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文中“粼、肆虐、盘踞、擎、锹”等生字词,掌握“载”等多音字,会写“劲、拄”等多音字。
(二)默读课文,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产生的环境,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精神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老人是在怎样的环境创造出奇迹的,并思考描写该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原因,感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体会老人的崇高精神与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在看到左边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晋西北大风肆虐的图片)看到右边这幅图片呢?(出示绿洲图片)我想大家心中已有答案,然而这两幅图片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出示老人图片)这位老人又是谁能?是他让这块地方出现了绿洲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梁衡的脚步走入课文青山不老,去解答一切疑问。
(二)初读课文
1.识记生字词和多音字。
老师出示生字词“粼、肆虐、盘踞、擎、锹”,多音字“载、劲、拄”,学生跟读,老师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自主概括老人形象。
明确
老人形象:八十一岁手端一杆旱烟杆的瘦小老头,妻子和几位同行都已去世,独自一人生活在小院之中,每天早上到上干粮上山,晚上回来睡觉吃饭,就这样十五年日复一日地建设着晋西北。
3.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出,找出课文中老人所处的环境,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墨来描写环境?
明确
(1)老人创造的奇迹:十五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林风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2)大环境:环境险恶
中国的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一排三间房只剩老人一人
老人早晨带上干粮上山
晚上回来吃饭睡觉
绿风荡漾的小院
(3)环境描写的作用:用大环境的艰险,小环境的艰苦来侧面衬托出奇迹之难。
(三)重点探讨
1.齐读倒数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描写的作用?
明确
这段详细地描写了树是如何抵御住风沙的,如果没有树,这里将会出现当地县志所记载的模样。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老人所做功绩的伟大。
2.老师出示课文结尾,全班有感情地朗诵。
①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②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思考作者对老人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老人十分的敬佩和赞美。他感动于老人日复一日地坚守,敬佩他在如此艰险、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为西北做贡献,认为他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2)怎样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了”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如何理解“青山不老”?
明确
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延续和扩展,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明确
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角度:老人十五年一直坚守在晋西北,他无私奉献地精神、生命的意义将一直随着青山而延续下去。
在表达方法上,青山不老有着借景命题的妙处。延绵不断地青山象征着老人不朽的精神。
(4)想一想,你如果有机会可以对话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预设:老爷爷,谢谢您,是您的无私贡献才让晋西北变得更生机勃勃。您的精神将青山不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概括了老人形象,梳理了老人所处的环境,并且明确了描写环境的作用,感知了老人的精神,对青山不老的含义也进行了阐发。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文中这位老人一样坚守的英雄,也因为有他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富强!
六、作业布置
(一)抄写文中的“粼、肆虐、盘踞、擎、锹、载、劲、拄”等字词,每个两遍,明天上课前交。
(二)像文中这样坚守的人还有很多,请搜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料,在下节课上课前进行课堂一分钟分享。
七、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晋西北
风沙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盘踞之地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老人所居住的院子
一排三间房只剩老人一人
老人早晨带上干粮上山
晚上回来吃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