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22: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蜷蜂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爬山虎的脚》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重难点:体会细致准确地表达,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内容分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读 5个生字,学写“漾、叠”等 13个生字
(2)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读 5个生字,学写“漾、叠”等 13个生字
(2)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做游戏:火眼金睛出示(三处不同)要想找出事物的与众不同,需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除了仔细观察,我们还需要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 10课,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质疑课题。
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是如何向上爬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1)读完课文,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下来让我们开小火车朗读这些词语吧。
(小火车读完,齐读一遍,要大声)
(2)同学们读得可真响亮!谁来分享一下答案呢?
预设:生 3/4/5段。
(二)学习第 3段,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3段,找出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
指生答: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什么样子?
生: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跟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呢?
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评价:你找得非常准确。
2、出示“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师:同学们来看这句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得像蜗牛的触角,是一个——
(生答)比喻句。
把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来看看,像不像?
(蜗牛触角图片)
这样的一个比喻句,它把爬山虎脚的样子写得更生动形象啦!
师:原来叶爷爷是从位置、样子和颜色三个方面来写的爬山虎的脚,他把爬山虎的脚写得是如此生动形象。
3、画脚
师:老师有一个想法,我想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来帮帮我,画的时候指挥指挥我,好吗?
好,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这是它的叶子,脚长在哪儿呀?来,指挥我。
(在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什么形状,样子呀?
(枝状的像蜗牛的触角)
师:同学们,老师画准确了吗?谢谢可爱的同学们,没有你们的帮忙,老师可没信心画这么好!
4、师:这样生动有趣,不大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呀?
生:认真仔细观察。(师板书细致观察)。
师:是的,叶爷爷一定是在爬山虎面前看了很久,他左看看,右看看,走到叶子跟前看,甚至还把叶子扒开来,这才发现了爬山虎的脚。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叶爷爷一起,再次欣赏爬山虎的脚。(单击音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起读。
(三)学习第 4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师:好啦!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们都知道啦!那它到底是怎样爬的呢?在第 4段叶爷爷观察更仔细了!
1、师:请同学们接着默读第 4段,注意:把课文读熟,读细,特别注意爬山虎脚动作的变化。把动词圈出来,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开始吧!)
2、指名回答动词师:读熟了吗?这么有自信,那谁来找找爬山虎向上爬的关键词?找对了吗?你真厉害!(贴动词图)爬山虎来做客(观看视频)
师:接下来,老师把爬山虎请到我们的课堂里来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师: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如果把这些(PPT出示)动词像排队伍一样排着,把它们在其中的位置交换行不行?像我把“触”和“巴”交换行不行?同学们讨论讨论,交流交流,等下来告诉我答案好吗?
师:谁来说?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来,我们俩做一做动作理解理解好不好。请你伸出你的手掌,我们的手指来触一触...那触就是(轻轻地碰),那巴呢?我们再巴一巴。噢!我感受到你的力气,巴就是(用力紧紧地贴住或抓紧)。
师:那这样看来,应该是先触再巴,位置顺序能不能换呀?
生:不能换。
师:看来我们叶爷爷不仅观察细致,而且用词也特别——(生答)准确。
4、齐读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了。其实呀,爬山虎只要有地方它就会往上爬,爬上一面墙,爬上整幢房子,爬上一座山头。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根绿绿的爬山虎,你会怎样爬?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声告诉老师。“爬山虎的脚触着......”起读。
<声音洪亮,真不错,我看到了一根根奋力向上的爬山虎。>
5、师:同学们,看看叶爷爷还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来,看,像不像(出示蛟龙)(比喻句)看来,叶爷爷不仅会观察,而且还挺会联想。
(四)学习第 5段
叶爷爷通过仔细的观察,告诉了我们爬山虎师怎样爬的。不久,他又发现了一个秘密。
1、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 5段,看叶爷爷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2、指名答
生:叶爷爷发现了“爬山虎......”
师:是的,这个秘密被你发现啦!那这样的发现叶爷爷是一天之内观察所得吗?
生:不是,他是每天都去观察。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呢?(圈出时间词)师: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通过这样长期的观察这才发现了秘密。也就是我们本单元目标——连续性观察。
(五)学习第 3段
叶圣陶爷爷通过细致、连续地观察不仅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他还写出了叶子的好看。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爬山虎的叶子。(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第 2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爬山虎什么时候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指名回答生:主要写了长大了的叶子,从“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嗯,你真会阅读,找得又快又准。那长大了的叶子这样的引人注意,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呀?(特点)
生: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要读完整)
3、师:(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爬山虎的叶子。
4、静止不动的叶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动起来的叶子什么样子呢?(出示课件)
叶爷爷说:当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漾起波纹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呀?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师:(展示视频)好看吗?真是和叶爷爷说的一样,好看极了!
5、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什么描写?我们来看其中有个“漾”字(上圈),这是个动词,那这里是对叶子的动态描写,它是把一墙叶子的动态美写了出来。相反,前面写叶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是对叶子的静态描写,有动态的描写又有静态的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叫动静结合。图片——视频——分析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6、漾是会写字,教师解释意思,范写,让学生读词、读句。师: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的是这样好看,引人注意。请同学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起读。
三、总结(配乐)抒情
叶爷爷通过长期连续的观察,将爬山虎写得如此生动准确,可见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也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今天我们认识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观察的事物。等着大家去探索!大家在课余时间也去观察观察吧!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你觉得准确、形象的句子。
2、课外小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创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的同时,语文素养获得较大发展。《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下面的三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课堂的生动性,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让学生引导教师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与颜色”,这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自然段的关键词,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视频,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
进自悟。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让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课上我出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视频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爬山虎叶柄反面长出爬山虎的脚(六七根细丝)。当脚触着墙,细丝的头上就会变成小圆片巴住墙面,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面(此时这只脚就不动了)。随着爬山虎不断长出新叶子,就又会长出新的脚,这些脚又巴住墙。因此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而不是像人的脚一步一步交替的往上走。在学习爬山虎第 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感受爬山虎叶子静态与动态的美,出示了美丽的图片以及生动的风吹爬山虎叶子的视频,课上学生观看时发出的赞叹声、惊讶声,足以证明他们对图画和视频的感兴趣程度。
三、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圈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词,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确定动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圈画,让学生上讲台边表演向上爬的过程边把动词贴到黑板对应的位置。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触”和“巴”换位置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回顾本课,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未能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在今后,教师要多关注小组内发言较少的学生,通过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