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8 16:18:5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武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并没有体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没有涉及到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最早培育了水稻,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了河姆渡文化最早培育了水稻,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注重了对学生识记能力与题干理解能力的检测,答题关键要牢固识记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此基础信息分析解读题干材料。
2.(2023·南山二模)杨振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忆 50 年前,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中,讲述中国原子弹 核事业中没有外国人参与,信尾还吐露希望好友回国之后,共谋新中国事业,“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材料反映了邓稼先(  )
A.始终保持高昂土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C.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D.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元勋”邓稼先回国后,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因原子弹研究是国家机密,所以邓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在西北戈壁工作和奉献,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D项正确;
ABC 三项分别指的是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邓稼先精神的认识。
3.(2023·福田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的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在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苏联的技术支持是外力,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2023·韶关模拟)史料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屠呦呦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资料使用的是(  )
A.某同学课堂笔记 B.纪录片《屠呦呦》
C.书籍《屠呦呦的故事》 D.屠呦呦遗留的手稿
【答案】D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 ,屠呦呦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直接记录或留下的珍贵资料,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D项正确;
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关于屠呦呦的相关知识,不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
纪录片以及书籍属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具备一手史料价值,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5.(2023·顺德三模)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对深圳特别……等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广州和深圳地区的交通建设,没有体现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广汕地区交通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
6.(2023八上·从江开学考)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可知,国家层面鼓励退休医生继续开业行医,体现出国家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B项正确;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并没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排除A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认识。
7.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6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 D.对外开放加速国际交流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表格时间是“1978-1988”,表格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
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
材料未能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
影响航空业的因素有多种,并不能确定仅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2023八下·昌平期末)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表明我国(  )
A.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B.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C.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D.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可知,这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D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2023八下·昌平期末)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我国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莫言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表彰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可知与袁隆平有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
钱学森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
邓稼先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
莫言是文学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①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②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③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④ “两弹一星”的成功 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
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A项;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两弹一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而成,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由此可知,这个家庭(  )
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②交通设施明显改善
③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购买的产品起来越丰富,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②交通设施明显改善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④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国防、科技文化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制造生产出来。③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④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而按时间先后排列应为②①④③,故②①④③为正确排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五计划、莫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时间顺序。
14.(2019·福建)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到材料中的“手机、空调、汽车”可知体现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明显,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2023·南京模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面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得出时间为1956年~1966年,而结合所学可得出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成功,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003年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均在时间上与题干不一致,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后判断出时间,联系时代背景去得出准确答案。
16.(2023·武汉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维护了全国各地的和平与安宁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A项正确;
中国经济崛起和“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夸大了“两弹一星”的影响,排除C项;
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不是题干表述的重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3·江岸模拟)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反映了(  )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B.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双百方针得到切实有效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而不是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
科技进步并不能直接推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B项;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
18.(2023·青岛)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顺利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53年前,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1970年”“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可知,这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正确;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A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B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3八下·临潼期末)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文化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育成籼型杂技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故C符合题意;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C项正确;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含有①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2019·黄石)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D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 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 ”强调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改变,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长丰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托可再生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见能源绿色化和用能高效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以可再生能源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调整。科学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工业革命的强大驱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新型能源和信息网络等战略性产业和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得以充分释放,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摘编自沈雪石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和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1)①斯蒂芬森;②汽油内燃机③1973年;④神舟五号。
(2)观点: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
论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人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我国的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观点为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故答案为:
(1)①斯蒂芬森;②汽油内燃机③1973年;④神舟五号。
(2)观点: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
论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人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点评】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2.某中学围绕“社会生活的巨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以下问题。
(1)(一)设计调查问卷
通讯工具的变迁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某中学的学生,想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希望您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问卷。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
2.您的职业:
3.您使用过何种通讯工具?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上调查问卷,在讨论过程中觉得调查问卷还不完善,请你为调查问卷补充两个调查问题。
示例:您现在最喜欢哪种通讯工具?
