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目录:
1.思维导图
2.知识梳理
3.达标自测卷
4.能力自测卷
5.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表现
①从自然角度看: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含义: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影响
(1)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2)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3)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
2.应对途径
(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3.从环境安全到国家安全
4.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及具体做法
(1)基本途径:降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具体做法:①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②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③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危害程度。
(2)基本途径: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具体做法:①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②: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③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一、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概念: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2.特点: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
3.危害
(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方式
(1)污染物跨国传输: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2)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危害
(1)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
(3)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三、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
(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
①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事中风险控制: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①源头防范: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②事中风险控制:对一些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③事后治理: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2.国家之间减少冲突,加强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
3.污染物跨国转移的主要方式和原因
(1)主要方式:基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物跨国传输:污染源所在地向邻近国家或地区的转移;原因:①污染源: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或没控制好;②动力机制:大气环流(风)、水循环(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2)主要方式:人为原因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A.废弃物跨国转移;B.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原因:①环保意识的差异;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环境标准的差异;③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
4.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7)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二、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自然恢复、人工修复。
(1)类型:自然恢复;途径: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举例: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2)类型:人工修复;途径: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举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3.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概念: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保护的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3.保护措施:(1)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2)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4.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1)功能区:核心区;生态保护标准: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2)功能区:缓冲区;生态保护标准: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3)功能区:实验区;生态保护标准: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5.类型: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6.意义:(1)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2)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7.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1)调节服务功能的角度;意义: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供给服务功能的角度;意义: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科学研究的角度;意义: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科普教育的角度;意义: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
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温室气体概念: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
(2)温室效应概念: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碳循环概念: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①工业革命前: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温室效应不显著,全球气候增温不明显。②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人类活动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3.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减缓措施
(1)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2.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4.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1)主要措施:减缓措施①减排;应对行为: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②增汇;应对行为: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2)主要措施:适应措施;应对行为: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等。
(3)主要措施:国际合作;应对行为:①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②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③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5.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1)政策指引;具体表述:我国为实现至2020年的碳减排计划,陆续出台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等;
(2)技术支持;具体表述:①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②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
(3)国际合作;具体表述:碳减排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必须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动;
(4)理念更新;具体表述:①增强全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②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着力点(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体措施: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2)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具体措施: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部门;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具体措施: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4)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具体措施: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
一、选择题
(2023下·安徽黄山·高一统考期末)202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管辖南海岛礁及其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完成下面小题。
1.南沙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正确措施( )
①开发油气资源②开展海洋科考③发展深海捕捞④开发利用潮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活动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是( )
A.海底通信电缆铺设 B.舟山渔场春季休渔 C.核电站冷却水排放 D.内流河区域农业生产
(2023下·黑龙江牡丹江·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给他人造成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损害的,依法予以补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条规定的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 )
①宪法②国际环境保护公约③环境保护法④民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属于( )
A.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B.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C.环境保护标准 D.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下图)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近80%的鱼类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奥拉迪亚金矿氰化物废水泄漏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河流上游鱼类死亡②沿岸自来水厂关闭
③莱茵河水受到污染④引发国家间外交争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应对国际河流污染的有效措施有( )
①流域内国家加强合作②限制鱼类产品流通
③发起媒体舆论批评④控制影响范围,强化污染治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几内亚比绍政府曾和美国、西欧的几家废物处理公司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往后5年内要接收该团体15吨有毒废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后因舆论压力,该合同被废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废弃物随意排放
8.为有效应对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①一旦发生跨境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
②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③严禁有害有毒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
④以冲突的方式解决跨境污染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上·宁夏银川·高一银川二中校考期末)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块木板上铺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
②用装有等量水的水壶分别在两土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堆积物的数量差异。
9.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土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0.若某区域正经历图中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降水变率减小 B.土壤肥力提高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2024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经历了“天然河道—渠道化—再自然化”的过程。下图示意各个阶段的河流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河流断面的变化过程为( )
A.acb B.bca C.abc D.cba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原天然河流比,河流渠道化不利于航运
B.与原天然河流比,河流渠道化有利于泄洪
C.与渠道化河流比,河流再自然化不利于保护河流生态
D.与渠道化河流比,河流再自然化有利于加快河流流速
(2024上·广东·高一校联考期末)下表是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氟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13.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
A.氩气 B.臭氧 C.氧气 D.氮气
14.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吸收增多
C.水汽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D.烟尘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15.我国南海近海面大气各成分中日变化幅度最大是( )
A.悬浮颗粒物 B.水汽 C.氧气 D.二氧化碳
二、综合题
16.(2023上·黑龙江鸡西·高一校考期末)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12°34′E) ,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和 。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其解决对策有: 。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 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7.(2021·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4月14日,位于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座火山喷发,受冰岛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的影响,欧洲空中交通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1)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为什么会影响到欧洲的其他地区?
