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0 11: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01
了解作者
PART 0NE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C.Ting),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了解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02
生字词
PART TWO
03
词语解释
PART THREE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指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的顺利,毫无波折。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
诚意:诚恳的心意。
正心:使人心归向正道。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者不协助别人。
词语积累
04
本文关联知识点
Part IV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论点、论据、论证
三要素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据的类型
议论文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议 论 文 的 结 构
引论
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
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
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1
知识小卡片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正心(端正心思)、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05
走进文章
Part Five
什么叫“格物”“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课文开头引出一个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探察即实验。
作者的观点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和大力传扬?为什么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更要有适当的目标。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判断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
即“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现实意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4段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证明"以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从而证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亲切而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判断第2自然段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道理论证
作用:引用《大学》里的话,并进行分析,既点明了题目,又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06
教师总结
Part VI
本篇演讲词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我们新一代具有实验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勇于动手实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实现我们国家的科技强国梦!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