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21: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须树立大种业观,不断推进种业创新。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菌物种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几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产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万吨,增长近700倍,产量、出口均占全球70%以上。食用菌产业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天,食用菌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且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也是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虽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但还不是食用菌强国。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多项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菌种培育技术。解决菌种培育“卡脖子”问题,保障食用菌种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强食用菌种业源头创新,切实做好菌物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珍稀和濒危菌物资源的保藏保护、良种繁育及其生物转化研究、抓紧建立国家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菌物保藏保护、基础研究、菌种创制创新高地。重点疏通生物育种应用的“卡点”,加强学科统筹和资源配置,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效调动科研机构、食用菌企业科技人员育种的积极性,着力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构建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分子技术育种体系,育成一批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种业产业要上去,龙头企业得上去。当前,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育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李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材料二:
2022年2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卢景波表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保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应急保障的考核力度。同时,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持续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提升粮食依法治理水平,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特别是围绕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耕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中央出台措施不断保护耕地,才能确保人民衣食无忧。
(摘编自乔金亮、黄晓芳、刘慧《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树立大种业观,振兴菌物种业,推动菌物种业蓬勃发展,是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一环。
B. 虽然我国是菌物资源大国、生产大国,但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与国外相比不多,在菌种培育方面还有“卡脖子”的问题,加强育种创新势在必行。
C. 作者认为,要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须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等的考核力度,须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D. 我国目前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生命线,中央出台了保护耕地相关措施,《耕地问题调查》对“怎么保”的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总书记为金米村的木耳产业点赞,是对当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肯定。
B. 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有利于育种的科技创新, 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
C. 18亿亩耕地红线永远不能被突破,它是中国人的生命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好保障。
D. 两则材料都在谈粮食安全,但角度不同: 前者主要谈菌物种业,后者主要谈耕地保护。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威胁到了我国粮食安全。
B. 合肥市政府与吉林农业大学签署了菌物科研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C. 我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水稻亩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 湖南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设计和选址,避让耕地116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端好饭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休息
王愿坚
一个星期以前,将军带病来到了医院。他很想找点工作做做,可这里啥事也没有……想了好久,才想到写稿子的事。一年前,政治部约请他写一篇关于红军时期斗争生活
的回忆录,可一直没有时间动笔。
“可是,写哪一段好呢?”
他想到了任局长。这位老战友,因为患着下肢麻痹,已经在这里休养好几个月了……“依我说,写我们那次休息倒挺有意思。就是你踢了我两脚的那一次。”
“踢你?”将军觉得茫然了。
“嘿,看你,打了人还不认账。1935年,在锁蛟岭,记得不?”他伸手摩挲着大腿,故意苦着脸说,“那两脚真够呛。呶,就是这里!”好像那地方至今还在痛似的。
1935年、锁蛟岭,这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名,把将军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这天,秘密交通员送来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往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命令像钢
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
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战士们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第四天,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一失脚,掉下山沟去了。他不得不组织了一次阻击战,又伤了两个同志,才堵住敌人,派人下到山沟里,把这个战士找到,但他已经牺牲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不但有战斗的英雄,也有累死的烈士呢!”想着,将军不由得激动起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材料,而且有充分的信心能具体地写下来。
但是,当时为什么决定休息的?什么时候打过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着,他不由得说出了声,“我干吗打你嘛?”“嘿,不就是为了睡那二指嘛!”