(2)火山灰尘埃造成降温和降水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一、选择题
(2024下·高二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北京市雾霾天气相关性最大的是(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机动车数量多且交通拥堵严重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024上·北京海淀·高三统考期末)近年,甲国发生数次严重雾霾事件。有研究认为该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乙国。下图为甲国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可作为推测甲国大气污染源来自乙国的证据是该事件多发生于( )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 B.晴朗且风力小的夜晚
C.盛行夏季风的时期 D.东部海域出现气旋时
4.该类事件可能对国家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甲国政府应对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强国家间协商与合作 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
C.优化本国能源消费结构 D.沿海岸线建造防护林
(2023下·高二校考课前预习)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本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本国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6.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沙特阿拉伯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2024·山东枣庄·统考一模)近年来,东营市不断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综合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覆被、经济社会、区域分异等各方面的特征,将东营市划分为六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滨海湿地恢复保育区生态相对脆弱,其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成土年幼 B.退养还滩工程 C.石油开采污染 D.风暴潮侵袭严重
8.东营市进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目标主要有( )
①调查生物多样性本底 ②加强生物就地保护
③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④合理进行迁地保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4下·全国·高二随堂练习)读甲、乙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两湖泊面积在缩小的人为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C.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沙漠侵吞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10.近年在乙湖地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已出现的变化是( )
①蓄洪能力明显提高②降水明显增加
③通航能力明显提高④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归数量明显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4上·贵州贵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净海”是一片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下图),湖水清澈见底,但没有原生鱼,后来人们从国外引进多种冷水鱼,“净海”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近60年来“净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湖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净海”的水汽最有可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2.“净海”没有原生鱼的主导因素是( )
A.溶氧量低 B.水域较小 C.水温较低 D.物种入侵
13.“净海”近60年来东岸坍塌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湖岸相对平缓 B.湖泊水位上涨 C.湖岸岩性坚硬 D.地下水位下降
(2024上·天津河西·高三统考期末)某学者通过对地理环境、经济、能源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将我国分为传统能源仓库、工业耗能大户、能源消费大户、清洁能源宝库四大能源区域。如图为我国四大能源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湘赣鄂渝等省属于东部集团,需要大量调入能源
B.工业重镇发展过程中耗能多,应提高能源利用率
C.北方走廊属于干旱区,可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D.绿色地带处于地势第一阶梯,多大江大河富水能
15.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清洁能源使用 B.优化产业结构,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
C.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不平衡 D.“禁煤推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二、综合题
16.(2024·江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邛海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周边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下图示意夏季邛海水生植物的分布。冬季,该湖水生植物分布范围比夏季小,且多集中于河口处。1998年流域暴雨导致邛海水生植物减少,分布水深变浅、范围缩小,沉水植物分布范围缩小尤为明显。为此,当地着力改善水生植物生境,维护邛海环境安全。
(1)根据水生植物的分布,推测邛海湖盆边缘的坡度特征,并说明理由。
(2)分析冬季邛海水生植物分布范围小的原因。
(3)说明1998年流域暴雨对邛海沉水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4)阐述改善水生植物生境对维护邛海环境安全的意义。
17.(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的全部,河北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保障全国粮食稳定供应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图。
(1)黄淮海地区粮食高产区主要分布在 省、 省,请你从自然条件入手分析粮食高产区的优势条件。