问题1:
问题2:
(2)分析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1
时间 2022年1月28日 地点 小兰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兰的爷爷(生于1942年)
提问及记录 问:爷爷,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跟远房亲威联系就是写信、发电报。 问:听说发电报还是很方便的,您经常使用电报吗? 答:不常使用,发电报要到邮电局,而且比较贵,一个字就要3分半钱,一封电报22个字,就要8角钱,而发一封信只用8分钱。 问:您现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的是手机,上面有微信,可以和亲友随时视频,也不用花钱。
访谈记录2
时间 2022年2月2日 地点 小天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天的大伯(生于1970年)
提问及记录 问:大伯,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主要还是写信,但那时候小区有几户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所以有急事的时候会去邻居家打电话。刚工作那会BP机(寻呼机)特别时尚,但因为BP机只能接收无线信号,很快就被手机取代了。 问:那您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样的? 答: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黑色翻盖式的,有点像现在的老年机,当时电话号码只有10位。2000年出现了彩屏手机,可以拍照、听音乐,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功能越来越多了。 问: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手机,可以随时联系。但有时候也挺烦它的,各种信息泛滥。
依据访谈,梳理不同年代通讯工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访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手机对你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4)其他探究主题及方式
除了通讯工具,社会生活的巨变还包括方方面面。如果你去探究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变,你会选择主题:   (请在横线上填写你的探究主题)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请说明理由。   
【答案】(1)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变化:50年代:写信、发电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手机;21世纪: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
(3)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其他主题:饮食、服饰、住房、交通等。;探究方式: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以饮食为例,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计划经济农民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都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着通讯工具变化和给你生活带来的影响都可以。如: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根据材料小兰的爷爷(生于1942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跟远房亲戚联系就是写信、发电报。”可知50年代通讯工具的变化为写信、发电报。根据材料小天的大伯(生于1970年)“我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主要还是写信,但那时候小区有几户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所以有急事的时候会给邻居打电话。刚工作那会BP机(寻呼机)特别时尚,我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BP机”可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根据材料“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黑色翻盖式的,有点像现在的老年机,当时电话号码只有10位”可知当时有手机;根据“2000年就出现彩屏手机,可以拍照、听音乐,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功能越来越多了”可知21世纪有了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一系列通讯工具变化的原因可从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来回答。
(3)本题是开放性,可从目前手机功能方面何弊端来回答即可。如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以选择饮食为专题。探究方式可以参照题目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理由可从建国后计划经济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等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故答案为:
(1)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变化:50年代:写信、发电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手机;21世纪: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
(3)参考示例: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其他主题:饮食、服饰、住房、交通等。探究方式: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以饮食为例,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计划经济农民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都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点评】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识记历史知识并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综合作答。
23.(2023八下·西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图A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年, “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①是   ;图B中的原子弹爆炸于   图C中的“两弹元勋   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不幸逝世。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并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建设的认识。
【答案】(1)1953;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邓稼先
(2)我国是在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图A: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图B: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10月,在我国醅戈壁,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
图C:根据所学可知,邓稼先,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1986年不幸逝世。
(2)起点:根据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工业水平低,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工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本题为开放试题,解答此题应围绕“工业化建设的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1953;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邓稼先。
(2)我国是在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与两弹元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与两弹元勋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为开放试题,解答此题应围绕“工业化建设的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4.(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该装置在宇宙中奏响《东方红》乐曲,实现了让卫星“听得见”的任务目标。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该手册中写下了飞行记录,并在封底写下了这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材料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天技术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3)2023年4月24日,我国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航天精神及每个时代淬炼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在传承中创新,在重压下跨越,请结合建国以来的民族精神,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答案】(1)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题目:传承与创新。
论述: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知识点】“两弹一星”;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根据材料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知,航天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有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本题属于论述小论文,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承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来即可。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论述为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武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2023·南山二模)杨振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忆 50 年前,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中,讲述中国原子弹 核事业中没有外国人参与,信尾还吐露希望好友回国之后,共谋新中国事业,“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材料反映了邓稼先(  )
A.始终保持高昂土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C.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D.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
3.(2023·福田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4.(2023·韶关模拟)史料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屠呦呦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资料使用的是(  )
A.某同学课堂笔记 B.纪录片《屠呦呦》
C.书籍《屠呦呦的故事》 D.屠呦呦遗留的手稿
5.(2023·顺德三模)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6.(2023八上·从江开学考)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7.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6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 D.对外开放加速国际交流
8.(2023八下·昌平期末)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表明我国(  )
A.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B.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C.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D.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2023八下·昌平期末)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我国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莫言
