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16:54:45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
第 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周文物豆闭簋铭文,记载了周穆王册命豆闭为俞国司马的事迹。
这段铭文可以说明周天子(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干预诸侯内政 C.打破了宗法制
度 D.废除了分封制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
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周穆王册命豆闭为俞国的司马,体现了周天子对诸侯内政的干
预,B 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确立,排除 A 项;宗法制度是一种继承制度,与
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 C 项;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唐贞观三年(629 年),唐太宗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
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
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
行生效。政事堂的设置(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 B.侵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 D.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
朝(中国)。根据材料“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
论”“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对皇帝政令具有一定制
约作用,这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A 项正确;材料强调政事堂集体决议,并未
反映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没有涉及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 C 项;政事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皇
权滥用的作用,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3.下面为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 )
试卷第 1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
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当时为杭州城郊)
A.农村政治感应渠道缺失 B.晚清改革缺乏思想动员
C.戊戌变法群众基础薄弱 D.清末新政成效更加显著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在消息闭塞的乡下,“戊戌政变”这
样的大事人们普遍不知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的事则会有地保专门通知,对比可知,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他们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过去,关注的是皇帝、皇太后的事迹,戊戌
变法之类新事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C 项正确;由“‘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可知,农村有一定的政治感应渠道,只是对不同政治内容的敏感度不一致,排除 A 项;
结合所学,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开学堂等进行思想宣传和动员,但并未深及社
会基层,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政变,并非清末新政,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1815 年谷物法颁布前后,英国下议院进行了艰苦辩论,商人团体也请愿不断。1828
年通过调整法案后,又爆发了农民大规模的反对运动,但是议会仍以 200 票对 95 票拒
绝废除谷物法。直到 1846 年因饥荒引发危机,才最终促成了谷物法的废除。由此可见
( )
A.谷物法不符合国家利益 B.阶级对立影响法案存废
C.废除过程体现程序正义 D.主流经济思想迅速转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 世纪的英国。材料指出,英国谷物法历经多方反对,最终被废
除的史实,充分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议会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只有议会掌握
法律废止权力,C 项正确;谷物法是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象征,在立法之初,保障了英
国的独占利益,排除 A 项;材料中显示谷物法废立之争中不仅有普通农民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在议会中的争论,因此不能说单方面由阶级对立决定,排除
B 项;工业革命自 18 世纪中后期开启,但是代表了重商主义思想的谷物法至 1846 年才
告废止,D 项中迅速转变的提法有误,排除。故选 C 项。
5.1931 年,中共对苏区的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一是在苏区内部,苏维埃政府应保
证商业自由,不干涉正常的商品市场关系。二是对于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交换应采取开放
试卷第 2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的态度。三是必须极力帮助消费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这些政策(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C.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 D.使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时
空是:1931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苏区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保留和支持的政策,这一
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苏区经济发展,保障物质供应,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C 项正
确;这些措施并未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排除 A 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立于新中国
成立后,排除 B 项;苏区这些政策与统一战线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
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自宋真宗朝开始,由各地
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
C.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唐朝的“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
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到宋朝的“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相比于唐代考生
在考前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送作品以增加赏识度来说,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
选才更加公平公正,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更公平,而不是表明社会阶
层流动性增大,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性建设强化,排除 B 项;材料是表
明增强科举制的公平性,无法得出主考官权力是否受到制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北宋《吕氏乡约》中记载,“聚会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所费率钱合
当事者主之。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这反映出( )
A.公正平等的原则 B.民主运作的方式 C.聚餐仪式的形
成 D.乡村自治的色彩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聚会每月一聚……共议更易”可知,《吕
氏乡约》对乡民的基本活动进行了规定,且定期聚会、乡民共议,体现了一定的乡村自
治色彩,D 项正确;材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体现了一定的公正,但材料并未说明具体
试卷第 3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执行标准,看不出“公正平等”,排除 A 项;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民主”并未出现,且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B 项;材料虽提到了每月一聚,但其目的并非聚餐,“聚餐仪式”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
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遵守誓言常常不畏一切困难。”这段论述说明,古罗马
法律文化( )
A.带有深厚契约精神 B.强调程序化的礼仪
C.以诚信原则为根基 D.影响近代司法实践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
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认为,古罗马人重
视誓言与契约,这也影响了古罗马的法律,在法律文化中具有着深厚的契约精神,A 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契约精神,不是程序化,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誓言对于罗
