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深受奴役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飞跃是质的变化,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质变的标志。
这是一部多么恢宏壮丽的诗章哟/中国梦!强国梦!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亿万万颗心动的节拍,铿锵有力/朝着阳光/手指引领的方向/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滚滚潮音/此刻,我仿佛听见/中国巨人火热胸腔里积聚的力量/正噼啪炸响,像疾速的春雷/催动梦想发芽、开花/辽阔山水铺展的花样美景/让今天的中国:脸庞红润,面呈吉祥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以天下为己任也!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
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从此,“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相关知识
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词的特点: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①剥削( ) ②挣扎( )
③松懈( ) ④复辟( )
⑤警惕( ) ⑥不屈不挠( )
⑦勉强( )
2.辨认字形
①②
③④
3.辨析词义
(1)制定·制订
[辨词]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强调不得变更,必须执行。如:“制定纲领”“制定宪法”。“制订”,创制拟定,强调经过草拟修订。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选词]
①人民有了政权以后,就不仅依靠政策,还必须把成熟的政策 为法律,依法办事。
②他们正在________一个新的发展计划,内容是高新技术方面的。
(2)度过·渡过
[辨词]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度过美好的春天”“度过青年时代”;“渡过”,一般用于空间方面,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渡过大渡河。”
[选词]
①将安全牢牢地记在心中,平安将会伴随我们 美好的一生。
②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 长江,解放全中国。
4.积累成语
[语境呈现]
①虽然她和那老人只见过一面,可却在她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②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③李、杜之于唐代诗歌,各有其永垂不朽的历史地位。
[释义]
①不可磨灭:
②不屈不挠:
③永垂不朽: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结合全文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意义?
答:
2.毛泽东的这篇开幕词,或叙述,或阐释;或加以告诫,或提出期望;或回顾历史,或展望未来。所讲的内容不同,朗诵时的情绪和语调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加以分析。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是一件令全国人民激动的大事。在欣喜之余,毛泽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沉缓的语调告诫大家“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并强调“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可见,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时刻保持大局观,对胜利不骄不躁,对困难更是有清晰的预判。
适用话题 “忧患意识”“领导才能”“团结合作”“个人与集体”。
课外素材
豪气干云的毛泽东诗词集锦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②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④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⑤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
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⑨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⑩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素材这样运用
照亮夜空的不是一颗星星,而是繁星;装扮大地的不是一朵鲜花,而是遍地缤纷;汇聚海洋的不是一滴水珠,而是无数细流。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它融入集体中,才能焕发无限生机。屠呦呦带领她的科研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经历190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抗疟疾治疗。中国女排在“铁榔头”郎平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用坚忍、拼搏、顽强的精神勇闯难关,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文是服从于他的革命理想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个人有限的存在一旦融入无限的革命事业中,个体的生命也就实现了升华和超越,成为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毛泽东就是如此选择个人的事业的。在他那里,孤立个体的得失荣辱、肉体层面的艰难困苦似乎都已为这种更高的追求和理想所消融,从而能够在苦难中书写辉煌、在困顿中追求卓越。年轻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坠入爱河后,也曾有过“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的相思凄苦。但经过了革命的洗礼,他已不再“为昵昵儿女语”,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这片土地上的万千工农去挥洒青春与热血。到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寡情未必真豪杰”的儿女情长已为革命事业所升华,化作了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理想。
在毛泽东的诗文里,人民是始终不移的历史坐标。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由于始终不离开大地母亲,才拥有了无穷的力量。毛泽东正是大地之子,对此有着深深的领悟,并不时在字里行间挥洒他的这种人民史观。正是有了这一视野和高度,毛泽东才敢于藐视维护一家一姓之私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把目光转向了广大劳动人民,并大胆宣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这一唯物史观出发,毛泽东还将作为方法论的群众路线发挥得淋漓尽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能够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会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也就掌握了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和不二法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泽东的诗文显露的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物质充满灵性、能让历史进程加快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旦服从于理想、扎根于人民、结合于实践,就会以天河倒泻之势,转化为他和战友们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伟大奋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的诗文才能独领风骚,成为他心路历程的写照。
二、毛泽东时代是人民站起来的时代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回望历史,常想起毛泽东的那段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正是毛泽东对人民的深刻认识,使得他和像他一样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使数千年被视为草芥的劳苦大众站起来了。毛泽东时代是人民站起来的时代,是人民充分展示创造力的时代,也是人民充满自豪感的时代。
在帝国主义面前站起来。在铁蹄踏遍半壁河山的日本帝国主义面前,毛泽东告诉我们,“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非烧死不可”。他告诉全世界人民,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还说,美帝国主义手里的原子弹、氢弹,是吓不倒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重重封锁中力闯世界科技高峰,中国人民有理由在帝国主义面前挺起腰板。
在封建主义面前站起来。封建的皇权、族权、父权、夫权,是千百年束缚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四条枷锁。中国历史上大概不会有哪一场农民革命,会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来得那么彻底。经过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毛泽东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打倒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农民在几个月内就做到了。”“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随着农民权力的升涨而动摇。”试想,有谁会像毛泽东那样支持和鼓励农民反对封建压迫?无可否认,农民革命因其成分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革命。因此,中国最广大贫苦农民是否能真正地站起来,并消灭城乡差别,是解放后毛泽东最为牵挂的事情。中国农民自己选择和创造的农村合作化、社队企业,是农民摆脱封建压迫,走向文明的最为平坦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由掠夺方式——圈地运动推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却不能与之比拟。
在官僚资本主义面前站起来。中国人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劳动人民第一次当家做主人。但是人民要在官僚资本主义面前站起来,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农民革命的队伍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他们能否在全国胜利后做到“两个务必”,还一时难以说清。事情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执政党不仅要抵御“糖弹”袭击,更要防止自己由国有资产管理者演变为所有者和变相所有者,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利益集团。
无可否认,在毛泽东时代,人民在挣脱这些枷锁的时候,是充满自信和自豪的。
在贫穷面前站起来。创建“穷棒子社”的农民胆敢三条驴腿闹革命。毛泽东热情地称他们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他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穷则思变”鼓舞了无数有志气的中国人。
在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我的老家在冀中平原,是海河洪水曾经肆虐的地区,也是著名的碱洼子,井里的水是咸的。这里有很大的管辖京津地区基督教教务的天主教堂,也是义和团和红灯照举旗的地方。与奶奶聊天,奶奶说,这里的穷是远近闻名的。然而最让奶奶胆战心惊的还是大洪水。她说,这一带常发大水,一发大水就上房顶,土坯房让水一泡就塌了,人就掉水里了。1963年,是她老人家经历的最后一次大洪水。那次洪水把我们那一带全淹了,有个电影《战洪图》说的就是那一次大洪水。奶奶说,解放军开着飞机给大家扔干粮,开着小船救那些被水围困的老乡。她说,经历了多少次大水呀,还就是解放军来救大家呀!然而,那时候不仅止于救灾,而是动员人民,用自己的力量防灾。后来,老家的老百姓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修建治海河工程,以后再也没有发过洪水,盐碱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然也有人说,子牙河都没水了。但我奶奶说,不发洪水了。
在救世主面前站起来。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的人不知是否对电影《农奴》有着深刻的记忆,反正我是。那时候还有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表述,“百万农奴站起来”。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解放了百万农奴,是金珠玛米的医生让农奴们在疾病面前获得新生。记得中央电视台首播孔繁森事迹时,一位藏族老阿妈说:“孔繁森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90年代一位援藏的朋友告诉我,我们真的很难想象毛泽东在藏族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毛泽东是法力极高的,比达赖、班禅法力还要高的大活佛,因为他把百万农奴救出苦海,而达赖、班禅做不到。
在高贵者面前站起来。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就在于他非常了解和尊重人民,并希望人民能够真正地站起来,在精神上站起来。他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谆谆教导“高贵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还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有些年头了,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想念他?遥望夜空那闪亮的北斗星,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思想,留下了精神,留下了他的智慧——认识、发现、鼓励、支持和运用人民的力量,让人民真正站起来的智慧。
来源:强国论坛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①xuē ②zhēng ③xiè ④bì ⑤tì ⑥náo ⑦qiǎng
2.答案:① ② ③④
3.答案:(1)①制定 ②制订 (2)①度过 ②渡过
4.答案:①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②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③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不断提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答案:朗诵时,我们要充分注意文中的判断句式和强调性词语、句式,并适当运用重音来加以表现。比如,第二段中的“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一句,重音要放在“全国人民大团结”上,语速要稍慢些,尤其要突出“大团结”三个字。第三段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叙述了其英勇的战斗,情绪激昂,朗诵时,语调应高扬而坚定。第五段阐释了此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朗诵时语调应沉稳而坚毅。第六段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情绪激越、无比自信、无比豪迈,朗诵时语调应高昂、坚定而自豪。第七段和第八段,谆谆告诫,态度诚恳,朗诵时语调应沉稳,语速较慢。后几段在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形势时,既肯定了即将遇到的困难,又指出了光明的前景,朗诵时语调应平稳、坚毅而自信。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率红四团多次作为先头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屡战屡胜,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遵义会议后,杨成武又率红四团多次担任先头团,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强夺天险腊子口,屡立战功。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杨成武戎马一生,素有“百战将星”“开国战将”之称,以“忠诚、勇敢、智慧”而闻名,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和毛泽东的表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艰苦奋斗,众志成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长征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历史启示我们,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奋勇争先,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写作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次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写于长征途中。
相关知识
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不仅孕育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并跨越时空,永远为我们提供着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①惦念( ) ②给予( )③迂回( ) ④坐骑( )
⑤镫( ) ⑥相机包围( )⑦歼灭( ) ⑧追剿( )
⑨勒马( ) ⑩供给( ) 寒暄( ) 帷幄( )
扳( ) 寒噤( )
2.辨认字形
①②
③④
3.辨析词义
(1)侦察·侦查
[辨词] “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是司法用语,主要指调查和检查;而“侦察”是军事用语,主要指观察和察看。
[选词]
①公安人员经过缜密的 ,找到了破案的线索。
②小说《林海雪原》塑造了 英雄杨子荣的光辉形象。
(2)艰苦·坚苦
[辨词] “艰苦”,就客观环境而言,多用于环境、生活、条件、岁月等。“坚苦”,就主观意念而言,多用于人的主观精神或工作作风方面。
[选词]
①在创业中,下岗工人备尝 ,但大家齐心协力,逐步获得成功。
②有一些卑微的工作是用 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
4.积累成语
[语境呈现]
①闪电像一柄利剑把乌云划得七零八落。霎时间,无穷大的天宇熠熠生辉。
②英雄好汉聚义梁山,他们杀贪官,除恶霸,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天下百姓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③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④昆明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是名副其实的春城。
[释义]
①七零八落:
②拍手称快:
③运筹帷幄:
④名副其实: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
2.从本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小平?文章是如何展现其特点的?