(2)说明农业技术在保障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黄淮海地区持续的农田开垦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达标自测卷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1.南海地区油气资源,鱼类资源等丰富,可开发油气资源。同时,发展深海捕捞业等,①③正确;南海地区面积广大,可进行区域渔业调查、水文调查、地质资源勘探、海洋气候调查等,发展海洋科考,②正确;潮汐能利用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且开展潮汐能受特殊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如喇叭形岸线地区适合开发潮汐能),所以开发利用潮汐能不是南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措施,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海底通信电缆铺设不会排放大量废弃物污染海洋,A错误;舟山渔场春季休渔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的生存,不会造成海洋污染,B错误;核电站冷却水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排放如海洋会造成海洋污染,C正确;内流河没有注入海洋,内流河区域农业生产不会造成海洋污染,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矿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等。
3.D 4.D
【解析】3.《宪法》中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条例是制定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①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③正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国际上各国为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制定的,②错误;《民法通则》不是环境法规,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选D。
4.本题中“新疆”是关键词,说明该法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制定的,属于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5.C 6.B
【解析】5.污染物质会随水流向下游运动,会造成下游河水污染,导致鱼类死亡,但对上游鱼类影响很小,①错误;水污染后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将全部关闭,②正确;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区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受到污染的是多瑙河,③错误;多瑙河是国际性河流,河水受到污染后,可能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面对国际河流污染,流域内国家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治理河流的长期计划,①正确;限制污染河段鱼类产品流通,避免造成食物中毒,而不是限制鱼类产品流通,②错误;媒体应客观报道、协商谈判、合作应对,③错误;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污染范围,并强化污染治理,做好生态恢复、损失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需要根据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7.A 8.A
【解析】7.结合材料可知,通过签订合同,几内亚比绍政府用接收有毒废物的方式来换取资金,美国、西欧的几家发达地区的废物处理公司用资金换取有毒废物的转出。几内亚比绍接受有毒物质转移伴随着经济赔偿,表面看似乎公平,其实这是发达国家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大迫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污染物转移与资源短缺、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任意排放废弃物等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国家安全受到来自跨国污染的威胁,需要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①属于事中风险控制,②属于事后治理,③属于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三者均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应对措施,①②③正确;针对跨境污染事件,应减少冲突、加强合作,④错误。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制定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技术,污染物治理达标再排放;加强绿化建设,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治理(主要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9.B 10.C
【解析】9.实验可以得知,流水在木板上发生侵蚀作用,然后把泥沙等碎屑物搬运至水槽底部,受重力作用沉积在水槽底部。因此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流水沉积作用,B正确;沙子沉积到水槽底部的过程未体现流水侵蚀作用,A错误;整个实验模拟的是流水作用,没有体现风力作用,CD错误。故选B。
10.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木板上只有沙子,图乙木板上有草皮。因此从乙到甲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将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调控气候的能力减弱,降水变化率增大,A错误;水土流失加剧,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B错误;土壤侵蚀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C正确;植被破坏,风力侵蚀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11.A 12.B
【解析】11.c河道形态规则,无植被,表明河道硬化,c为渠道化后的河道;b较c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且河道形态保留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为再自然化的河道;a河道植被类型丰富,有明显的凹凸岸,应为天然河道,最先形成。所以先后次序为acb,故选A。
12.渠道化后的河道,泥沙和植被植被减少,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泄洪,B正确;渠道化之后的河床加深且平坦,利于航运,A错误;与渠道化河流比,河流再自然,可以恢复部分植被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C错误;与渠道化河流比,河流再自然化后泥沙和植被增多,流速减弱,D错误。故选B。
【点睛】湿地的功能: 一是物质生产功能,二是大气组分调节功能,三是水分调节功能,四是净化功能,五是提供动物栖息功能,六是调节局部小气候。