马法的影响,但不能说明法律文化根基是诚信,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法律,无
法体现出古罗马法律文化影响了近代司法实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
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
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规定进入高
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且享有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
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B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的选拔规定,没有体现法国
扩张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描述
的是法国文官制度,没有描述其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1954 年 5 月 20 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放映彩色
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共有 200 多位记者出席。记者们
边品尝茅台酒,边评论《梁祝》,久久不散。此举( )
A.以民族文化提升中国影响力 B.“求同存异”促进中亚非关系
试卷第 4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C.突破冷战下意识形态的束缚 D.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记者们边品尝茅台酒,边评论《梁
祝》,久久不散”可知,中国传统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吸引了外国记者的主义,由此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这是借助中国民族文化以提升中国影响力,A 项正确;
“求同存异”是在 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才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周恩来总理
的这一举动是借助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是要突破冷战下意
识形态的束缚,排除 C 项;1954 年,中国尚未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美国孤立中国的
政策还没有破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
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
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
(中国)。材料现象反映了秦国与三晋在货币质量上的差异,这源于秦国与三晋的商品
经济发展的程度差异,三晋地区工商业繁荣,对统一货币质量的需求度更高,而秦国的
商品经济相对滞后,因此秦国货币呈现出“美恶杂之”的现象,B 项正确;战国后期,秦
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农业发展同样需求统一质量的货币,因此重农抑商政策不是
秦国货币杂乱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商鞅变法后,秦国对经济管理十分严格,排除 C
项;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国在集权体制上相较东方诸国更具优势,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晚清时期,中国对进口商品统一按 5%的极低税率课税。然而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
出口税率则高达 200%以上。1901—1911 年,中国海关关税年平均税率一直保持在
3.20%—4.10%。这说明( )
A.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 B.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
C.中国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
试卷第 5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海关关税长期被列强控制,不能自
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D 项正确;中国海关关税被列强控制,而非清政府推行贸易便
利政策,排除 A 项;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高,是因为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
位,列强限制中国茶叶等商品出口,而非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排除 B 项;近代
以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丧失,不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
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
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
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B.慎刑罚而重教化
C.以弥合官民矛盾为核心 D.严控基层自治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
朝时期。根据材料“呈县请批”“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
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可知,清朝时期,地方宗族订立的族规须得到官
府的同意,其中不遵约束者要上报官府,对其进行惩治,体现了家国双重治理结构的升
级,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慎刑罚而重教化的地方治理特点,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
弥合官民矛盾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 C 项;材料描述的是家国双重治理,而非
基层自治权,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下图为 1979 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
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
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这反映当时( )
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B.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C.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D.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
代中国。材料中的石田塘模型反映了汉代陂池稻田的生产模式,既可以蓄水灌田,又可
以养鱼栽莲,可以同时发展多种农业生产,B 项正确;从出土文物只能看出农夫正俯身
试卷第 6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劳作,无法断定积极性高涨,排除 A 项;材料仅能反映农业生产的某些方面,仅凭此
不能断定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排除 C 项;材料没有铁犁牛耕相关信息,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15.近些年来中、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
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
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 )
A.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

C.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 D.人工智能研究竞赛蕴含着家国情
怀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可见这些国
家之间存在人工智能研究的竞争,根据材料“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可
见这些科学家立足本国利益具有家国情怀,D 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决定国家前途说法
夸张,排除 A 项;正当的人工智能竞赛不能导致国际关系恶化,排除 B 项;材料未涉
及其他领域的科技水平,不能体现 C 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点睛】
16.1846 年,法国总人口为 3540 万,农村人口为 2675 万;1876 年,法国总人口为 3690
万,农村人口为 2490 万;1881 年,法国占地 10 公顷以下的小农户仍占农民总数 90%
以上。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B.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工业化
C.工业革命促使人口结构变动 D.小农经济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 世纪的法国。材料表明在 19 世纪的法国,农村人口减少
的不多,并且小农户仍占农民总数的 90%以上,说明法国还存在大量的小规模的农业经
济,这制约了工业化,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存在大量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不是农业
现代化水平提高,排除 A 项;材料中农村人口变化不大,不能说工业革命促使人口结
构变动,排除 C 项;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试卷第 7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请点击修改第 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
