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页脚><页脚>jiǎ chuò hú lǘ shuò jiàn zēng jiàn gōu huì chī jì jì wù chàng tǎn zhè zhì cuó qiáo wànɡ shènɡ hánɡ duó <页脚>失望 如果 怎么;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停驻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适逢,恰巧遇到 估计;误期 逃走 同样 苦于 <页脚>屡次 有人 爱戴 意图 考虑、思索 威服众人 朱砂;写;称王 渔网,文中作动词,用网捕 私自,偷着 笼 <页脚>到处 一向 恼怒 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难道 盟誓 攻下,攻克 等到 惩罚 一齐 <页脚>“適”通“谪”,原指古代官吏降职或远调,文中含强迫意 “以”通“已”,已经 “唱”通“倡”,首发 “被”通“披”,穿着 “无”通“毋”,不要 “指”通“旨”,意思,意图 <页脚>作,当 被 是 向 “筑” 往,到 凑音节,可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扶苏 <页脚>介词,因为 动词,认为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用来 介词,于是,就 判断动词,是 表顺接 可是 并 <页脚>逃亡 死 暗地,偷偷 空隙、隔开、不连接 适逢,恰巧 集会、见面 爱 怜惜、怜爱 处处 常常 <页脚>名词作状语,依法 名词作状语,用丹砂;名词作动词,称王 形容词作名词,铁甲;武器 形容词作动词,弄得愁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名词作动词,用手指;用眼看 <页脚>7.重点句子默写。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重点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给人种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惆怅叹恨了很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页脚>一、课内阅读
1.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3分)
直接原因: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的暴虐统治)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分析该句话的表达作用。(3分)
使用反问,鲜明地表现了陈胜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有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作用,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3.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2分)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4.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3分)
贤明的扶苏被杀,许多人并不知道;楚国人民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假称他们的队伍,可以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响应。置书鱼腹篝火狐鸣<页脚>5.“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请你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写出两句士卒可能会议论的内容。(3分)
示例:你知道我们吃的鱼腹中有“陈胜王”的字条吗?昨晚你听到狐狸叫“陈胜王”了吗?
6.下面的这幅画即为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图,请先仔细观察,然后结合课文,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为这幅图配一段精彩的解说词,50字左右。(3分)画面的高台上,陈胜和吴广袒露右臂,慷慨陈词,控诉秦朝的暴政。他俩号召大家同心协力,推翻秦朝的统治。台下群情激愤,大家纷纷振臂高呼,响应陈胜、吴广的倡议。<页脚>二、比较阅读
【甲】《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页脚>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况且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名啊。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9.甲、乙两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3分)
甲文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一道,共同露出担任,担当攻占<页脚>10.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老谋深算),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11.甲文中的士卒跟随陈涉起义和乙文中的府兵跟随项梁起义的原因有何不同?(3分)
甲文:被陈胜的演说打动, 真心感激、拥戴陈胜,愿为其用。乙文:被项籍的威力所慑伏,被迫屈从。
12.你是怎么看待项梁计杀会稽守这一行为的?(3分)
我认为项梁计杀会稽守,是奸诈的表现,会稽守并无过错,为了个人私欲而滥杀无辜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批判的。<页脚>三、课外阅读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通“专”,独一,专擅。<页脚>称王、做王告诉亲近共过去的众,许多因此<页脚>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召见,载与俱归。
(陈涉)于是召见(他),与他同坐一辆车回来。
15.读完文段后,品味陈王故人的言行,写出他的特点;再找出陈王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的原因(用文中句子说明)。(3分)
陈胜故人相信他“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真心实意找他。入宫后忘情失态,反映了佣耕者朴实、直率的特点。陈王违诺的主要原因是故人“轻威”。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陈胜起义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人民的支持,他能够与朋友患难与共。起义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失信于人,失去人心。课件18张PPT。jū xiǎn jìn fú qiāng guī gǎo náo yù 交换 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泽 给予 交换 置意 扩充 疑问语气助词 只,仅仅 盛怒的样子 平民 撞 平庸无能的人 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吉祥;不祥 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屈服 道歉 明白,懂得 “错”通“措”,安置 “说”通“悦”,高兴 “仓”通“苍” 光着 仅仅,只 派,派遣 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 ,出使用 凭借 以……为,把……当作 因为 代词,代安陵 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愤怒 发怒 派遣 让 为两个词,“虽”即使,“然”,即这样、如此 作转折,连词,常与“但是”配套使用 吉祥 常用为休息 交换 容易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使……徒,光着 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补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7.重点句子默写。
(1)当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予以拒绝。
(2)唐雎视见秦王时,秦王用“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话语来对唐雎进行威胁,并说“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凶势直逼唐雎。唐雎则针锋相对地与之斗争,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8.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一千里土地不敢(与之)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一、课内阅读
1.本文通过鲜明的对比,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说”——“_________”——“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而唐雎是先__后___,临危出使——沉着应对——__________——“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秦王是__________的“纸老虎”;唐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伏虎英雄”。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3分)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因为秦王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怫然怒恭倨针锋相对色厉内荏临危不惧、机智果敢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2分)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3分)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5.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3分)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6.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3分)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7.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3分)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统一全国的步伐。
