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0 17: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请你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相应题的选项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决定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染色体 D.基因
2.(2分)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2分)如图为人某一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图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细胞内有 23 对染色体
B.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C.体细胞内有 22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
D.该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44 条+XX
4.(2分)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里含氧气、氢气、甲烷、氨、二氧化碳等
B.在生命起源几种主要理论中,化学进化学说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
5.(2分)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是(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6.(2分)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热河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爬行类可以进化成鸟类
B.鸟类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
C.鸟类和爬行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7.(2分)“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8.(2分)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B.呼伦贝尔草原
C.太湖 D.腾格里沙漠
9.(2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
A.所有的生产者 B.阳光、空气、水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10.(2分)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
A.鹰 B.青蛙 C.昆虫 D.草
11.(2分)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
12.(2分)如图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3.(2分)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14.(2分)下列是小米生日的食谱,没有使用发酵技术制作的是(  )
A.蛋糕 B.酸奶 C.鲜榨果汁 D.老坛酸菜
15.(2分)某同学尝试“用鲜奶制作酸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鲜奶加热后直接进行“接种”
B.制作酸奶不需要密封
C.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D.制作酸奶的的菌种是酵母菌
16.(2分)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这些蔬菜采用的保存方法主要是(  )
A.冷冻法 B.盐腌法
C.脱水法 D.高温消毒法
17.(2分)科学家想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设想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下列技术原理相同的是(  )
A.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 B.太空椒
C.酿酒 D.杂交水稻
18.(2分)克隆技术可用于(  )
①拯救濒危动物
②培育试管婴儿
③快速繁殖优良家畜品种
④培育抗虫烟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2分)大气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 D.碳酸钙
20.(2分)下列对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二、请你填一填(每空2分,共60分)
21.(16分)已知水稻的非糯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表示。在研究水稻非糯性和糯性的遗传规律时,研究者绘制如图所示遗传谱系
(1)在亲代水稻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水稻进行    处理,控制性状的基因随    传递给子代。
(2)通过遗传谱系可知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子二代中X的基因组成是    。
(3)子一代非糯性水稻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非糯性水稻的基因组成是    ,非糯性与糯性的理论比是    。
(4)糯性水稻容易遭受农业害虫稻飞虱的侵害,要培育抗虫的糯性水稻,可选择具有抗虫基因的水稻与非抗虫糯性水稻进行    ;或者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    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改变其性状。
22.(14分)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有煤灰污染的工业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做    ,桦尺蛾的体色不同在遗传学上做    。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在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这说明桦尺蛾对环境具有    ,这种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    。
(3)在工业污染区,   是有利变异,而在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是有利变异。
(4)如果严厉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蛾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
23.(16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通过A生产者的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太阳能和大气中的    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   。
(3)兔体内的能量有三个去向,一是通过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随着遗体、排泄物等流入D    ,三是有一少部分能量,通过    流入鹰体内。
(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    。
24.(14分)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稻田生态系统除了包含图中的成分外   和    ,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它属于第    营养级。
(3)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    ,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请你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相应题的选项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决定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染色体 D.基因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因决定性状.可以从基因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属于生物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不是性状。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一个小片段就是基因。
故选:D。
【点评】弄清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2.(2分)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对真核生物来说,大部分DNA在细胞核内以染色体形式存在,但是线粒体、叶绿体种也都各自含有环状DNA分子,是裸露的没有形成染色体。对原核生物或是病毒来说,这两者根本没有染色体。只有遗传物质DNA或RNA。
【解答】解: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有些生物没有DNA,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2分)如图为人某一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图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细胞内有 23 对染色体
B.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C.体细胞内有 22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
D.该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44 条+XX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解答】解:A、人类体细胞内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A正确;
B、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B正确;
C、人类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其它22对男女都一样称为常染色体,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的第23对性染色体一大一小,因此这是一男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D错误。
故选:D。
【点评】正确辨认人的染色体图谱,是解答的关键。
4.(2分)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里含氧气、氢气、甲烷、氨、二氧化碳等
B.在生命起源几种主要理论中,化学进化学说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可见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解答】解:A、原始大气里含氢气、氨、二氧化碳等,A错误;
B、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B正确;
C、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不断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C正确;
D、原始生命具有新城代谢和繁殖能力。
故选:A。
【点评】这部分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能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5.(2分)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是(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球上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地球上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也有多细胞的,故藻类植物是最低等的类群;
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具有茎和叶的分化,只有假根其固定作用,叶中无叶脉;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了根,体内具有输导组织,统称为孢子植物,依靠种子繁殖。
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根、茎,里面都有输导组织,也能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
被子植物具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能够保护种子和帮助种子传播。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数量最多的植物.
