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08:5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
重点

重点内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课程标准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来华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的使节、僧侣、留学生等使团,当时称为“遣唐使”。
遣唐使
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
特点
遣唐使的派遣,前后十三次,还有两次是只有任命,并未成行。遣唐使的成员最多的一次达651人,最少也有120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吏。充当这类官员的条件,主要是通晓经史、长于文艺,也就是著名的学者或文人,至少也是有一技之长,如善弹琴或琵琶者,其次是对唐朝熟悉的人。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目的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 舍人亲王《日本书纪》
《礼宾图》
次数多
规模大
人员素质高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来华
政治制度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来华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日本奈良城(平京城)
唐长安城 日本平京城
建筑
语言文字
货币
唐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汉字楷书 汉字草书 平假名
汉字楷书 楷书偏旁 片假名
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创制日本文字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来华
生活习俗
唐装
和服
唐人茶道
日本茶道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鉴真东渡
742年,日本留学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律宗,为日本信徒授戒。鉴真受日本长屋王赠与唐代僧人袈裟绣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于是决意东渡。
时间:唐玄宗时期
目的:到日本传播佛法
次数:先后六次东渡,第六次成功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鉴真东渡
第一次
(742年)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二次(743年)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三次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第四次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第五次
(748年)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第六次
(753年)
66岁东渡成功
六次东渡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水,嚼米喉干,咽不入,吐不出,饮咸水腹即胀。
——(日本文学家)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鉴真东渡
鉴真……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日本人誉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医药的始祖、文化的恩人。鉴真大师不愧为永远璀璨夺目的明珠。
——叶小文《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崔致远,被当今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诗文代表作有《桂苑笔耕》。
新罗的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量输入唐朝,新罗商人则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图书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三、玄奘西行
目的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天竺(即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僧玄奘,姓陈氏,洛阳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纶。……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
——《旧唐书》
玄奘(602-664)
三、玄奘西行
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遂得观耆阇崛山,礼菩提之树。
——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莫贺延碛戈壁滩
天山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执着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 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三、玄奘西行
643年,玄奘启程归国,带回657部佛经。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652年,玄奘在长安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即今天的大雁塔,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将约1300卷梵文经论译成汉语。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玄奘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玄奘西行
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玄奘西行
合作探究
事件 时间 身份 困难 目的地 出访目的 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唐玄宗时期
唐太宗时期
僧人
僧人
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历经千险
(环境恶劣,土匪、野兽侵扰)
日本
天竺
弘扬唐朝文化
吸收优秀文化
弘扬佛法,并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口述《大唐西域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共同品质: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三、玄奘西行
材料一 正是繁荣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唐文化高度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的长期的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条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因而采取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
——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对这些外商进行钱粮等方面的补贴。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选编自《唐律疏议》
合作探究
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和启示?
三、玄奘西行
合作探究
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开放的对外政策;
政策的保障;
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
启示:
(1)只有实力强盛才有吸引力,要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2)对外开放,注重中外交流;
(3)学习唐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本课思维导图
唐朝的文化交流
与日本
与新罗
与天竺
遣唐使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制度、文字和建筑等
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事件:玄奘西行
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时间:贞观初年
成就: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翻译佛经,根据其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当堂测评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B
C
当堂测评
图1为唐的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C
A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图1