答:
3.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4.[观点争鸣]关于长征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这篇文章,并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80多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的锻造者——中国共产党人用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伟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适用话题 “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民族复兴”等。
课外素材
有关长征的名句集锦
①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
②二万五千里长征震动了世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张闻天
③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震古烁今的不朽传奇。这一伟大壮举,突破了人类的生存极限,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任仲平
④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迪克·威尔逊(英国学者)
⑤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
⑥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红星照耀中国》
素材这样运用
伟大长征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再走长征路,经过这片征途,我们听到一句熟悉的话“一个也不能掉队”。红军爬雪山时,响亮地提出: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一个也不能掉队。在这段艰难的行程中,发生过许多将领把马让给战士,把担架让给伤病员的故事。这是一种攻坚克难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神。今天,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途中,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和政府再次强调“一个都不能少”。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是红军走出雪山草地时最温暖的力量,也成了我们的传统,积淀成我们的制度基因。
新长征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当主角。
80多年岁月沧桑,磨蚀了许多记忆,却让长征精神更加闪亮,它已经升华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记者再走长征路”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历史重要关头,我们常常想到“长征”这个鼓舞人心的词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长征”成为一个充满奋进力量的名词,一次次出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斗争、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已经成为坚韧意志的象征。“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曾经是一代人自我激励的口号。
今天,我们依然从长征中获取奋进的力量。就在我们再走长征路的行进途中,广西的优秀扶贫干部黄文秀不幸遇难。她驻村一年,当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她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正是以长征作为精神坐标,获取前行的力量,校正奋进的目标。
为什么红军能有创造人类壮举的力量?因为长征路上,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他们把初心化为动力,把使命扛在肩上,英勇地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新长征的征途上依然有许多艰难险阻,仍然有需要强渡的“大河”,需要翻越的“高山”,需要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奋勇向前,虽然今天已经不像长征路上那样意味着牺牲,但也需要担当;攻坚克难,虽然今天不像长征路上那样充满危险,但也少不了付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再走长征路,我们为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所感动,更体会到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每个人都把责任扛起来,把使命担起来。新长征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当主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重整行装再出发,夺取新时代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毛主席的“雪地讲话”
1935年11月6日,红一军团抵达甘泉象鼻子湾,与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毛主席站在雪地里,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说:“我们用双脚用了一年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这才是真正的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今后,我们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
“雪地讲话”让在场的战士们心中燃起了熊熊火焰。甘泉县党史办退休干部史云楼曾经走访多位“雪地讲话”见证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战士们个个热血沸腾,一个多小时的讲话结束后,大家互相拥抱,高声歌唱,场面十分热烈。”
“雪地讲话”,是长征精神感召力的一个缩影。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打土豪、分田地,讲政策、刷标语,以自身严格的纪律把革命真理传播到全国广大地区。一个个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红军真实的一面,以至于沿途不断有各族同胞跟随红军,加入长征的队伍。
埃德加·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这是一次传播理想信念的伟大征程。”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长征唤醒了民众,鼓舞了人民,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了红军。长征在全国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今,站在象鼻子湾村的高岗上远望,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之地已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80余年前,此地红旗招展,全军沸腾。80余年后,这里已是一派祥和的田园之景,唯有一块“雪地讲话”旧址纪念碑,闪耀着思想之光,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这段火红的历史……
(记者宋振远、李浩、孙少龙)
伟大长征的意义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刘向东、蔡琳琳、李悦) 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确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
长征是宣言书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书”。
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共进行重要的战役战斗600余次,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围追堵截。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一边是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他们拥有飞机、汽车、大炮等先进武器装备,人多势众;一边是战略转移的20万红军,以步枪、大刀为主,缺少重武器,靠双脚走天下,兵力、装备都居于劣势,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各路红军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腊子口,取胜直罗镇……长征雄辩地说明,红军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在英勇顽强的红军面前,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蒋介石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仅如此,长征还谱写了一曲人类征服自然的凯歌。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物资匮乏、生命禁区,这一切,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红军战士挖野菜,吃树皮,翻越皑皑雪山,走过茫茫草地,革命的铁流始终滚滚向前。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在全国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
红军长征所到之处,大部分都是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红军各部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各项纪律,不进民宅,不违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各民族同胞的衷心爱戴和热情支持。共产党、红军的主张得到了当地有识之士的拥护,那些曾经接受过红军宣传教育的广大群众,在后来的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6年春,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在长征中进入西康藏区休整。红军到达甘孜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爱护藏胞的一草一木,保护寺庙,秋毫无犯,消除了当地藏族群众之前对红军的疑虑。甘孜县白利寺的格达活佛,通过和红军的交往,不仅和朱德总司令成为亲密的朋友,支援红军粮食7000余斤,还动员附近的土司头人向红军供给粮食和牛羊。
此后,格达活佛时时关心着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全国解放后,格达活佛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政府副主席职务。1950年,为了减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阻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决心赴拉萨向西藏当局宣传解释中央的政策和主张。行至昌都时,被反动分子毒害,为西藏的和平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时年48岁。
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创建了黔北苏区,1936年2月至3月,红二、六军团创建了黔西北苏区。这两个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黔北高原上点燃了革命火种,给贵州人民带来了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南下部队进驻四川邛崃,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惩办土豪劣绅,进行土地革命,传播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红四方面军离开邛崃时,900多名邛崃儿女随军北上。
红军长征途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创建了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占领丹巴后,在组建丹巴县苏维埃政权的同时也开始组建藏族武装。当年底,成立了丹巴藏民独立师。1936年春,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孜藏区,丹巴藏民独立师随同前往。这支部队着藏族服装,能骑善射,成为主力红军在甘孜地区活动的重要辅助力量。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离开藏区北上。离开藏区的藏民独立师成员大都感到不适应,同时也牵念家乡,不少人自行离队。考虑到这支藏民部队的特殊情况,红军决定解散这个师。除十几人跟随大部队继续北上外,其余人返回家乡。
跟随大部队北上的十几个人中,有时任藏民独立师党代表、后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第一任主席的桑吉悦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毛泽东给他起名“天宝”的那个人。
返回藏区的那些人,受红军的教育影响,长期怀念共产党和红军,后来大都成为帮助解放军进藏的积极分子。
虽然受客观条件限制,藏民独立师只存在了几个月,但是培养了民族干部,积累了藏区工作经验,为后来藏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如大凉山地区“中国夷民红军沽基支队”、六盘山地区“回民独立师”等,都是红军长征途中播撒下的革命种子,在后来的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传承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成了民族精神之魂。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被深深地震撼,并赞叹道:“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长征的胜利,在人类精神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出了令世界惊叹不已的红色篇章。
一、长征精神内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事物,而是依托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存在,其基本要素来自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案例,因而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是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之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民为本精神,构成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理想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开展革命斗争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是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崇高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受住了艰难险阻的考验,最终取得了胜利。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始终坚守的底线,没有这种精神就必然丧失革命的热情和强大的力量。在长征途中,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红军在宣传上做足了功夫,要求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比如,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印发了《为抗日讨蒋告工农民众爱国战士书》等文告、传单,积极组织人员等深入城乡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主张,成功组建了由周素园任司令员的贵州抗日救国军。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体现出来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比如,飞夺泸定桥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之后,国民党的军队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作战指令。红四团接令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与敌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独立自主精神,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后,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后,就召开了事关中国革命走向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了选毛泽东同志为常委、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取消“三人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等重大决定,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乐观主义精神,一直是支撑红军笑对困难、积极向上、保持朝气的重要精神营养。尤其是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围追堵截的生死考验,同时还要经历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抱持消极的情绪和悲观的心态是不可能完成革命任务的。然而,各种艰难困苦并没有把红军压垮,反而激发了其革命斗志和前进动力,使他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充分展现了红军锐不可当的革命锐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实事求是精神,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制胜法宝之一,确保了其方针、政策、军令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赢得革命胜利的保证。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的实事求是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作战方针、土地革命、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实践上。比如,遵义会议否定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适应了革命的需要;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等土地革命的口号,赢得了贫苦百姓的大力支持,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作出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正确的命令;等等。
团结协作精神,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带领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秘密所在,充分体现了坚决服从中央、自觉执行命令、始终团结一心的良好精神风貌。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的,是红五军团、红九军团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以及朱德、刘伯承极力拥护中央北上方针而使张国焘分裂主义未能得逞的大局意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全军上下得以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致力革命的根本前提,维护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权威,确保了红军长征的顺利进行。
以民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充分维护、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红军责任所系。长征伊始,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坚决地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对于不能教育的破坏纪律的坏分子,应给以处罚”;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传唱着一首《红军纪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个个要实行”;进入贵州后,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要求杜绝一切侵害群众、脱离群众的行为;等等。红军所到之处,真正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帮助群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坚信中国革命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为此他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红军在长征这个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中,正是靠这种崇高的理想支撑着他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因此,长征的胜利是坚定的政治信仰、不屈的理想信念的胜利,这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长征的胜利证明: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激发出不懈的追求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时至今日,对于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面临着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考验,又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考验。在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需要大力弘扬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的当代重大价值