13.D 14.A 15.B
【解析】13.干洁空气中氮气(N2)约占78%,氧气(O2)约占21%,比例最大的是氮气,而氩气和臭氧占比很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A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有关,B错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对水汽影响不大,而大气削弱作用增强,会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不会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会产生较多的烟尘,可能会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但也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因此不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A。
15.我国南海海洋面积大,随着昼夜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变化,而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蒸发的水汽量会产生日变化,B正确;南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其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日变化幅度不大,AD错误;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不会出现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B。
【点睛】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16.(1) 气温 降水量
(2) 全球气候变暖 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3) 甲:CO2大量排放 乙:石油资源的短缺
(4)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
【分析】本题以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雪线、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阳坡温度较高,较低海拔的冰雪容易融化,雪线高;迎风坡水汽充足,降雪较多,雪线低,故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
(2)使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加速融化。采取的对策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常规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使用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全世界共同解决。
(3)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图中的关系,石油大规模开发,产生甲,导致全球变暖,故甲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乙问题的缓解措施是乙醇汽油大量生产,故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是石油资源短缺同。
(4)本题可以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方面作答;不利影响:乙醇汽油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导致大量底层民众可能买不起粮食,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粮价上涨会使资本大量进入农业,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很多不宜开垦的土地变成农业用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
17.(1)该区域盛行西风。
(2)火山灰尘埃飘浮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使得近地面气温降低;火山灰又是水汽凝结核,海洋上空的湿润气流遇到火山灰尘埃后,水汽大量凝结,产生较多降水。
(3)不利影响:火山灰和熔岩流会破坏田园建筑,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影响气候,导致有的地方气温降低,降水增多,而有的地方干旱;影响人们出行、工作等正常生活;造成大气污染。有利影响:火山灰可以让土壤更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产生硫黄等矿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火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欧洲盛行西风,冰岛位于大西洋中,欧洲主要位于大西洋东部,因此,火山喷发会影响到欧洲的其他地区。
(2)火山灰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使得大气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使得近地面气温降低;火山灰可以充当水汽凝结核,沿岸有暖流经过,海洋上空的湿润气流遇到火山灰尘埃后,水汽大量凝结,产生较多降水。
(3)火山喷发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火山喷发时,火山灰和熔岩流会破坏建筑、交通、工业、农业,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影响气候,导致有的地方气温降低,降水增多,而有的地方干旱;能见度低,影响人们出行、工作等正常生活;火山灰会造成大气污染。有利影响有:火山灰富含营养元素,给农业带来肥沃土壤,可以产生硫黄等矿物。
【点睛】火山广泛存在与板块交界处,全世界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能力提升卷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1.北京春季多大风,可以吹散污染物,故北京雾霾春季较少,A错误;从自然因素上说,夏季降水量大,具有一定的洗尘作用,但在北京即使夏季降水天数也比非降水天数少得多,因此降水不是影响北京雾霾天数的最主要因素,B错误;由图可知,机动车辆对PM2.5贡献比重最大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燃烧是次要来源,C错误,D正确。故选D。
2.读图可知机动车辆是最大的污染源,所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人工降雨只能暂时缓解,A错误;缩短冬季供暖时间不符合实际,B错误;将有污染的工业搬迁到郊区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错误。故选D。
【点睛】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要控制源头,不能在城市上风向建大气污染重的企业,要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二是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做到少排废气;三是提倡使用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少使用煤炭、重油和废料等污染重的燃料;四是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提高机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五是要控制生活污染,餐饮油烟机要定时清洗,干洗机要封闭操作,通过洒水作业等方式防止建筑和道路扬尘;六是要注意农业农村污染,不能露天烧秸秆和垃圾,少用农药和化肥,多种树。