噢,对了,这都是睡那二指的过。
那天下午,他们抬着战友的尸体,在树林里一阵疾走,暂时甩开了敌人,他们挖开碎石,把战友埋葬了。
当一切安排好,他喊了一声:“快走哇!”但是走出几步以后,却发现队伍没有跟上来。——刚才子弹在头上咝咝地飞着,他们还可以拼死战斗,这会儿一停下来,疲困却更强烈地袭击了整个队伍,人们有的已经睡熟了。
这里面就有副支队长任丕祥。他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可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呢。
“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
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口里还在喃喃着:“稍微……二指……”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
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将军却仍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复杂的心情。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想着,他不由得瞥了任局长一眼。这会儿,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文件,不时地在文件上批写着什么。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清晰地记起来了:
他抽出一根枪探条,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感觉有一簇黑点在晃动,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他焦急地来到任丕祥身边,使劲晃着他的肩膀。他哼了声,翻了个身,咂咂嘴巴又睡着了。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说完,他带着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紧张的回忆里拉回来。任局长正伸手抓着电话听筒:“喂,噢,王部长,我是任丕祥……”
将军望着任局长那兴奋的神情。这一瞬间,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的愿望强烈地激动着他。他做了个要走的表示,便离开了庭院。
在走出大门的时候,他还听见任局长在大声地吵着:“……啥都不缺,就是缺点事干,给点工作!工作……”
回到宿舍,将军扭亮了台灯,拿出了纸,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两个字:休息。随即头也不抬地写下去:
“我们常说:永不休息。这话并不确切。人是需要休息的。但这事对于战士说来,却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一九五八年十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局长是将军红军时期的老战友,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所以将军写回忆录就想到找他帮忙。
B.任局长建议写踢了他两脚的那件事,又做着苦脸,表明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对将军有些不满但还是能够理解。
C.将军记不起什么时候踢过人,主要是时间太久远让他的记忆有些模糊,并且当时情况紧急,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此。
D.在任局长的帮助下,将军回忆起事件的详细过程,其中“睡二指”的情节让将军做出写“休息”这个材料的决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将军想找点事做写起,现在清闲的休养生活与过去紧张的战斗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将军无事可做的失落。
B.“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命令的严肃、有力,为后文紧张的急行军做了铺垫。
C.本文详细描写任丕祥的睡态,以点带面,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将军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D.本文以将军视角记述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艰难过程,中间穿插了将军的心理活动,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
王愿坚的小说虽写的是残酷艰苦的战争,但也充满了人情味。请简要分析本文蕴含的“人情味”。(4分)
本文在写将军的回忆时,几次插入了对现实中任局长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①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其后过李公择②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节选自苏轼《答黄鲁直③书》)
材料二:
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瞻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时自重!
(节选自苏辙《答黄庭坚书》)
【注】①孙莘老:孙觉,字莘老,苏轼之友,黄庭坚的岳父。②李公择:李常,字公择,苏轼友人,黄庭坚的舅父。③鲁直:黄庭坚,字鲁直。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意其超逸A绝尘B独立C万物之表D驭风E骑气F以与G造物者H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重,在文中是“保重自己”的意思,表达对黄庭坚的祝福,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尊自重”含义不同。
B.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选文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报任安书》都是书信体。
C. 友麋鹿,即以麋鹿为友,“友”与《师说》“孔子师郯子”中的“师”用法相同。
D. 假,在文中是凭借、借助的意思,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初次在孙莘老的家里读到了黄庭坚的文章,十分赞赏,惊叹不已。后来又在李公择处读到了黄庭坚更多的文章,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 苏轼欣赏黄庭坚,十分想结交他,就冒昧地给黄庭坚写了一封信,赞赏他所作的两首《古风》诗,称其有“古诗人之风”。