红军长征,经历了生死考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以及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等等,无不彰显出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民为本精神等积极的精神元素,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其基本支撑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否则就是遥不可及的愿景。红军长征所彰显出来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万众一心、心系群众等精神元素,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之源。
二是团结进步的精神磁场。从人口数量上看,中国人口共计是14亿,堪称泱泱大国;从民族构成上看,中国共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苗族等56个民族,还有少数未定的民族,堪称是一个民族大家庭。面对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庞大的国家,各种新旧问题纵横交错,需要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才能铸就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红军长征所彰显出来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独立自主、乐观主义、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以民为本等精神,无疑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磁场。
三是干部成长的重要营养。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计。干部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关系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进入了极其难得的黄金发展时代,同时也面临极其复杂的重大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时刻保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而更加需要提高应对挑战和抢抓机遇能力的,正是干部这关键少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于理想信念坚定,在于英勇无畏,在于实事求是,在于一心为民,在于团结协作。长征精神正好可以补足干部的精神之钙,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杜绝形式主义、献身民族复兴,彰显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社会治理的经验启发。在开展革命斗争中,有红军战士出现不良表现,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在1928年4月初就在桂东沙田制定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予以颁布,鲜明地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红军长征途中,总政治部又先后作出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等指示、布告、标语、口号,从高层领导到普通战士,都身体力行做好群众工作和民族工作,对于争取人民群众响应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其支撑是国家政策法规和政府公信力。红军之所以能在群众中扎根,与其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行动自觉分不开。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历史进程中,长征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长征这一精神的源流,依然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回望长征初心,依然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的长征路,我们斗志昂扬,精神饱满,信心满满。
长征胜利80年,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息。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秉天地之正气,凝民族之精魂,在红五星的照耀下,长征精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正如习主席在纪念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结束语:“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①diàn ②jǐ ③yū ④jì ⑤dènɡ ⑥xiànɡ⑦jiān ⑧jiǎo ⑨lè ⑩ɡōnɡjǐ xuān wéiwò bān jìn
2.答案:
① ② ③ ④
3.答案:(1)侦查 侦察 (2)艰苦 坚苦
4.答案:①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②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③筹,计划,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帷幕。指制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④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尤其注重对于天气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一方面展现了时间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对比,衬托人物心情的变化。
2.答案: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3.答案: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4.答案:
观点一 长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进军”,也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一曲人类谋求生存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为了挣脱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撤离”,是一场生死之际间不容发的战斗……长征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机会,使我党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观点二 长征的历史奇迹,不仅唤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革命的向往、同情,而且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传奇性的英雄史诗和无与伦比的壮举。它的影响已经跨越国界,远布四海。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景仰,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大战中的插曲
松柏之气概
金戈铁马,峥嵘岁月,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来,他从枪林弹雨中穿过……爱国运动中,他积极踊跃,不畏强权;狼烟四起的战场,他挥兵酣战,勇往直前;白色恐怖中,他机智敏锐,忍辱负重。革命斗争、武装起义、万里长征路,都印刻着他坚定的脚步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他寄情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为了“两弹一星”,他运筹帷幄,呕心沥血。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开国元勋——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官。他参加了南昌起义,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创建我党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职。在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93载,他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前半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后半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作背景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部队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后来聂荣臻又写了一封信,跟两个女孩一起交给了一位可靠的农民,并把两个孩子送到城里,交给日本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那个大一点的小女孩美穗子竟然被《读卖新闻》找到了,而且还联系到了聂荣臻元帅。此后聂荣臻元帅在1980年秋天,邀请那个日本女孩美穗子来华访问,并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接见。
本篇文章就是聂荣臻在百团大战40年后写的一篇回忆录。
相关知识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其他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回忆录
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法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回忆录要求“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是为第一手资料;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记识字音
①颠簸( )②怜悯( )
③沟壑( ) ④浩劫( )
⑤幡然( ) ⑥胁从( )
⑦襁褓( ) ⑧辗转( )
2.辨认字形
①②
③④
3.辨析词义
(1)安置·安排
[辨词] “安置”,安放、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多指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安排”,着重于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
[选词]
①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都得到了很好的 。
②在温暖中复得是上天的考验还是命运中不经意的 ?
(2)徘徊·彷徨
[辨词] “徘徊”,本义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于比喻义居多。
[选词]
①他心绪不宁地在房间里 。
②这种 不安的心理好像把什么人都传染上了。
4.积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
②香港功夫片中刀光剑影、激烈厮杀的场面扣人心弦。
③至仁至义的聂荣臻元帅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被称为“活菩萨”。
④反动统治阶级巧立名目,在治水、导淮等等幌子下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⑤精神上的迫害比肉体上的迫害更惨无人道。
⑥在旧社会,一遇到荒年,穷苦人便背井离乡,到各处去讨饭。
[释义]
①孤苦伶仃:
②刀光剑影:
③至仁至义:
④横征暴敛:
⑤惨无人道:
⑥背井离乡: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答:
2.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答:
3.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答:
4.[拓展延伸]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元帅的情景,然后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在炮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战场,无辜的孩子常常成为牺牲品,这是莫大的悲哀和不幸。抗战军民把彷徨无依的美穗子姐妹从死亡边缘解救出来,让她们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怎样的宽容、大度和仁爱!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有些日军杀妻弃子,仓皇而逃,在中国留下了5000多名孤儿。饱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的中国母亲不计前仇,纷纷把日本孤儿领回家中,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悉心养护,视如己出。这是多么高尚、无私的母爱!
战争之痛有多深?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间接损失达6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日本家庭妻离子散,人财两空。聂荣臻在写给日军的信中说:“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巨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万恶之罪行也。”这里,聂帅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是万恶之源,但中日两国百姓却并非天生的仇敌。
用箩筐送回的美穗子长大成人。当她怀着报恩之心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回到日本的遗孤大都铭记着中国的养父母,有的捐资建造公寓,有的给养父母养老送终。为了回报中国母亲抚育日本孤儿的恩情,一位名叫远山正瑛的日本老人,不远万里来到内蒙古恩格贝,在茫茫沙海植树造林十几年,用代表生命、象征和平的绿色洗刷侵华日军的罪孽。这让人们看到了跨越国界的真情和渴望,看到了中日两国人民执著于和平的精神。
然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让珍爱和平的人们寝食不安: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日本人美化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在收养几千名日本遗孤的东北,侵华日军遗留的毒气弹依然摧残着那里的百姓。这对于宽厚善良的中国人民是多么大的伤害!这一切都警示人们——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
课外素材
聂荣臻将军阁下:
这封信草草不恭,请您原谅。我匆忙地看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我惊讶了。我不就是将军所要寻找的“兴子”吗?
那时我才四岁,妹妹一岁,当时情况已记不得了,我父亲是河北省井陉煤矿铁路井陉站职员,昭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负伤而死,母亲被炮弹炸死。
据伯父讲,我被八路军领走,后又送回来了。遗憾的是妹妹于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铁路局石门铁路医院死亡。回国那阵子,我常常向姥姥讲起“吃梨”和“坐挑筐”等事情。
姥姥是贫民,我在经济贫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经历了无数难以言表的痛苦。现在,我成了家,有了三个女儿,感谢您救命之恩。日中两国恢复邦交的时候,我曾在一刹那间悼念过,要是我的父母也活着该多好哇?
如果可能,我想到父母和妹妹的亡地拜访,对我健康地活着表示感谢和进行充分的凭吊。如果情况允许,我想访华拜会阁下,特别要感谢您救命之恩。
祝您更加健壮地工作。
美穗子
素材这样运用
在恩格贝沙漠,人们为远山老人铸了一尊铜像,基座上写道:“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远山老人和美穗子一样,怀着感恩的心,致力于和平事业,让人赞叹,令人敬佩。
面对嗷嗷待哺、孤苦伶仃的日本孤儿,无论是侠肝义胆的中国将军,还是心地善良的普通百姓,都敞开了温暖博大的胸怀,情真意切,仁至义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回首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重温将军救孤的佳话,我们不禁感叹于中国军民以德报怨的义举,感叹于中日两国志士仁人的国际主义情怀,更对中日两国关系抱有一份期待,期待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情感能够化解矛盾、消弭纷争,促进中日和平与友好事业不断发展。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共14年。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一)局部抗战阶段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2年1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迅速沦陷,东北军大部分撤至锦州,张学良亦将辽宁省府迁移至锦州。1932年1月1日,日军进攻锦州,但东北军最终仍以“不抵抗”的姿态,退出了锦州。由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炮制伪满洲国。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即淞沪抗战)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起点之一,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也是局部抗战阶段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一次战役。它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全面抗战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全面抗战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抗战期间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帖》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千米,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地区及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每年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链接:日本侵华实录 (1874年至1931年)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名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辽宁省。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日军所至,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仅在田庄台一地,就杀死我军民2000多人。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割地赔银的《马关条约》。6月,日军再度登陆台湾。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日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交纳3000万两白银,日本才交还辽东半岛。
1898年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7月,日军攻陷天津,在津抢劫白银200多万两。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京烧杀淫掠。
1901年9月,清政府与日、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交出税务、使馆区管理权,并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1905年1月,日军再度占领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 (今沈阳) , 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获得在我国东北南部之特权。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1907年7月,日本与法、俄签订秘密协定,把南满和福建定为日本势力范围。
1914年8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山东黄河以南地区划为日本对德“作战区”。10月,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全线。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8年日军开抵哈尔滨,攫取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管理权。
1925年5月,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其他工人10余名。后又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场打死工人和学生71人,打伤数十人。
1926年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后日本调军舰于大沽对中国进行威胁。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抗议,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
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4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使我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7周年了,但历史不容忘却。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其罪恶罄竹难书。这里,我们回放了历史的几个镜头,而这些不过是当时历史的一点极小的碎片。
面对这些当年的证据,难道还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一切不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吗?
真相永远比一切言语更有力量!