3.D 4.A
【解析】3.当东部海域出现气旋时,甲、乙在气旋的西侧,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北风,乙国在甲的上风向,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随西北风扩散到甲国,D正确;工作日早晚高峰期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为本地污染源,A错误;晴朗且风力小的夜晚,夜晚降温快,有利于水汽液化形成雾,与大气污染物扩散没有关系,B错误;由经纬网可知,甲乙在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不会将甲国污染物扩散至乙国,C错误。故选D。
4.该类事件随大气运动而扩散,甲国政府应加强国家间的协商与合作,减少异地污染源的产生才能减少本国类似事件发生,A正确;立法不能阻断大气的运动,因此禁止不了大气污染物入境,B错误;优化本国能源消费结构只能减少本地污染源,异地产生的污染物仍可能随风扩散过来,C错误;沿海岸线建造防护林可以削减近地面风浪,可部分吸烟滞尘,但仍不能阻断风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D错误。故选A。
【点睛】跨国污染转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直接或间接的对该区域外的环境造成污染损害或将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推给他人而使自己不承担或少承担污染损害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它破坏受让方环境,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危害人民健康,从长远看将削弱受让方经济发展潜力,但对转移方而言不仅可以借此逃避国内环境压力,还能从交易中获取丰厚利润。
5.B 6.D
【解析】5.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工业原料不足,节约制造成本,B正确;我国进口大量的洋垃圾,并不是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环境承载力大,ACD错误。故选B。
6.四个选项中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进口固体废物监管较松,最可能引进洋垃圾,成为垃圾出口“接盘侠”,D正确;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相对印度尼西亚来说经济发达,不会成为垃圾出口“接盘侠”,ABC错误。故选D。
【点睛】预防洋垃圾输入的措施:海关应发挥源头作用,完善防范制度,对进境固体废物加强“三专”管理,如设置废物通关专用通道,加强废物专用堆场管理,指定专人查验废物等;积极与国检、环保等部门“多方联动”,加强对进口废物的实质性检验、监管以及对散装废旧货物回收和生产过程的环保监督,打造多部门协作、全方位配合的进口废物管理体系。
7.B 8.D
【解析】7.滨海湿地恢复保育区靠近渤海,沉积物沉积晚,土壤形成时间相对较短,A不符题意;退养还滩工程是因为生态相对脆弱,不是造成脆弱的原因,B符合题意;沿海地区石油开采过程中可能石油泄漏,造成环境污染,C不符题意;沿海地区受风暴潮影响,使得生态系统易受到自然灾害扰动,D不符题意。故选B。
8.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调查生物多样性本底不需要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①③错误;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保障生态系统整体性,调整部分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进行迁地保护,②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生态功能区是指根据城市内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功能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区块,以便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管理、保护和规划。
9.C 10.C
【解析】9.甲湖(咸海)流域本就水资源缺乏,不存在跨流域调水,A错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是自然原因,与题意不符,B错误;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入湖水量减少,使咸海面积缩小,C正确;乙为洞庭湖,位于湿润地区,周围没有沙漠,D错误。故选C。
10.在乙湖(洞庭湖)地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使洞庭湖蓄洪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归数量明显增加,①④正确。降水量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没有明显变化,②错误;通航能力提高也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1)气候变暖,咸海的水蒸发量增大,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2)咸海的水源补给来源于阿姆河和锡尔河,近些年来了,这两条河流域的人们为了扩大农业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加之蒸发,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3)大面积农垦,导致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11.B 12.C 13.B
【解析】1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净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携带水汽遇到天山山脉的阻挡后形成地形雨,成为“净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高海拔地区,湖水温度较低,这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一些鱼类可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或繁殖成功,C正确;水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氧量,水域面积较大,未有体现物种入侵,排除ABD。故选C。
13.结合所学知识,近60年来,该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湖泊水位上涨导致东岸坍塌,B正确。东侧湖岸距离山地较近,地形较为陡峭,排除A;湖岸岩性坚硬应导致不易坍塌,排除C;地下水位下降,材料未提及,排除D。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淹没沿海低地地区,同时带来病虫害等灾害加剧。
14.B 15.A
【解析】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重镇”属于工业耗能大户,工业重镇发展过程中耗能多,应提高能源利用率,B正确;据图可知,湘、赣属于东部集团,鄂属于工业重镇,这三个省需要大量调入能源,渝属于绿色地带,能源丰富,可调出能源,A错误;北方走廊内蒙古东部、山西、陕西等省并不属于干旱区,C错误;绿色地带处于地势第一和第二阶梯,多大江大河富水能,D错误。故选B。
