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中 24 届高三寒假阶段测试(语文)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
我真不知道有什么人会喜欢“罐头笑声” 。有一天我对几个学生、两名电话修理工、若干大学
教授,还有保安做了一番调查,大家无一例外对其持批评态度。挨骂最多的是电视台,还有它那套笑
声音轨,以及靠技术来增强喜感的制度。他们说,这么做愚蠢、虚假、肤浅。尽管我采访的样本很小,
可它真实反映了大部分公众对笑声音轨的负面感受。
那么,为什么电视台的高级主管们这么喜欢“罐头笑声”呢?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迎合公众的需求,
才得以名利双收。他们虔诚地采用令观众反感的笑声音轨,哪怕他们旗下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提出
抗议也照用不误。好些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都要求从自己担纲的电视节目里取消“罐头笑声”。可
这样的要求很少被顺利采纳,成功的都是经过激烈抗争才实现的。
“罐头笑声”对电视台高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些精明老练的人死抱这种做法不放呢?
答案既简单,也耐人寻味:他们听了研究的话。实验发现,使用“罐头笑声”,会让观众在看到滑稽
节目时笑得更久、更频繁,认为节目更有趣。此外,一些证据表明,对糟糕的笑话,“罐头笑声”最
为有效。
从这些数据来看,电视台高层的做法完全合理。把笑声音轨加入喜剧节目,哪怕节目品质低下,
观众也会觉得很有趣、很滑稽、很好看。
解决了电视台大用笑声音轨这道谜题,一个更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罐头笑声”
能对我们产生那样的影响呢?显得怪异的不再是电视台的高层了,他们只不过是依照逻辑和利益来做
事罢了。相反,观众们的行为才奇怪呢。为什么我们会对着打了机械笑声鸡血的喜剧节目笑个不停呢?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种拙劣的喜剧很可笑呢?我们很清楚,我们听到的笑声跟先前笑话的幽默程度毫
不相关,它不是真正的观众在现场同步发出来的,而是机械师在调音台上人为制造出来的。尽管它伪
造得那么假,可是仍能对我们起作用!
要揭示为什么“罐头笑声”有这样的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另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武器:社会认
同原理。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
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看到别人正在做,就觉得一种行为是恰当的,这种倾向通常都运作得不错。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
式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的错误少。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的确也是应该做的事。社会
认同原理的这一特点,既是它的强项,也是它的主要弱点。和其他影响力武器一样,它为我们判断如
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捷径,与此同时,选择使用这条捷径的人,也很容易遭到沿途伺机出手的牟利者的
攻击。
就“罐头笑声”一例而言,问题出在这儿: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
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我们利用其他人的笑声来帮助自己判断哪些地方
好笑,这没什么愚蠢的,因为它与证据确凿的社会认同原理完全吻合。可我们傻就傻在对明显是伪造
出来的笑声也出现了这个反应。不知怎么回事儿,幽默的一个空洞特征——笑声跟幽默的实质一样管
1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用。火鸡和臭鼬玩具的例子很有启发性。由于“叽叽”的特殊叫声一般是跟刚出生的小火鸡联系在一
起的,火鸡妈妈完全根据这一声音来给予关照。结果,只要在充气臭鼬玩具身上播放小火鸡“叽叽”
叫的声音,就能愚弄火鸡妈妈,模拟的“叽叽”声足以启动火鸡妈妈的母爱磁带。
火鸡和臭鼬玩具的故事,很好地解释了普通观众和播放笑声音轨的电视台高层之间的关系。
我们太习惯于拿其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节目是否好笑了,我们听到声音就做出反应,并不考虑事物
的实质,这样一来,声音也可以愚弄我们。就好像“叽叽”声能刺激火鸡妈妈的哺育行为一样,预先