8.千百年来,唐雎的凛然正气仍然令人震撼。如今,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哪些现实意义?(3分)
示例: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有不畏强暴的勇气;要有真才实学,机智善辩,身怀绝技。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或: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二、比较阅读
【甲】《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道歉 介词,从、由 穷尽,完结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画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三、课外阅读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一向,平素 握,持 答复,回答 感到奇怪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15.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课件16张PPT。<页脚><页脚>lǒng yǐng yuè shù yì yí bǐng miǎn chāng jué kuài zhāng xié xù zhòu fǔ tuí dān wǎng duó shēn yīn <页脚>亲自;田地 承认、同意 说;确实这样 器重,重视 对……说,告诉 接近、趋向 屈尊;拜访 拜访 总共 <页脚>于是、就此;命人退避 崩溃、衰败 因此;失败 仍、还;止 计策;产生 不仅;而且 挟持、控制 争强,争胜 地势 <页脚>物资;全部取得 大概;资助、给予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后代 招致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政治 亲自;平野 一天天 <页脚>“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 动词,可译为“唱” 是 动词,成为 被 介词,与 介词,在 介词,从 <页脚>确实 通“伸”,伸张 信用 于是,就 凭,靠 拜访 照顾 总共 平凡 <页脚>失败 凶猛而放肆 而且 或者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名词作状语,对内 名词作状语,亲自 <页脚>7.重点句子默写。
(1)《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欲信大义于天下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页脚>8.重点句子翻译。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承认它。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页脚>一、课内阅读
1.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的正确顺序的序号写出来。(3分)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3分)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又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4分)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页脚>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4分)
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递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6.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3分)
“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4分)
示例:①选用贤能;②体恤百姓;③加强民族团结(或: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页脚>二、比较阅读
【甲】陈寿《隆中对》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页脚>去拜访 以……耻辱(认为……是耻辱) 9.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3分)
左右皆笑之。
10.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1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3分)
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页脚>三、课外阅读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千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页脚>适逢,正赶上 率领、带领 劝说,说服 有人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14.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5分)
因刘表的礼待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课件18张PPT。<页脚><页脚>cú hónɡ fěi zhì pǐ bì quē ɡǒu wèi wěi sù nú rǎnɡ zōu yī jiù 死亡 时候 开扩,扩张 <页脚>发扬光大 轻视 好;应该 亲自,自身 低微鄙陋;屈尊就卑 朝夕,日夜;没有效果 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落泪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示整数再加上零数 <页脚>yí,形容词,遗留的 wèi,动词,给予 动词,评定 动词,谈论 名词,效力的机会 动词,有效,成效 <页脚>品德 hánɡ,行列,文中指军队 xínɡ,动词,做,执行 用,拿 以致 认为 道路 办法 <页脚>开扩,扩张 商店开业 痛心和遗憾 极端憎恨或悔恨 低微鄙陋 言行恶劣,不道德 感动 因对方的行为或帮助而产生好感 <页脚>名词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怠慢,懈怠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页脚>7.重点句子默写。
(1)作者分析先汉兴隆后汉倾颓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先帝三顾茅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企业濒临倒闭,这时,老李走马上任,当上总经理,肩负起扭转亏损局面的重任,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页脚>8.重点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来堵塞忠臣的进谏之路。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果有奸邪之事,违反科律条令的以及做忠善之事的,应该交给主管官员判定刑赏。
9.作家作品。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汉_____家、_____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刘备“三顾茅庐”后,他辅弼刘备父子,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著作有_____________。诸葛亮的散文,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政治军事《诸葛亮集》<页脚>时候 都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发扬光大 选拔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即将远离陛下,面对这个奏章,禁不住流下眼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页脚>3.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示例:妄自菲薄、作奸犯科。
4.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5.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以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3分)
这是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C<页脚>6.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以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示例:①积极献言,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③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与旧都做准备。