10.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①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②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③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④ “两弹一星”的成功 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 B.② C.③ D.④
11.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而成,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由此可知,这个家庭(  )
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②交通设施明显改善
③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④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国防、科技文化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14.(2019·福建)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15.(2023·南京模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面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6.(2023·武汉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维护了全国各地的和平与安宁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17.(2023·江岸模拟)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反映了(  )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B.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双百方针得到切实有效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
18.(2023·青岛)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顺利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53年前,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
19.(2023八下·临潼期末)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19·黄石)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长丰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托可再生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见能源绿色化和用能高效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以可再生能源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调整。科学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工业革命的强大驱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新型能源和信息网络等战略性产业和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得以充分释放,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摘编自沈雪石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和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2.某中学围绕“社会生活的巨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以下问题。
(1)(一)设计调查问卷
通讯工具的变迁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某中学的学生,想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希望您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问卷。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
2.您的职业:
3.您使用过何种通讯工具?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上调查问卷,在讨论过程中觉得调查问卷还不完善,请你为调查问卷补充两个调查问题。
示例:您现在最喜欢哪种通讯工具?
问题1:
问题2:
(2)分析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1
时间 2022年1月28日 地点 小兰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兰的爷爷(生于1942年)
提问及记录 问:爷爷,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跟远房亲威联系就是写信、发电报。 问:听说发电报还是很方便的,您经常使用电报吗? 答:不常使用,发电报要到邮电局,而且比较贵,一个字就要3分半钱,一封电报22个字,就要8角钱,而发一封信只用8分钱。 问:您现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的是手机,上面有微信,可以和亲友随时视频,也不用花钱。
访谈记录2
时间 2022年2月2日 地点 小天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天的大伯(生于1970年)
提问及记录 问:大伯,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主要还是写信,但那时候小区有几户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所以有急事的时候会去邻居家打电话。刚工作那会BP机(寻呼机)特别时尚,但因为BP机只能接收无线信号,很快就被手机取代了。 问:那您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样的? 答: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黑色翻盖式的,有点像现在的老年机,当时电话号码只有10位。2000年出现了彩屏手机,可以拍照、听音乐,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功能越来越多了。 问: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手机,可以随时联系。但有时候也挺烦它的,各种信息泛滥。
依据访谈,梳理不同年代通讯工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访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手机对你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4)其他探究主题及方式
除了通讯工具,社会生活的巨变还包括方方面面。如果你去探究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变,你会选择主题:   (请在横线上填写你的探究主题)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请说明理由。   
23.(2023八下·西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图A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年, “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①是   ;图B中的原子弹爆炸于   图C中的“两弹元勋   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不幸逝世。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并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建设的认识。
24.(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该装置在宇宙中奏响《东方红》乐曲,实现了让卫星“听得见”的任务目标。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该手册中写下了飞行记录,并在封底写下了这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材料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天技术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3)2023年4月24日,我国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航天精神及每个时代淬炼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在传承中创新,在重压下跨越,请结合建国以来的民族精神,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并没有体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没有涉及到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最早培育了水稻,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了河姆渡文化最早培育了水稻,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注重了对学生识记能力与题干理解能力的检测,答题关键要牢固识记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此基础信息分析解读题干材料。
2.【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元勋”邓稼先回国后,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因原子弹研究是国家机密,所以邓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在西北戈壁工作和奉献,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D项正确;
ABC 三项分别指的是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邓稼先精神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的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在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苏联的技术支持是外力,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 ,屠呦呦遗留的手稿是当事人直接记录或留下的珍贵资料,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D项正确;
课堂笔记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的关于屠呦呦的相关知识,不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
纪录片以及书籍属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具备一手史料价值,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对深圳特别……等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广州和深圳地区的交通建设,没有体现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广汕地区交通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
6.【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可知,国家层面鼓励退休医生继续开业行医,体现出国家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B项正确;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并没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排除A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表格时间是“1978-1988”,表格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
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
材料未能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
影响航空业的因素有多种,并不能确定仅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可知,这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D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表彰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可知与袁隆平有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
钱学森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
邓稼先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
莫言是文学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