录制好的“哈哈”笑声也能刺激我们发笑。电视台的高管们利用了我们的捷径偏好,以及我们对偏颇
证据做出自动反应的倾向。他们知道,笑声音轨能启动我们的磁带。按一下,就播放。
利用社会认同来谋取利益的不只有电视台高管。“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这种心态在很
多场合都会被利用。每晚开始营业前,调酒师常常会在自己的小费罐子里放上几张之前客户给的票子,
给后来的客人留下一个印象:把钱折起来当小费是酒吧里司空见惯的礼貌行为。出.于.同.样.的.原.因.,募
款员会在筹款箱里放上一些钱,以期产生同.样.的.积.极.影.响.。传教士在听众当中安插“托儿”,到了特
定的时间,这些托儿就走上台做见证或捐款。
销售兼励志顾问罗伯特在给销售学员的建议中,准确总结了社会认同原理:“95%的人都爱模仿别
人,只有 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
动。”
研究人员也会使用以社会认同原理为基础的手法,它们有时能取得相当惊人的效果。心理学家班
杜拉一直在运用此类手法消除不受欢迎的行为,比如让患有恐惧症的人摆脱极端的害怕情绪。
(摘编自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闾佳译)
[作者注]①指电视台播放情景喜剧时,在“观众应该笑”的地方插入的笑声录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通过采访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罐头笑声都持批评态度,并由此得出结论,大部分公众对
笑声音轨具有负面感受。
B.把笑声音轨加入喜剧节目,即使节目品质低下,观众也会觉得很有趣,很好笑,而节目越糟糕,
观众笑得越久,越频繁。
C.“不知怎么回事儿”在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幽默的空洞特征与幽默的实质于观众而言哪一个作用更大
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问。
D.文中加点处“同样的原因”和“同样的积极影响”表述虽然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指让后面的人模
仿前面的人的行为,积极捐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电视台的高管们只需利用观众的捷径偏好,将预先录制好的“哈哈”笑声播放出来,就能刺激观众
发笑,其实观众是被声音愚弄了。
B.观众会对着打了笑声鸡血的喜剧节目笑个不停,是因为受到人为制造出来的笑声的影响,尽管这
笑声虚假并与节目的幽默程度无关。
C.社会认同原理会令人追随其他人的行事方式做事,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为行事提供捷径,
坏处是可能使人受到牟利者利用。
D.有的心理学家一直在运用以社会认同原理为基础的手法消除不受欢迎的行为,比如班杜拉让患有
2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恐惧症的人有效摆脱了恐惧的情绪。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中画线句结论在生活中得到应用的一项是(3 分) ( )
A.电视慈善捐款的制作人不断播出已经认捐的观众的名单,想告诉还没行动的观众“快来捐钱吧,
这事应该做”。
B.一个电商主播在推销老人保健品时,承诺定期为购买者举办健康讲座,并邀请所有感兴趣的老年
朋友免费听。
C.一些餐馆老板会在某时期顾客减少的时候,故意让门口排起长队,为自家餐饮的质量制造可见可
信的认同感。
D.广告商喜欢告诉人们一种产品“销量增长最快”或“销量最大”,以此来说服人们这种产品质量好,
值得购买。
4.依据材料,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以体现你对社会认同原理的准确理解。(4 分)
社会认同原理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阐释社会认同原理,作者在行文中引用了大量事实,读者却不感到赘余,为什么?请结合材料概
括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正红旗下(节选)【注】
老舍
老王掌柜的年纪越大,越爱说:得回家去看看喽!可是,最近三年,他把回家的假期都让给了年岁较
轻的伙计们。他懒得动。他越想家,也越爱留在北京。北京似乎有一种使他不知如何是好的魔力。他经常
说,得把老骨头埋在家乡去。可是,若是有人问他:埋在北京不好吗?他似乎也不坚决反对。
他最爱他的小儿子。在他的口中,十成仿佛不是个男孩,而是一种什么标准。提到年月,他总说:在
生十成的那一年,或生十成后的第三年……讲到东西的高度,他也是说:是呀,比十成高点,或比十成矮
着一尺……我们谁也没见过十成,可是认识王掌柜的人,似乎也都认识十成。在大家问他接到家信没有的
时候,总是问:十成来信没有?