6.(2分)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热河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爬行类可以进化成鸟类
B.鸟类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
C.鸟类和爬行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分析】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解答】解:A、现代环境和原始环境不同,A错误。
BC、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BC正确。
D、化石是生物的遗体,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7.(2分)“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解: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得雨而生也”,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即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2分)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B.呼伦贝尔草原
C.太湖 D.腾格里沙漠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有“绿色水库”之称.据此解答.
【解答】解: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B、呼伦贝尔大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
C、太湖属于淡水生态系统;
D、腾格里沙漠属于荒漠生态系统。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类型.
9.(2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
A.所有的生产者 B.阳光、空气、水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食物链和成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解答】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等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消费者﹣﹣动物、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由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故选:C。
【点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成食物网,其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大小.
10.(2分)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
A.鹰 B.青蛙 C.昆虫 D.草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解: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鹰、昆虫。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少的是鹰。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组成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11.(2分)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解答】解: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但是有害物质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的。
12.(2分)如图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分析】由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题干中大量捕杀青蛙,使稻蝗的量增加,水稻的数量减少,水稻减少使田鼠因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蛇也减少。另外大量捕杀青蛙也导致蛇因缺乏食物而减少。
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由于生态平衡与生物的数量有关,为错误项。
B、大量捕杀青蛙,所以水稻虫害严重。
C、捕杀青蛙,题干中蛇的数量增加。
D、大量捕杀青蛙,水稻的数量减少,题干中田鼠的数量增加为错误项。
故选:B。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13.(2分)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答】解:A、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中①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解者将生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和分解者;
B.绿色植物的光,利用光能,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②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C、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绿色植被被破坏;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和水、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4.(2分)下列是小米生日的食谱,没有使用发酵技术制作的是(  )
A.蛋糕 B.酸奶 C.鲜榨果汁 D.老坛酸菜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解答】解:A、蛋糕的制作发酵技术;
B、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B不符合题意;
C、果汁是用水果经过机械榨取而成的,与发酵技术无关。
D、老坛酸菜与发酵有关;
故选:C。
【点评】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原理,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即可解答。
15.(2分)某同学尝试“用鲜奶制作酸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鲜奶加热后直接进行“接种”
B.制作酸奶不需要密封
C.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D.制作酸奶的的菌种是酵母菌
【分析】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制酒要用到酵母菌,据此解答。
【解答】解:A、制作酸奶过程中,会杀死乳酸菌使接种失败。
B、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B错误。
C、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C正确。
D、制作酸奶用乳酸杆菌、面包和酿酒等。
故选:C。
【点评】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2分)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这些蔬菜采用的保存方法主要是(  )
A.冷冻法 B.盐腌法
C.脱水法 D.高温消毒法
【分析】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据此解答.
【解答】解: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酒泡等、脱水、真空包装。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采用的是脱水法,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故选:C。
【点评】了解食品保存的原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脱水的知识.