15.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可以降低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正确;停止高耗能的产业的发展实不可取的,高耗能的工业产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应当加大科技投入,降低耗能,B错误;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不平衡,并不能改变碳排放的数量,C错误;禁止煤炭的使用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因为目前煤炭的使用依然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比非常大,D错误;故选A。
【点睛】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16.(1)湖盆北侧坡度最小(缓),南侧较缓,东西两侧坡度最大(陡)。理由:湖岸坡度越小,肥沃淤泥沉积越多,营养物质拦截越多,生存空间越大,水生植物越多;北岸水生植物最多,南岸其次,东西两岸最少。
(2)冬季水温较低,热量条件无法满足部分水生植物生长需求;水温低,藻类发育少、养分循环弱;冬季河流径流量小,带来的营养物成少;冬季降水少,湖泊水位下降,生存空间减小。
(3)暴雨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淤积加重,水深变浅,沉水植物生存空间大幅缩小;邛海含沙量增大,水体变混浊,水下光照条件变差,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淤泥及生物残骸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沉水植物生存;富营养化加剧,藻类快逮繁殖并死亡,分解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不利于沉水植物呼吸作用;沉水植物在与挺水植物的种问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被挺水植物取代。
(4)避免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分解耗氧,保持邛海适宜的溶解氧含量;维持邛海水生生态系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水质快速恶化,保证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维持良好的环境景现。
【分析】本题以邛海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环境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证、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岸坡度较小,以沉积作用为主,沉积物较多,大量淤泥淤积,拦蓄大量的营养物质,肥力较高,且湖岸地区水深较浅,适宜水生生物生存的空间较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岸水生植物最多,南岸其次,东西两岸的水生植物最少,所以湖盆北岸坡度最小,南侧较缓,东西两侧的坡度较大。
(2)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水温较低,热量条件无法满足水生植物生长需求;水温较低,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较少,养分的循环较慢;冬季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带来的营养物质较少,不适宜水生植物生长;冬季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补给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减小。
(3)1998年流域暴雨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大量泥沙进入邛海,邛海淤积加重,湖泊水位变浅,沉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邛海,导致邛海水体含沙量增加,水体变得浑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水下光照条件变差,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强,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死亡之后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减少,利于沉水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沉水植物死亡;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等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沉水植物大幅减少,生存空间被挺水植物取代。
(4)避免水生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减少水中溶解氧的消耗,保持邛海溶解氧的含量,提高沉水植物活性;加强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和水土流失的防止,提高水质,保障水质,保障饮用水源地供水的安全;维护邛海流域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环境景观,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维护良好的风景景观。
【点睛】
17.(1) 安徽 河南 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2)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育种、种植技术进步,能提高农作物单产;修筑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减小,产量更稳定。
(3)长期开垦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低洼地区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
【分析】本题以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颜色最深的部分为粮食高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和河南省南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的北部和河南省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理由粮食作物的生长。
(2)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育种技术可以培育良种、种植技术进步可以改善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措施均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产;我国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修筑水利工程,可以使农业生产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减小,产量更稳定。
(3)长期开垦可能导致地力消耗过大,土壤肥力下降;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残留物质进入土壤或水体,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