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他初涉人世,生命中就点染了血与火的色彩;
他正当芳华,爱上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流连都市,梦中牵系的都是故乡的亲山热水;
他耄耋之年,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他的一生,浸染的都是“传奇”。
情境设置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 城
沈从文
《边城》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在《亚洲周刊》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
有评家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把握描写人物的手法。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乡土文学之父”。
走近作者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一再地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
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走近作者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作家群
知识链接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创作动机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因为一本书,红了一座城。这也许并不是沈从文写作《边城》一书的本意。那么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通过《边城》传达的是什么?
故事梗概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题目解读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有种不被打扰的
宁静和美好。
边城,一条狗,一个女孩,一位老人,构成了一部作品,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哀婉感人的故事。
沈从文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请简要概括选文描写了哪些美?
边 城
BORDER TOWN
研读情节
座
城
一
风
景
美
纯净自然古朴宁静和平恬静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第六部分结尾)
端午的龙船赛会、
赶鸭子游戏、
中秋与新年的男女对歌、
观赏狮子和龙灯、
放烟花、鞭炮
锣鼓烟花等。
→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风
俗
美
人
情
美
爷爷与翠翠:
翠翠与傩送:
天保对翠翠:
爷爷与乡人:
祖孙之爱:关爱、呵护
乡邻之爱:互助、和睦
男女之爱:纯洁、执着
兄弟之爱:真诚、无私
隔绝而保守
安定而喜乐
质朴而原生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六】
1、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2、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要求:速读文本,概括情节内容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社会环境)
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舟的翠翠巧遇二老傩送(插叙)
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老天保。(插叙)
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发翠翠的情思。
线索
情节概括
思考: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作用:
①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人物分析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
天保
顺顺
语言描写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行为、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而又微微带些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她是“美”的化身。
翠翠
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
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诗意的孤独
翠翠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
乖巧伶俐
敏感善良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思考: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
内在的、精神的、灵魂的美
爷爷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时留下一枚,“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③善良、纯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着急回去找翠翠,但为了责任,他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老船夫要还钱。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后来又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淳朴厚道的老人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天宝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傩送
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回顾: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顺顺
乡情
清纯
古朴
自然
浓郁的亲情
淳朴的乡情
懵懂的爱情
纯朴的民风
美丽的山水
浓郁的亲情
世外桃源般
湘西
边城之美
总结全文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 “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矛
盾
探究思考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没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 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因此,悲剧的结局并非作者“设计”的,而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故事必然走向的结局。
矛
盾
探究思考
思考:沈从文想通过纯美、自然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①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常与无常
天地不仁
皇天无亲
生生不息
小说主旨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艺术特色
(1)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2)细致入微而又传神的心理描写。
(3)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文化小说
知识卡片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知识卡片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合作探究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2 、在如此美丽的世外桃源,人性如此有质朴,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环境的封闭产生了人物心灵的闭锁。小说中,翠翠与爷爷之间、翠翠与傩送之间、爷爷和顺顺之间、天保与傩送之间,都存在着一层厚厚的隔膜,正是这种隔膜使人物无法顺畅沟通,明确彼此真正的心意。
②天命迷信思想: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外来文化不易传播进来,,因此他们浓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因而放弃主动的抗争。
③主人公主体意志薄弱:有情人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体意识的薄弱。在爱情面前,她总躲躲闪闪,不敢正视,更不用说主动追求。
④现实层面中名利的冲突:沈从文之所以在文中强调了渡船与碾坊的对立,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文明、金钱、实利侵蚀下自然纯朴民风丧失的痛惜。碾坊在小说中代表着金钱、地位,而渡船则代表着自由、爱情。
3、 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作者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现实进行对照:一边是“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一边是都市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一边是湘西社会的“过去”的“人情美”“风俗美”,一边是今天的“唯利是图的人生观”。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作者怀有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痛苦寂寞,感到理想难以实现的前景的暗淡。他的这种心绪辐射到《边城》上,使人读完《边城》后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又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他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挥赶不去的阴湿与愁苦。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思想家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他心向远方,就像是生活不仅仅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就如同心中桃花源一样的状况。在他的心中有一幅美好蓝图,他按照他所向往的方式生活着。
说在最后
一曲乡村挽歌
一部怀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