细菌还没死
60多年前,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试验、制造细菌武器,并在许多地区施用,致使受害的村镇鼠疫、霍乱流行。仅浙江省衢县就有51个街区、19个村庄受害,细菌感染致死2000余人,并波及邻近的义乌县。而在湖南省常德市则有156个村庄的村民遭难,死者达7000余人。60多年过去了,许多死里逃生的受害者至今仍留有后遗症,或皮肤上仍然溃烂红肿,终生失去劳动能力;或在心理和身体上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
侵华日军细菌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是一部惨绝人寰、血腥无比的历史。
细菌战受害地区实录:“烂脚村”伤疤留到今天
2002年3月4日,二战日军细菌战中外调查人员在浙江省金华市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虽然走访的只是市郊部分“烂脚村”,但受害人数之多、受害程度之深,还是超出了所有调查人员的预想。汤溪城隍庙里坐满了自发赶来的群众,大多是二战日军细菌战的受害者。面对调查人员,他们露出了“烂脚”:蔡家芳至今右腿上还留着一个鸡蛋大小的伤疤,皮肤则像松树皮一样结着痂,斑斑驳驳;丰志寿卷起裤腿,上面有“烂脚”留下的痕迹,挽起袖子,上面也有“烂手”留下的印记……
1942年的洪国济只有14岁,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双腿突然起了水泡,又痛又痒,破了还流血、溃烂,烂得很深,骨头都露出来了。到学校上学时,他的烂脚发出一股烂肉的臭味,在一两米远的地方都能闻到,同学们都不愿接近他。为了接近同学,每天上学前,洪国济都要先到河里将脚洗干净,再敷上一种草药,才敢去上学。在洪家,洪国济的病情还不算是最严重的。他的父亲带着“烂脚病”到田里干活时,因为烂得厉害,蚂蟥竟从烂处钻进去;他的母亲、二姐、爷爷最终都丧命于“烂脚病”。弟弟洪定甫虽然没有染上“烂脚病”,但因为一家人都挤在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他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比患病的亲人轻。他说,晚上,房间的“烂脚”臭味熏得他无法入睡,白天放学后,他还得经常洗一大堆衣裤、被子。村里人不明真相,以为他们得了什么瘟病,连最亲近的邻居也不愿意跟他们接触。村里的水塘是绝对不允许他们用的,洪定甫只好到村外一公里左右的塘里洗涤。这些衣物上,沾满了从父亲、母亲等患病亲人身上掉下来的“烂肉”,洪定甫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臭味,洗着洗着眼泪就会忍不住流下来。
始终参与调查的美国历史学家哈里斯和美国医学家麦克·法兰兹布劳、马丁·法曼斯基看了洪家的“烂脚病”以后,非常震惊,他们认定:这是二战日军细菌战造成的人为伤害。
鼠疫盛行的年代和火葬炉不灭的青烟
侵华日军731等部队,把14世纪毁灭了当时欧洲40%人口的鼠疫菌和其他的细菌,在中国的大地上各处散播。无辜的中国人民被这些看不见的武器所杀害,具有数百、上千年文明的城市村庄被摧毁,最为悲剧性的是,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细菌战受害地之一的浙江省衢州,1940年10月,日军从空中投放了鼠疫菌后,引起鼠疫发生并流行了13年。在同省的受害地义乌,鼠疫蔓延到全县,并传播到邻县东阳。被保存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陆军军官井本熊男的业务日记,上面记录着细菌战作战计划、准备、实行以及战果等全部内容。
1941年11月4日,一架轻型轰炸机在中国湖南省的常德散布了36千克带有鼠疫的跳蚤。过了两周以后,便出现了有关鼠疫大流行的“战果报告”。据了解,当年常德死于鼠疫的,光有名有姓的就有几百人。设在常德市大西门外千佛寺的火葬炉日日冒烟。据记载,那里先后火化了360具鼠疫病人的尸体。
宁波的钱贵法是当地鼠疫患者当中的唯一幸存者,当年16岁的他奇迹般地从死神手中逃脱了。1940年10月,日军在宁波空投带鼠疫的谷子,上百人很快染病死去。钱贵法也病倒了,被拉到受害最严重的甲级隔离区。“我被拉进病房后不久,前后左右躺着的人全都死了,他们身子躬着,满脸发紫,嘴巴干裂,样子痛苦极了。到后来,我病得跟他们没有什么两样了,两个抬尸体的丧葬工,见我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以为我死了,抬起来就要往棺材里放,其中一个眼尖,发现我微微挣扎了一下,连忙喊:这个人还在动,还在动!这样,我才留在了人世……”
细菌战的受害地区,半个世纪以来,为预防鼠疫再发生,必须每年数次在广泛的区域范围内,捕捉大量的老鼠和跳蚤进行鼠疫菌的检查。根据这些地区卫生防疫机关的检查结果,浙江省衢州、义乌以及6个细菌战受害地之一的湖南省常德,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至到目前为止,还发现有鼠疫菌抗体呈阳性。上述的检查结果表明:在这些地区,鼠疫菌依然在活动,鼠疫再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细菌战不只是历史,更是现实。
活人解剖
在使用大量病菌在活人身上做实验的同时,侵华日军还在实验对象已经发病而尚未死亡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活人解剖,更有甚者,是把健康的人解剖后用来做标本。金成民和王选都曾从当时在侵华日军731部队服役的士兵那里取得过第一手证词。
日本人筱冢良雄介绍,为了检验细菌的杀伤程度,731部队用俘虏来的抗日战士进行了众多的人体试验。其中筱冢良雄也进行了多次人体解剖,亲手杀死了5名被称为“马路大”的“试验材料”,在完成第3例解剖任务后,长官才说:“你终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了。”
原侵华日军731部队一队员揭露说:1943年,一个中国少年被严刑拷打后带进了解剖室。他被扒光衣服,几个日本军医扑了过去,将他按在手术台上,挣扎的四肢被皮带紧紧地扣住,小孩全身被消了毒,注射了麻醉剂,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日本军医一刀将他的腹部切开,“按肠、胰腺、肝、肾、胃的顺序取出各种内脏,经一一分离,呼呼地扔进铁桶里,再立刻把铁桶里的脏器放入装有福尔马林的玻璃容器内盖好”。“取出的内脏中,有的还在福尔马林液里不停地抽动。”随后,又从小孩耳朵到鼻子横着切了一刀,头皮切开后,就用锯子锯,头盖骨被锯成三角形掀开了。大脑露出时,一个队员用手伸进柔软的保护膜,把脑子取了出来,立即放进装有福尔马林的容器中。手术台上只留下少年的四肢和一具空壳身躯。一个年幼的生命,就这样惨死在恶魔们的手术刀下了。
在日军各野战医院,拿中国被俘人员做活人解剖实验也是常事。原日本陆军第117师团野战医院军医野田实,就曾亲自参加过这种惨无人道的实验。他在《太行山下一魔窟》一文中写道:1945年4月,曾在河南省焦作镇对一名二十五六岁的中国青年进行活体解剖实验。将这位中国青年的腹部、气管切开,四肢锯断,又往血管里和左胸心脏注入空气……致死后扔进了掩埋场。
请记下这些数字: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数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人数);
3000千克——侵华日军“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千克的纯细菌 (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千米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做试验人数 (仅日方承认的) 。
也请记下这些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名词:
伤寒、副伤寒、霍乱、菌痢、炭疽热、马鼻疽、鼠疫、破伤风、气性坏疽……
还有那些罪恶的方式:
投放细菌炸弹、飞机喷雾、人工散布、细菌炸弹……
王选要说话,义乌要说话,中国要说话。“让全世界了解真相,过去的日本曾严重违背国际公约,掩人耳目,惨无人道地进行细菌战毒害无辜的中国平民,且延及今日。重要的是,在遭受日本法西斯荼毒的土地上,还有那么多的受害者,而凶手却逍遥法外!”(记者:丁文杰)
大战中的插曲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①bǒ ②mǐn ③hè ④jié ⑤fān ⑥xié ⑦qiǎng⑧zhǎn
2.答案:① ② ③ ④
3.答案:(1)①安置 ②安排 (2)①徘徊 ②彷徨
4.答案: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②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③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竭尽仁义之道。④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⑤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⑥离开家乡到外地。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2.答案: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3.答案: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4.答案:略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见证历史,胸怀天下
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尝离开过新闻?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让我们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风云激荡的当今,胸怀天下的人们祈祷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只有放弃权利与拥有、愚昧与偏见的争斗,才能维系人类“爱”的存在,滴水穿石,共同构建我们富庶而美丽的蔚蓝色的家园。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写作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关知识
关于香港
香港地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深圳市。它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全境陆地面积为1092平方千米。人口约700万,其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8%,祖籍广东省的最多,英国人和其他外国人约占2%。
1842年,满清朝廷在与英国进行的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政府签下《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英国人于是将港岛南区小渔村之名称香港,作为全岛之总称。1860年,北京城被英法联军攻陷,满清政府又被迫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及昂船洲割让给英国。1898年,满清政府又被迫将今日新界租与英国,为期99年,并起用香港为其正式名称。1984年,中英双方达成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起,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香港回归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因为香港回归标志着世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国家制度治理模式的诞生。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文体知识
新闻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①紫荆( ) ②停泊( ) ③冉冉( )
④易帜( ) ⑤婆娑( ) ⑥噩梦( )
⑦步履( ) ⑧窒息( ) ⑨祷告( )
⑩令人瞩目( ) 雏菊( )
(2)多音字
①②③
④⑤⑥
2.辨认字形
(即 既)然 (即 既)使 步(履 屐)
木(履 屐) (秘 密)码 (秘 密)方
(嬉 嘻)笑 (轨 规)道 (豢 券)养
3.辨析词义
(1)凝重·庄重
[辨词] “凝重”和“庄重”都有严肃的意思。“凝重”侧重神态表情端庄,声音等浑厚、浓重。“庄重”侧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选词]
①会议室不大,与会的人员也不多,但每个人的表情很 。
②因为这是一个要以个人名誉和信用作担保的 承诺。
(2)消失·消逝
[辨词] “消失”的“失”有“遗落”“找不到”的意味,指事物形象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过程。它是主观观察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原来的事物真的没有了。“消逝”的“逝”与去而不返、死亡意味有关。
[选词] 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 ,而听众也在慢慢 ,这也正应验了文学精神正在萎缩的事实。
(3)管制·管治
[辨词] 二者都有管理的意思。“管治”指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管制”指强制管理。
[选词] 在两岸军事对峙期间,马祖一直被作为战地 ,不仅台湾本岛人不能进,马祖人也不能出,直到1994年才被全面解除入出境 ,并被局部开放供台湾岛内民众观光。
4.文学常识
新闻,也叫 ,是报纸上常用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事实的真实性、时效性、指导性等特点。一般由 、 、 、结尾等部分组成。 是新闻的内容提要。 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是新闻的中心部分。它要写明新闻的主要内容,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材料的选用要点面结合,形象具体,切忌空泛议论。
5.积累词语
① :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② :接待、装载。
③ :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④ :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⑤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⑥ :注目。
⑦ :景色等鲜明可爱。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的角度有什么特点?