正是夏天农忙时节,王十成忽然来到北京!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
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
块。他急忙带着儿子去买了一身现成的蓝布裤褂,一双青布双脸鞋,然后就手去拜访了两三家满汉家庭,
巡回展览儿子。过了两天,不知十成说了些什么,王掌柜停止了巡回展览。可是,街坊四邻已经知道了消
息,不断地来质问:怎么不带十成上我们家去?看不起我们呀?这使他受了感动,可也叫他有点为难,只
好不作普遍拜访,而又不完全停止巡回。
已是下午,母亲正在西荫凉下洗衣裳;大黄狗正在枣树下东弹弹、西啃啃地捉狗蝇,王家父子来到。
“这就是十成!”王掌柜简单地介绍。
母亲让他们到屋里坐,他们不肯,只好在院里说话儿。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
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的几棵自生自长的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天空飞着些小燕,院
内还偶尔来一两只红的或黄的蜻蜓。房上有几丛兔儿草,虽然不利于屋顶,可是葱绿可喜。总起来说,我
们院中颇不乏生趣。
3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母亲给了王掌柜一个小板凳,他坐下,不错眼珠地看着十成。无论怎么让,十成也不肯坐下。
母亲是受过娘家与婆家的排练的,尽管不喜多嘴多舌,可是来了亲友,她总有适当的一套话语,酬应
得自然而得体。是呀,放在平日,她会有用之不竭的言词,和王掌柜专讨论天气。今天,也不知怎么,她
找不到话说。她看看王掌柜,王掌柜的眼总盯着十成的脸上与身上,似乎这小伙子有什么使他不放心的地
方。十成呢,像棵结实的小松树似的,立在那里,生了根,只有两只大手似乎没有地方安置,一会儿抬起
来,一会儿落下去。他的五官很正,眼珠与脑门都发着光,可是严严地闭着嘴,决定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母亲不知如何是好,连天气专题也忘了。愣了一会儿,十成忽然蹲下去,用手托住双腮,仿佛思索着什么
极重大的问题。
正在这时候,福海二哥来了。大黄狗马上活跃起来,蹦蹦跳跳地跑前跑后,直到母亲说了声:“大黄,
安顿点!”大黄才回到原位去继续捉狗蝇。
二哥坐下,十成立了起来,闭得紧紧的嘴张开,似笑不笑地叫了声“二哥”。
二哥拿着把黑面、棕竹骨的扇子,扇动了半天才说:“十成我想过了,还是算了吧!”
“算了?”十成看了看父亲,看了看二哥。“算了?”他用力咽了口唾沫,“那是你说!”
母亲不晓得什么时候十成认识了福海,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只好去给他们沏茶。
王掌柜一边思索着一边说,所以说的很慢:“十成,我连洋布大衫都看不上,更甭说洋人、洋教了!
可……“爹!”十成在新裤子上擦了擦手心上的汗,“爹!你多年不在乡下,你不知道我们受的是什么!
大毛子听二毛子的撺掇,官儿又听大毛子的旨意,一个老百姓还不如这条狗!”十成指了指大黄。“我顶
恨二毛子,他们忘了本!”王掌柜和二哥都好一会儿没说出话来。
“也,也有没忘本的呀!”二哥笑着说,笑的很欠自然。“忘了本的才是大毛子的亲人!”十成的眼
对准了二哥的眼。
王掌柜仍然很慢地说:“你已经……可是没……”二哥赶快补上:“得啦,小伙子!”
十成的眼又对准了二哥的眼:“别叫我小伙子,我一点也不小!我练了拳,练了刀,还要练善避刀枪!
什么我也不怕!不怕!”