7.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示例: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中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页脚>二、比较阅读
【甲】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页脚>D 彰显(显示) 痛心遗憾 安抚,抚慰 亲人(亲近的人) <页脚>10.翻译下列语句。(6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11.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3分)
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页脚>三、课外阅读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页脚>1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愤恨 案件 1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页脚>15.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列。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6.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3分)
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课件14张PPT。<页脚><页脚>pín yǐ bìn měng qiāng huī mèi qínɡ qiú huī 姑且,暂且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稍白 <页脚>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定将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文中暗指丈夫已死 打算 军旗下面,指军营里;切碎的熟肉 泛指各种乐器;奏;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了结,把事情做完;文中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页脚>3.一词多义。完 竭尽,全部用出 全,全都 不同 特殊 对……感到奇怪 名词作动词,流泪 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页脚>符节 节日 定将 能;会议 <页脚>6.重点句子默写。
(1)《望江南》中写出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表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和内心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敢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征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页脚>(3)《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陵春》中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独辟蹊径,抒发内心沉重的哀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破阵子》中由外在的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的激烈和顺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页脚>7.作家作品。
(1)温庭筠(约812~866),原名___,字______。晚唐太原祁人。是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望江南”,词牌名,又名“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约989~1052),字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家。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有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为流传。
(3)苏轼(1037~1101),北宋_____家、_____家。字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_______”。
(4)李清照(1084~1155),_______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
(5)辛弃疾(1140~1207),字________,号_______,与______并称“苏辛”。岐飞卿花间忆江南梦江南希文政治文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学书画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三苏南宋易安居士幼安稼轩苏轼<页脚>(一)望江南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倚”在词中各表现了怎样的作用?(2分)
词中“独”字写出思妇的孤单身影,“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2.写等待时间之长的短语是___________,刻画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3.联系全词,说说“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包含了倚楼人怎样的感情?(2分)
包含了倚楼人思念、等待、渴盼、失望等复杂的情感。
过尽千帆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页脚>(二)渔家傲 秋思
4.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凉,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3分)
5.“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蕴含了戍边将士的什么感情?(2分)
无比思念遥远的家乡而不能归,借酒浇愁的痛苦心情。
6.结合上片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展现的画面。(3分)
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萧然兀立。边声四起,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戍守将士,内心无奈。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页脚>(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
8.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妙在哪里?(2分)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9.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0.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页脚>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现了词人希望被重用,为国杀敌立功的心愿。
(四)武陵春
13.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对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
14.在本词中,作者通过哪两个外在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试做简要分析。(3分)
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国破、家亡、夫死,使她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哀愁如此之重,她无心梳妆打扮,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泪先流。<页脚>(五)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5.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含义,并从词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2分)
“壮词”指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3分)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7.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2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8.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3分)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页脚>1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2分)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场景。
20.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