答:
2.怎样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把民族的自豪感化为奋斗的力量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就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之后,“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中国多少代人的夙愿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沧桑巨变,令人自豪。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止步,而应该把民族自豪感作为不懈奋斗的力量。2003年杨利伟访问香港时说:“千年飞天梦圆,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构筑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几代航天人为此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杨利伟等航天英雄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奋斗的榜样。
【适用话题】 可用于“中国崛起”“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战争与和平”“祖国统一”“呼唤”“实力与尊严”“圆梦”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课外素材
名句积累
①武力正表现了人类的软弱。——泰戈尔《牺牲》
②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雨果戏剧集》
③把世界拥抱在整个怀抱之中!战利品太沉重了……——罗曼·罗兰《母与子》
④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托尔斯泰《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⑤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罗曼·罗兰《神圣的祭坛》
⑥在和平主义的温床上培植香菌,那是不需要什么肥料的,一夜之间它们就可以突然茁长起来关于和平的名言警句。——罗曼·罗兰《搏斗》
⑦国家用兵,是为的正义。如果国家一旦侵犯了正义,那与我们挥斧相向的暴君的巢窟何异?——罗曼·罗兰《狼群》
⑧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当我们看到初放的花朵时感到无比幸福。现在,当我看到娇嫩而充满活力的人类善良之花冲破欧洲仇恨的冻土迎风怒放的时候,我又感到了这种幸福。它们证明,温暖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
⑨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苦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得了自由。我们呼吸它珍贵的气息,我们很自然地享受它,正如我们享受那吹拂大地、充塞在我们肺部的新鲜空气一样……而只要几天,这颗生命的宝石就被人偷去了;几小时内,在全世界,一片窒息的网罗便笼罩在“自由”的战栗的翅膀上。——罗曼·罗兰《先驱者》
素材这样运用
(一)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安定发展推波助澜。祖国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统一大业的完成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景!不论是祖国的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是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备受鼓舞;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广得民心。(《说“安”》)
(二)“今天又是中秋节,他已经50多年没回来了。”姥姥踮起脚尖站在门槛旁,又在重复着她每年的今天都会说的话了。我听这句话也听了十多年了,看到她一步步从充满希望到失望,如今,她显然已经绝望了,却仍然强迫自己相信,他还会回来。
他,指的是我姥爷。姥姥常对我们说姥爷个儿很大,皮肤很白,很有看相,只可惜结婚第二年,他跟国民党军一起到台湾去了,之后一直没有音讯。听爷爷说,他也没见过姥爷,所以姥爷对于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几乎是位可有可无的人物。只有姥姥,每天把他念在嘴里,挂在心上,想在梦中。这么多年来她踮起脚尖,日盼夜盼,结果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节,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今天是中秋节,大家一起围坐在餐桌边,一起吃团圆饭。姥姥突然感叹一句:“不知啥时候,我们一家人才能真正的团圆。”于是大家又都陷入沉思中,爸爸安慰道:“放心吧,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记得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姥姥特高兴,坐在电视机旁的人,就只有她一个人激动得流泪。她说:“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啊!”后来澳门回归祖国,这一次她没有哭,她开心地笑了,并向我们全家人宣布:“澳门也回归了,接下来就是台湾了。我用不着踮起脚尖了。”说完,就唱起了那首《七子之歌》,虽然音调有些不对,而且声音中夹杂些颤抖,但她还是尽情地唱着。
接下来的几年,姥姥渐渐没以前硬朗了,对亲人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像一块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她依旧和以前一样,看新闻,看天气预报,还时不时发出声音:“台湾气温降低了,会不会冷?”有时却是愤怒的声音:“台湾要搞台独,不行!”
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她不能看新闻,也不能听天气预报了。爸爸知道她关心台湾问题,每天都把最新消息告诉她。她把期待当作信念,面对着病魔的折磨,她靠着这种信念支撑着。看着她那样痛苦,我们全家人也跟着痛苦,可是却无法帮助她。
直到一天,我把关于台湾的最新消息告诉她:“台湾问题已经和平解决了,她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且,我们也已经与姥爷取得了联系……”虽然这是假的,但她相信了,她在欣慰中闭上了眼睛,看她安详地离去,我们感慨万端。台湾,姥爷,快回来吧,实现我的谎言,也实现姥姥的心愿。
(《踮起脚尖》)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华社评论员(1996年)
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经推委会选举产生,是继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产生后,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进展。香港舆论和各界人士普遍认为,临时立法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定能在保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常运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在临时立法会选举产生的前夕,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在一份声明中再次公开反对成立临时立法会,指责中方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还扬言要由国际法庭来裁定临时立法会是否合法。他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的采访时,攻击临时立法会是“愚蠢之举”。里夫金德在他的声明中说什么“英国对香港的政策是以中英联合声明为依据的,临时立法会不符合联合声明的规定”。他连起码的事实也不顾了。众所周知,临时立法会的设立正是英方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规定的结果。如果英方能履行承诺,遵守中英联合声明,遵守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遵守中英通过外交途径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立法机关“直通车”的安排完全是可以实现的。然而,由于彭定康等人背信弃诺,坚持另搞一套“三违反”的政改方案,才导致“直通车”安排被破坏。随后,在中英双方就此举行的十七轮谈判中,尽管中方对英方进行耐心劝说,希望他们回到“三符合”的立场,但英方一意孤行,终止谈判。在“直通车”安排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预委会才提出了依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决定设立临时立法会的建议。这个建议被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采纳,形成了成立临时立法会的决定。筹委会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维护联合声明,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防止出现法律空缺,完全是合情、合理和合法的。直至今日,英方仍然坚持错误立场,实在令人十分遗憾。英方怎么好意思把维护联合声明的桂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呢?
英方在声明中煞有介事地提出,中方要确保临时立法会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前不会执行其职能。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外交部完全清楚中方的立场。中方曾多次表示,临时立法会是为九七年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一些必不可少的法律,使香港不至于因法律空缺而影响特区的正常运作。它制定的法律不会在九七年的七月一日前生效,不会侵犯港英立法局的立法权。这一切早已昭告天下,英方再提这个问题,无非是想重新挑起争论,误导国际视听而已。
至于英方居然要在香港问题上打什么“国际牌”,甚至扬言要联合一些国家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这实在是太荒谬可笑了。上个世纪英国恃仗武力,强行割据香港九龙时气焰多么嚣张。但殖民者称王称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至今日,英方却依然摆脱不了殖民者的心态。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香港问题在回归以前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事,在回归以后,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国政府都无权干涉。所以,英国外交部在临时立法会即将选举产生前夕发表那样一份声明,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讨个没趣。至于彭定康攻击临时立法会选举是“闹剧”,事实给了他最好的答复,那就是香港现在立法局的三十三名议员被选进了特区临时立法会。究竟是谁愚蠢,谁在那里搞“闹剧”,这难道不是再明白不过的吗?!
从英方气急败坏的谈话中,人们不难看到说话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奉劝英方面对现实,不要制造麻烦,做一些有利于香港平稳过渡的事,这才是符合英国长远利益的明智之举。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电)
七子之歌
闻一多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①。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②。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③,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 Lorraine耶④?“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⑤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⑥?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⑦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⑧,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⑨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⑩,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硇洲是我的一双管钥 ,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岛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作品注释:
①邶(bèi):是周灭商后分封的小国,在商都朝歌以北,在今河南汤阴县。邶国民歌称“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②《凯风》:为《邶风》第七篇,首句“凯风自南”的开头二字,即用作诗的篇名。全诗共四章十六句六十四字,写一母亲欲弃其七个孩子离家而去,七子向母自责哀告,以回母之心。闻一多有感失地同胞失于祖国,受异族之压迫,遂仿此诗用拟人手法将先后割让租借出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地,各为一章,写成《七子之歌》。愍(mǐn):同“悯”,忧愁。
③《尼布楚条约》:即《尼布楚议界条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额图和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
④Alsace Lorraine(阿尔萨斯—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将此地区割让给德国,历时47年,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收回。
⑤澳门: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岸的一个半岛。据文献记载,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商人在明政府官员同意下,开始租住这个半岛的一隅。那时“澳门”这名字尚未出现,半岛南端古称“濠镜澳”,其名已著于《明史》。以“澳南环有二湾,规圆若镜也”,故称为“濠镜澳”。后来称为澳门,则因澳有南台、北台二山,相对如门,故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葡人在澳门占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允准葡人“永居管理”,澳门才真正沦为殖民地。一百年后的1987年,中葡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于1999年12月20日由中国收回主权,澳门回归中国怀抱。
⑥妈港: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闽粤两地人民即在澳门修建有妈祖神庙,所以初来的葡人即以“妈港(MACAO)”名之。
⑦香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直至1997年7月1日收复。
⑧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⑨台湾:1895年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已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复,解放战争后蒋介石带领中国国民党余部逃往中国台湾。
⑩氤氲(yīnyūn):烟云弥漫。
威海卫: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复。
广州湾:湛江港之旧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法签订《租借广州湾条约》为法国侵占。1943年转为日本占领。1945年签订《中法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归还中国,现建为湛江市。
硇(náo)洲:岛名,在广东省湛江附近海中。
九龙: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侵占九龙尖沙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九龙于1997年7月1日与香港一同收复。
旅顺,大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签订《中俄会订条约》,被帝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曾被日本侵占。1950年起中苏共管,1955年由中国收回。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①jīng ②bó ③rǎn ④zhì ⑤suō ⑥è ⑦lǚ⑧zhì ⑨dǎo ⑩zhǔ chú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答案:既 即 履 屐 密 秘 嬉 轨 豢
3.答案:(1)①凝重 ②庄重 (2)消逝 消失 (3)管治 管制
4.答案: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 导语 主体
5.答案:①易帜 ②接载 ③序幕 ④退役 ⑤掩映 ⑥瞩目
⑦明媚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2.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学习弘扬,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还有就是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这种道德情操。
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永远活着。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著名新闻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穆青到山西省临汾市参加八路军。1939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冯健(1925~ ),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著有《冯健通讯选》。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焦裕禄 (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的标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及其他先进典型。
写作背景
为了摸清河南的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地区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了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是,穆青仍然觉得有重新采访、重新撰写的必要,经过多次采访、座谈,七易其稿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相关知识
通讯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的特点有: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较浓的议论色彩。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①盐碱( ) ②洼窝( )
③饲养( ) ④颤抖( )
⑤屹立( ) ⑥和蔼( )
⑦桃酥( ) ⑧果脯( )
⑨调侃( ) ⑩跌宕( )
2.辨认字形
①②
③④
⑤⑥
3.辨析词义
(1)怂恿·纵容
[辨词] “怂恿”指暗中或公开地指使、鼓动别人干坏事;“纵容”指对坏行为放任不管。
[选词]
①他 学生上街哄闹。
②看着他们越滑越远,你却一味 。
(2)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辨词] 都含有“心地光明”的意思,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异:前者偏重在人的精神品质,指胸怀坦白。后者指人的行为正当、正派。
[选词]
①譬如人 便是好人,昏昧迷暗便不是好人。
②圣人所说的话, 。
4.积累词语
① :原是过去风水先生的说法,认为山势如龙,从头到尾都有血脉连贯。现在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②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③ :戛(jiá),象声词。戛然,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一下子被突然停止。
④ :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迅疾。厉:猛烈。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亦指果断、干净利索。
⑤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人物通讯中描写的焦裕禄的人物形象,何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试加以概括。
答:
2.为什么一篇新闻作品竟有如此之魅力?为什么它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试谈谈本文的艺术魅力何在。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焦裕禄同志深切地说:“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在这穿透时空的带着巨大能量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那血与火的革命征程中,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浇灌的英雄土地滋养了他,是渴望解放并倾其所有支援革命的伟大人民养育了他。他的思维已经彻底跳出“李自成式的打天下坐天下”的历史轮回,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英雄的革命先辈们续接到了一起。
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在于使“人生命的意义”越来越清晰,就是弘扬正能量,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和谐美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放眼世界,是马克思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这个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共产党人在践行这个真理。焦裕禄同志无疑是这个集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深刻认识这个重要意义并坚定地践行这个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
课外素材
人生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时,可以说:我整个生命和精力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
焦裕禄名言
①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③干革命工作吗,总会有困难的。越是有困难,越要有雄心斗志,越有困难,越要学习毛主席著作。
④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素材这样运用
对崇高的呼唤和追随
天空用渴望的目光寻找你;
大地用炽热的心声呼唤你……
在孩子们清晨般新鲜明朗的笑容里,在千千万万善良人们的心中;在漫漫高原闪亮的绿叶上,在曾经风沙、水涝、盐碱“三害”肆虐的地方;在伸向远方那莽莽苍苍的路上,在中华片片壮丽、神奇的土地里,你一直是一种寄托、一种企盼——支撑着我们心中的骄阳万里!