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不仅提高了粮食单
位面积产量,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地区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
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
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
宗商品的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
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作物引进给明朝农业带来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期白银内流对明朝社会的影响。(6 分)
【答案】
(1)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程
度提高。(6分)
(2)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促进商人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商人群体发展(商帮);促进长
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推动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人
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6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结合所学明清农业的发展、美洲物种的外传等内容可知,番薯、玉米等对贫瘠土
地的适应性比较强,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据材料一“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
量”可知,粮食产量增长;据材料一“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并结合所学明清
农业的发展内容可知,较少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即可满足粮食需要,就空出一些
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这就促进了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促进农产品专业化,经济作
物和剩余粮食的买卖会增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 据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货币的演进
内容可知,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材料二“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
国各地”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业新发展内容可知,促进商人资本的积累以及有利
于商人群体发展(商帮);据材料二“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可知,促进长途
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据材料“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
结合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内容可知,推动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据材料“徽
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可知,社会风气
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18.【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
材料一 《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
试卷第 8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一定的分工:“宰夫”重在审查各级官署财用出入的合法性,“司会”则要把官府的收
支和它完成的事功联系起来进行考核。《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
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
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薄以致财物数
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
材料二 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
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
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
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
赃赎、徒役课程、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三月一比”。北宋对于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要
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
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清前期大体延袭明制,
均按监督的对象,作具体的分工。
——以上均摘编自赵友良《我国历代财政监督(审计)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财政监督早期发展的表现。(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演进趋势及影响。(10 分)
【答案】(14分)
(1)认识到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萌生财政收支预算控制思想;设置财政监督官员,对
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的分工;财政监督中注重相互制衡。(任答两点4分)
(2)趋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财政监督定期化;监督机构日
渐独立。(任答两点4分)
影响:有利于减少贪污、规范行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为近现代财
政监督提供借鉴;由于专制体制及监督官员自身的腐败,监督效果有限。
(任答三点6分)
【解析】
(1)表现:据材料一“《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
材料体现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财政监督官员,对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的分工,反映
了周朝时期认识到财政监督的重要性;据材料一“《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
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由此说明已经萌生财政收支预算控制思想;
据材料一中“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
由此得出财政监督中注重相互制衡。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西汉对于财政
收支的具体监督……”,材料说明,历朝历代对财政监督的规定,反映了监督制度
不断完善;据材料二“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
部下专设此部”,由此说明财政专管机构的出现,反映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据材
料二“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由此
可知,独立的财政监督机构逐渐形成确立;据材料二“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
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材料信息表明财政监督定期化。
第二小问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影响,
可以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有利于减少贪污、规范行政;有利于加强中
试卷第 9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央集权维护统治;为近现代财政监督提供借鉴;消极方面,由于专制体制及监督
官员自身的腐败,监督效果有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
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 年 4 月 1 日,孙中山
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
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
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
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
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
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
“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
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6 分)
【答案】
(1)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责任内阁制。(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亦可)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
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探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6分,答出
三点即可)
