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3年2月,新加坡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紧急报告,该国北区野生动物中发生1起非洲猪瘟,1头野猪发病、死亡。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对发现的病死猪及疑似病猪,采取杀死深埋、焚烧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蔓延。这里采取的“杀死深埋、焚烧”等措施属于( )
A.清除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2.天花是一种已经被消灭的传染病。天花病毒是天花的(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3.分析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 )
A.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
D.传播途径、病原体、易感人群
4.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如图)引起的,HPV病毒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勤换内衣,注意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只要注意规范使用口罩,就可以防止被感染
C.对确诊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该病毒呈球形,不属于原核细胞
5.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冬春是多发季节,在以下几点倡议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
B.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情愉悦
C.加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全家人的健康状况
D.尽量不举办、不参加大规模家庭聚集性活动
6.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种细菌)感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疾病是一种遗传病
B.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传染源
C.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7.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倡导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杀死病原体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8.某班级出现了流行性感冒患者,连续几天,班内多位同学相继发病,其他班级也有同学出现了相似症状。注射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流感,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9.下列做法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加强体育锻炼—保护易感人群
B.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
C.通风、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D.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
10.人类是在同自身的疾病和有害环境的抗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艾滋病 B.巨人症 C.贫血 D.色盲
11.肺鼠疫属于一种烈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隔离感染者、佩戴“伍氏口罩”、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深埋或焚烧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鼠疫杆菌是肺鼠疫的传染源
B.该肺鼠疫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C.佩戴“伍氏口罩”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深埋或焚烧属于控制传染源
12.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通过蚊虫叮咬后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而此过程不会使蚊虫患病,请问在本过程中蚊虫充当的是(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13.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原理是让人体( )
A.产生抗体,形成非特异性免疫
B.产生抗体,形成特异性免疫
C.产生抗原,形成非特异性免疫
D.产生抗原,形成特异性免疫
14.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医学专家对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德国患者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捐赠者的骨髓中含有CCR5突变基因,经过两次骨髓移植,两种疾病症状均从该德国患者体内消失且至今未复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B.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C.该艾滋病患者属于易感人群,HIV属于传染源
D.该实例对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5.1885年,巴斯德从感染了狂犬病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干燥处理。巴斯德首先将新鲜脊髓研磨后与蒸馏水混合,注入健康狗的体内,狗很快发病死亡;然后将干燥后的脊髓研磨后与蒸馏水混合注入健康狗的体内,狗却健康地活了下来。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新鲜脊髓内含有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
B.干燥处理可使病毒的毒性减弱或失去活性
C.该实验无法证明干燥后的脊髓能刺激狗产生抗体
D.新鲜脊髓可以引发狗的特异性免疫
16.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下列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B.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C.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项预防措施可以保护易 感人群
D.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弱的表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17.某种链球菌表面的物质甲和心脏瓣膜上的某物质相似。该链球菌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物质甲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物质乙,物质乙在抵御该菌时,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某种心脏病。物质甲和物质乙分别是( )
A.抗体和抗原 B.抗原和溶菌酶
C.溶菌酶和抗体 D.抗原和抗体
18.如图表示人体内某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内容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a细胞不可用于亲子鉴定
C.a细胞可变形并穿过毛细血管壁
D.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9.一位同学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跟,立即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这种药物是给马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从而在马体内产生的,取马的血清经加工提取制成的一种免疫马血清。由此可见,该药物属于马的成分和该治疗措施属于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20.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 B.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溶菌酶杀灭细菌 D.得过麻疹后不再患此病
21.2022年初,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成功为一名57岁的心脏衰竭患者大卫·贝内特移植了一颗鲜活的猪心脏,术后表现良好。但好景不长,手术两个月后的贝内特被宣布死亡。他们发现死亡的诱因是在移植给贝内特的那颗猪心脏中发现了一种快速繁殖的病毒——来自猪的巨细胞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患者死亡的巨细胞病毒是寄生在猪体内的,属于动物病毒