17.(2分)科学家想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设想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下列技术原理相同的是(  )
A.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 B.太空椒
C.酿酒 D.杂交水稻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解答】解:”科学家想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
A、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
B、太空椒经太空中的辐射照射后,B错误;
C、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酿酒利用发酵技术;
D、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进行杂交,用于生产。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以及现代发酵技术的应用等知识。
18.(2分)克隆技术可用于(  )
①拯救濒危动物
②培育试管婴儿
③快速繁殖优良家畜品种
④培育抗虫烟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分析】“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如克隆绵羊“多利”就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
【解答】解:“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利用克隆技术可以③快速培育优良品种、①拯救濒危动物等,④培育抗虫烟草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克隆技术的特点以及克隆的过程。
19.(2分)大气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 D.碳酸钙
【分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动植物体内的碳可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排放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中碳循环。
【解答】解:自然界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物质循环的途径。
20.(2分)下列对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变异经过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的观点不正确;
B、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因此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
C、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自然选择的内容。
二、请你填一填(每空2分,共60分)
21.(16分)已知水稻的非糯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表示。在研究水稻非糯性和糯性的遗传规律时,研究者绘制如图所示遗传谱系
(1)在亲代水稻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水稻进行  人工去雄(或去掉雄蕊) 处理,控制性状的基因随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传递给子代。
(2)通过遗传谱系可知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非糯性 ,子二代中X的基因组成是  aa 。
(3)子一代非糯性水稻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非糯性水稻的基因组成是  AA或Aa ,非糯性与糯性的理论比是  3:1 。
(4)糯性水稻容易遭受农业害虫稻飞虱的侵害,要培育抗虫的糯性水稻,可选择具有抗虫基因的水稻与非抗虫糯性水稻进行  杂交 ;或者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  转基因 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改变其性状。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解:(1)水稻是两性花,即有雌蕊,所以在亲代水稻进行杂交实验时,然后用选定的父本授粉,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通过遗传谱系可知,子二代中出现了子一代中没的性状,糯性是隐性性状,糯性和糯性杂交
由此可以看出:子二代中X的基因组成是aa。
(3)子一代非糯性水稻自交遗传图为:
由图可以看出子二代中非糯性水稻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非糯性与糯性的理论比是3:1。
(4)糯性水稻容易遭受农业害虫稻飞虱的侵害,要培育抗虫的糯性水稻;或者将其他物种的抗虫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普通糯性水稻。
故答案为:(1)人工去雄(或去掉雄蕊);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2)非糯性;aa;
(3)AA或Aa;3:1;
(4)杂交;转基因。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22.(14分)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有煤灰污染的工业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做  性状 ,桦尺蛾的体色不同在遗传学上做  相对性状 。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在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这说明桦尺蛾对环境具有  适应性 ,这种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  自然选择 。
(3)在工业污染区, 深色桦尺蛾 是有利变异,而在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浅色桦尺蛾 是有利变异。
(4)如果严厉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蛾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深色桦尺蛾在工业污染区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回收树多,说明浅色桦尺蛾在非工业区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解答】解:(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达尔文认为,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3)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是有利变异,浅色桦尺蛾回收树多,是有利变异。
(4)如果严厉禁止污染,使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这样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会与环境颜色一致,因此深色桦尺蛾减少。
故答案为:
(1)性状;相对性状
(2)适应性;自然选择
(3)深色桦尺蛾;浅色桦尺蛾
(4)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点评】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3.(16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通过A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太阳能和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 A→B→C(或草→兔→鹰、草→鼠→鹰) 。
(3)兔体内的能量有三个去向,一是通过  呼吸作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随着遗体、排泄物等流入D  分解者 ,三是有一少部分能量,通过  被捕食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 流入鹰体内。
(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图中:A是生产者、B兔和鼠是初级消费者、C鹰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
【解答】解:(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结合题图可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或草→兔→鹰。
(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结合题图可知,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排泄物等流入D分解者,通过被捕食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入鹰体内。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统一的整体,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2)A→B→C(或草→兔→鹰、草→鼠→鹰)
(3)呼吸作用;分解者
(4)物质循环;单向流动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等知识点。
24.(14分)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稻田生态系统除了包含图中的成分外 非生物部分 和  分解者 ,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杂草和水稻 。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青蛙 ,它属于第  三、四 营养级。
(3)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  种类 ,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自动(自我)调节 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解答】解:(1)作为一个完整的稻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各种动物是消费者,“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图中的食物链以杂草为生产者的食物链有:杂草→稻螟虫→青蛙;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以水稻为生产者的食物链:水稻→稻螟虫→青蛙。所有图中食物链共有5条,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如果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青蛙属于第三。
(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自我)调节能力,且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青蛙;三、四。
(3)种类;自动(自我)调节。
【点评】充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