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A项;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两弹一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购买的产品起来越丰富,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②交通设施明显改善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3.【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制造生产出来。③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④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而按时间先后排列应为②①④③,故②①④③为正确排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五计划、莫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时间顺序。
14.【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到材料中的“手机、空调、汽车”可知体现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明显,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得出时间为1956年~1966年,而结合所学可得出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成功,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003年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均在时间上与题干不一致,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后判断出时间,联系时代背景去得出准确答案。
16.【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A项正确;
中国经济崛起和“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夸大了“两弹一星”的影响,排除C项;
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不是题干表述的重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而不是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
科技进步并不能直接推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B项;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
18.【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1970年”“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可知,这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正确;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A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B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文化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育成籼型杂技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故C符合题意;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C项正确;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含有①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答案】D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 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 ”强调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改变,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1.【答案】(1)①斯蒂芬森;②汽油内燃机③1973年;④神舟五号。
(2)观点: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
论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人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我国的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观点为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故答案为:
(1)①斯蒂芬森;②汽油内燃机③1973年;④神舟五号。
(2)观点: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促进能源利用的转型。
论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人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蒸汽机以煤炭为燃料,大大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内燃机等,促进了对电力、石油等的利用,能源利用出现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随着--系列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推动了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使能源利用向着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三次科技革命中一些新的发明创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能源利用的转型。
【点评】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2.【答案】(1)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变化:50年代:写信、发电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手机;21世纪: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
(3)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其他主题:饮食、服饰、住房、交通等。;探究方式: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以饮食为例,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计划经济农民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都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着通讯工具变化和给你生活带来的影响都可以。如: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根据材料小兰的爷爷(生于1942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跟远房亲戚联系就是写信、发电报。”可知50年代通讯工具的变化为写信、发电报。根据材料小天的大伯(生于1970年)“我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主要还是写信,但那时候小区有几户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所以有急事的时候会给邻居打电话。刚工作那会BP机(寻呼机)特别时尚,我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BP机”可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根据材料“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黑色翻盖式的,有点像现在的老年机,当时电话号码只有10位”可知当时有手机;根据“2000年就出现彩屏手机,可以拍照、听音乐,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功能越来越多了”可知21世纪有了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一系列通讯工具变化的原因可从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来回答。
(3)本题是开放性,可从目前手机功能方面何弊端来回答即可。如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以选择饮食为专题。探究方式可以参照题目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理由可从建国后计划经济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等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故答案为:
(1)问题1:您觉得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哪种通讯工具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
(2)变化:50年代:写信、发电报;80年代:电话、寻呼机;90年代:手机;21世纪:彩屏手机、智能手机。原因: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的发展;国家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
(3)参考示例:手机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够随时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拍照功能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手机上面经常出现广告,各种信息比较泛滥,也容易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4)其他主题:饮食、服饰、住房、交通等。探究方式:调研访谈长辈、博物馆参观、实地考察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以饮食为例,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计划经济农民吃不饱,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吃饱、今天的吃好,都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点评】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识记历史知识并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综合作答。
23.【答案】(1)1953;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邓稼先
(2)我国是在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图A: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图B: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10月,在我国醅戈壁,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
图C:根据所学可知,邓稼先,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1986年不幸逝世。
(2)起点:根据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工业水平低,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工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本题为开放试题,解答此题应围绕“工业化建设的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1953;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邓稼先。
(2)我国是在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认识: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发展工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与两弹元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与两弹元勋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为开放试题,解答此题应围绕“工业化建设的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题目:传承与创新。
论述: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知识点】“两弹一星”;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根据材料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知,航天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有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3)本题属于论述小论文,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承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进行回顾,然后再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畅想未来即可。题目传承创新向未来,论述为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才会学会创新。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李冰修建都江堰,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