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分子和原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分子体积变大
B.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体温计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汞原子之间的间隔热胀冷缩
2.下列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 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
C.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 D. 品红在水中扩散
3.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氧气 B.铁 C.氮气 D.水
4.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 B.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5.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墨书写的字能够保存很久——说明碳具有稳定性
D.铝制品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实质是表面生成了致密氧化膜起保护作用
6.茉莉花香清新淡雅,香气持续醇厚,从分子角度来看,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不断运动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不 同 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
实验设计 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
A B C D
A.A B.B C.C D.D
8.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正确的是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
B.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分子消失
C.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温度升高,水银温度计的汞柱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9.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被动吸烟而造成身体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将锅盖顶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态,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0.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
D.原子可构成分子,不可直接构成物质
二、判断题
11.品红分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容易分解( )
12.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水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
13.“家的味道,就是一进门那熟悉的饭菜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14.分子和原子都很小,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
15.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
三、综合应用题
16.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2)过氧化氢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酰胺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其它物质。
①为探究含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反应条件:6.0mL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②为了探究双氧水浓度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
反应条件:水浴温度为21℃,二氧化锰均为0.5g,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mL。实验结果如下:

从温度测量数据看,可知双氧水分解时的能量变化是 (填“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综合分析图2、图3的数据,说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
(3)“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另一种化合物,为验证另一种产物是过氧化氢而不是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
17.完成下列各题: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甲”“乙”或“丙”)烧杯中液体变红,此实验说明了分子 。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分析讨论】改进后图Ⅱ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 。
(2)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在刚刚结束的第19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观众在观看比赛时会发现,单杠、双杠、鞍马、举重等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用一种白色的粉末反复搓手。此白色粉末俗称“镁粉”,它与闪光灯和烟花爆竹中使用的金属镁粉不同,主要成分为水合碱式碳酸镁,还含有氧化镁、氧化钙等物质。
“镁粉”具有一定的吸湿功能。当体操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手掌心出汗会使他们在抓握器械时因摩擦力减小而打滑,这不仅影响动作的质量,严重时还会使运动员从器械上跌落下来,造成失误,甚至受伤。在手上抹“镁粉”,可以吸去汗水,这样便增加了手掌和运动器械之间的摩擦力,使运动员能够握紧器械,提高动作的质量。
工业水合碱式碳酸镁,又称轻质碳酸镁,碱式碳酸镁。白色单斜结晶或无定型粉末,无毒,无味,在空气中稳定。化学组成因制造方法及操作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轻质碳酸镁一般在300°C以上即分解出水、CO2和氧化镁。轻质碳酸镁煅烧温度不同,煅烧时间长短各异将生成活性不同,粒径各异的氧化镁。
水合碱式碳酸镁除在体育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业、食品、医药等领域也广泛应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运动员使用的“镁粉”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运动员使用“镁粉”是利用了它的 功能。
②白色单斜结晶或无定型粉末,无味,该性质属于水合碱式碳酸镁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③碱式碳酸镁在300℃会发生反应,生成水、CO2和氧化镁,则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反应。
18.I.空气是一种用途很多的自然资源,可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其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1)操作1的变化属于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2)如果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容器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 (填“熄灭”或“燃烧更旺”)。
(3)除分离液态空气外,现在还有一种膜分离技术制氧气,原理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 (填“大”或“小”)。
II.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5)过氧化氢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酰胺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其它物质。
①为探究含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反应条件:6.0mL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②为了探究双氧水浓度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利用手持技木进行实验:
反应条件:水浴温度为21℃,二氧化锰均为0.5g,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mL。实验结果如下:

从温度测量数据看,可知双氧水分解时的能量变化是 (填“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综合分析图2、图3的数据,说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
参考答案:
1.A
【详解】A. 车胎在阳光下爆裂,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变大,分子远动加快,气体产生压强增大,错误;
B. 氧化汞受热后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正确;
C. 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通过分子运动而挥发,使人闻到气味,正确;
D. 体温计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正确。
故选A。
2.C
【详解】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探究分子运动实验中,氨水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品红在水中扩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说法正确;
B、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C、原子属于微粒,微粒在不停地运动,说法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说法错误。故选D。
5.A
【详解】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用墨书写的字能够保存很久,是因为墨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铝制品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表面生成了致密氧化铝氧化膜起保护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A
【详解】我们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茉莉花香清新淡雅,香气持续醇厚,是因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选:A。
7.B
【详解】A、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时会在玻璃片上出现冷凝的水蒸气,所以可以证明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不同;
B、使用干冷的烧杯只能证明甲烷燃烧生成水,不能证明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且由于蜡烛的燃烧会消耗氧气,所以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
C、红磷燃烧生成固体,消耗瓶内的氧气,所以瓶内产生压强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通过观察注射器移动的刻度可以计算消耗氧气的体积,所以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放入倒扣的大烧杯中时,会看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从而能够说明氨气的分子从氨水的烧杯进入到盛有酚酞试液的烧杯,能够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
故选B。
8.A
【详解】A、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蔗糖溶解在水中,是因为蔗糖分子向水中扩散,故选项解释错误;
C、结冰的水不能流动,但分子仍在不断地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D、温度升高,水银温度计的汞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被动吸烟而造成身体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到空气,使人被动吸烟,正确;
B、水沸腾时能将锅盖顶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增大,错误;
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正确;
D、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但实际上原子还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同种原子可构成不同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1.错误
【详解】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品红分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没有分解,故错误。
12.错误
【详解】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水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变大,而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说法错误。
13.正确
【详解】一进门闻到饭菜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故正确。
14.正确
【详解】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即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说法正确。
15.正确
【详解】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例如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正确。
16.(1)H2
(2) Cu2+ 放出热量 过氧化氢浓度越高,分解速率越快
(3)取少量Na2CO4充分溶于水后,加入MnO2,产生大量气泡
【详解】(1)根据题目中图像信息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分裂为氢原子,所以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氢气分子H2;
(2)①三者阴离子相同,当含有铜离子时,双氧水的分解率最大,所以保存时避免引入铜离子;
②由图3可知,双氧水分解时放出热量;分析上述图2、图3中的数据,说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为验证另一种产物是否为过氧化氢,向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瓶内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反应生成了氧气,进一步说明另一种产物是过氧化氢。
17.(1) 甲 在不断运动 滤纸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节约药品
(2) 混合物 吸湿
物理 分解
【详解】(1)[进行实验]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能运动到甲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但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则只有甲烧杯中液体变红;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改进]
在改进实验中,脱脂棉上滴加浓氨水,则氨分子从右向左运动,则能观察到滤纸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分析讨论]
改进实验中,使用药品较少,能节约药品。
(2)①“镁粉”中含有水合碱式碳酸镁、氧化镁、氧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镁粉”具有一定的吸湿功能,则运动员使用“镁粉”是利用了它的吸湿功能。
②“白色单斜结晶或无定型粉末,无味”属于颜色、气味的描述,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碱式碳酸镁在300℃会发生反应生成水、CO2和氧化镁,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8.(1)物理变化
(2)熄灭
(3)大
(4)H2
(5) Cu2+ 放出热量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操作1是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
(3)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大;
(4)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是氢气变为原子,与氧气分子结合为过氧化氢,故填H2;
(5)①氯化钠和氯化镁含有钠离子、镁离子和氯离子,氯化铜含有铜离子和氯离子,不同的是铜离子,因此说明铜离子对反应速率影响大,所以要排除铜离子,符号为:Cu2+;
②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所以反应放出热量;在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浓度增大,压强和温度都升高,说明产生的气体和放出的热量多,因此证明反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