C. 苏辙在诵读黄庭坚的诗文后,对黄庭坚十分钦佩;苏辙遭贬之时,颓废不振,被人嘲笑,黄庭坚的来信令他倍感安慰和欣悦,
D. 阮籍以酒消愁,嵇康靠琴排忧,颜回不假外物却不改变自己快乐心情。苏辙举三人之例,为赞叹黄庭坚做铺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4分)
(2)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轼之爱鲁直无异也。(4分)
苏轼评价黄庭坚“如精金美玉”,两则材料中哪些内容能体现黄庭坚的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完成 15~16 题。
秋野五首①(其三)
杜甫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注】①这组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②曝背:以背向日取暖。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直陈自己不擅礼乐,既可见诗人坦直率真的性情,又暗含其精进勤勉的决心。
B.“掉头纱帽仄”描写了诗人骤然转头、纱帽歪斜的画面,情景真实且又饶有趣味。
C.尾联着一“小”字,更见秋花之可爱;驻足细嗅,微香隐隐,陶醉之态溢于言表。
D.题为“秋野”却不重写景,而以人为中心,于叙事中表达出寓居山野的闲适之情。
16.诗歌的首联在内容上对后三联具有统领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1分,6分)
17.根据情景写出下列句子
(1)《赤壁赋》中写曹孟德面对大江斟酒,手执长矛吟诵《短歌行》时志得意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国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标准地图,中国的领土面积增加到1045万平方公里。该地图对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湾省所辖范围不仅作出明确划定,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对藏南和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范围管辖。印度外交部马上就这一问题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印度外长苏杰生甚至不惜 ① ,妄称“将他国领土纳入自己的地图,已是(中国的)陈年旧习,这种做法不会改变现实。”
今年20国集团峰会将在印度举行,印度想利用担任20国集团东道国的身份,以潜移默化或者是 ② 的方式,或明或暗地提出自身对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
中国最新版地图一经发布,确实让印度方面彻底破防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对藏南和阿克赛饮地区主权的合法性认证,打乱了印度的战略部署。这种从法理角度来稳固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方式,与外交、军事等方面斗争手段应该 ③ ,综合起来取得的效果会更显著。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亚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操在我们手里。
虽然在当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飘过“小爱”“小度”,但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
20. 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链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步履匆匆,人们追求处处要“快”:吃饭要快、走路要快、外卖快、物流要快,看剧要打开倍速……;木心先生曾说:“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如今,“快”与“慢”已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⑥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 D 2. C 3.D
4.(4分)①引用论证,如引用卢景波和卢曦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②对比论证,将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大米跨境贸易量和我国的需求量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和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6分)①要搞好民族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②要树立大种业观,高度重视菌物种业振兴,解决菌种培育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菌物种业;③要培养菌物种业龙头企业,加大菌物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菌种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④中央要出台保护耕地的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管等,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关键一环”错误,原文是“这对于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不等于“最关键”。
B.“与国外相比”无中生有,原文“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多”是说我国菌物种业龙头企业不多。
C.“作者认为”有误,原文材料二是说“卢景波表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最好保障”错误。原文是“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得出的,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这就是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的道理”,是必须坚守的红线,而不是“最好保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保护耕地。
A.选项说的是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与材料二主要观点不符;
