后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活动2:比较文章,得出答案
任务二 《经典常谈》
我会读
自读教材,明确阅读方法。
选择性阅读:(1)遵循兴趣——选定篇目;(2)带着目的——仔细阅读;
(选择性批注;概括式批注;赏析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结论式批注;解释性批注)
任务开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经典常谈》,明确了本书的作者、写作目的及阅读方法技巧。朱自清又有哪些文化观和历史观?让我们课后一起阅读《经典常谈》,走进朱自清的文化历史世界。请大家为自己做好阅读计划。
时间 阅读内容及活动 完成情况☆☆☆☆☆ 备注 时间 阅读内容及活动 完成情况☆☆☆☆☆ 备注
第 1天 序、《说文解字》第一 第7天 《史记》《汉书》第九
第2天 《周易》第二 第8天 诸子第十
第3天 《尚书》第三 第9天 辞赋第十一
第4天 《诗经》第四 第10天 诗第十二
第5天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第11天 文第十三
第6天 《战国策》 第八 第12天 知识链接
阅读交流分享 1.阅读序言、目录,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名著写作背景。2.进行圈点勾画批注,初步理解《经典常谈》内容。 第13课时 我手写我心(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学习任务
学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读《童年》明白了现在生活的幸福;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看到了困境下生存的意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读完一本书,针对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某个片段某个句子而产生一种感悟和想法,这就是读后感,即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一种习作形式。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任务开展
1.了解读后感
任务一:学写读后感
2.写好读后感的几点要求
①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②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
③叙述要简
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联想到的一些事例。“叙”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联想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④联想要注意形式
3.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提,在原文基础上提炼出自己观点。
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4.拟好题目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①大量引述原文。 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有些同学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②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
③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④感受认识太肤浅。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
5.克服常犯的毛病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任务二:从读后感到文学评析 
1.阅读以下评析文章,并勾画精彩的分析语段。小组合作,讨论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详见任务单)
任务开展
1.《美哉桃花源》
2.交融:情思的深度抵达——《小石潭记》文本解读
2.根据以下示例,思考文学评析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二)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重点从它的要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学习了读后感这种习作形式。希望同学们课后加以巩固,对下节课的习作练习起到指导作用。
四、写作实践
第14课时 秀秀我的读后感(习作讲评课)
学习目标
1.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学会运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3.能对他人的作文进行正确的点评,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
学习任务
通过总体评讲,了解本次写作的得失,并进行修改升格。
同学们大家选取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名著写了一篇读后感。今天我们对本次习作进行互评、讲评。
任务一:回顾要求知方法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提,在原文基础上提炼出自己观点。
3.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4.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5.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写一篇读后感应当怎样处理“读”和“感”的关系呢
先读后感;读感交替
任务开展
写作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备注
选择的评析切入点合理,能够体现文章独特的美。 ☆☆☆☆☆ 评析切入点不合理,一颗星;评析切入点较合理,能一定程度上体现文章独特的美,三颗星;评析切入点合理且大小适宜,能体现文章独特的美,五颗星。
观点鲜明,有相关论述,有说服力。 ☆☆☆☆☆ 没有观点,一颗星;有观点但没有相关论述,两颗星;有观点但论述没有说服力,三到四颗星;观点鲜明且论述具有说服力,五颗星。
观点有一定创新。 ☆☆☆☆☆ 无新观点,一颗星;能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颗星;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五颗星。
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 出现一处病句或错别字扣一颗星,扣完为止。
任务二:
欣赏佳作明技巧
1.欣赏同学佳作,思考:你认为这篇读后感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可以从文章结构、写法、修辞运用、用词用句等方面考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1)运用了读感交替的写法。(哪些是”读”的内容 两处带引号的部分。哪些是”感”的内容 )
(2)详略得当。
"读”的内容用省略号代替,节省了篇幅,感想重点写。
(3)所举事例有说服力
互学:根据评价量表,小组合作,给病文开“处方”(如:有读无感,加“感”;谈感脱节,改写事例给第三篇的作者提一个重写建议。)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佳作,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写读后感,如何处理一个关系---一“读”与“感”的关系,即读为基础,感为重点;明确了写读后感的两种基本方法---先读后感,读感交替。通过剖析问题习作,懂得了写读后感应避免几个毛病-----有读无感、读多感少、有感无读、读感脱节。
四、课后延学
修改自己的作品,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选优秀作品。
第15课时 单元整理与拓展
学习目标:
能够分类整理单元学习所得。
任务一:单元整理
(可用表格、导图等方式,从基础知识、读写方法、文章体裁结构等方面整理本单元内容、主旨、写法等学习所得,并选择重点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任务二:拓展延伸
1.阅读《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从语言和结构角度说说散文和诗歌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文学形式?说说理由。
《桃花源诗》节选(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注释】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②憩(qì):休息。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暧(ài):遮蔽。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单元进阶(选做)
知识小论文:陶渊明、袁中道、苏轼笔下的桃源形象有何异同,你怎么评价他们的理想
小贴士:知识小论文 知识小论文是超微型的论文,是在学习中用来进行知识探究和描述探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究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探究成果的一种工具。它一般包括引言、正文两个部分,正文又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几个部分。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①提出问题-论点;②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③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④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知识小论文在写作中要求层次清晰,思路缜密,语句通顺,能够集中解决提出的一个中心问题。
四、课后延学
根据本单元的写作任务,精选各类作品编辑成班刊《千秋雅韵我评说》。
纪录片推荐:《千古风流人物之陶渊明》,综艺推荐《中国诗词大会》等。
三、单元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