(2)主要成就: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和践行“三三制”原则;确立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成了我国社
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分,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则,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基本原则为
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责任内阁制。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成果来
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政治制度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法制化角度看,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
试卷第 10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制实施的过程看,
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并探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2)需要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实践的成果来回答。
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为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和践行
“三三制”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起民主的三大政治制度,即确立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同时在法律保障方面的实践成果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将
民主政治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约公元 500 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 世纪,
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 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
族才能享用。16 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
15 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 世纪
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 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
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
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 17 世纪 60 年代,占了英国进口
商品的十分之一。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 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 年代,
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
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论题:蔗糖传播反映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蔗糖的使用和生产不断全球化;世界历
史发展推动蔗糖工艺的提高与普及;蔗糖发展史折射世界文明的多元
一体化进程等。
记分要求:
1~3 提炼主题合理(2 分),论述不准确
4~6 提炼主题合理(2 分),有一定的论述,酌情给分
7~9 提炼主题合理(2 分),史论结合、文理通顺、书写工整,酌情给分
示例:
蔗糖传播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分)
蔗糖最早产生于古印度,8世纪经阿拉伯人广泛传播于欧洲大陆、北非,使
得地中海沿岸成为16世纪前蔗糖生产中心,表明蔗糖从局部向周边地区扩
散,形成区域性生产中心。新航路开辟初期,伴随着西欧殖民扩展,蔗糖
生产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西
欧殖民扩展加深,葡萄牙殖民地、英国殖民地为欧洲提供大量蔗糖,民众
的蔗糖消费量提升,表明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蔗糖向美洲传播,
反映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之间交流,并推动蔗糖文化的下移。工业革
试卷第 11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
命后,机械制糖提高了生产效率,西方列强加紧商品输出,下调关税,在
1890年代击垮中国糖业。反映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展,蔗糖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8分)
总之,蔗糖的传播史,是一部生动的世界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走出
古印度、走出亚洲、走向欧非美,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同时与人民
的生活更加密切。(2分)
【解析】
首先,提炼论题,据材料“《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得出论题为蔗糖传播反映世
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其次,阐释论题,据材料“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北非、
中东和欧洲大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蔗糖的生产、传播形成区域性中心,
具体阐述为:蔗糖最早产生于古印度,8世纪经阿拉伯人广泛传播于欧洲大陆、北
非,使得地中海沿岸成为16世纪前蔗糖生产中心,表明蔗糖从局部向周边地区扩
散,形成区域性生产中心;据材料“15世纪末......转移到大西洋”可知,新航路开
辟以来,蔗糖的传播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具体阐述为:新航路开辟初期,伴
随着西欧殖民扩展,蔗糖生产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随着地理大
发现时代到来,西欧殖民扩展加深,葡萄牙殖民地、英国殖民地为欧洲提供大量
蔗糖,民众的蔗糖消费量提升,表明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蔗糖向美洲
传播,反映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之间交流,并推动蔗糖文化的下移;据材料
“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人均蔗糖消耗量”可知,工业革命改进了蔗糖生产技术,
蔗糖产量大大增加,成为重要的商品,据题阐述为:工业革命后,机械制糖提高
了生产效率,西方列强加紧商品输出,下调关税,在1890年代击垮中国糖业。反
映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展,蔗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最
后,升华论题,总之,蔗糖的传播史,是一部生动的世界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走出古印度、走出亚洲、走向欧非美,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同时与人民
的生活更加密切。
试卷第 12 页,共 12 页
{#{QQABRQYAogggAgBAAAhCAwFoCgOQkAGCACoOgBAIoAABiQFABAA=}#}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周文物豆闭簋铭文,记载了周穆王册命豆闭为俞国司马的事迹。这段铭文可以说明周天子(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干预诸侯内政
C. 打破了宗法制度 D. 废除了分封制
2.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政事堂的设置(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 B. 侵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 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 D. 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3.下面为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 )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 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 严家弄, 作者故居所在地, 当时为杭州城郊)
A. 农村政治感应渠道缺失 B. 晚清改革缺乏思想动员
C. 戊戌变法群众基础薄弱 D. 清末新政成效更加显著
4. 1815年谷物法颁布前后,英国下议院进行了艰苦辩论,商人团体也请愿不断。1828年通过调整法案后,又爆发了农民大规模的反对运动,但是议会仍以200票对95 票拒绝废除谷物法。直到1846年因饥荒引发危机,才最终促成了谷物法的废除。 由此可见( )
A. 谷物法不符合国家利益 B. 阶级对立影响法案存废
C. 废除过程体现程序正义 D. 主流经济思想迅速转变
5. 1931年, 中共对苏区的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 一是在苏区内部,苏维埃政府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干涉正常的商品市场关系。二是对于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交换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三是必须极力帮助消费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这些政策( )