B.选项与材料一内容有关;
C.选项说的是我国粮食育种优势,与材料二主要观点不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用论证,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说……《耕地问题调查》揭示耕地问题现状,以及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对推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源部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卢曦认为,报道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梳理清晰、脉络顺畅,观点极有针对性”,通过引用两位专家的评价,论证了《耕地问题调查》对于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
对比论证,如“全球谷物跨境贸易量每年8000多亿斤,只占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贸易量约900亿斤,只有我国大米消费量的三分之一”,通过数字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粮食需求量大,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现代文阅读(寒假作业 P9)
6.C[解析]A项,“有着更深刻的体会”错。B项,“耿耿于怀”“有些不满”错。D项,“‘睡二指’的情节让将军做出写‘休息’这个材料的决定”不当。
7.A[解析]“意在突出将军无事可做的失落”错。突出老一辈革命家不懈奋斗的精神,不是写将军失落。
8.(4分)①将军和任局长在战争时期结下深厚的友情,笑谈“踢两脚”,充满革命友谊的人情味。②打阻击战寻找掉下山沟的战友并将他安葬,充满互相救助、尊重生命的人情味。③将军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自己忍着困倦为战士们警戒,体现将军关爱士兵的人情味。
【评分标准】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在任局长的帮助下,将军的回忆逐步展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任局长休养期间依然渴望工作,凸显老一辈革命家不懈奋斗的精神。③将战争时期的不准休息与现在的不想休息对照来写,丰富了标题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④延缓了紧张的叙事节奏,增加读者的阅读期待。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寒假作业P17)
10.BDF解析:这句的标点是:
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11.B解析:B项,《谏逐客书》不是书信,面是奏章,是古代大臣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公文文体,A项,“自尊自重”中的”自重”是“注意自己的言行”的意思,与文中”自重”含义不同,C项,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假舟悔者”中的“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与文中意思相同。
12.B解析:苏轼“就冒味地给黄庭坚写了一封信”错误。“今者辱书词累幅”说的是黄庭坚给苏轼写的信,意思是“承蒙您(黄庭坚)给我写了长信”。"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可见苏轼想给黄庭坚写信,但害怕唐突,还没有写,就收到了黄庭坚的信,可见是黄庭坚先写信给苏轼的。
13.(8分)(1)(他)不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想要(将要)进避声名(不求名声)都来不及,哪里用我去称赞宣扬呢 (“即”“逃名“”称扬”各1分,句意1分)
(2)看您的书信中表现出的喜欢我的原因,和我喜欢您的原因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见”“无异”各1分,句意1分)
14.(3分) ①诗文卓异,才华出众。②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③风度超然脱俗,与众不同,且品格超拔,不受世俗的羁绊,④真诚待人,不论穷达,⑤眼不观美色,吃不讲美味,不依靠外物面怡然自得。(每点1分,写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古代诗歌阅读(寒假作业P20)
15.(3 分)A(“暗含其精进勤勉的决心”错。)
16.(6 分)①首句领起“掉头”二句,次句领起“风落”四句。②“掉头”句写自己纱帽歪斜而不以为意,“曝背”句写自己率性读书而不拘于礼,这种随心所欲、逍遥自得的生活情态正是首句短于礼乐的具体体现;③“风落”四句写诗人采摘松子,收割蜜房,观花闻香,这种恬淡舒适、轻松自在的山野生活正是次句诗人投身山林、陶冶情志的真实写照。
(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3分)①颠倒黑白 ②模棱两可 ③相辅相成
19.(4分)该地图不仅对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湾省所辖范围作出明确划定,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对藏南和阿克赛钦地区管辖的主权范围。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说法歪曲了事实,故选用“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原义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印度想对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采用不明确的态度,故选用“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指对一件事情对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第三空,语境说的是从法理角度来稳固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方式,与外交、军事等方面斗争手段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效果会更显著,故选用“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语病有二:
一是“对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湾省所辖范围不仅作出明确划定”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调至“对南海诸岛”前;
