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实 中 高 三 历 史 周练1(专题7、专题8) 2015086
一、选择题(3×18=54分)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高考福建卷)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5.(2013·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6.(2013·高考安徽卷)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里克利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7.(2014·高考北京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4·高考天津卷)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9.(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10.(2013·高考山东卷)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11.(2013·高考海南卷)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12.(2012·高考江苏卷)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13.(2015·嘉兴测试)19世纪30年代,法国圣西门团体里的女性活动积极分子主张改革财产所有权以增强妇女的独立,主张妇女参与公共辩论的权利。对这一现象出现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发展 B.英法妇女获得了普选权
C.各国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D.妇女经济地位普遍提高
14.(2015·宁德质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5.(2015·呼伦贝尔模拟)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16.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做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17.(2015·黄山质检)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18.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推翻沙皇统治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19.(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二 (法国)工人武装组织发表《里昂工人宣言》,提出了“里昂应当有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政治要求。起义工人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英国)“伦敦工人协会”成立,以威廉·洛维特为首的协会组织拟订3个争取普选权的《人民宪章》,并向国会请愿……但遭到国会的否决,工人武装起义由此爆发,但很快被镇压。
材料三 右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兹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的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
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四 下为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2.你心目中,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列宁227票,威尔逊(美国总统)51票
班级 姓名 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9、(1)材料一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该文献是什么时候为哪个组织发表的?(8分)
(2)归纳材料二中英法两次革命斗争的共同之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14分)
(4)根据材料四概述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其中第二项调查结果列宁票数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6分)
湛实中高三历史周练1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D
A
A
B
C
D
B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A
A
D
C
C
B
A
19答案:(1)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2)要求选举权;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都是最终失败。
(3)不能展现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精神;并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不主张暴力革命;“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的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4)主流民意: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在中国大力宣传马列主义。
湛实中高三历史周练1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D
A
A
B
C
D
B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A
A
D
C
C
B
A
19答案:(1)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2)要求选举权;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都是最终失败。
(3)不能展现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精神;并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不主张暴力革命;“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的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4)主流民意: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在中国大力宣传马列主义。
1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公民试图自杀也需要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如果公民未经允许就自杀则属于犯罪行为。这说明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选C项。A项中的“完备”表述不当;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雅典法律具有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排除B、D两项。
答案:C
2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大会由直接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的主要是陪审法庭,公民大会主要是处理政务大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公职人员要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督察监视,并没有反映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故C项错误;公职人员要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督察监视,说明防止公职人员专制以维护民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基本特征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程序。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人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最主要的程序是辩论,这就要求参政公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演说能力,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无法在政治领袖和演说家之间建立必然联系。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批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A项表述正确。在雅典,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雅典注重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而且雅典拥有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表中数据看,A项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由此可知C、D两项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6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规定明显限制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而这种情况发生在雅典民主政治最发达的伯里克利时代,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主制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曲解了材料的主旨意图,D项本身表述错误,题干法律反对的是和神明持不同见解者,并不是同伯里克利持不同见解的人,故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C
7解析:“公民”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是雅典自由人的一种政治身份,根据材料信息“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可见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8解析:梭伦改革的原则在于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这为以后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故均可排除。
答案:A
9解析:克利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划定十个行政区,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各选出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梭伦在四个部落中各选出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选举中不涉及财产等级、出身等,由此可见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解析:“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说明法制在雅典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神学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到公民个人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神对雅典政治生活影响较大,但未说明“只”受神明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持不同见解者”,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陶片放逐法”。A、B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中虽有阿里斯泰德利用职权,但也不是说明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故C项错误。将危害民主的人放逐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故选D项。
答案:D
12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雅典的全体公民必须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公民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这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B
13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美国联邦制虽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仍然给各州以较大的自主权,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D项。
答案:D
14解析:题干不是强调美国1787年宪法开创的新原则,故无法体现“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1787年宪法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中“美国的联邦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知,1787年宪法只符合美国国情,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不具有普适性,故B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B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信息“1787年”,结合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以判断,华盛顿所说的“现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为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故选D项。
答案:D
16解析:根据材料“1788年纽约某报纸”,可知美国联邦宪法已经颁布,材料中幸福船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可以判断材料强调和赞美的是联邦体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制度都是联邦宪法的内容,但不是本材料强调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A
17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国会掌握征兵权,拥有宣战权,而总统则统率武装力量。这种分工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解析: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争议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裁决,说明联邦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司法权,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因此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与选民意愿有关,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时间18世纪80年代,“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与美国初建时地方权力大于中央权力的邦联制特征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A
20解析:联邦制下各州权力均低于联邦政府权力,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规定与允许进口黑人奴隶有关,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故A、C、D三项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1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联邦制与三权分立制至今仍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故选A项。
答案:A
2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官员,不管其职位高低……无权用言语或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说明作者强调的是尊重公民的言论、信仰自由,故B项正确。
答案:B
23解析:题干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原则,即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题干未反映,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4解析:在《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颁布前其所属国已经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错误;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但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并不是议会,故B项错误;两部法律文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保障政局稳定,都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故C项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答案:C
25.选A 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性在圣西门团体中的政治经济地位提高了,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和19世纪30年代的史实,排除。
26.选D 归纳材料可知,无产阶级将夺取资产阶级资本,建立公有制,并且要发展生产力,故D项正确;A、B两项只体现了部分目标;C项涉及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途径,故A、B、C三项错误。
27.选C 解读题意可知社会形态应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存在,而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因而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与生产力水平不符的,失败是必然的,故C项正确。
28.选C 《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只是一种宣传,并未真正做到,故A、B、D三项错误;巴黎公社这种做法是为了得到农民支持,说明其试图建立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
29.选B 二月革命已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临时政府“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即没有认识到当时人们希望退出战争,获得面包和和平的诉求,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临时政府没有解决人们所需,而不是临时政府对外妥协,故D项错误。
30.选A 《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正确;推翻沙皇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就,《和平法令》是指退出一战的协定,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故B、C、D三项错误。
31.解析:第(1)问相对简单,依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即可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从斗争的政治诉求和结果两大方面归纳总结即可。第(3)问难度较大,作答时要联系巴黎公社革命的史实,结合材料中“拼死庇护”“企求”“历次革命受难者”等关键信息,从巴黎公社革命的革命立场、斗争方式、革命目标、革命志向、思想感情等角度展开论述。第(4)问“主流民意”归纳要注意符合材料主旨,“主要原因”的分析要从中俄两个视角进行阐述。
31答案:(1)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2)要求选举权;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都是最终失败。
(3)不能展现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精神;并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不主张暴力革命;“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的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4)主流民意: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在中国大力宣传马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