在正直的世界里,你何曾离去!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你的根就在这块你深深眷恋的土地!告诉历史,一个人民公仆的形象,一座无数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怎样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躯体的你,已是长眠不醒,难以追回;精神的你,却永远存在。如同那一轮红日,即使落入地下,依然温暖着土地,依然会有灿烂的重生!
你是土地的儿子啊!你一定知道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巨木的艰辛,知道溪水百折不回流向海洋的执着,知道飞鸟振翼拥抱蓝天的渴望……
当金钱的浊流把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吞噬的时候,你从不动摇。
我于是想起罗曼·罗兰的句子:真正的光照决不是永远没有黑暗,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为卑下的情操所折服。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你的微笑,那么骄傲,那么年轻,像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是你无言的微笑告诉我,美好的情操,对生活执着的追求,不会因为风雨的侵袭而凋零,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漠!
有人说,你是一颗星,点亮了璀璨的银河!
这颗星逝去了,多少双眼睛在寻找你。
你是太阳,让人们感到生长的土地是温暖的。你用平凡的一生,唤起了多少人心头的热望,又重燃了多少颗像我一样不再年轻的心。
我又看见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感到了你胸中燃烧不息的力量。你,地下那颗太阳啊,躯体的你永远逝去,精神的你却始终陪同我们前行……
土地是温暖的,心灵也不会冻结。我们前进的脚步,在大地上敲响了一串清脆的鼓点……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专题导语
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他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在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收录了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三位资深的新华社记者于1966年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1990年发表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旨在将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完整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将这份敬意和感动以图书的形式保存。
深度阅读
人民呼唤焦裕禄——重访兰考
新华社记者:穆青 冯健 周原
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在这声声呼唤中,我们3个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专程到焦裕禄墓前敬献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永存”七个字,表达了我们对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的崇敬和思念。
焦裕禄去世已经26年了。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陵园里,参天的泡桐绿荫蔽日,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地上竖立着一面屏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我们默默地站在墓前,望着那高大的墓碑,环顾兰考大地,思前想后,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
24年前,当我们第一次踏上兰考这块苦难的土地,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还在猖獗地为害人民。一年365天,多一半漫天黄沙飞扬。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清晨起床,被褥总是蒙着一层黄尘。白色的盐碱每年不仅要碱死几万几十万亩禾苗,还侵蚀着千家万户的墙脚和锅台。内涝渍死了大片庄稼,有幸捉住苗的,一亩地打下几十或上百斤粮食就是上好年景。
今天,兰考1800平方公里大地和98万亩耕地,大变样了。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20多年过去,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了。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麻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农桐间作,一亩地每年仅桐树就可以增值200到240元。我们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而且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雄伟的黄河大堤,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
东坝头是黄河下游一个最险要的地段,从三门峡、花园口奔泻而来的黄河激流,在这里按照人们的意志,回旋了一个马蹄形,从巍峨的石坝脚下乖乖地折向东北,奔向大海。滔滔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给这一带留下了271个大大小小的沙堆。每当刮起5级以上大风,黄沙蔽日,天昏地暗,一夜之间沙丘就能搬家。24年前,我们来这里采访,举目黄沙茫茫,不见树木。这次,我们再访东坝头一带,茫茫黄沙已经不见踪影,眼底尽是一望无际的麦海。农民开着汽车、拖拉机,赶着牛车,正忙着收割麦子。微风起处,漾起层层金色的麦浪,一个个旧日的沙堆,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刺槐林,极目望去,宛如飘浮在金色麦海里的一个个绿岛。
我们沿着曲径登上名叫“九米九”的大沙丘。头上绿叶盖顶,脚下青草铺地,林子里阵阵凉风宜人。盛夏的阳光从华盖般的槐叶缝里流泻下来,像撒下一条条金色丝线。24年前,我们曾吃力地爬上这个沙丘,流沙灌满了我们的鞋袜。那时,沙丘顶上刚刚种上稀疏的刺槐苗,迎着寒风有气无力地摇曳着。
邻近“九米九”的下马台,原是临大路的一个村庄。因为沙丘移动,村舍、水井被淹没,村民弃家外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方圆50亩的大沙丘。焦裕禄从1963年春天开始,组织农民在这里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如今也早已成林了。72岁的护林老人王心茂告诉我们:“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王心茂一家人就住在林中小屋里,年年月月守护着这片焦书记留下的林子。他爱树如命,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党、对他心目中的焦书记多么深沉的感情呵!
当年受到焦裕禄称赞的“四杆旗”之一的韩村,也许是兰考农村今昔变迁的一个缩影。
韩村周围是洼地,常年渍水,土地碱化。24年前我们来这个村访问时,饥寒交迫的农民含着泪告诉我们:1962年全村27户人家,每人只分得老秤12两高粱穗。贫穷像蛇一样缠着这个村庄。在那许多人感到沮丧的年代,他们人穷志不短,硬是不要国家的救济粮和救济款,自力更生,到老洼窝里割草卖草,换来三头毛驴和农具,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就在这个时刻,焦裕禄来到韩村,他从韩村人身上看到了千斤重担不弯腰的志气,深深地感动了。他把韩村的代表请上表彰大会的主席台,号召全县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次我们又到韩村,看到人们引来的黄河水把洼地淤高了,低洼的荒草窝长出了一坡好麦子、好花生,昔日的盐碱地也种上了棉花。当年的茅屋都换成了一色的砖瓦房。全村51户,有22户买了拖拉机。
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兰考火车站。20多年前,这里的一切令人触目心酸。那时冬春季节,有多少兰考的灾民在这里啼哭饮泣,有多少家庭在这里骨肉离散。站台上堆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救灾粮,站内站外,货运列车的棚顶上,都坐着衣衫褴褛的灾民。这一切,仿佛是我们昨日所见,依稀历历在目。而眼前,车站的一切完全变了。整洁的站台修了花坛,东来西去的客货列车井然运行。75000平方米新建的货场可以同时装卸100多个车皮。最近5年,兰考火车站每年平均装车外运的粮食、棉花、桐材、油料等有1亿多公斤。焦裕禄深夜到火车站含泪看望农民弟兄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凄苦场景,已经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
焦裕禄临终前曾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多年来,兰考的党和政府抱定“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焦裕禄用生命绘制的那张蓝图,今天已经成为兰考大地的现实。
兰考人深情地说:“咱焦书记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二)
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民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
今年以来,已经有30多万人来到墓前凭吊焦裕禄。
当年那个大雪封门的日子,焦裕禄去梁孙庄推开柴门访问过的那位老人梁俊才已经去世,双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还健在,已经89岁了。她还记得,那天她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去年,张晴大娘家里收获1000公斤小麦,750公斤花生。今年清明节,她要人拉着架子车专程送她到焦裕禄坟前,按照农村古老的习俗烧了一堆“纸钱”,她说:“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
一个又一个农村妇女,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哭着喊着,要他们的焦书记走出墓来尝尝味道。他们永远忘不了,焦裕禄和他们一起吃糠咽菜的艰难日子;永远忘不了焦裕禄端起大家凑来的“百家饭”,眼泪簌簌滚下来的情景。如今家家过上了好日子,焦书记却回不来了。
土固阳乡刁楼村70多岁的老农马全修,身患关节炎,走路靠双拐。今年清明节,他披着老羊皮,艰难地走了二三十里路,来到墓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礼。他对陵园工作人员说:“老焦是万里挑一的人呀!我怕活不久了,趁还能走动,赶来看看他。说不定啥时候死了,想来也来不了啦!”
从葡萄架村来的一位六十来岁的妇女,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工作人员问她:“有什么为难事?”她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自从娶了媳妇,再也不肯管我了。我生他时,生活多么艰难啊!焦书记关心我,救济过我,还送我一块喜庆的红布。那时候,吃不上,喝不上。如今吃喝都有了,儿大心变了。一生孩子的气,我便想起老焦,想起那块红布。唉,要是老焦在,这种事他能不管吗?”