“可是,你没打胜!”二哥冷笑了一下,不管你怎么理直气壮,官兵总帮助毛子们打你!你已经吃了
亏!”王掌柜接过话去:“对!就是这么一笔账!”
“我就不服这笔账,不认这笔账!败了,败了再打!”十成说完,把嘴闭得特别严,腮上轻动,大概
是咬牙呢。“十成!”王掌柜耐心地说,“十成,听我说!先在这儿住下吧!先看一看,看明白了再走下
一步棋,不好吗?我年纪这么大啦,有你在跟前……”
“对!十成!你父亲说的对!”二哥心里佩服十成,而口中不便说造反的话:他是旗兵啊。
十成又蹲下了,一声不再出。
二哥把扇子打开,又并上,并上又打开,发出轻脆的响声。他心里很乱。有意无意地他又问了句:“十
成,你们有多少人哪?”
“多了!多了!有骨头的……”他狠狠地看了二哥一眼,“在山东不行啊,我们到直隶来,一直地进
北京!”
王掌柜猛地立起来,几乎是喊着:“不许这么说!”母亲拿来茶。可是十成没说什么,立起来,往外
就走。母亲端着茶壶,愣在那里。
“您忙去吧,我来倒茶!”二哥接过茶具,把母亲支开,同时又让王掌柜坐下。刚才,他被十成的正
气给压得几乎找不出话说;现在,只剩下了王掌柜,他的话又多起来:“王掌柜,先喝碗!别着急!我会
帮助您留下十成!”
“他,他在这儿,行吗?”王掌柜问。
4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他既不是强盗,又不是杀人凶犯!山东闹义和团,我早就听说了!我也听说,上边决不许老百姓乱
动!十成既跑到这儿来,就别叫他再回去。在这儿,有咱们开导他,他老老实实,别人也不会刨根问底!”
二哥一气说完,又恢复了平日的诸葛亮气度。
“叫他老老实实?”王掌柜惨笑了一下。“他说的有理,咱们劝不住他!”
二哥又低下头去。的确,十成说的有理!“瞎!老王掌柜,我要光是个油漆匠,不也是旗兵啊,我也……”
王掌柜也叹了口气,慢慢地走出去。
(有删改)
【注】老舍出生于满族正红旗,“正红旗下”即在八旗之一的正红旗辖制下的旗人们。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义和团失败后来京逃难,影射了清王朝的懦弱
无能。
B. “他似乎也不坚决反对”固然有王掌柜随遇而安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他原先牵挂的故乡山东已日
渐寥落。
C. 王掌柜带着儿子十成拜访乡邻的过程散发出一种温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有乱世中平民不分族群
的友好。
D. 文中两次写到十成的眼对准了二哥的眼,通过细节表现了义和团与旗兵间的尖锐对立,使矛盾冲突逐步
激烈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小说采取了与《茶馆》类似的叙事策略,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的思想主题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
B. 作者用点金之笔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使王掌柜、王十成、福海二哥等人物有血有肉。
C. 作者通过描绘“我”的家和“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用讽刺的语言反映了没落贫困旗人窘迫的生活境况。
D. 小说将浓郁的北京地域语言与文学性的小说语言结合起来,语言鲜活而有特色,极具魅力,让读者过目
不忘。
8. 本文反映的社会背景与《茶馆》相似,作者笔下展示了哪些社会悲剧?请简要分析。(4分)
9.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没有完成的作品,请依据节选内容,分析王十成和福海这两个人物将来的发展
方向,并阐明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
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
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
而怒,食以駃騠①。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
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
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
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
5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
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
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
可以虚辞借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②)
材料二
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
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
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
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
【注】①駃(jué)騠(tí):良马名。②《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
封书信。梁王,即梁孝王刘武,文帝窦皇后的幼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景帝曾考虑过立梁孝王为嗣。邹阳
为人正直,有智谋、才略。后遭人毁谤,被梁王下狱。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虽下之 A立忠 B未能明 C著 D亦由上怀 E 不信 F待之过 G薄之所致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信,指被信任。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信”的意义相同。
B.恶,指诽谤、中伤。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短”的意义相同。
C.捐,是抛弃、舍弃的意思。这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中“捐”的意义不同。
D.诚,是如果的意思,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诚”的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邹阳以樊於期为例来阐释“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原因:君臣之间能否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B.邹阳认为即使凭孔子、墨子的辩才,仍旧一个被放逐,一个被囚禁,是君主偏听不明所造成的。
C.圣明的君主因其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就会善待仇敌,并且实施善政才会永不满足。
D.魏征认为君臣之间的默契要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需要国君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并且以礼待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2)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