B.移植的猪心脏从免疫的角度来说是抗原,所以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C.移植后的病人能短暂存活,说明人与猪的亲缘关系较近
D.该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功能过强引起的
22.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菌酶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B.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C.人体依靠免疫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D.发生过敏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所致
23.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HIV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B.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C.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D.科学家致力于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以期使人类获得特异性免疫
24.我国在宋朝就有医者将轻症天花患者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此来预防天花。痘浆会使人体产生的物质和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分别是( )。
A.抗原、非特异性 B.抗体、特异性
C.抗原、特异性 D.抗体、非特异性
25.艾滋病是因感染 HIV(病毒)而引起的恶性传染病。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但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2~10年后发展为艾滋病(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
B.HIV在人体内营寄生生活,能杀伤免疫细胞
C.图中表示HIV在人体内浓度变化的曲线是Ⅱ
D.曲线Ⅱ中ED段上升是由于HIV入侵导致免疫细胞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每空2分,共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猩红热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猩红热由链球菌引起,发病以3至8岁的儿童居多,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咽峡炎等症状,目前尚无预防猩红热的疫苗。
材料二 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在传染病医院工作的医生们采取了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①勤洗手;②避免人群聚集;③佩戴口罩;④锻炼身体;⑤合理营养等。
(1)链球菌是引起猩红热的________(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猩红热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________,白细胞能吞噬链球菌,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免疫。
(3)猩红热的易感人群主要是________,目前无法通过疫苗使体内产生相应的________来获得该病的免疫力。
(4)借鉴预防肺结核的经验,材料二中可用于切断猩红热传播途径的有________(写序号)。
27.(每空2分,共12分)图一表示人体初次及再次接种疫苗的免疫过程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图二是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三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一所示,人体初次受到抗原刺激时,___________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图中___________(填“IgM”或“IgG”)产生速度较慢,但浓度高,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能力不同,其中防护能力最弱的是___________口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__的预防措施。
(3)甲流病毒从病毒的类型上讲,属于___________;甲流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图三中的___________(填标号)。
28.(每空2分,共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2016年来, “埃博拉”成为全球知名热词,
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右图是引起疫情的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检测,志愿者已成功接受了实验性疫苗的早期测试。某科研所在测试埃博拉疫苗对灵长类动物的免疫效果实验中,将身体状况相当的20只猴子平均分成A、B两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打喷嚏是人体鼻黏膜受刺激后的反应,这是人体的第___________道防线在起作用。
(2)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人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3)假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在材料二的实验中给A组猴子进行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则在经过第二次处理后,A组猴子和B组猴子一样会患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人注射过乙肝疫苗,会不会对埃博拉病毒起到防御作用呢?请简述理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每空2分,共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乳汁等都有很强的传染性。
材料二 我国规定对12岁以下儿童实施“四苗”(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常规接种。
(1)材料二中,从传染病角度看,艾滋病病毒是___________。
(2)目前对艾滋病暂无有效的疫苗保护。若疫苗研制成功,则可通过疫苗来保护___________。
(3)婴儿出生后可免费接种卡介苗,卡介苗可刺激婴儿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___________,预防结核病。从免疫的类型分析,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__。
30.(每空2分,共10分)“常洗手有助于预防疾病”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原理是什么呢?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1)步骤1中,将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排除对实验的干扰。步骤3中,恒温培养箱设为35℃,目的是为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
(2)步骤2中,表格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__,要求A、B两组取样部位面积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病菌。病菌从传染病学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____;个人卫生习惯“常洗手”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5.B 6.D 7.C 8.D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A 16D 17D 18B 19B 20C 21D 22D 23B 24B 25C
二、26(1)病原体
(2)非特异性
(3)3至8岁的儿童 抗体
(4)①②③
27(1)淋巴细胞 IgG
(2)棉布 切断传播途径
(3)动物病毒 甲
28(1)一
(2)①④
(3)A组猴子第一次处理时注射的是假疫苗,不会促使猴子体内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不会,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
29(1)病原体
(2)易感人群
(3)抗体 特异性免疫
30(1)杀菌
(2)洗手后 控制单一变量
(3)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