陵园工作人员还对我们谈了一件事:清明节前,陵园松林里一位来自民权县的老农踽踽独行。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来看看。问他的姓名,他不肯说。工作人员又问:“你心里有什么事?”老农哭了。他说:“我心里有话,没有地方诉呀,来跟老焦说说……”
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思念焦裕禄;群众有了困难,想起焦裕禄;群众心里感到有了委屈,也要到焦裕禄墓前来哭诉。
兰考人心目中,焦裕禄没有死。在村头、田间,在农舍、牛屋,在农村饭场,在夜半梦乡,他们似乎还在跟焦书记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广大群众呼唤焦裕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三)
焦裕禄去世26年了。其间,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走过洒满阳光的坦途,也经历过阴云满天的坎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开始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北京到河南的千里农村,我们看到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昔日低矮的茅屋,很少见了,少数富裕的农民又拆去刚住了几年的砖瓦房,盖起了独家独院的小楼。强大的电流给广大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插上了翅膀,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家用电器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固守传统的耕作习惯,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要产量要效益的呼唤。前几年,他们是从城里“抢财神”下乡;近年来,那些先进的农民在庭院在承包田里试验深层开发,自己开始走向农业科学殿堂了。20多年前连捉苗都很困难的黄河故道农村,现在已有成片农田三种三熟、四种四熟了。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干部,相继走上了县委书记、县长的领导岗位。他们同千百万农村基层干部一起,长年累月,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默默地工作着。祖国大地山河巨变,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这些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从农村基层提拔上来的,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党的哺育下,他们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经过实践的磨炼,身上也闪现着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新时代大潮中的中流砥柱!
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也有少数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背离人民,违法乱纪,成为大潮奔泻中的泥沙。
当前,值得严重注意的是,在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干部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严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甚至滋长了腐败现象。
有的人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一切向钱看。群众气愤地把这“三乱”比做新的“三害”。
有的人挥霍公款大吃海喝,群众指着他们的脊梁骨说:“你们把酒杯捏扁了,把筷子吃短了,把椅子坐散了。”
有的人不为群众办事,只顾自己“窝里斗”,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的人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还向上邀功请赏,争名争利。
有的人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不只自己侵吞公款公物盖私房,还为亲朋故旧、七姑八姨谋私利、捞便宜……
有一个老贫困县,十年九灾,被称为“洪水招待所”。全县128万亩耕地,有123万亩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人均收入200元以下,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农民形容自己的苦日子是:“泥巴房子泥巴床,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样一个长期贫困的老灾区,那里的干部本该发扬焦裕禄精神,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几年,领导群众摆脱贫困。但令人痛心的是,1988和1989两年,这个县一面吃着国家救济粮,用着国家救济款,一面竟然作出决定,让下级机关给领导干部“送红包”;而全县得“红包”金额最多的是原县委书记。
这些腐败现象,使广大群众心不平,气不顺,在干群之间、党群之间无形中筑起一道高墙,它隔断了党与群众的联系,玷污了党的形象,造成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60年代初,我国外有压力,内有经济困难。焦裕禄那种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不啻是黑云压顶时一道耀眼的闪电。正是这种气概和情怀,使我们的党克服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危难而一往无前。现在,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形势,依然需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需要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
这就是成千上万人一往情深地怀念焦裕禄、呼唤焦裕禄的真正原因。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决定谆谆告诫全党:“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加需要自觉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
这历史性的决定,像警钟长鸣!
(四)
我们在河南农村访问,同地委、县委的许多干部交谈。他们在学习焦裕禄的活动中,有深切的感受,有各自的经验体会,内心也有些隐忧。
许多干部尖锐地指出,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学习焦裕禄,重点是领导干部学,不能只领导别人学、自己不学。人民怀念焦裕禄,表现了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殷切期望。绝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当“班长”,要事事、处处与焦裕禄相比,在自己身上找差距;要像焦裕禄那样善于团结“一班人”。搞“窝里斗”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学不了焦裕禄。
60年代,焦裕禄是领导群众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让兰考群众吃饱穿暖。今天,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正考验着我们的干部,学习焦裕禄不仅要领导群众同自然作斗争,还要同侵入自己肌体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斗争比起同自然灾害的斗争还要艰苦得多。县委书记们谈到这一点时,强调说,学习焦裕禄,一定要从世界观上学,要付出代价,作出某种牺牲,经历思想上痛苦的磨炼。不能摆花架子,不能搞形式主义。
书记们谈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时,都很动情。他们举出许多事例说,只要与群众心连心,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就信任你、拥护你,工作就会一呼百应;国家有什么困难,群众也会支持国家渡过难关,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如果你心里没有群众,和群众离心离德,违背群众利益,再大的好事,就是干部喊破嗓子,群众也是百呼不应。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
“千金易求,人心难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箴言,也是关系我们党盛衰兴亡的一个大问题。
从兰考到开封,我们瞻仰了曾任开封府的府尹,近千年来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为人们敬仰传颂的包拯的塑像。这座新建的包公祠里,有一块古石碑,上面铭刻着开封府历届府尹的名字。人们纪念包拯,崇敬包拯,前来参观的人都要站在石碑前抚摸一下他的名字。年深日久,石碑上“包拯”二字被摸出了一片很深的亮光光的凹痕。
我们从包拯又想起了焦裕禄。焦裕禄不是封建社会的“包大人”,他自称是“人民的儿子”。包拯在开封府为官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位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留给后人的是几天也讲不完的清正廉明的传奇故事。焦裕禄在兰考实际上也只是工作了一年零几个月,而他却给人民留下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许多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是你们的儿子”,焦裕禄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是一个震撼历史的声音,他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
(新华社北京1990年7月8日电 )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焦裕禄?
什么是焦裕禄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用“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等几个标题进行了展示和概括。
“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习近平说。在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并指明了方向:
一是贯穿始终。习近平指出,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二是抓住重点。习近平说,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三是从小事做起。习近平说,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当下,不少县委书记正在纪念和学习焦裕禄。
相信,“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
(据新华社郑州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①jiǎn ②wā ③sì ④chàn ⑤yì ⑥ǎi ⑦sū ⑧fǔ ⑨tiáo ⑩dàng
2.答案:①绊 拌 ②滇 阗 ③磐 鞶 ④缆 揽 ⑤倪 睨 ⑥掂 惦
3.答案:(1)①怂恿 ②纵容 (2)①光明正大 ②光明磊落
4.答案:①来龙去脉 ②熙熙攘攘 ③戛然而止 ④雷厉风行 ⑤跌宕起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典型的力量在于能体现时代精神。焦裕禄的事迹极为典型:他一生严于律己,两袖清风,艰苦奋斗,时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他实事求是,忠实执行群众路线,带领兰考全县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毕生实践最集中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国家、对人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他更以其坚强的精神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焦裕禄这一时代偶像的适时推出,给了社会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
正如穆青所言:“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2.答案:①事实——征服受众 作者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在《榜样》一文中如实反映兰考灾荒,实事求是地对待所谓阶级斗争等敏感问题,让受众从事实中感受焦裕禄的崇高精神。
②语言——贴近受众 《榜样》一文中群众语言的运用,既忠实于新闻原貌,又贴近基层百姓。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语言朴素却充满哲理,表现了一个县委书记深入调研的优良作风。“贴了膏药,扎了针”本是焦裕禄生前总结兰考人民治沙经验的话,这一风趣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兰考人民举重若轻、乐观通达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③情感——细节就是力量 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榜样》感人至深,也得益于细节的生动描述。比如,文章关于焦裕禄与病痛作斗争的描述:“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常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无需多说,便使读者身临其境。焦裕禄办公椅上的“大窟窿”强烈地震撼着读者,是感动,是钦佩,是鼓舞。
④媒体——融入民族的价值 《榜样》不仅仅是一篇新闻作品,它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积聚,一段难忘历史的精彩浓缩,媒体的价值标准已经融入到这个民族的价值标准之中,而这也正是焦裕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能够焕发着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回顾中国的抗疫历程,有许多瞬间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他。还记得吗?
那些滞留武汉的人们,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无名英雄;留在脸上的口罩压痕,是医护人员负重前行的印记;席地而睡的背后,是超负荷的日夜奋战;拼尽全力护送患者,是争分夺秒与疾病赛跑;隔窗相见的一吻,是执子之手的坚定;最萌的鞠躬礼,是最纯真的感谢;医患共赏夕阳,是治愈生命最美好的瞬间……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
“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气派!