二是“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范围管辖”语序不当,应改为“阿克赛钦地区管辖的主权范围”。
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泛指,表示任何人。
A.特指,表示具体的某个人。
BCD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
故选A。
(6分)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③要么是最糟的
22.(4分)①使用了夸张、比拟修辞手法,“漫天飘过”为夸张,把“小爱”“小度”拟为云彩,表现当前社会中“小爱”“小度”类的人工智能很多。
②突出表现当前社会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进一步发展的观点
23写作(60分)
材料中的“快”节奏生活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享受着时代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效益,吃饭要快、走路要快、外卖快、物流要快,这个“快时代”最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活体验呢?一方面,“快”是新时代的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快”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高效的“快”生活会帮助人们筛选掉无聊、无价值的信息,节约时间成本,能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最大投入产出比。于个人而言,“快生活”寄寓着分秒必争的时间观,激励着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大的价值。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效率进行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创造与享用。同时,于社会而言,“快”展现出现代社会效率与速度一手抓的价值观,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便利、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快”的生活方式忽略了过程,让人们只顾赶路,对问题不假思索,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使人们丧失了对事物深度体验的过程,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会影响人们的思辨性和思考性。因此,要让生活慢下来,生活有了积累,人生才能厚重。同时也与部分年轻人的浮躁心理密切相关,对事情只求了解其大概,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难以获取生活的精髓,因此年轻人要克服浮躁心理,沉潜于生活其中,真正品味生活的味道。
行文思路上,可提出适应快节奏,享受慢生活的观点,然后用并列式结构,论述快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突,正如感性和理性、宁静和喧嚣一样,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在行动上我们当然要快节奏、高效率地去做好事情,同时在思想上要有平和的心态,慢慢欣赏周围的风景,才不会浮躁地迷失在速度的快感中,心生烦乱和彷徨。
【参考立意】
1.快节奏,慢生活。
2.放慢速度,品味生活的真味道。
3.倍速生活中的平和心态。
4.快慢相宜,享受生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第一次欣赏您的诗文是在孙莘老家,当时不觉耸肩惊讶,认为这不是当代人能够写出来的文章,孙莘老说:“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我笑着回答:“这人必定如纯金美玉一般,(他)不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想要(将要)逃避声名(不求名声)都来不及,哪里用我去称赞宣扬呢 看他的文章来揣度他的为人,必定是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的人。”这以后我与李公择在济南相会,见到了您更多的诗文,对您的为人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料想您风度超然脱俗;独立在万物之外,驾驭着风骑乘着云气,来和大自然交游(一起游玩)。不仅当今君于做不到,即使像我这样放浪形骸,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也难以结交并和您成为朋友。今日承蒙您给我写了长篇的信,礼数十分恭敬,态度极是谦率,好像是见到了一个让您敬畏(害怕)的人,这又何必呢 我一直想以书信与您结交,却害怕唐突,不料得到您的书信,欣喜惭愧之情,几乎表达不尽(大概表达不尽),只因自从入夏以来,家人不断有人生病卧床,断断续续直到如今,所以回信很是缓慢,希望您不要介意。您寄来的《古风》两首诗,以物寄托深意,真是具备古代诗人的风格,而我并不是您所推崇备至的人,我也作了次韵诗寄给您,见笑见笑,没有机会见面,常望您多多保重自己。
材料二:
我苏辙没啥本事,哪里配和鲁直结交呢 但我的哥哥子瞻与鲁直交往已经很久了,我与您的舅父公择也被此相知,并不疏选。拜读您的文章,朗诵您的诗,(非常饮佩)想见您一面的愿望已经在心里存了很大了,只是我生性笨拙并且懒惰,始终没有写信向您表达恳切深厚的情意,反而让您先给我寄书信来,那种惭愧遗憾,可以估量呀!我自从被贬谪以来,萎靡不振,放浪不拘,更加愚钝粗俗了。看见我的人往往都讥笑我,而您却居然认为我还有可取之处。看您的书信中表现出的喜欢我的原因,和我喜欢您的原因是没有差别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总会通信联系的,不是您先写信,就是我先写信。这样说来,我没有先写信,也就不值得遗憾了,近来听说鲁直在公务之余,一个人独处,只吃素食,精神十分愉快。古代有德有才的人,如果不被朝廷任用,就必然会寄托于某种外物来自我排遣。阮籍就用饮酒来排遣,嵇康则靠洋琴来排遣。阮籍如果不饮酒,嵇康如果不弹琴,那即便他们在以草木之实为食、以糜鹿为友的时候,心中也会觉得不安稳自在的!只有颜回一个人,以水为饮,以豆为食,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完全不凭借什么外物,却能够保持愉快的心绪,这正是孔子赞叹他不可企及的原因。如今鲁直眼里不求什么美色,口中不求什么美味,这说明您心中蕴蓄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别人了,却还要向别人请教,这是为什么呢 天气逐渐变冷了,近来我的日常生活很安定。希望您颇应节候,多多保重自己!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