14.梁王读罢邹阳的上书,深受感动,就释放了邹阳,拜为上宾。你认为是哪一句话打动了梁王?为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①
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
②
史达祖
③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
挠。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④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 ,休寻乔木,独怜遗老。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
早。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
【注】①《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②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河
6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南开封)人,早年任丞相韩佗胄幕僚。③苏门啸:阮籍曾登苏门山而长啸,以此喻高士情趣。④稷穗:出
自《诗·王风·黍离》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门啸”和“歌眠酒酣”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是仰慕高士的隐逸和狂放,后者是陪伴贵族
子弟的豪奢生活。
B.“风沙短帽”指冒着风沙去往北方作万里之行,以“敢辞劳”三字,表达了自己是公务在身、不得不行
的万般无奈意绪。
C.“同社诗囊”和“小窗针线”写出了两种情感,前者是写诗社朋友结社吟诗的友情;后者写妻子拈线缝
衣伴读书的深情。
D.下阕的结尾以“吴霜染鬓”写久居江南而年华老去,“验愁多少”写两鬓白发见证了自己青春年华已经
悄然流逝的愁情。
16.诗人抒情至深,常会表现为长歌当哭、泣极反笑甚至正话反说的深沉蕴藉。作者作为南渡名士,在词
中是如何通过正话反说来表现这般深情的 请结合本词上下阕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过秦论》中诸侯谋弱秦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达到招揽读书人的目的。
(3)“碣石”,山名,也象征北方荒寒之地,常作为意象被写进唐诗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
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
气,未能免俗。③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
做汴州。如今只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但难有心情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
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大多没有留恋之意,窃以为所到之处
真正令人 的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
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 。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
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 。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
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
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
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7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
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毛主席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
C.“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D.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闷热的夏季午后,从地面上升的空气力量很大,而天上的水滴太小,被上升空气拖住,继而被推往高
处。湿热空气不断上升形成了庞大而臃肿的积雨云。当云中的水滴越来越大时, ① ,形成
雨。
积雨云下部温度高,中上部温度低,于是产生了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积雨云内过冷水滴、冰晶、
霰和冰雹等水汽凝成物,通过碰冻、碰撞、破碎和融化等许多复杂的过程,使云中起电,并使正、负电荷
分离开来,在云中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异性荷电中心之间就会发生击穿放电,
从而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和强大的响声,这就是雷电。
以上就是雷雨天气的形成过程。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可是 ② ?
这是因为,人体汗水的蒸发速度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高低和湿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当空气湿度维
持在 60%到 70%时, ③ 。但如果湿度太大,汗水难以蒸发消散,黏在身上,人体就会感到难
受。而下雷雨前,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积雨云也阻碍了地面热量的散发。在这样的环境下活动,人们自
然会觉得非常闷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四节文字,分析“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的原因。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30个
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这个冬天,“冰城”哈尔滨异常火爆。为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个城市整了好多花活儿:冻梨摆盘、
人造月亮、飞马踏冰……而网友们铺天盖地的好评也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旅游。从“有淄有味”到“滨至如
归”,城市走红的背后有自塑的原因,也有他塑的推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8
{#{QQABSQYQogiAQBAAAAhCUwVICgCQkAECCAoOQBAAoAAAC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