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08:37:0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西

南方:
北方:





东晋
十六国并存




581年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589年
南朝
西魏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
重点

重点内容
隋的统一与灭亡、大运河、科举制

课程标准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1.隋的建立
南北朝末年形势示意图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赵翼《廿二史札记》
北周外戚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时间:公元581年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一、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一、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合作探究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隋国力强盛,准备充分;
④南陈政治腐败。
一、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3.隋的统治
隋朝国富的原因是什么?
国富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归纳:隋统治措施
建立统一政权,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编订户籍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国家统一安定,有助于经济发展
为农业恢复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也增加了国家税收
提高治理能力,稳定快速发展
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隋炀帝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
目的:加强南北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一条动脉:
二千多米:
三个点位:
四段工程:
五大水系:
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全长2700多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二、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605年开始修建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洛阳
涿郡(北京)
余杭(杭州)
四段:分为四 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江都(扬州)
长安
二、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简图识记
二、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思考
如何评价大运河的修建?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隋书·炀帝纪上》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顾炎武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VS
过度徭役
滥用刑罚
激化矛盾
贯通南北
巩固统一
经济发展
二、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直到今天仍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
一、选官制度
1.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血缘关系
商周时期
世卿
世禄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军功
战国-秦朝
品行学问
汉代
门第德才
魏晋南北朝
三、创建科举、寒门入仕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世和才能并重,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三、创建科举、寒门入仕
2.背景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弊端:
①任人惟门第,缺乏公平性,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学的人无法担任高官;
②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1)含义: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诞生:
三、创建科举、寒门入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3.诞生
三、创建科举、寒门入仕
4.影响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一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材料二
特点:自由报考、公开考试、择先录取。
影响: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主要选官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的覆灭、短命而亡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隋炀帝自恃富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徭役苛重,超出百姓的负担极限。炀帝后期,对高丽发动战争,将隋朝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大业七年,邹平民王薄首先举事。九年贵族杨玄感起兵于黎阳,从者如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直接原因: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启示:
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
秦朝 隋朝
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统治短暂
开创制度
重大工程
灭亡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前221—前207
581---618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科举制度
长城、灵渠
大运河
暴政
暴政
拓展延伸
秦朝与隋朝的比较
本课思维导图
当堂测评
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
为了巩固统治,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B
C
B
当堂测评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正式确立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B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