写作背景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湖北抗疫是中国抗疫的缩影,武汉是疫情阻击战的最前线和主战场,湖北和武汉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第一时间果断封城封省,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众志成城,绝地反击,与新冠疫情展开殊死搏斗,不仅为中国战胜疫情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2020年5月10日播发署名钟华论的社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人类祸福相依,寰球同此凉热,在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展现中国担当。
相关知识
1.社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有三个要点:一、代表报社;二、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三、目的是引导舆论。
社论是代表党委的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所以不同于学术论文,是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表个人意见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从而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从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的。所以说,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社论也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
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愈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①巍巍( ) ②突袭( )
③揪心( ) ④惶恐( )
⑤磐石( ) ⑥屹立( )
⑦肆虐( ) ⑧铆足( )
⑨摧毁( ) ⑩气馁( )
淬炼( ) 罹难( )
谆谆告诫( ) 沉疴( )
挑衅( ) 庚子( )
(2)多音字
①冠②脉
③勒④绷
⑤蔓⑥着
2.辨认字形
①②③
3.辨析词义
(1)截至·截止
[辨词] 相同点:两者都有“到某个时间停止”的意思。
不同点:“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从用法上说,两者有明显区别。“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
[选词] 学校规定,各班上报今年艺术节节目的时间 12月20日。报名在昨天已经 。
(2)蔓延·曼延·漫延
[辨词] 相同点:三者都是动词,都有“扩展”的意思。
不同点:蔓延: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四周延伸,扩展,多用于火势、病毒等。曼延:连绵不断。多用于山脉、道路等。漫延:形容像水溢出来一样地向外散开。
[选词]
①流感病毒已经 到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
②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火山带,从加拿大 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州,此处即目前所谓的北美洲,11亿年前开始分裂开来。
③湖水 到了周围农田。
(3)变幻·变换
[辨词] 相同点:两者都有“改变、变动”的意思。
不同点: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
[选词]
①国际局势风云 ,大国之间暗中角力,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至今阴魂不散。
②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 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
(4)果断·武断
[辨词] 果断:指的是决断、不犹豫、当机立断,含有迅速和坚决的意思。武断:主观轻率地判断,不客观。
[选词]
①随后,民警看准时机,不顾自身安危 出击,利用钢叉、铁锨等工具成功将疯狗捕杀。
②文章称,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将是 的。
(5)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辨词] 同舟共济:字面意思是指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通常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
[选词]
①参加新冠疫情视频会议的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为本国提供的抗疫支持,认为此次会议将进一步深化地区抗疫务实合作,体现了中国一直坚持的 、合作抗疫精神。
②今年以来,新疆铁路部门及时调整客货列车开行结构,积极挖掘客货市场潜力, 促客货增运增收。
(6)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辨词] 源源不断:源源: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也作“源源不绝”。
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选词]
①自从修了公路,山里的物产便 地运进城里。
②这里是村口附近,往来的行人 ,发生的一切都会被大家看到眼里。
4.积累成语
①众志成城:
②百感交集:
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④源源不断:
⑤自强不息:
⑥因地制宜:
⑦如履薄冰:
⑧见叶知秋:
⑨举一反三: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新闻文体使用排比修辞的具体作用。
答:
2.2020年中国抗疫斗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
3.中国对世界抗疫斗争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
4.[观点争鸣]有人认为文本(八)与中国抗疫关系不大,可以删除。你的观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读下面段落,学习文章的组织方式:
这是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
关键时刻,每一个理性洞察的判断、每一次审时度势的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更需要高超政治智慧。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四早”防控要求和“四集中”救治要求,为抗击疫情制定正确战略策略。
危急关头,党中央毅然决定:在上千万人口的大武汉,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有研究显示,自1月23日“封城”后,经过艰苦努力,武汉疫情扩散得到有效遏制,有效传染数开始直线下降。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党中央因时因势部署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这是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党中央一声令下,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迅速行动起来,成为抗疫中坚力量。从重症病房,到城乡社区,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方方面面的力量汇集起来,共同铸就联防联控的钢铁长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
面对疫情,听党号令、为国尽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为了实现“隔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巨大牺牲,面对疫魔“不服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始终屹立不倒。在中国大地上,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村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公民,都坚守着各自责任。冲在第一线是抗疫,“闷”在家里管好自己也是抗疫。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点评 文章运用排比式段落,以“这是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这是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这是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三个句子组成并列式结构,有气势,有感染力。
课外素材
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
2018年,张定宇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渐冻症”。这种罕见病目前无药可救,最后可能会因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作为湖北省唯一一家传染病定点医院的院长,张定宇迈着病痛的双腿,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就在张定宇拖着行走不便的双腿夜以继日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同时,在另外一家医院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妻子却感染了新冠病毒,入院接受隔离治疗。面对越来越多的病人,张定宇分身乏术,妻子住院期间只去探望过一次。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张定宇率领的金银潭医院医疗团队为患者建起了一道生命屏障。2020年,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并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我们生命的守护神——李兰娟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应用角度 “担当”“责任”“奉献”等。
素材这样运用
学会引用名言
这篇文章,通过引用名言来增强说服力,如:“我们挺过来了!”钟南山院士的感慨,引发人们共鸣。如: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下面的段落,引用名句,文采斐然: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运用指导 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的作用。
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相关主题阅读
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2020年中国抗疫启示录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全球。
黑云动天地,欲摧黄鹤楼。在中国,疫情先在荆楚大地暴发,后波及全国。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灾难冶炼了当代中国,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又一座精神丰碑——伟大的抗疫精神。
1.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战略在握、化危为机的历史担当精神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领袖,直接决定了应对巨大灾难的表现和成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史无前例的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战略决策。湖北和武汉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全国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防死守“硬核”抗疫,为全球战疫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担当,功标千秋!
中国战“疫”之所以能,核心密码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精神,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航中国、破浪前行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是新时代的精神支柱;这种历史担当精神,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为中国这艘巨轮设定正确航向、坚定带领中国人民驶抵既定目标的精神;这种历史担当精神,是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以巨大的领袖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实现一呼百应、天下影从,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
2.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执政为民精神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公布并实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免费治疗的国家。对每个患病同胞,国家不计成本救治,对患者采用ECMO等最先进的治疗设备。
无与伦比的执政理念,换来了无与伦比的抗疫战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排序,换来了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最强守护的奇迹。
当西方一些国家面临大疫迷失方向,拿人民生命作“防火墙”,甚至实施所谓“群体免疫”,大批人群得不到救治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对上至百余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等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战“疫”实践,就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执政为民精神的当代写照。
3.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巨大优势和科学抗疫、理性抗疫的科学理性精神
举国上下“一条心”社会各界“一盘棋”,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史所罕见的“封城”,令行禁止;应急医院从开工到建成投用,仅用10多天。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快速落地,凸显国家治理的高效。
中国在严防严控疫情的同时,依靠由疫情追踪系统、人群防疫管控追溯系统、联防联控机制、法律监督机制、城市供给保障机制等编织而成的治理体系,达致“防”而不“乱”、“控”而不“停”,人民生活、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国际交往没有中断,市场井然,社会稳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崭露峥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奠基于科学理性精神。50天内,中国探索出7版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钟南山院士团队与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全球抗疫提供了科研支撑;无接触式人体安检测温系统、巡逻机器人等现代科技产品在中国普遍投用。
在全球抗疫进程中,人们既看到了中国的有序和高效,也看到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混乱和迟缓;既看到了中国十足的“科技范”,也看到西方一些国家反对戴口罩等种种反科学的做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下立判,国家科学理性精神的成色立显。
4.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一线战“疫”大军甘洒热血写春秋、迎着风雨上、顶着子弹冲、逆行而上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广大医务人员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他们无愧“白衣天使”称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离退休教授写下“若有战,召必回,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李兰娟、钟南山等年至古稀、耄耋的大医为国为民披挂上阵,成千上万医护人员奋战在充满风险的病区。
人民解放军火速集结,驰援疫情最重的地区,担起最危险的任务;公安干警守在各个执勤点负责治安防疫、车辆查验;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向着疫区、病区冲,传递信息、播洒温暖;社区工作人员不辞繁难、知重负重,在社区、城中村打好遭遇疫情的“巷战”。
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一线战“疫”大军,甘洒热血写春秋,舍生忘死,主动请战,不怕牺牲,正气浩然,感天动地,光华四射,誉满乾坤,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中国抗疫的英雄史诗。
疫情是全球遭遇的狂风巨浪,其破坏性后果及对人精神素质的考验丝毫不亚于战争。中国一线战“疫”大军展现出来的“迎着风雨上、顶着子弹冲”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与中国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在战争年代展现出来的精神青蓝同心、薪火相继。
5.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无私援助、无私分享、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主义精神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只有开展紧密合作,才能早日实现全球战“疫”的决战决胜。
中国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积极同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为全球战“疫”争取了黄金时间,贡献了宝贵经验。
当其他国家和地区深陷疫情时,中国从当初的受援国变成援助国,尽己所能、无私相助,先后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承诺两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各地积极支援全球战“疫”,例如,深圳不仅实现防疫指南、战“疫”经验全球共享,而且向韩国、意大利、法国等24个国家37个城市和相关友好机构送去物资援助。
即使遭到西方一些政客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造谣攻击、“甩锅”推责,中国仍然负重前行,坚守道义担当,引领正确方向,助力并推动全球抗疫。中国的无私行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闪耀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引领全球抗疫向着携手共进、密切合作的方向迈进。
6.不平凡的抗疫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和助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民族精神
战“疫”再一次展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捍卫家国的精神风采。这种精神风采,蕴含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崇尚奋斗、团结一心的精神基因,是传统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赓续。
全民战“疫”的伟大实践,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具有鲜明当代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展示和再升华。
实践昭示,中国人民已经具备在全球视野、历史维度中为展现大国担当而努力奉献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全国人民用顾大局、识大体、主动配合、积极投入、有理有序的行动表明,个体行动关联着国家形象,国家担当影响着人类命运。
新时代民族精神是一种放眼全球、兼济天下、傲立于世的当代中国精神,与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潮的现实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在伟大的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全体中华儿女一定能够形成最强合力,夺取“双胜利”,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进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凝聚起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强劲助推中华巨轮加速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原载《南方日报》2020年6月15日)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①wēi ②xí ③jiū ④huáng ⑤pán ⑥yì
⑦nüè ⑧mǎo ⑨cuī ⑩něi cuì lí zhūn
kē xìn gēng
(2)①guān guàn ②mài mò ③lēi lè ④bēng běng bèng ⑤màn wàn mán ⑥zhuó zhe zháo zhāo
2.答案:①垮 跨 夸 ②慨 概 溉 ③屹 疙 迄
3.答案:(1)截至 截止 (2)①蔓延 ②曼延 ③漫延
(3)①变幻 ②变换 (4)①果断 ②武断 (5)①同舟共济 ②同心协力 (6)①源源不断 ②络绎不绝
4.答案:①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②形容感慨很多。
③指一处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助。
④形容连续发生,没有间断。
⑤自强,自己努力。息,停止。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停息。
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
⑦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⑧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
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答案:示例1: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群体的白衣战士的英雄无畏、无数普通人的坚守岗位到方舱医院“读书哥”的个人等,写出了在武汉抗疫中中国人体现的英勇无畏、责任感、乐观豁达等品格,语言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真实、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示例2:一个有声的中国,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重焕生机的中国,令人感慨,也引发深思……
语句使用排比句式,用“有声”“流动”“重焕生机”三个词语(组)修饰限定“中国”,体现了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中国人内心的激动,赞美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品质和勇敢向前、奋发向上的精神。
2.答案:①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疫情暴发后,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向武汉、向湖北集结。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来自各地的建设者昼夜施工,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拔地而起;紧急驰援的物资运输车队,源源不断地抵达武汉,抵达湖北各地。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这一实践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②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③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为了抢救生命,医务工作者冒着巨大的风险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④科学防治贯穿始终。加强对病毒的研究,进行药品和店苗的研发,使用“健康码”“云办公”,中药治疗,都体现了科学防治的思想。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专家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3.答案:①大疫当前,更显责任担当。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像钉子一样钉在全球抗疫第一线,以沉痛的代价为全世界抗疫摸索了经验,赢得了时间。
②大疫当前,更见患难真情。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大力支援;当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的时候,中国也对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支援,包括物资援助、派出医疗专家组等。
③倡导命运与共,团结合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4.答案:不能删除。文本(八)主要表述了近代发生在“庚子年”的事:180年前庚子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20年前的庚子年,中国被八国联军侵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2020年的庚子年,中国遭遇新冠疫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抗疫的阶段性成功。三个庚子年,中国人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但2020年中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永不会被压垮,并且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