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相
杜甫
导 入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你知道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他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诗风的特点为沉郁顿挫,即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沉郁”说的是其内容,“顿挫”说的是其形式。
他的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练,兼具“形式美”和“内在美”。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秋兴八首》
“杜集七言律第一”
《登高》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5岁以前优游漫游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杜甫一生历程
一生历程: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
35至44岁仕途不顺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44至48岁战乱流离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8至58岁西南漂泊、江舟长逝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zǐ州、阆làng中。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kuí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郞》《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包括绝句和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绝句(4句):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绝句只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第1、2、4句要求押韵。
律诗(8句):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2、4、6、8句要求押韵。
排律(8句以上)。
知识链接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继之产生的两汉乐府也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此后,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层出不穷,如杜甫、白居易等。
现实主义诗人们,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文学创作,因而他们的作品就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真实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诗人大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
(2)在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题解读
《蜀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
武侯祠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他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写作背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诗歌
bǎi
hǎo
初读感情
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伤感 惋惜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明确:泪
“泪”字。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汉时成都织锦有名,设锦官于此,故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遮蔽 空:徒然
频烦:多次烦劳咨询计:指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出兵 长:长久地
疏通诗意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疏通诗意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武侯祠要到哪里寻找?(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之中。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多次烦劳咨询您天下大计,您为两朝开创基业,扶助后主,献出老臣的一片忠心。
出兵征战您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长久地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品读题目
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突出孔明的身份,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心怀蜀国基业的相!体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用蜀相的身份吊唁他比用诸葛亮更妥。
问题:
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了哪些景象?
他刻画了怎样的蜀相形象?
他为什么写蜀相诸葛亮?
理解诗意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丞相:
以官职名去称呼,含有尊敬之意。
2.寻
含义:作者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情感: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其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思考:“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柏森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锦官城外: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4.柏森森: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二是衬托诸葛亮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象征着忠贞、高洁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
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
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
空
比较理解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落寞和感伤
寄寓
冷寂凄清
融情于景
乐景衬哀情
自
空
——独自
——白白地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人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 “空好音”。诗人以悲凉沉郁之身世去观察感受眼前自然的一草一物,这一草一物也皆染上悲凉沉郁的色彩。
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提问方式如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高考拓展——分析含有诗眼的题型
炼字题类型的答题步骤:
1.解释含义
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
2.描述景象
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
3.分析手法
分析该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4.阐明作用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手法 4.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范例
(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
(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徒然啼鸣。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图景)
(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明手法)
(4)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天下计:雄才大略(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老臣心:忠心报国(尽忠蜀国,不遗余力)
手法:用典
手法:用典
情感: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诸葛亮形象
两表酬三顾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一对足千秋
天下计:制定天下三分之大计。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件大事: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讨论1:杜甫借古伤己,泣下沾襟究竟是为什么?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泪满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也寄托了杜甫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讨论2:“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诗人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结合颈联和尾联说明)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出师未捷身先死”写出了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诸葛亮和杜甫的连接点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人物
角度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表格比较:
共同之处:有志之士,功业未竟。——惋惜
不同之处:幸逢君主;不受重用。——悲愤
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的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期待当朝皇帝(唐肃宗)能重用忠臣能将。
从武侯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那些失意的英雄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国]别林斯基
全诗总结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蜀 相
借景抒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承
借古喻己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合
全诗主旨
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各异,两人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本课两首诗,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对比鉴赏
诗歌风格的不同。李白的诗歌风格主要是飘逸俊美,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如李白的《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景,具有非凡阔大的气势。而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借祠堂的荒落,反映了诗人的悲痛之感。
诗歌思想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但是在仕途中又都是不得志的,这种壮志难酬的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李白的诗除了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外,还流露出及时行乐、赞美祖国山河的积极情绪。杜甫的诗歌则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悲痛之情。如《蜀道难》,既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不满和担忧,还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蜀相》则通过刻画忠君爱国、济世扶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形象,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诗歌意境不同。
李白的诗歌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的诗歌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如《蜀道难》,以现实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都是想象的媒介。《蜀相》择取繁盛茂密的柏树、映阶的碧草和隔叶的黄鹂,营造了祠堂肃穆的氛围,整体是比较压抑的。
表现手法的不同。
《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写出蜀道之“难”。《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地传情达意。
提问方式如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高考拓展——分析含有诗眼的题型
炼字题类型的答题步骤:
1.解释含义
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
2.描述景象
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
3.分析手法
分析该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4.阐明作用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手法 4.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范例
(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
(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徒然啼鸣。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图景)
(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明手法)
(4)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知识链接——怀古咏史诗
写 景
用 典
1.忧时伤世:慨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忧国伤时(忧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穷兵黩武,讽劝、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3.借古伤己:与古人有相反或相似经历,抒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时光易逝/怀才不遇等感情
4.借古思理:对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揭示历史规律等。
临古地
↓
思古人
↓
怀古事
↓
抒己情
结构梳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武侯祠)
↓
思古人( )
↓
怀古事( )
↓
抒己情(仰慕悲愤)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诸葛亮
英 雄
怀 古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押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用典(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 或对国事的讽喻)
对比(眼前的衰败荒凉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 对比、文本中的人物与作者的对比)
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哀景衬哀情)
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哀乐景情)
以小见大
抑扬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B.“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爱好音乐。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B项,“好音”指优美动听的鸟鸣,而不是“爱好音乐”。这里的“好”是形容词,美妙的、悦耳的意思,不是动词。
B
2.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寂寞”“冷清”“悲怆凄凉”错,这两句渲染的是恬淡、清新的意境。故选D。
D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两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C
“C 项,“‘两朝’指东汉和蜀汉”说法有误,“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旷世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世无人的哀伤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B
“由远及近”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是“由近及远”。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3.《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