A.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 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C. 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 D. 使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6.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 自宋真宗朝开始, 由各地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 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
C. 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 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
7. 北宋《吕氏乡约》中记载, “聚会每月一聚, 具食:每季一会, 具酒食,所费率钱合当事者主之。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这反映出( )
A. 公正平等的原则 B. 民主运作的方式
C. 聚餐仪式的形成 D. 乡村自治的色彩
8.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 “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遵守誓言常常不畏一切困难。”这段论述说明,古罗马法律文化( )
A. 带有深厚契约精神 B. 强调程序化的礼仪
C. 以诚信原则为根基 D. 影响近代司法实践
9.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 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 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C.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 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954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放映彩色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共有200多位记者出席。记者们边品尝茅台酒,边评论《梁祝》,久久不散。此举( )
A. 以民族文化提升中国影响力 B. “求同存异”促进中亚非关系
C. 突破冷战下意识形态的束缚 D. 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11. 战国后期, 为统一货币重量, 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 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 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 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12. 晚清时期, 中国对进口商品统一按5%的极低税率课税。然而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则高达200%以上。1901—1911年, 中国海关关税年平均税率一直保持在 3.20%—4.10%。 这说明 ( )
A. 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 B. 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
C. 中国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 D. 中国关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13.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
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B. 慎刑罚而重教化
C. 以弥合官民矛盾为核心 D. 严控基层自治权
14. 下图为 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 一块田里积有堆肥, 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 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 还有鳖、青蛙、 田螺、莲蓬等, 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这反映当时( )
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B. 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C. 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D. 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15.近些年来中、美、 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 )
A.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 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赛
C. 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
D. 人工智能研究竞赛蕴含着家国情怀
16. 1846年, 法国总人口为3540万, 农村人口为 2675 万; 1876年, 法国总人口为3690万,农村人口为 2490万; 1881年, 法国占地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仍占农民总数90%以上。据此可知, 当时法国( )
A.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B. 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工业化
工业革命促使人口结构变动 D. 小农经济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第17 题12分, 第18 题14分, 第19 题 14 题, 第20题12分,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 巴西的花生、 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 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 部分地区开放海禁后, 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 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 到万历年间, 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商品的长途贩卖。 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 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i)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作物引进给明朝农业带来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期白银内流对明朝社会的影响。(6分)
18.【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14分)
材料一 《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一定的分工: “宰夫”重在审查各级官署财用出入的合法性, “司会”则要把官府的收支和它完成的事功联系起来进行考核。《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 《周礼》 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 内外互相考核, 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簿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
材料二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 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 “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 助赐、赃赎、徒役课程、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 三月一比”。北宋对于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要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 明、 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清前期大体延袭明制,均按监督的对象,作具体的分工。
——以上均摘编自赵友良《我国历代财政监督(审计)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一, 列举我国财政监督早期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演进趋势及影响。(10分)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 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 组织内阁, 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 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 我们不能求全贵备, 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 公平等的认识理念、 思考和诠释的总和。 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 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6分)
20.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2分)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 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 北非传播。 11世纪, 欧洲糖价昂贵, 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 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 (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 到18世纪中期, 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 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