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3.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唐太宗的人格品质。
4.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5.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变化,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6.分析“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与武则天。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______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______”
2.贞观之治:
(1)治国措施。
用人上 虚心纳谏,重用魏征;广纳贤才,重用 、 ;合称“房谋杜断”等
政治上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______,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生产
军事上 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 的统治
(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二、女皇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______。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重用贤能,任用 为相。
2.改革措施:
(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3)注重______,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
【归纳提高】
1.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些治世局面的出现有何共同原因?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④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启示:
重视维护国家统一;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要善于用人等……
【基础巩固】
1.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的祖上先后两次被同一个中国王朝赏赐“国姓”李,这个中国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这一认识与下列哪一思想认识相一致(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讲“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这则材料说明唐太宗执政期间,重视
A.制度创新 B.文化教育事业 C.发展农业 D.选拔使用人才
4.《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在高祖统治初期,这个体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导致了行政混乱,高祖有时不得不亲自颁布诏令……制度逐步被合理化,在唐太宗中叶,每一省的职能都得到明确的分工。”“这个体制”是什么?(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5.下图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下列有关她的史事正确的选项是( )
A.她是唐朝女皇帝 B.她编纂《唐律疏议》
C.为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创立科举制度 D.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7.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描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反映了唐玄宗在位的最初20年里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8.“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发展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上非常痛心,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卷一一零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征》
材料二:“载初元年,二月,辛酉,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
材料三:开元时期,“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涉及到唐朝前期的哪三个皇帝?
(2)根据材料,指出他们三位在施政上有何相通之处?他们的这一做法对唐朝前期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唐朝的这一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培优提升】
1.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重视人才
2.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C.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 D.唐太宗时期生活奢侈浮华仍严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重视编修家谱,官修谱系甚至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的重要依据。到了五代以后,修谱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内容转为关注孝亲之道的教育。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的完善 D.儒家文化的兴盛
4.《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当时统治者都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注重科举选才 ③注意减轻刑罚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 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
——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时该选官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是什么?
(3)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进一步发展这种制度的?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B 2.D 3.C 4.B 5.D 6.B 7.D 8.A
9.(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相通之处:重用人才;影响:使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启示: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
【培优提升】
1.D 2.D 3.C 4.C 5.C
6.(1)科举制度 隋朝
(2)进士科
(3)殿试
(4)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或者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或者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或者用材料三中的内容即为平民提供做宰相、公卿和参政的机会或者促进政治上的社会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