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为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①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遗存。
②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③ 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小麦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
A.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B.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C.食物物种的培植与交流 D.先秦农业生产与水利
2.《周礼》一书中,思想家将“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列为大司徒的职责。自秦汉以后,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古代思想家以体恤民本为己任 B.政府干预着眼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C.社会治理呈现互助协作的特征 D.社会救助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3.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4.唐代由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的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特务统治色彩明显
5.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减少犁耕依赖 B.经营更趋市场化 C.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日趋专业化
7.道光、咸丰以前,清廷屡次禁止地方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组织,地方税收、诉讼和治安等由书吏、差役和各种乡役人员执行;咸丰、同治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部分人甚至取得基层行政职权。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 B.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8.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9.1906年黑龙江省创设幼女学堂,以“创树家庭教育之基为立学纲要”为目的,1907年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又再次强调“凡为女、为妇、为母之道,征诸史册,先儒著述,历历可据”。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 )
A.有助于革新家庭结构 B.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C.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 D.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
10.1948年9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他说:“我们的政权的阶级性质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转变(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任务完成 D.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影响
11.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这十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由此可知,“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
A.真实亲诚、团结合作 B.主场外交、多边主义
C.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D.普惠均衡、合作共赢
12.古希腊的奥运会许外邦人和奴隶观赛,但只有说希腊语和信仰希腊诸神的人,可以代表各自的城邦参赛。由此可知,古希腊奥运会( )
A.有利于促进古希腊走向统一 B.增强了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感
C.阻碍了希腊文明的对外交流 D.推动了古希腊文化走向巅峰
1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14.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
时间 公法数目 私法数目 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
1689—1702年 343 466 57
1702—1714年 338 605 78
1714—1727年 377 381 58
1727—1760年 1447 1244 81
1760—1820年 9980 5257 254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上院立法职能的继续强化 B.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
C.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 D.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
15.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16.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行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摘编自《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二中历史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原因。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摘编自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验与启示》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沿革进行解读。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遗存”“农田灌溉系统”“小麦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等可知,新石器时代我国出现了水稻种植,夏商周时期农田灌溉系统有一定发展,秦汉时期农作物品种增多,这些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关,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食物采集,排除A项;材料还提到了农田灌溉系统,不仅仅是物种培植排除C项;材料涉及秦汉时期作物种植,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汉以后,存问螺寡孤独废疾、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可知体现的是中国社会救助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所谓“台省”并列也就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尚书省六部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三院并列,这样两者之间尤其是御史台三院对尚书省六部就形成了制约,所以A正确;B.“台省”平行和平等不对,从制度上看尚书省地位高于御史台;C.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故排除;D.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A。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可知,当时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货物运输频繁,城市商业发展繁荣,故选择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经济实力和人口分布的变化,材料未涉及南北方对比,故排除A.材料只说明临安城存在塌房主出租房屋给客商等存放货物的现象,并未说明商旅安全的保障程度,故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内部水路沿岸的商业情况,不是海外贸易,故排除D。
6.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投资到播种、灌溉、肥料等方面,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
7.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咸丰、同治后,地方士绅势力由被限制到活跃,甚至取得基础行政职权。结合所学可知,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势力崛起,因此地方士绅势力得到发展,D项正确;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项;晚清政府新政改革颁布了地方自治章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晚清时期很多企业采用“招商集股”的集资方式,结合所学,随着列强入侵,股份制公司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据材料“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19家企业、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可得出材料强调近代中国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C项正确;近代中国工业布局没不断优化,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了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商贸效率是否得以提升,材料也不涉及金融行业是否快速成长,排除BD项。故选:C。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和l907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清政府在黑龙江的教育政策强调培养符合封建传统道德的家庭妇女,体现出传统封建社会对于近代女子教育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女子教育内容,与妇女地位提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未涉及实践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B项正确:毛泽东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除了工农之外,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这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的发展。A项概念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始终是无产阶级。C项时空错位:“工农武装割据”的任务在1948年9月还没有完成。D项史实不符:1948年及其之前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并未犯右倾错误,所以就谈不上纠正右倾错误的影响。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说明“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外交涉及面广,具有普惠均衡、合作共赢的特点,D项正确。真实亲诚、团结合作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外交关系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与主场外交即以东道主身份发挥主导作用的外交活动无关,排除B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原则,并不适用于“一带一路”,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只允许说希腊语的人和信仰希腊诸神的人参赛,参赛者可以以个人名义代表城邦参加,奥运会冠军作为固定的修辞用语伴随冠军运动员一生”从参赛资格与精神等方面增强希腊人民族认同感,故B正确;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依据材料“古奥运会外国人和奴隶可以观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说法片面,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和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16世纪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B项正确;咖啡原产地在非洲,排除A项;烟草、玉米等农作物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新航路的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D项。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所列的公法和私法的数量可知,数据整体都在增加,从时间来看,是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时间,因此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立法权已经在下院,因此不存在“继续强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权利法案》签署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缓和”是不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通过材料“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可知,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选择C;“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说法太绝对,排除A;“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故选:C。
16.答案:A
解析:选择A: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D: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7.答案:(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皇权的社会秩序);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
(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行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近代社会的推动。
解析:(1)由材料一“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可知,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皇权的社会秩序);据材料一“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可得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据材料一“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可知,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综合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力量组成和运行等角度思考可知,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得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二“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知,体现近代化趋势;据材料二“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得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第二小问原因,综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实践和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近代社团的推动和西方思想的影响。
18.答案:(1)历史现象: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材料二:钢产量增加;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加;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2)政策:材料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深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解析:(1)本小问的现象,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比重加大,钢材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时间,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二时间,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分析。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经济政策调整要与国情相结合,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不适时的进行调整。
19.答案: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地中海地区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进一步巩固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二战之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亚太地区经济崛起,除纽约、伦敦外,又有一批国际贸易中心陆续出现,包括东京、中国香港、上海、新加坡等。
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结合15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地位分析,得出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地中海地区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结合新航路开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得出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库。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昔、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结合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进一步巩固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结合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二战之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亚太地区经济崛起除纽约、伦敦外,又有一批国际贸易中心陆续出现包括东京、中国香港、上海、新加坡等。
20.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科考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体现了皇帝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他角度:“南北榜”制度是与科举考试公平性的思考;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等等。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就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就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